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专题:议论文阅读
试卷更新日期:2022-10-31 类型:复习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
材料一:
2021年4月13日,中国女足在东京奥运会女足亚洲区预选赛附加赛与韩国队第二回合的表现,完美诠释了写在出征海报上的“摧坚决胜”这四个字。
平心而论,中国女足在这场比赛中的表现并不那么出色,与首回合比,某些时刻甚至可以用糟糕来形容。上半场结束时刺眼的0:2,不只是比分的差距,还意味着首回合客场2:1获胜的优势荡然无存,45分钟前似乎还高枕无忧的中国队,已和对手易位而居,站到了被淘汰的悬崖边上。
时穷节乃见。此时此刻,中国女足面前的“坚”更要甚于首回合客场出战之前。
当比赛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女足姑娘们始终没有放弃,一次次拼命防守,一次次努力进攻,纵然全场机会并不多,纵然也有不少失误,但她们一直拼到了机会来临的那一刻。当加时赛中王霜用禁区外一记穿云箭敲开晋级之门,众多球迷在观赛平台和社交媒体上说“看哭了”“燃爆了”,其实那或许和比分无关,甚至和胜负无关,让他们眼睛一热的,终究是女足姑娘们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精神。
有网友说:“那些在时光中让我们念念不忘的,不是花瓣,而是倔强的刺,这或许是对“铿锵玫瑰’最好的定义。”
(选自新华社《体育时评》,有删改)
材料二:
在取得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参赛资格后,中国女排队员重新在浙江宁波北仑集结,展开东京奥运会前的又一期封闭集训。展望东京奥运会,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表示,中国女排每一个人的美好愿望和目标都是力争在东京奥运会赛场升国旗、奏国歌,而这个愿望的实现,要靠大家每一天的积累。
郎平表示,奥运会是所有排球世界大赛中级别最高的一项比赛,中国女排对东京奥运会的备战格外重视。“没有比赛就看不到你们的状态。”在郎平看来,要有不断的比赛刺激,队伍的状态才能调整到位。所以在中国女排前一阶段的封闭集训中,郎平力争让队伍的整体配合、队员的个人战术变化以及专项体能等,都要提高到与强劲对手进行比赛实战的高度。郎平表示,中国女排在东京奥运会上的小组对手实力都非常强,需要队员们能够在临场变化中承受住更多的心理压力,“怎么样在训练当中更接近于实战,我觉得这也是非常高标准的要求了。”
东京奥运会,中国女排所在的小组赛将迎来“一场混战和恶战”。郎平表示,中国女排此次一定要吸取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教训,在小组赛中尽快进入状态,“因为已经没有给你某一场比赛起伏的机会,如果你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进入状态慢的话,就会失去一个很好的位置。”
目前的中国女排既有参加过奥运会的运动员,也有许多崭露头角的年轻选手。郎平表示,这一期中国女排是“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参加过奥运会的那些年纪不大的“大队员”能够给年轻队员以榜样作用。“这些大队员会把她们经历过的大赛经验完全地运用到面临的比赛当中。”郎平说:“她们经历过,我觉得就是宝贵的财富。另外,也希望大队员们能带领这些新手一起往前走。”
在队员紧锣密鼓进行封闭集训的同时,郎平也会抓紧时间利用器械做一些力量训练。郎平解释说,因为她也要通过小力量训练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肌肉,更重要的是为东京奥运会期间的队伍训练进行准备。主教练要发挥球队的带头作用,她要求自己每天以最充沛的精神面貌,给队员更多的鼓舞和要求,“如果教练每一天都是精神面貌很好地站在这里,能够更好地感染运动员,这也是我们教练员必须要做到的。”
(选自《中国体育报》,有删改)
材料三:
东京奥运会女篮资格赛B组比赛于2020年2月9日在塞尔维亚结束,中国女篮接连击败英国、西班牙、韩国,锁定东京奥运会参赛席位。
“面对重重困难,中国女篮躲是躲不过去的,大家总要面对,克服它、战胜它,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历练。这支团队擅打苦战和恶战,在这种情况下,要激发调动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共同克服困难,还要做得比原来更好。”总教练许利民的话语铿锵有力。
“当需要一个人站出来时,那叫勇敢;当一个团队挺身而出时,那叫担当;当一个国家身处逆境、呼唤一种精神时,那就是使命,就是信念,是一往无前!今天不仅仅是一场比赛,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能量传递。我们要打出中国女篮的精气神,敢打硬仗,遇强则更强!”2月6日,中国女篮迎战英国女篮前,随队心理教练黄菁为队员们加油鼓劲时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选自《中国体育报》,有删改)
(1)、结合三则材料,填写下列表格。材料
内容侧重点
疑问探究
材料一
①
②请从下列两个选项中选择一个作为这三则材料的标题,并阐述理由。
材料二
侧重描述中国女排为迎战东京奥运会所做的各项准备。
材料三
③
(2)、阅读三则材料,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1年4月,中国女足在预选赛中的胜利意味着中国女子三大球将会师于东京奥运会。 B、中国女足在与韩国队的这场比赛中,整场表现平平,甚至可以用糟糕形容,原本在首回合确立的优势荡然无存。 C、在东京奥运会女篮资格赛B组比赛中,中国女篮接连击败英国、西班牙、韩国等劲旅,取得东京奥运会的入场券。 D、中国女排力争在东京奥运会赛场上升国旗、奏国歌,这个愿望的实现,要靠每位球员每一天的积累。(3)、在郎平看来,为迎战东京奥运会,中国女排需注意什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4)、针对材料三画线句中的三种情况,请试举一例(古今中外均可),并结合自身学习生活经历,谈谈你的感悟。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谈热忱
①明朝的地理学家徐霞客,自幼喜爱寻幽探奇。他一生遍访名山大川,其间虽屡历险境,九死一生,却始终对自己钟爱的事业充满着热忱,最终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徐霞客游记》,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有着热忱情感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②热忱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热爱某项事业或工作的一种执着的感情,它能给一个人强大的力量。
③一个充满热忱的人能收获更大的成果。众所周知,一个人在某个方面投入得越多,那么他在这方面收获成果的可能性就越大。而对于一个热忱的人来说,他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能够有满腔热情,无论做什么事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美国前总统卡特年轻时曾在海军服役。有一次他与海曼·里科弗将军谈话后发现自己在时事、文学、海军战术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此后,他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竭尽全力将自身蕴藏的潜力和创造力发挥出来,不但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海军军官,而且最终成为美国最高领导人。
④—个充满热忱的人能战胜各种困难。热忱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它能够让你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获得精神层面的一些支持,让你能够以苦为乐,用一种良好的心态去面对那些困难,从而克服那些困难,最终获得成功。居里夫人提取镭时,提取设备极其简陋,每天的工作单调乏味,但对科学研究的热忱使她乐在其中,最终她成功地从几十吨的矿物中提取了几克镭。____。陈景润在对哥德巴赫猜想进行证明时,每天只能待在狭小的屋子里,用手中的笔不停地在草纸上演算,但对数学的满腔热忱,让他感受不到外界环境的恶劣、自身工作的枯燥。常人无法忍受,他却乐此不疲,终于成功地摘下了数学王冠上的明珠。成功的道路上充满艰难险阻,只有怀揣满腔热忱,才能取得取后的胜利。
⑤那么,如何才能对一件事产生热忱呢?
⑥只有充满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出热忱。比如,在解一道很是复杂的数学题时,如果没有兴趣,就不会认认真真地去解答这道题目了;但是,如果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从解答数学题中得到很多乐趣,不由自主地投入其中。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失去了兴趣,想把一件事做好是不可想象的。
⑦只有充满进取的欲望,才能激发出热忱。面对同一件事,如果你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做成某事”,那么就会抛弃一切杂念,全力将这件事办好;但是,如果你对自己说“这件事先试一试吧”,那么就可能对这件事有所保留,从而会减弱你的热忱程度。
⑧对于我们来说,如果不想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就要选择一个能够激发自己热忱的事业。让我们充满热忱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事业上的成功。
(原文有改动)
(1)、请在选文中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2)、选文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选文第⑥段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若在选文第④段横线处填写一个事实论据,下面的两个例子哪一个更好?说说你的理由。A、音乐家冼星海在延安时,没有钢琴供他练奏,可对音乐满怀热忱的他,以乐观的心态,用碗、碟、盆、罐等替代钢琴,经过长期酝酿,终于创作出了史诗般的作品——《黄河大合唱》。 B、周恩来总理从少年时期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抱定了救国救民的信念,以极大的热忱投人到伟大的革命事业当中,最终成为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5)、请结合实际谈谈选文对你的启示。3. 阅读纪念白求恩(节选)
毛泽东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④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⑤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⑥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⑦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⑧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⑩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1)、划分语段的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2)、对本段论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赞扬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任。 B、白求恩精神感动很多人。 C、批评一些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 D、大家要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3)、对文中列举反面事实的句子,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A、③④⑤⑥ B、③④⑤⑦⑧ C、③④⑥⑦ D、③④⑤⑥⑦4. 拓展阅读训练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周国平
①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②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唯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③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做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④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⑤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1)、文章②③④段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证“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一中心论点,试概括②④段的分论点。第②段:
第③段: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
第④段:
(2)、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3)、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个,为本文的中心论点补写一个事实论据。备选人物:海伦·凯勒 邓稼先 吴王夫差 刘禅 司马迁
(4)、请结合选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责任”的看法。5.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读出声儿来
钱 钢
①我们中国人,把“看书”叫作“读书”。顾名思义,“读书”就是要把书念出声儿来。你瞧,“书声琅琅”“抑扬顿挫”这些词儿,都形容了老辈人读书的情形。不过,这些年里,对这种读书的情景,较多的却是针砭与讽刺:“摇头晃脑”“拿腔拿调”。读书读出声儿来,仿佛只是穿长衫马褂的老古董们干的迂腐而过时的事。
②我反对扼杀青年活力的“老古董”。可是,我赞成读书读出声儿来。
③我的母校——杭州市西湖小学,有几位从军队文工团转业的语文老师,他们极重视学生的朗读,我的班主任卜庆荣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她站在讲台上,充满感情地领着我们朗读课文,常使我们想起,卜老师家墙上那张她当年在舞台上报幕的照片。像导演训练演员一样,她严格地(甚至是过分严厉地)要求我们读书、背书。直到今天,我还能记起她教我们朗读《狗又咬起来了》《大嫂,停下你送行的脚步吧》等课文的情形——课文是记不真切了,深深印在记忆中的是那动人的语调。
④每本书都有自己的“音调”。那些真正优秀的作品,“音调”都像音乐般优美。
⑤老作家孙犁写过一部名为《铁木前传》的中篇小说,作品中有这样一段话:
⑥童年啊,你的整个经历,毫无疑问,像航行在春水涨满的河流里的一只小船。回忆起来,人们的心情永远是畅快活泼的。然而,在你那鼓胀的白帆上,就没有经过风雨冲击的痕迹?或是你那昂奋前进的船头,就没有遇到过逆流礁石的阻碍吗?有关你的回忆,就像你的负载一样,有时是轻松的,有时也是沉重的啊!
⑦我曾多次阅读《铁木前传》,每次我都要高声朗读这段话。正是在那种“读”的愉快中,我体味到了孙犁语言的清新。
⑧我还喜欢高声朗读高尔基的《意大利童话》,特别是其中的一篇,描写一位母亲亲手杀死了已成为敌人首领的儿子——
⑨这时候,她用自己的黑氅盖住他的身体,在他心口刺进了匕首,他的身子抽搐了一下,立刻死了——她是熟悉儿子的心窝的……
⑩……
⑪以后,她紧紧握着那把被他的血——当然也是她自己的血——所温暖的匕首,刺进自己的胸口,依然很正确地刺中了心窝——创痛的心窝是容易刺中的。
⑫我还喜欢朗读沈从文的《从文自传》。
⑬我还喜欢朗读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
⑭我还喜欢朗读一些优秀的新闻作品,如华山的《英雄的十月》。
⑮记得有位老同志曾对我说,中国文学有一个突出的美学特征:诉诸听觉。诗,自不待说,从话本发展而来的小说,同样鲜明地保留了听觉艺术的特点,如明白、晓畅、上口等等。
⑯其实又何止是中国的作品如此?不久前,我听我的一位邻居用俄文背诵莱蒙托夫的抒情诗,那音调是那么优美迷人,以至于我的那位邻居坚持认为,俄文是世界上最富韵律感的文字。
⑰其实又何止“文学”如此?好的演说词,好的报刊言论,好的日记、书信,甚至好的理论书,都能使人在听觉上获得美感。
⑱读书读出声儿来,就是说,要从少年时代起就培养这种美感。
⑲我永远感激我那位敬爱的卜老师,她使我和我的同学从小受到严格的朗读训练。长大成人后,提笔写作,少年时代读过的那些书的音韵旋律就会在耳畔萦绕。
⑳当然,有些“音调”终究会显得陈旧过时,束缚自己的文笔。那么,就捧起新的优秀的书籍再读吧,去寻找新的气韵,新的音色。不消说,还是得“读出声儿来”。
(有改动)
(1)、对于读书,作者的主张是(2)、作者说:“每本书都有自己的‘音调’。”“音调”指的就是感情基调,即文章(书)整体的、基本的感情色彩和声音语调。下列对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的处理,正确的一项是( )A、慷慨激昂,鼓动号召 B、感伤哀婉,苦口婆心 C、温和亲切,充满期待 D、严肃郑重,意味深长(3)、朗读的重音,是对一句话中需要强调的词语加以重读,以引起听者的注意。下面语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应重读的词是( )童年啊,你的整个经历,毫无疑问,像航行在春水涨满的河流里的一只小船。回忆起来,人们的心情永远是畅快活泼的。然而,在你那鼓胀的白帆上,就没有经过风雨冲击的痕迹?或是你那昂奋前进的船头,就没有遇到过逆流礁石的阻碍吗?有关你的回忆,就像你的负载一样,有时是轻松的,有时也是沉重的啊!
A、回忆 B、负载 C、轻松 D、沉重6.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纪念白求恩同志(节选)
朱 德
白求恩同志是真正充满着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精神的优秀党员,他的身上,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纯朴的品质。
白求恩同志是富于国际主义精神的模范。他清楚地知道,无产阶级如果不能解放一切劳动人民、解放一切民族、解放全人类,就不能解放自己,所以他忠诚地帮助一切被压迫人民、一切被压迫民族争取自己的解放。他曾经参加了西班牙人民反对德意法西斯侵略者和反对本国反革命军阀的斗争,又参加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他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他在致毛泽东同志的一封信中热烈地表示:“我在此间不胜愉快,且深感我们应以英勇的中国同志们为其美丽的国家而对野蛮搏斗的伟大精神,来解放亚洲。”白求恩同志这种国际主义的伟大精神,每个中国共产党员都应该学习。
白求恩同志的高尚的共产主义品质,还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无限责任心、他的实际主义作风和他对同志对人民的无限热忱。他已五十多岁了,不顾战地的各种危险和困难,亲自跑到火线附近,在炮火下抢救受伤的战士。他说:“一个革命医生坐在家里等着病人来叩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医生应该跑到病人那里去,而且愈早愈好。甚至在意外的情况下,即使不能赶到作战地区,至少也可以在半路上找到伤兵运回后方。”他的技术高明,在我军中为第一位,但仍精益求精,研究在游击战争环境下如何进行医疗工作。他不但以这种极端负责任的精神来发展自己的业务,并且教育了他周围一切人,从医生、护士到勤务、马夫,他告诉他们:“没有哪一件工作是小的,没有哪一件工作是不重要的。”他鼓励他们每个人:“要学习独立工作,不要那半斤八两的帮助。”
白求恩同志,是一个富于实际主义精神的人。他看到我军许多医生技术水平低,便把教育医生、护士作为自己的职务。他自己写课本,办学校,走到哪里,教到哪里,没有夸夸其谈、言多于行的坏习气。他说:“空谈代替不了行动,话是人们发明来描写行动的,照它的本来的目的去用它吧。”白求恩同志的工作和著述中正充满着这种明亮清透的实际主义的光辉。
白求恩同志对同志对人民满腔热忱,坦白正直。他对一切伤病员和一切同志、劳动人民,表现了他无限的忠诚热爱。他无条件地帮助他们,平等地看待他们中的任何人,体贴关心,无微不至。他也最坦白正直,批评他们的缺点,严正地指斥他们工作中的毛病,帮助他们改正。凡是受过他治疗或看见过他工作的人,莫不为之感动。至今晋察冀的军民心中,仍怀念着白求恩这个亲切的名字。
(1)、本文与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一文,在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上有何不同?(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阐述论点的?(3)、本文第2段中的画线句是一个事实论据,说说它可以放到课文《纪念白求恩》的哪个段落中,并说明你的理由。(4)、本文第3段“要学习独立工作,不要那半斤八两的帮助”一句中的“半斤八两”有何含义?(5)、本文在表现手法、写作目的上与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一文有什么异同?7.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民族自信”是民族成员对本民族发展前景所持有的乐观态度,是在一定信仰指引下对实现民族理想的坚定信念。民族自信反映了民族成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对民族历史的反思、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对民族现实的研判以及对民族未来的谋划,彰显了民族成员真挚淳厚的民族情感和奋发有为的使命担当。
材料二:“人民有信心,民族才有未来,国家才有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尊自强。中国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东方大国朝气蓬勃、气象万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奇迹正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涌现。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材料三:某中学七至九年级学生民族自信力认识情况调查表
年级
是否了解民族自信力的内涵
是否有意识培养自己的民族自信力
是否能说出5个以上彰显民族自信力的成就
七年级
15%
12%
55%
八年级
36%
28%
62%
九年级
57%
36%
89%
材料四:民族自信力是一个民族的肯定的、积极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那么如何提升民族自信力呢?一、民众保持对民族的认同度,加强民族自豪感。二、政府应该加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民间文化团体自发形成文化研究小组;科研单位加强对文化领域的研究。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四、加强对外宣传,提升民族和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
材料五:2021年我国GDP总量达到114.36万亿元,GDP增速为8.1%,人均GDP突破8万元。2021年中国的GDP已经达到了美国GDP的约77%,中美GDP差距已经缩小到5万亿美元。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我国GDP将在2028年超过美国。
四十多年来我国在科技方面的进步,举世瞩目!特高压输电技术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全盘掌握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国家;我国的高铁运营里程超4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2/3还多;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占世界总装机容量的40.4%,远超美国和欧洲;我国是世界第一钢铁大国,在钢铁冶炼上也有很多专利技术,总体居世界领先地位;中国的“天宫”未来将成为唯一运行的太空空间站,在航天领域早已与美国并驾齐驱;超级计算机、互联网购物、桥梁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成就无不树立和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力!
(1)、某中学举行以“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为主题的校园宣传周活动,以上材料是宣传活动中的部分内容。阅读材料三,你得出哪两条结论?
(2)、阅读材料五,补充两个你所知道的体现我们民族自信力的成就。(3)、你作为校园小记者,在宣传周的活动过程中随机采访了一些同学。有的同学不知道民族自信力的内涵;有的同学认为民族自信力与国家发展关系不大;有的同学认为发展民族自信力至关重要,但却不知道该如何培养。请你结合材料和同学们的发言,准备一次总结性发言,把要说的话写下来。8. 议论文阅读,完成各题不妨“不求完美”
①到某个地方做客,当地朋友少不了领着你参观这风景那名胜。末了,你要告辞,朋友却热情挽留,直说还有许多好地方没看完呢。你只好说:“留点遗憾,下次再来。”
②确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要留点遗憾的。我们经常听到一种说法:××是遗憾的艺术。这个主语,可以用很多词替换,比如摄影,比如影视,比如建筑等。即便是人生,也是“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遗憾总是在所难免。
③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就应该对人对己都宽容一点,做人做事不妨“不求完美”。
④有的人,看到什么都想学,希望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做个“通才”,成为完美的全能者。于是,每天满怀激情,看到什么就学什么,整日忙得不亦乐乎,最后每样都只学了皮毛。如果用这样的完美标准要求别人,更会让自己失望不已。而有的人,能够认清自己或别人的不足,主动放弃让自己或别人做个“全能者”的想法,把时间和精力集中起来,在某几个方面甚至一个方面钻研得更深,反而能够“一招鲜,吃遍天”。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仅不可能什么都懂,也没必要什么都懂,古往今来,从来就没有哪个人什么都懂,能够一个人包打天下。
⑤过于追求完美的人,往往容易贻误时机,影响做事的效果。经常写时评的人都知道,一篇文章文从句顺,逻辑说得通,观点站得住脚,让人读得下去,就很不错了。至于“篇篇锦绣,字字珠玑”则是很难的,而且容易在过度修改中失去文章的时效性。做事反复思量,追求完美的初衷也是极好的,然而世事瞬息万变,哪里又能把什么都想遍了!过度的权衡,也必然会贻误做事的最佳时机。
⑥过于追求完美的人,其实更容易导致更大的不完美:《淮南子》里有一句话:“夫待马要(yǎo)袅、飞兔而驾之,则世莫乘车;待西施、毛嫱而为配,则终身不家矣。”意思说的是,如果非要等到鞍袅、飞兔这样的良马才来驾车,那世上的人就没车可坐了;如果非要等到西施、毛嫱这样的美女才结婚,那就一辈子别想成家了。事实就是如此,现实当中,没有百分之百的完美。脱离实际,把要求定得太高,太追求完美,最后多半是不但这件事办不成,而且会失去更多。太阳灿烂辉煌,固然令人景仰;群星朦胧闪烁,未尝不令人陶醉。“如果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会错过群星的。”
⑦当然,我们在这里说的不妨“不求完美”,不是说降低要求或没有要求。相反在做事的过程中,要高标准要求自己,尽力追求目标,只是要给做事的最终结果一点宽容。
⑧少一点对“追求完美”的苛求,反而能让我们把人生的各种目标设定得更具体可行;多一点对“不求完美”的宽容,或许会在同等的时间内多思考几个问题,多干几件实事,这样会有更高的效率、更大的收获、更理想的结果。
(1)、选文第④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何作用?(2)、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的第①段是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引出第②段中生活中的遗憾,在此基础上在第③段提出中心论点。 B、本文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降低要求或放低目标,要给做事的最终结果一点宽容。 C、第⑦段补充论述了“不求完美”的真正含义,使论证更严密。 D、第⑧段总结全文,具体论述了作者的论点。(3)、下列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断臂的维纳斯刚出土时,雕塑家们纷纷为维纳斯的手臂复原,结果并不理想,大家一致认为残缺的维纳斯更具有艺术魅力。 B、林书豪虽然先天条件并不出色,但他苦练球技,成为NBA赛场上耀眼的明星。 C、一个原本容貌不错的女孩,为了追求“明星脸”而去整形,不料整形失败,反而变丑。 D、一个成绩平平、喜欢机械的少年,放弃高考,进入技术学校,后来成为修车高手。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学习语文要下苦功夫
①任何学问都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学习语文, 同样非下苦功夫不可。
②俗话说:“师傅领进门,学艺在自身。”语文涉及的知识面广,量大,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因此,语文学习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单靠按部就班的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③鲁迅在学生时代就坚持做读书笔记,写日记,手熟笔巧,为我们留下了大约1000万字的宝贵财富,从而成为文学大师,一代风范。
④马克思精心研读文学名著,谙熟莎士比亚作品的词句、风格,并能背诵海涅、歌德的许多诗句,因此讲话、写作便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⑤ 毛主席求学时,每读一本书总是开动脑筋,细推深究,圈点批注。因此他的文章常有真知灼见,而被同学们传诵。
⑥ 至今“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类的写作佳话,更不胜枚举。
⑦ 显然,大凡善于驾驭语文工具的人,无不经过一番苦苦磨练。谁怕下苦功,谁就学不好语文。
⑧ 所谓下苦功,就是要乐于“自找苦吃”。一要苦阅读,博览群书,早读夜诵。二要苦练笔,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甲]。三要苦思考。摄取生活素材,识别书中的 真伪优劣,消化语文老师讲解的知识,都得苦思熟虑。末了,还要苦修改,[乙]。基础差的,不要自暴自弃;基础好的,更应精益求精。总之,要掌握语文知识就得苦学,也就是要苦读、苦练、苦思、苦改。当然,“苦学”决非“蛮学”,必须讲究科学方法,探求语文的规律才行。
⑨ 谁不想让自己的语文学习园地里硕果满枝呢?那就让我们铭记毛主席的教诲吧:“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
(1)、下面两句话是从文中[甲][乙]两处摘出来的,如果要归还原处,[甲]处应填 , [乙]处应填。A. 抱着“新诗千改始心安”的态度对待每一次作文和练习
B. 齐白石作画,“不叫一日闲过”,这种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2)、文章第⑥段在论证上的作用是(3)、文章结尾引述毛主席的教诲,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10. 阅读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回答问题。纪念白求恩
①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白求恩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的。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也要实践这一条路线。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②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③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④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根据第①段的要点归纳,请归纳出第②③段的要点。①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②
③
④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2)、文章第②段中“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指什么精神?(3)、说说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4)、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④段中划线的句子。(5)、下面的链接材料放在上文哪一段最恰当?请阐述理由。(链接材料)
白求恩总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更好的治疗方案,一次,有个伤员腿受了伤,不得不从膝盖附近的地方做断离手术。以往此类手术都是将断肢体整体切除。而这次,白求恩让助手们帮助把残肢上的皮肤和肌肉往上推,然后锯断腿骨。白求恩一边做,一边解说:“骨头和肌肉不能锯得一般齐,应该比肌肉短些,将来肌肉一收缩,正好把骨头包起来,便于安装假肢。否则,肌肉包不住骨头,没有办法装假肢,不得不做第二次手术。既然一次可以成功,就不要再有无谓的第二次、第三次……”
11. 阅读《读书率下降是什么危机》,完成问题。①“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从1998年到2003年,我国识字者阅读率下降了8.7个百分点,2003年的国民阅读率仅为51.7%。
②一石激起千层浪,阅读率下降引起了各界人士的诸多评论,担忧者有之,思考者有之,斥责者有之,宽谅者也不乏其人。阅读率下降到底意味着什么?不读书使中国人丧失了什么呢?
③阅读是人类传递信息最有效的、不可替代的手段。因为通过阅读接受信息,最能体现信息接受者的主体性。
④读书时,速度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调节,有些段落可以反复琢磨,做笔记,甚至对之质疑、挑战。接受信息的过程和思想的过程可以充分地混合。这一点,大多数新媒体都不具有。比如DVD一放,就按照既定的速度走,信息的接受者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即使你可以按各种后退、重复、慢动作的键,但根本不可能像读书那样进退自如。这样的信息传送,常常是灌输式的,不具有阅读中的对话性。
⑤阅读的另一特点是个人性。阅读不是朗诵,是默读,不和别人分享。读者和书之间可以建立个人的关系。其他传媒大多有某种公共性,即使自己关起门来看电视,常常也感到四周有人。所以,阅读给个性化的信息传递创造了最大的自由。信息的接受者对所接受的信息有充分的个人解释权,最大限度地免除其他受众的影响。
⑥因此,一个人不读书,接受信息就常常是从众的、被动的、缺乏分析的。一个民族不读书,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丧失了创造性、批判性,个人就会被群体所淹没。这里最有意思的就是读经。读经大概是我们近年来罕见的读书运动了。但读经是背书,把读书过程中思想的空间都去掉,学童要跟着记忆和琅琅读书声不停地往前走,就像跟着录音机走一样,失去了自己对这个过程的控制权。这和阅读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
⑦从这样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阅读率下降所代表的危机。我们目前的不少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还在依靠外资:人家给钱,给设计,我们照着样子做,出力气就行了。流水线如同一直往前走的DVD和录音带,劳动者只能被动跟进,当然没有质疑、批判和创造的空间。中国的一些白领也是规规矩矩、照本宣科,属于跟着别人走的阶层。阅读虽然是在接受信息,却是一种“跟着自己走”的信息处理活动。这对以保住自己的工作为满足的部分白领,当然是多余的。
⑧但当今是鼓励冒险、创新,让世界“跟着自己走”的时代。比尔•盖茨、GOOGLE的创建人,都是因为敢于让世界跟着自己走而出头的。目前美国30%的劳动力属于“创造阶级”,不是他们追工作,而是工作追他们:各种高技术公司,都要跑到这些人聚居的昂贵城市安营扎寨。因为离开了这些人的异想天开,企业就失去了动力,而这些人,是一定要阅读的。
⑨中国人是否阅读,将决定是世界跟着中国走,还是中国跟着世界走。
(1)、文章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2)、阅读全文后,说说第⑦段中加着重号的“这样”指代的内容。(3)、第⑧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试简要分析运用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4)、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读了本文,请你拟写一则关于读书的宣传语。12.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学会自信
①自信的第一境界是:“我能”,即对自己所具备的能力和所能达到目标充满信心。
②以解放黑奴而名垂青史的美国前总统林肯的失败清单是这样绵长:1832年,失业,竞选州议员,失败。1833年,办企业,倒闭。1834年,竞选州议员,成功。1835年,订婚,即将结婚时未婚妻去世。1836年,患神经衰弱症,许多人认为他不可能再站起来。1838年,竞选州议会议长,失败。1843年,竞选国会议员,未成。1846年,再次竞选国会议员,当选。1848年,试图连任,落选;申请担任州土地官员,被拒。1854年,竞选参议员,失败。1856年,竞选副总统提名,未成。1858年,再一次竞选参议员,仍败。
③对此,林肯的态度是:“虽有过心碎,但依然火热;虽有过痛苦,但依然镇定;虽有过崩溃,但依然自信。”最后,1860年,林肯竞选总统,成功。
④自信的第二境界是:“我不能”,即建立在“我能”的信心和成功的业绩基础之上的,对“己所不能”的觉悟。
⑤2004年11月,诺贝尔奖得主、华裔美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来华访问。7日上午,在为南航师生做完学术报告后,按惯例回答同学们的提问。有人问:“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丁肇中回答“不知道”。又有人问:“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回答也是“不知道”。还有人问:“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回答仍是“不知道”。同期,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对丁肇中做专访,在得到一大堆“不知道”的回答之后,记者无奈地说:“我发现在咱们谈话过程中,您说得最多的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这次作了正面回答:“不知道的,绝对不能说知道,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⑥自信的第三境界是:“你比我能”,即把别人对自己的超越当成自己的成就,把别人的成功也当成了自己的快乐。
⑦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1934年大学毕业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飞机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36年,钱学森转学到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师从世界力学大师冯·卡门教授。在冯·卡门的影响下,钱学森取得近代力学和喷气推进科研的宝贵经验,成为有名望的优秀科学家。1955年钱学森回国前夕,冯·卡门看了钱学森的新著《工程控制论》以后,对钱学森说:“你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了!”
⑧因此,坦然承认并为自己被超越而欣喜,是自信的最高境界。
(选自《学习之友》)
(1)、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主要运用事实论据进行论证,使文章的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B、作者认为任何事都不可能轻易成功,在任何情况下坚信“我能”,对于取得成功至关重要。 C、作者认为坦然承认“我不能”,是一种实事求是但不自信的表现。 D、自信的最高境界是坦然承认并为自己被超越而欣喜。(2)、下面对本文的论证思路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③段以林肯在竞选的路上一直失败却依然自信,最后竞选成功的例子,证明自信的第一境界:必须对自己所具备的能力和所能达到的目标充满信心。 B、文章第④—⑤段以丁肇中教授接受央视采访为例子,证明自信的第二境界:我不能。 C、文章第⑥—⑧段以冯·卡门和钱学森师生二人为例,告诉我们自信的第三境界是把别人对自己的超越当作自己的成就,把别人的成功也当作自己的快乐。 D、文章论述了自信的三个境界,论证思路清晰,三个境界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并列。(3)、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的自信到达作者阐述的哪个境界?以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13. 阅读《让信念点亮生命》完成问题。①如果说生命是一座庄严的城堡,那么信念就是那穹顶的梁柱;如果说生命是一只飞翔的小鸟,那信念就是那有力的翅膀。
②信念,让人拥有前进的动力。艾森·豪威尔年幼时与母亲玩牌,几次发到手中的牌都很烂,以至于老是输。于是,他就抱怨牌不好,母亲却抚摸着他的头说:“人的生活就像玩牌一样,发牌的是上帝,权利不在你,无论拿到怎样的牌,都应尽力地打好它。”这句话给艾森·豪威尔很大的启示,以后每逢遇到困难和棘手的事情,他都燃起一种信念:不管事情有多困难,我都要竭尽全力做到最好。这种信念是他一步一步迈向成功殿堂的动力,终于成就他成为美国第34届总统。
③信念给人不屈的力量。林肯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可有谁真正的了解他那坎坷的一生呢?他七岁时,全家被赶出住宅,开始居无定所的生活;长大后,创业多次失败,竞选参议员也多次被除名……他一生经历十五次重大挫败,但他从未被命运打败,跌到了再爬起来,这种不屈的信念让他有了无穷的力量,最终成就了生命的辉煌。
④信念助人在苦难中成才。作家丁玲说过,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苦难都能忍受,什么环境都能适应。是啊,信念是战胜苦难的利剑,信念又是一位高明的老师,让你在苦难中茁壮成长。
⑤信念哺育心灵,绚丽人生,滋润着成功的花朵。它催人奋进,给人力量,助人成才。愿每个人都用信念点亮自己的人生,乘着信念的翅膀飞向理想的彼岸。
(1)、为什么说信念点亮了生命?(2)、列举美国总统林肯的例子说明了什么道理?(3)、给文章第④段补充一个事例。(4)、阅读文中画线句子,结合自身实际,说说现实生活中,你拿到的是怎样的“牌”?你将如何打好你“人生之牌”?1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多读多写
①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多读多写,长期积累,不能速战速决。
②俗传一句玩笑话,“千古文章一大抄”,就读他人文章以学习表达方法说,这句话却有相当的道理,一种意思,可用的表达方式(词语及其组织)不只一种,但不管其中的哪一种,都是由前人习用的框架描画或脱化而来。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这是多读作用的初步,因而笔能达意。
③进一步,多读,熟悉各种表达方式,领会不同笔调的短长轻重,融会贯通,还可以推陈出新,把意思表达得更圆通,更生动。
④多读,所学又不只是表达方面,还有内客方面。这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吸收“思想”。学作文,由不会而变为会,由不好而变为好,既要能写,既顺利达意,又要有所写,即有值得研究的内容。这内容,说是思想也好,知识也好,至少就初期说,面壁自然悟不出,自己观察研究也所得有限。要有,就不能不吸收别人的,吸收的方法,主要当然是“读”。还有一种是学“思路”。思想,知识,其出现,其存在,都是有条理的,作文的内容必须合乎这个条理,这条理,成文之前就要有,那就是思路的条理,也就是想得头头是道,才能写得头头是道。这思路的条理也是渐渐培养成的,而培养之道,我个人的经验,就一般人说,主要是来自“学”,即读他人的。其次才是“思”,因为思,至少就早期说,绝大部分是顺着他人(所读之文)的路子走的。
⑤多读,熟了,积蓄在两方面增多,既有内容可写,又熟悉如何表达,作文的困难自然就没有了。这样,专靠多读,不多写是不是可以呢?据我所知,有的人,读的方面修养很高;却不轻易动笔,间或动笔,像是功夫还是相当纯熟。这或许就是俗语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或者引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吧?我想这意思并不完全对,或者说,话说得过于简略,以致我们理解得不全面,事实是,就是不轻易动笔的人,以及“读书破万卷”的杜甫,至少在学习的时期,也是既勤读又勤写的,读而不写,读多了,自然会写的事是没有的。多写的作用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由读来得熟悉,必通过自己的笔才能明朗、巩固,成为熟练,另一方面,写不只随着思路走,还是整理思路的过程,必须常写,内容才可以精粹,更有条理。
⑥生而好之者也许没有,培养而成为书淫、诗癖的却所在多有。我还记得老师行辈中的一些人,他们亲口说,“多年了,工作之暇,如果眼前没有书,手里没有笔,总觉得没着没落。”就这样,他们有的未及上寿,一生却读了古今中外无数著作,写了上百万字。他们没觉得烦腻,反以为乐,原因就是多年如此,成了难于改变的习惯。准此理,多读多写并非难事,办法是养成习惯,使之成为乐趣。
(选自张中行《作文杂读》,有删改)
(1)、多读书在表达方面和内容方面分别有什么作用?(2)、多写有什么作用?(3)、第⑤段引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目的是什么?(4)、自己的读写经历,说说多读多写的好处。15. 阅读《我们为什么要阅读》一文,完成小题。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梁衡
①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②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周日无事,一个大人带着十多岁的孩子在宿舍大院里散步。看到一个迎亲的车队,一群人围在接新娘的头车前急得团团转。上前一看,一个轮胎瘪了。新娘马上就要下楼,宝马失前蹄,要误大事。正当大人无解时,这个孩子上前说:“没事,你使劲用脚踹它。”司机半信半疑,大家顾不了许多,一顿乱脚。奇迹出现,轮胎渐渐饱满。人们齐问:“这是怎么回事?”孩子慢慢道来:“这款车的车胎被扎后有自充气功能,只要用脚踹踹,就可纠结行驶很多公里,确保你能开到维修地点。”父亲大奇,“你怎么知道?”“家里不是订有《汽车族》杂志吗?没事闲看来的。”这是阅读的作用。阅读让你长知识,让你聪明。
③其实,要问我们为什么要阅读,其实不如先问一下为什么要吃饭。人是由物质和精神组成的,不吃饭不能长身体,会肉体死亡;不阅读不会有思想,要精神死亡。正如营养不良,会造成身体发育的缺陷:面黄肌瘦、腿细脖长、鸡胸龟背等等,不读书也会造成精神方面的缺陷,如自私、狭隘、孤独、浮躁、虚荣、骄傲、多疑、胆怯等等,生活得不阳光、不自信、不幸福。有什么样的阅读,就有什么样的收获。它决定着人的知识、思想、意志、审美、情趣。这是从人自我丰富的一面来说。
④如果你不只是为“美食”,又从阅读而进入了创造,比如写作,就更知阅读的重要。熟读唐诗300首,不会写诗也会“偷”;背得美文200篇,不会作文也会“搬”。偷什么?从经典中偷来火种,点亮自己;搬什么?搬来救兵,充实自己的文章。偷得仙桃能成仙,搬来救兵也称王,古人有集句写诗之法,全用别人旧句。那是一种在阅读基础上的积木式训练。作文虽不能全篇集句,但借词、借句、借典、借气、借方法,还是需要的。这一切都要通过阅读来解决。当你超越阅读而进入写作,发表了作品时,别人又开始了对你作品的阅读。人类精神产品的生产就是这样螺旋式前进。
⑤当然,这只是以写作为例。三百六十行,不管干哪一行都得先以阅读入手。因为阅读是启蒙,是积累,是钥匙,是开关。那个十多岁男孩如果对汽车一直阅读研究下去,也许会成为汽车发明家、汽车大王,正如伽利略、达尔文、歌德小时就开始对物理、生物、文学的阅读。如果你说老了,已胸无大志,那么,阅读至少可以疏通头脑,不至于让你提前痴呆,输在了终点线上。再者就算你无所谓了,也该为下一代装出一个阅读的样子,别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
⑥忽然想到一个故事。第二次世那大战期间,为解决军营单调冷寂的间题,提高士气,政府向革队提供了1.2亿本“军供版”图书。战争打赢了,这些图书功劳不小。一个战士,配发枪支、罐头的同时还配发图书,这再次说明,不管在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岁月,精神与物质同样不能少。
⑦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⑧为了精神生活,为了健康那一半的生命。
(1)、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2)、第②段写小男孩的故事,作用是什么?(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请写出你依靠课外阅读解决实际问题,或者丰富精神生活的经历,并谈谈你的感悟。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保持心灵的澄澈
韩 青
①我们所在的世界,就是一个俗世,要在俗世中做一个好人,往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因为那些俗人觉得他们的阴谋诡计会遇到阻拦,所以他们常常会对那些阻拦他们的人进行讽刺、打击、诽谤、诬陷乃至伤害。
②而事实上,那些好人不会因此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底线。《资治通鉴》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人。孙权曾经重用中书郎吕壹,吕壹因此渐渐作威作福起来,经常援引法律条文进行狡诈的诋毁。太子孙登多次规劝,孙权都不接受,群臣不敢再发表意见。一次,吕壹诬告前江夏太守刁嘉毁谤朝政,孙权很愤怒,于是逮捕了刁嘉。当时被牵连的人都畏惧吕壹,都说听到过刁嘉的诽谤之词。只有侍中是仪一人说没有听到,于是被连日穷追诘问,诏书也越发严厉,群臣都为他捏一把汗,但是仪还是据实回答,供词不改,孙权于是放了他,刁嘉也被免罪。是仪这样的人,就像一潭清水,澄澈见底,是即是,非即非,一目了然,所以他没有、也不会藏污纳垢。
③然而,生活中,一些人看上去衣冠楚楚、风度翩翩,像个正人君子,而事实并非如此,那些都是他们装出来的。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两位私塾先生,住在相邻的村里,都自诩满腹道德学问。一天,他们相约一起讲解理学,前来听讲的学生达几十人。就在大家听得正出神的时候,忽然一张纸片被风吹落到台阶下。学生捡起一看,原来是两位先生密谋夺取村中一位寡妇的田产的往来信件。纪晓岚说,这是鬼神从中做了手脚,使事情露出了真相。而我一直认为这是天意。不是有句话叫“多行不义必自毙”吗?就是这个意思。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要想保持心灵的澄澈,就必须动真格的,不能在那里装模作样。
④可见,外在的假装并不能让你拥有心灵的澄澈。在这个世界上,让心灵变得澄澈的最好方法就是清理掉心里的杂质。《四十二章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像人锻铁,去除渣滓而成器皿,器皿就会精好。学道之人,去除心地的垢染,所行就会清净了。”我们做人,也只有这样,才能像作家六六那样,“每一天都能把自己放在台面上展览”。如果一个人总是藏藏掖掖,心机重重,那么他能过得快乐、洒脱吗?
⑤当然,一些像欲望、杂念之类的杂质对人的腐蚀性是很厉害的,面对它们,你得有超强的抵抗力,否则你就会变成它们的俘虏。
⑥世人都在追求成功,殊不知,最大的成功莫过于保持心灵的澄澈。台湾女作家张曼娟说,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失去本性,要知道,本性在,你追求中的那个理想的自我就在。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A、俗世中做一个好人往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B、要想保持心灵的澄澈,就必须动真格的。 C、做人要保持心灵的澄澈。 D、让心灵变得澄澈的最好方法就是清理掉心里的杂质。(2)、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A、南宋文天样,无视威逼利诱,誓死不降元军。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C、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D、晋代车胤,无油点灯,囊萤苦读,终成大器。(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中运用了举例论证,主要是为了论证那些好人不会因此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底线。 B、“每一天都能把自己放在台面上展览”的前提是保持了心灵的澄澈。 C、第③段列举两位私塾先生之例从正面论述“不能保持心灵的澄澈必将‘自毙’”的观点。 D、本文结构是“分一总”式。1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纪念白求恩
毛泽东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已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白求恩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的。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也要实践这一条路线。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忧。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岭冷清清,漠不关心,。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亳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先概括事迹,再阐述精神内涵,最后号召大家学习。 B、文章第2段运用三个双重否定句,突出强调了白求恩同志的精神感人至深。 C、第3段中加点词“这”是指示代词,所指代的内容是“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 D、文末运用排比,既强调了学习白求恩的意义,也是对白求恩同志的高度赞扬。(2)、品味下列语句,根据括号中的要求答题。①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 , 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从词语感情色彩的角度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结合语境理解句中“纯粹”一词的意思)
(3)、根据选文和下面两则材料,说说白求恩精神对中国人产生了哪些影响。材料一:
2004年,一位加拿大游客到中国旅行,出发前,她的加拿大朋友在她的背包上写了“我来自白求恩的故乡”九个汉字。从中国回到故乡后,她激动地告诉那位朋友;“这几个字简直胜过护照,不管是在机场、宾馆,还是火车上,人们只要一看到包上的宇,立刻投来友好的目光,饭馆老板甚至不肯收我的饭钱!”
材料二:
“白求恩奖章”是1991年卫生部第14号部长令发布的《全国卫生系统荣誉称号暂行规定》中设置的荣誉称号,由人事部、卫生部共同颁发。它是对全国卫生系统模范个人的最高行政奖励。凡获得“白求恩奖章”者,同时接受荣誉证书和通报表彰,并享受省、部级劳动模范待遇。
18. 阅读学会赏识
①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历尽心血雕刻出著名的大卫像。人们皆惊叹于大卫像的辉煌,可在此之前,很少有人对这块雕刻大卫的石材做出褒评。其实并非石头不美,只是无人赏识,而米开朗琪罗发现了它,并赏识它是一块用于雕刻的好石材,然后赋予了它新的价值。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赏识。
②因为赏识,是一个人心境磊落,视野疏朗的表现;是一个人才智敏锐,气度从容的凸显。没有赏识,自我多了一份自卑,他人多了一份挑剔;社会多了一份冷漠,世界缺了一份美好。因此,我们要学会赏识。
③学会赏识身份低于自己的人,因为“任何看似愚蠢的东西,都必定有值得喝彩的地方”。台湾作家林清玄曾经评价一位犯案数十起的小偷,赞扬他的细密心思,肯定他的灵巧手法。小偷听说后,金盆洗手,成为四十多家连锁店的老板。一位年轻人因一首情诗离开学校后,福楼拜给予他鼓励、赏识。终于,这个年轻人写出了著名的短篇小说《羊脂球》。这位年轻人,便是莫泊桑。是赏识唤回了迷途的羔羊,是赏识使其得到认可和肯定,是赏识激发其奋发努力的勇气,最终获得新生。那么,我们为何不学会赏识?
④学会赏识自己,因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学会赏识自己,要有太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豪放,要有苏轼“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壮志,要有杜甫“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无私旷达,要有屈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的坚贞不屈。因为赏识自己,诸葛孔明才会自称卧龙,未出草庐而知晓天下三分;因为赏识自己,毛遂才会以锥自喻,在大殿上据理力争;因为赏识自己,陈涉才会石破天惊,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赏识可以给自己动力,使自己迈上新阶梯。因此,我们为何不学会赏识?
⑤学会赏识那些强于自己的人,因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廉颇因为不赏识蔺相如的治国才能,居功自傲,处处刁难。而蔺相如赏识廉颇的滔滔武略,不计前嫌。两人终化干戈为玉帛,彼此赏识,才有“负荆请罪”的美谈流传至今。孔夫子赏识他人,才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断言。学会赏识,才会看到别人的长处,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完善自己。既是如此,我们为何不学会赏识?
⑥真正的智者,他们会在赏识的同时,把自己投入到铸就辉煌的熔炉之中,把自卑熔炼成自信,把不满锻造成竞争,把孤傲挥洒成谦逊,把萎靡升华成振奋,把失意挤压成动力,把挫折捶打成练达。
⑦我们应该学会赏识。学会赏识,对己,是一种超越;对人,是一种幸福。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3)、说说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第⑦段中“学会赏识,对己,是一种超越;对人,是一种幸福。”这句话的?19. 阅读下则议论文,完成下面小题。读网,更要读书
①这是一个网络时代,读网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习惯。网络固然给生活带来种种方恒与趣味,然而,如果将大量的时间倾注在虚拟空间,内心反而容易浮躁不安,难以沉静。
②与眼花缭乱的社交网络相比,读书不仅能够使人远离纷扰的环境,保持一份内心的沉静,而且可以使人感受世界,体悟人生,获得启迪。
③因此,读网,更要读书。书中的知识就好比一艘渡船载着我们在滔滔不息的人海里悠然自得地航行,使我们感到了自己的心灵与作者的灵魂在交谈、碰撞。读书,就是在纸面上锻炼自己的心智,辨别事理的曲直,找到人生的希望。
④谈起读书,我们总是抱怨太忙没时间,但偏偏又能挤出时间刷微博、看视频。读网是轻松的,可以一目十行,脑子里过一遍,不一定留下痕迹:读书是深沉的,要用心用脑去理解、体会、感悟。所以,不是时间不够用,而是我们不愿意把时间用在“费脑子”的事情上。
⑤拒绝喧嚣的社交网络,腾出更多的时间读书,是需要勇气的。去年,“网红”埃森娜在YouTube上发布了最后一争视频《为什么我要放弃社交媒体》,并彻底删除了自己的账号以及275万个订阅者。为什么这么做?埃森娜认为,社交媒体是不真实的,制作出的形象、编辑过的生活,虽然能获得关注,但也丧失了真正的自我。
⑥不仅是埃森娜,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曾因社交网络而失去自我呢?而能够帮我们找回自我的最好方式,就是读书。书,微笑着向人们展示它无穷的魅力和优雅,让你忍不住去接近它。在安静温和的时光里,与清风同行,与书香为伴,那是一种灵魂的享受。沐浴在柔柔的暖阳中,读一本书,风涛竹韵,谷响泉鸣,一切美好会尽入心中。读书,激起了精神的共鸣,诗意了青春的季节,斑斓了行走的岁月。
⑦我们生活在这个被屏幕统治的时代,时空被网络割裂,“碎片化”成为生活常态。诚然,从网络获取信息重要,彻底逃离网络几乎不可能。但是,面对网络,我们可以做出有益的选择。让我们放弃那些八卦消息和无聊视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读书吧!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A、网络时代,很多人已经习惯了读网。 B、与书香为伴,是一种灵魂的享受。 C、读网是轻松的,读书是深沉的。 D、读网,更要读书。(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思路进行论述的,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B、文章第④、⑤、⑥段主要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具体充分地论述了“读网使人失去自我,读书造就诗意人生”这一道理,说服力强。 C、可以作为第⑥段画线句子的事实论据: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过于依赖网络,遇到什么问题都要求助网络来获得信息,却没有了自己的主观意识,没有了独立思想,使人们的身心健康与思维发展都受到了阻碍 D、第⑦段中加线词语“几乎”不能删除,它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等特点。20.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①儒家经典《论语》开篇名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的快乐在于“学”,也在于“习”。这里的“习”,是练习、实践、运用的意思。
② ?
③“习”可以满足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使人乐而忘返。在“习”的过程中,可见的不可见的、可测的不可测的自然万物都能让人感到新奇、惊奇、奇妙,进而引发探求的兴趣;在“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先人未曾解决的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就有可能激发新思路、取得新成果。这些使人不由得生出实践无限好、探索真奇妙的快乐。
④“习”在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满足了人们探索真理、掌握真理的渴望,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正如古语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掌握真理,就离不开实践。人们只有通过反复练习、不断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使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使别人的经验或教训变为自己的财富。相反,如果只“学”不“习”,即便“皓首穷经”,很可能也只是一个“书奴”,无法做到学以致用,也就无法体会探索与掌握真理的乐趣了。
⑤“习”使人们体验到运用知识,成功地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喜悦。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活跃在农业科技实验的第一线。有人认为农业科技实验很苦,袁隆平则认为,“苦中有乐”,乐在“有希望,会出好品种”。他的实验成果,为解决中国甚至世界的粮食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毫无疑问,只有通过“习”,人们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一步步攀上事业的高峰,体验“一览众山小”的喜悦与豪迈。
(1)、下列句子填入第②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怎样做到“习”呢? B、“学”与“习”的关系是什么呢? C、“习”为什么能给人带来快乐呢? D、“习”对于社会有什么意义呢?(2)、下列对文中第④段加点词“书奴”的理解,最恰当的项是( )A、只是学习知识,没有通过实践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智慧。 B、只是一味死记硬背,最终沦落为书的奴隶。 C、不会探索书本中未知的奥秘,无法体会探索乐趣。 D、一味钻在书中丧失了自己,成为书的附庸品。(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从人们熟悉的《论语》篇章引出“习”的意义,点明文章的论点。 B、第③段指出通过“习”可以激发新思路,发现探索的乐趣。 C、第④段先从反面论述掌握真理就离不开实践的道理,然后又从正面阐述了只学不“习”,就无法体会探索与掌握真理的乐趣。 D、第⑤段指出“习”可以使人们体验到解决实际同题所带来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