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复习专题:发展的选择

试卷更新日期:2022-10-31 类型: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 1.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我们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材料体现了(  )  
    A、现阶段我国社会缺乏公平与正义 B、消除贫困是当今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发展课题 C、脱贫攻坚是国家一切工作的中心 D、我国还没有实现同等富裕
  • 2. 2021年,全国上下围剿“加拿大一枝花”。该“毒草”有着“此花开处百花杀”的说法,会造成周围的绿色植被和农作物枯死。围剿这些物种(  ) 

    ①严重违反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   

    ②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有措施

    ③是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具体表现   

    ④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 3. 2021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宣布,中国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从此,“人与天谐,天人共美”的国家公园画卷即将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徐徐展开。这说明(  )  

    ①我国在应对资源和环境问题上已经取得明显进步

    ②我国以牺牲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为代价,换取绿水青山

    ③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④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4. “绿电”,即绿色电力,是指通过零二氧化碳排放(或趋近于零二氧化碳排放)的生产过程得到的电力,通常来源于清洁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北京冬奥会期间,三大赛区26个场馆全部使用“绿电”,这意味着奥运历史上首次实现全部场馆100%绿色电能供应。这一设计(  )

    ①符合我国保护环境的基本战略       

    ②为我国实现绿色发展提供经验

    ③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④践行了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5.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句话告诉我们(  )  
    A、应树立人定胜天的自然观念 B、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习惯 C、要把保护环境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D、拒绝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 6.  2021年12月24日,人民网报道:2021年宁夏经济工作亮眼!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严守生态红线,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居民收入明显增加。宁夏这一系列成绩的取得(  )

    ①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②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③得益于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离不开宁夏人民群众艰苦奋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7. 对下图认识正确的是(  ) 

    A、环境保护决定经济发展,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B、经济发展成就国家未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美丽中国 D、建设生态文明,造福人类;治理污染,彻底解决环境问题
  • 8.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近年来,习近平多次阐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并对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要求。下列关于高质量发展观点有误的是(  )  
    A、高质量发展,就是指经济发展方面的要求 B、高质量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 C、高质量发展,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D、高质量发展,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9. 近年来,大量耕地甚至基本农田被占用,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耕地保护、遏制耕地“非粮化”“非农化”成为2022年农村土地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河南省开展了“护田行动”,坚决遏制占用土地违法行为,坚决守牢耕地保护红线。这体现了(  )  

    ①我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②全民节约土地资源意识已初步形成

    ③我国严守资源消耗上线,维护粮食安全    

    ④我国公民珍惜土地资源理念已经行成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 10. “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途径,抵消自身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提出将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碳中和将有利于(  )  

    ①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             

    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④保护环境推动绿色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1.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要从小事做起。下列行为符合此要求的有(  ) 

    ①秋天在田间焚烧秸秆     

    ②随手捡起校园垃圾 

    ③使用无磷洗衣粉洗衣     

    ④参加植树造林活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12. 【生态立县】浦江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明显,多次捧获“五水共治”“大禹鼎”金鼎,浦江积极参与“无废城市”创建,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持续攀升。材料说明浦江(  )  

    ①已经实现废弃物零处理

    ②坚持环保优先、环保为中心

    ③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建设

    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13. 除了遍布社区周围的社区公园,还有综合公园、郊野公园,如今的深圳已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广大市民既能推窗见绿、开门见园,又能徒步山林、漫步郊野,体验鸟语花香,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反映了深圳市(  )  
    A、改善民生福祉,建设美丽城市 B、倡导低碳生活,发展循环经济 C、统筹城乡发展,共筑生命家园 D、只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 14. 我国在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后开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体现的新发展理念是(  )  

    ①绿色    ②协调    ③开放    ④共享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 15. 2022年春晚音乐短剧《万象回春》,用拟人化的手法演绎了发生在象群中的种种趣事。这个节目来源于2020年底发生在云南的野生亚洲象群北上南归事件。当时,云南野生亚洲象走出森林、穿越村镇,一路向北而行。人们加强对其监控和研究,却并未对其构成任何伤害,反而适当进行救助。这一救助行为反映了人们(  )  
    A、对放弃经济发展,实现退耕还林的美好愿景 B、对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渴望 C、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践行 D、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厉行法治的需要
  • 16. “心之所“象'。“象'往何方”。亚洲野象群在云南省内的行踪引发了全球媒体的关注。善待、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一共识即是(  )  

    ①共建生态文明    

    ②保护生物多样性

    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④实现人与动物生存平等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①
  • 17.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并庄严承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合作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②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③中国积极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成果

    ④我国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18. 下列符合绿色发展的是(  )

    ①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②宜春中安公司在生产过程中,通过私设暗管的方式,将含重金属的未处理废液废水排入寰河流域

    ③北京市对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进行修改,“新建、改建、扩建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④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的有关要求写入宪法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19. 下框时事共同反映的主题,用一个关键词概括,最贴切的是(  )   

    A、绿色发展 B、经济发展 C、和平发展 D、创新发展
  • 20. 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我们青少年要(  )

    ①少用一次性筷子,节约用水用电       

    ②不吃受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

    ③参加植树造林活动,保护花草树木  

    ④努力提高环保意识,低碳出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的演讲中指出,全球发展进程正在遭受严重冲击,人类发展指数30年来首次下降。下列属于威胁当今世界发展的因素是(  ) 

    ①频发的战争

    ②恶劣的自然环境

    ③落后的教育

    ④合作共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
  • 22. 国家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实施乡村绿化行动,建设一批森林乡村,保护古树名木,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和退耕还湿。这(  )  

    ①是走绿色发展道路的表现

    ②有利于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③有利于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④有利于快速实现总体小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23.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吉祥物”正式发布,吉祥物为一对名为“小山”和“小水”的卡通形象,以“青山绿水”为设计原型,有机结合“绿叶、花朵、云纹、水纹”等设计元素,表达出(  )
    A、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B、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C、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战略 D、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方案
  • 24. 本世纪初以来,在联合国主导下,国际社会制定和实施了千年发展目标和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 11 亿人口脱贫,19 亿人口获得安全饮用水,35 亿人口用上互联网等,还将在 2030 年实现零贫困。这充分说明(  )  
    A、推动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目标 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C、谋求和平与法治,促进合作与进步是世界人民的根本愿望 D、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大势,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
  • 25. 目前,世界上还有10亿左右的穷人挣扎在赤贫中。最不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着特殊的发展困境,难以从贫困的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上述材料说明(  )  
    A、和平与发展问题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B、人类社会难以实现消除贫困、促进发展的追求 C、当今世界面临着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 D、国际形势有所缓和,但世界矛盾相互交织
  • 26. 近年来,沙尘暴、强暴雨、强对流、高温、干旱、强台风等极端天气频发。专家称,上述极端天气的出现多是因人们破坏动植物的生存空间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造成的。这说明(  )  
    A、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 B、生命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 C、地球上的生命丰富多彩,但在灾难面前都显得特别脆弱 D、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非常强,主宰大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
  • 27. 2022年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在第53个世界地球日到来之际,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了“我们‘减塑’,给地球‘减负’绿色节俭好生活”系列宣传海报。下列宣传口号中符合海报主题的是(  )  

    ①践行垃圾分类,环保从我做起    

    ②放下塑料袋,拿起环保袋

    ③禁用自然资源,建设美丽中国    

    ④少用一次性,减塑在行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28. 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对新加坡、泰国、越南等6个东盟成员国和中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4个非东盟成员国正式生效。这一世界上涵盖人口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发展最具活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  )  
    A、体现了和平与合作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B、有利于为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C、意味着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分歧已经消除 D、说明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困扰着人类社会
  • 29. 在北京冬奥会期间,位于北京石景山的首钢大跳台一时间风靡全球。百年首钢的工业遗存和极具现代感的雪白赛道形成鲜明反差,令人啧啧称奇。将城市景观,尤其是历史工业遗存与新潮运动结合,是北京冬奥会的创举,更是“双奥之城”的“专利”,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的发展理念有(  )  

    ①我国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②我国坚持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战略

    ③我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改革、共享的发展理念

    ④我国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把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相结合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 30. 自2021年1月1日起,我国已全面禁止固体废物进口。数据显示,从2017年到2020年的4年间,我国固体废物的进口从4227万吨降低到了879万吨,直至2020年年底清零,累计减少固体废物进口量1亿吨。这(  )  

    ①表明保护环境主要是国家的责任和义务

    ②表明我国已成功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问题

    ③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④有利于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31.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下列选项中与这首诗所反映的理念相同的是(  )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D、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3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这体现了(  )  

    ①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    

    ②走绿色发展道路,实施可持续发展

    ③国家只重视乡村环境的治理    

    ④我国积极建设美丽中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33. 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建立了“垃圾兑换银行”,塑料瓶、废纸、废旧金属、废电池等都能换成积分,累计一定积分的居民可兑换洗洁精、水桶等生活用品。建立“垃圾兑换银行”是为了(  )

    ①变废为宝,合理利用资源      

    ②适当控制人口数量

    ③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不高   

    ④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 34. 历史上的塞罕坝曾是一片绿洲,后因过度开采退化成茫茫荒原。三代林场人以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使它从“沙地荒野”变回“林海绿洲”。这说明(  )  
    A、人类可以对自然肆意地索取 B、人类能够凌驾于自然之上 C、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D、人类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
  • 35. 自然是人类生存之本、发展之基。每当人们破坏性、盲目性、掠夺性地向自然索取资源时,得到的往往是无情的惩罚和报应。这启示我们(  )

    ①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

    ②要敬畏自然,不要去开发利用自然

    ③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④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二、材料分析题

  • 36. 民主并不抽象,也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点滴之中。北京6名中学生提出的“关于将照护老人技能培训纳入高中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议”,被带上全国两会。近日,“领导留言板”开设了“我为党的二十大建言献策”专栏,再次成为网友建言献策的重要渠道,请你参与其中。

  • 37. 小清家的后面有一条小河。以前人们常在河里捕鱼捉虾,洗衣洗菜。后来,河水渐渐浑浊起来,鱼虾不见踪影,人们也不敢在河里洗衣洗菜了。原来,小河边建了一家造纸厂,厂里的污水违规排放直接进入河里,河水被严重污染了。对此,下列人员发表了言论。

    小清父亲说:“造纸厂解决了村里100多人的工作问题,只要有钱赚,这点污染算不了什么。”

    村民王爷爷说:“造纸厂能带来一时的经济效益,但它违规排污,对村民的身体健康影响太大,得不偿失。”

    厂长说:“虽然造纸厂赚了点钱,但购买治污设备开销太大,没有必要。”

    (1)、上述言论中哪些人的说法不妥?你应该如何对他们进行解释?请你任选一个人的话作答。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写出一句你的观点。
  • 38. 作为第19届杭州亚运会的协办城市,绍兴践行“办好次会,提升座城”的理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绍兴棒垒珠体育中心场馆外墙与屋顶外墙都采用了光惟化技术,能像植物一样分解有机物,产生自清洁效果,无需人工擦洗。场馆运行期间使用的电力,其主要来源是凤力光伏、水力等清洁可再生能源,赛事结束后,这里将打造以棒垒球运动为主题的未来社区,围绕棒垒球运动相关的消费、教育来开设各类项目,这儿将成为人们体验棒垒球运动的场所,助力健康生活。

    材料二:绍兴市政府制订了“绍兴市亚运城市行动计划”,提出要积极推进绍兴文创大走廊、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浙东运河文化带、古越文明文化带建设,将绍兴古城打造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生态休闲古都、文化旅游慢城”,与杭州合办南宋文化节, 扩大南宋文化、阳明心学、书法、黄酒等文化标识影响力。深化与杭州等地知名旅行社合作,共推旅游年卡,鼓励和支持大型旅游企业和知名旅游品牌跨市经营、连锁经营和品牌输出。

    (1)、有人说绍兴建设棒垒球体育中心的相关做法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请你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请运用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材料二中绍兴市政府发展区域经济的想法所具有的合理之处。
  • 39. 为了更好地了解“十三五”期间我国社会发展的状况,晓军同学收集到两组数据并制作成下图。(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1)、从图1中你可以获得什么结论?获得该结论的材料依据是什么?
    (2)、晓军又查阅到“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是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其中包括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持续减少等。晓军同学对这一目标的实现充满信心。结合上述材料,综合运用所学内容说明晓军充满信心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