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栖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第一次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10-26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 1. “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中国的这种特殊国情,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周白色区域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下列解读上述观点符合史实的是(    )
    A、“工农武装割据”始终是党的指导思想 B、根据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C、根据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及长江沿线 D、减租减息是根据地巩固的根本保障
  • 2. 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指出:“当时大家的根本观念都以国民党是人家的”不知道它是一架空房子等人去住。其后像新姑娘上花轿一样勉强挪到此空房子去了,但始终无当此房子主人的决心。我认为这是一大错误。”毛泽东意在(    )
    A、批评党内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B、强调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的意义 C、指出党应该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D、宣传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 3. 某学者认为,五四运动之后,社会改造运动变成了一个主流,人们不是从顶层设计,不是从政党政治来讨论中国的命运和改革,而是从社会基层改造的角度来理解中国,把中国当作一个新的改革的对象。该学者意在强调五四运动(    )
    A、成为民主革命的分界线 B、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C、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D、奠定了国共合作的基础
  • 4. 1924年,国民党开始重视民众运动,广东成为全国农民运动中心。1926年底到1927年上半年,湖南、湖北农民运动迅猛发展,而广东农民运动却停滞不前。这一现象说明( )
    A、两湖地区土地革命迅速发展 B、革命政权的群众基础得以扩大 C、农民运动推动了国民大革命 D、革命形势的发展影响农民运动
  • 5.   1928年中共六大以后,中共中央向共产国际报告了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情况,并高度赞扬:“惟朱毛在湘赣边境所影响之赣西数县土地革命确实深入了群众。”这反映出当时(    )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影响扩大 B、共产国际称赞毛泽东的做法 C、党内普遍认可“工农武装割据” D、中国民主革命处于低潮时期
  • 6.   1928年12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颁布《井冈山土地法》,提出“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1929年4月,毛泽东制定《兴国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所有”。这一时期,土地政策的调整(    )
    A、纠正了土地政策中的右倾错误 B、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进程 C、进一步明确了土地革命的对象 D、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
  • 7. 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宣传中大量使用“劳工神圣”“赤化大地”等口号;第一次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党在宣传中突出“民族解放”“平民政权”等口号;八七会议后,“打土豪,分田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口号。这一系列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始终把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C、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坚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 8. 有人认为五四运动之前,爱国、民族主义情绪没有形成;五四运动之后爱国、民族主义作为一种统一的意识形态,对于国家、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这种认识的依据主要是(    )
    A、五四运动是彻底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B、五四运动后对社会主义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C、五四运动后社会上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D、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
  • 9. 20世纪30年代初,鄂东工农银行和川陕省工农银行发行的货币上印有“推翻军阀国民党政府!拥护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土地归农民,政权归苏维埃!”等字样。其史料价值是(    )
    A、研究土地革命的唯一材料 B、反映红军长征的一手史料 C、近代银行兴起的佐证材料 D、“工农武装割据”的实物证据
  • 10.   1941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为进行长期斗争,准备将来反攻,必须普遍的实行‘精兵简政’”,“‘精兵简政’,节省民力,是目前迫切的重要的任务。”这一指示的贯彻(    )
    A、保证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实施 B、使政府行政效率遭到了削弱 C、为抗战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 D、推动了敌后抗战形势的好转
  • 11.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于1940年开始控制铁路调度权,并于1943年接管了滇越铁路的滇段,事实上收回了全部路权。1946年,国民政府与法国签订了《中法关于中越关系之协定》,在法律层面收回了路权。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与欧美实现地位平等 B、抗战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C、官僚资本迎来“发展春天” D、二战使欧美国力迅速下降
  • 12. 抗战胜利前夕,美苏通过雅尔塔协定初步确立了两国对华政策的基本框架:即双方在政治和军事上支持和援助国民党,帮助其实现中国政权和军队的统一;另外,也要求国民党进行民主化改革,接纳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此后,国民党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据材料可知(    )
    A、重庆谈判是美苏强权的产物 B、美苏极力干涉中国内政外交 C、美苏均不希望中国发生内战 D、重庆谈判有利于政治民主化
  • 13. 日军占领香港后,中共领导港九独立大队坚持城市游击战,被誉为“香港人民的子弟兵港九独立大队与盟军开展军事合作,先后营救英军、美军84人。上述史实表明(    )
    A、香港抗战加速了国家统一进程 B、香港成为国际反法西斯斗争中心 C、维护香港主权获得了国际认同 D、中国共产党坚持统一战线的立场
  • 14. 毛泽东说“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由此可见,此战争(    )
    A、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C、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D、促进了民族共同体建设
  • 15.   1936年7月,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明确指出中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这表明(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 B、中国获得国际反法西斯力量支持 C、团结抗战及其战略方针确立 D、国内军民的抗战情绪愈发高涨
  • 16.   1933年5月9日,《申报》刊出一则书籍广告,列出人人应读书籍名单。这些书的择要有:“中国丧地史”“近代中日关系略史”“中俄关系略史”“中英关系略史”“领事裁判权与中国”“外国在华之经济侵略”等。《申报》此举体现出(    )
    A、民族光荣史是民族自信的来源 B、国家耻辱史可唤醒国人的抗争 C、弱小民族复兴史是借鉴的榜样 D、国民政府主张并推行国耻教育
  • 17. 一张宣传“团体人身保险”的广告画,广告语为“提高劳动人民福利,加强抗美援朝力量”。可看出这一时期(    )
    A、存在多种资源调配方式 B、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C、已经确立计划经济体制 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 18.   1954年2月,中国政府收到一份道邀请:美、苏、英、法四国准备于(1954年)4月在瑞士日内瓦举行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邀请中国一同参加。西方三大国同意邀请新中国参加这次会议主要是基于(    )
    A、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的崛起 B、同社会主义国家冷战的需要 C、新中国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D、新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 19.   1950年7月,新中国贸易部召开全国进出口会议,决定采用国家和私人互相补充、公私兼营等灵活多样的外贸形式和方法,把进出口商品统一协调领导起来。这反映出当时(    )
    A、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存在 B、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至关重要 C、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 D、社会主义经济体系逐步形成
  • 20. 下面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编制的相关信息。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

    1951年春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经委着手试编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2年8月

    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成员有陈云、李富春等)赴苏联商谈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4年4月

    中央成立编制五年计划纲要小组,开始全面编制工作

    1955年7月

    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

    A、准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B、缺乏编制长期经济建设计划的经验 C、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D、已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21.   1950年11月,政务院通过并发布《城市郊区土地改革条例》。条例强调,城市郊区土地改革完成后,对分得国有土地的农民,由市人民政府发给国有土地使用证,保证农民对该项土地的使用权;对私有农业土地者发给土地所有证,保证其土地所有权。该条例内容(    )
    A、属于社会主义革命 B、旨在改变土地所有制B.  C、助推农业经济恢复 D、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
  • 22. 著名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她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合拢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以上描述“散伙”的实质是(   )
    A、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 B、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否定 C、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创建 D、中国农民面对现实的创举
  • 23.   1977年,人民大会堂迎来了久违的(停顿了16年之久的)全国先进生产者表彰大会。1977-1979年召开的全国工业会议、全国科学大会、全国劳模大会上,成百上千的先进企业、先进集体、先进科技工作者劳动模范受到表彰。这一史实(    )
    A、具有拨乱反正的时代特色 B、开启了改革开放新征程 C、吹响了“科教兴国”号角 D、侣导了艰苦奋斗新风尚
  • 24. 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一些将军在军饷不足时,会在未得到公民大会允许的情况下请求雅典盟友的支持。这种行为常常受到公民大会的攻击,有些公民表示,“军事指挥官们觉得他们自己就是法律”。由此可见,在当时的雅典(    )
    A、外部势力影响政治决策 B、公民大会主导城邦事务 C、独裁统治破坏法律传统 D、权力滥用导致政局动荡
  • 25. 互相学习、充实、传承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强势文化,对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材料表明(    )
    A、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传播使者 B、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社会转型有推动作用 C、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 D、欧洲文明源于阿拉伯及东方国家
  • 26. 1913年,全国的民营报馆的数量达到500多家。1917到1921年间,全国新出的报刊有1000种以上,民国前期的报刊,多刊载一些议论时政的文章。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 B、出版自由得到保障 C、白话文运动的推动 D、人们普遍赞成共和
  • 27. 下面漫画选自《旧世百态:漫画时政》,描绘的是20世纪30年代初,沈阳各制旗店赶做清朝的国旗——三角龙旗的情景。它可以用来说明(    )

    A、近代中国帝制与共和的生死较量 B、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已严重破坏 C、东北人民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无奈 D、日本企图实现“以华制华”的战略
  • 28. 1993年的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表述道:“全年城镇新安排就业700多万人,年末城镇待业率为2.3%。”1994年,有关内容改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05万人,年末城镇失业率为2.6%,”以上关于就业状态用词的变化反映了(   )
    A、思想解放助推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B、市场机制的无序性弊端已显现 C、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D、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经济活力
  • 29. 乌鲁克、乌尔是先后在平原称雄的苏美尔城邦,尼尼微、巴比伦则渐次成为当时周边世界的重要贸易中心,这些地区考古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用楔形文字写就的泥板文书,其中多数是与商业贸易、管理活动有关的。这种状况利于(   )
    A、两河流域民主政治确立 B、确保西亚文明的连续性 C、西亚文明的发展与传播 D、西亚雕版印刷术的发展
  • 30. 20世纪20年代,蔡元培、胡适等人提出了“好人政府主义论”,主张由保持中立立场的无党派“好人”组建“好人政府”,通过改良努力建立一个宪政的、公开的政府。这说明当时(    )
    A、无产阶级革命具备发动的客观条件 B、政治改良思想成为社会潮流 C、新文化运动促使民主政治热情高涨 D、资产阶级政治上的不成熟性

二、非选择题(31题14分,32题13分,32题13分,共40分)

  • 31. 关于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新中国成立前也进行过一些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第一目标

    (壹)研求中国民族之演进;特别说明其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且培养其自信自觉发扬光大之精神。

    (贰)叙述中国文化演进之概况;特别说明其对于世界文化之贡献,使学生明了吾先民伟大之事迹,以养成其高尚之志趣,与自强不息之精神。

    (叁)叙述各国历史之概况,说明其文化之特点,以培养学生世界的常识,并特别注意国际现势之由来,与吾国所处之地位,以唤醒学生在本国民族运动上责任的自觉。

    (肆)叙述中外各时代文化之变迁;应特别说明现代政治制度,及经济状况之由来,以确立学生对于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信念。

    ——《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1932年颁行)

    评析上述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的目标。(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目标的一点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

  • 32. 革命圣地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有许多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

    注:①1948年党中央移驻西柏坡,“西柏坡是党中央毛主席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依据材料,结合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为图片中的“革命圣地”撰写一篇解说词。(要求:任选其二,史实全面,逻辑清晰)

  •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鞍钢”发展大事记1916年,日本政府批准投资建立鞍山制铁所。

    1918年,鞍山制铁所正式成立。

    1931年,重组后改名为株式会社鞍山昭和制钢所,属满铁的子会社。

    随着日本军备规模扩大,鞍钢生产规模也得到较快发展。

    1943年,生产能力最高,当年生产生铁130万吨、钢84.3万吨、钢材49.5万吨。

    1945年9月-11月,苏联红军将鞍钢的主要机械设备连同其他一些物资共达七万余吨拆卸运走,鞍钢整个工业生产能力下降为零。

    1948年,东北解放后,东北行政委员会批准成立鞍钢公司,开始恢复生产。

    1950年,中苏签订《中苏关于恢复和改建鞍钢技术援助协议书》。

    1952年,鞍钢三大工程之一的无缝钢管厂动工建设。

    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国家集中力量建设鞍钢。

    1957年,鞍钢生铁产量达336.1万吨,钢291.07万吨,钢材192.39万吨。国家投资17.59亿元,上缴利润22.4亿元。为此,鞍钢名副其实成为新中国第一大型钢铁基地,被誉为祖国的钢都。

    ——摘编自陈正斌主编《鞍山志·鞍钢卷》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现代企业发展的案例。围绕这一案例,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并对其进行历史解释。(要求:角度明确;逻辑清晰;史实准确;表达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