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潍坊实高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9月第一次单元过关检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10-26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战国以前,卿大夫的封土是世袭的,而且在其封土内几乎与国君有一样的权力。战国时期,秦国的商侯等人因功封土,但其死后,即失去封土,复为县。这一变化反映了秦国(    )
    A、政治形态的不断变化 B、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C、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 D、分封制开始受到冲击
  • 2. 下表中的史料反映了秦代(    )

    记载

    出处

    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托人转达)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

    A、文书行政管理制度严密 B、严刑酷法实行暴政 C、地方官员权力被严重削弱 D、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 3. 下图分别为某一朝代初年和后期的行政区体系。

    前后的变化反映出(    )

    A、地方治理体系更加便捷高效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显著加强 C、全国行政区划制度完全统一 D、经济发展促进行政体系变革
  • 4. “秦朝皇帝制度、郡县制的确立,经过了讨论。唐朝有三省长官在政事堂合议的制度,宋明清时期廷议、朝议、集议制度进一步规范化。”这说明古代中央决策体制的一致性是(    )
    A、保障决策的合理性 B、不断加强中央集权 C、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D、强化权力之间制约
  • 5. “与您一样优秀的我们,向并不比我们更优秀的您起誓,承认您为我们的国王和最高领主,只要您遵从我们的地位和法律,如果您不如此,上述誓言即无效。”大量类似的誓言出现于中世纪西欧贵族的宣誓仪式中。据此可知当时西欧(    )
    A、已经确立依法治国的原则 B、封君封臣在法律上地位平等 C、王权受到教权的严格约束 D、有限王权的理念被广泛接受
  • 6. 20 世纪以来,英国政府提交给议会的议案很难被修正或否决,尤其是 1909 年的法令授权那些从政府领取高薪的下院议长可以自行挑选议案交付审议或搁置,这就使政府议案通过率高达 99%。为此,反对党称议会为“内阁专用议事厅”。这表明当时英国( )
    A、内阁的控制力明显增强 B、议会的立法权名存实亡 C、权力中心逐渐发生转移 D、专制主义破坏民主机制
  • 7.   1912年,梁启超建议袁世凯“礼罗”国内政治人士,组建“健全之大党,使为公正之党争”;到1913年,梁又坦言“国中无所谓政治,无所谓政党,但见无数之个人朋比以自营已耳”。可见,在梁启超看来,民国初年(    )
    A、政党政治尝试失败 B、共和政体遭到破坏 C、民主政党难以组建 D、缺乏民主实践基础
  • 8. 上计制是古代中国由地方行政长官定期向上级呈上计文书,报告地方治理状况的一种制度。西汉时郡、国上计主要由郡丞、长史承担。东汉后期郡、国上计则由郡丞、长史的下属----“上计掾史”,承担。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王国问题的基本解决 B、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C、专制集权的相对削弱 D、地方长官的地位下降
  • 9. 唐朝规定:“御史须曾任州县理人官者方得荐用。”宋朝亦规定:“自今非曾经两任县令,不得除监察御史。”而有明一代,出任六科给事中者,大多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材料反映的这一现象( )
    A、有效保障了监察权的独立性 B、促进了监察方式的多样性 C、有利于监察机构效用的发挥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法制化
  • 10. 文官为终身职业,任期有法律保障,故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政府危机之时,或在内阁换班和总统换马之际,他们能够使政府公务照常进行,持续有序地治理社会,因而成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这说明西方文官制度( )
    A、杜绝了专制局面的出现 B、确保了文官队伍的优良素质 C、消除了官员的腐败现象 D、保证了资产阶级统治连贯性
  • 11. 英国是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美国在1883年建立了文官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德国和日本也先后建立了文官制度。资本主义国家文官制度建立的先后顺序说明文官制度( )
    A、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产物 B、促进了国家管理专业化的发展 C、杜绝了官员腐败现象的发生 D、已经触及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 12.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    )
    A、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 B、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 C、都把才德作为选官标准 D、都始终把门第作为选官标准
  • 13. 如表所示为唐朝科举制考试中考生来源的三种途径。由此可知,唐代科举制(    )

    类型

    来源

    乡贡

    自学成才,向州县官府投牒自举并考试合格者

    生徒

    国家最高学府和地方州县官办学校考试合格者

    制举

    皇帝临时下诏选拔的“非常之才”,由内外文武官员举荐者

    A、重视应试能力 B、限制了社会流动 C、选拔人才公平 D、扩大了统治基础
  • 14. 下图为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颁发的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及格证书及相关信息。它反映了(    )

    A、选官采用甄别审查措施 B、文官选拔制度比较规范 C、官员文化素质相对落后 D、地方自治制度较为发达
  • 15. 有学者认为,朝贡制度的奥妙在于:“外邦人只能按中国的条件与中国交往。这些条件有效地使他们承认并被纳入中国事务的体制,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不再具有威胁性”。该学者认为朝贡制度的目的在于(    )
    A、缓和民族矛盾 B、获取经济利益 C、维护国家安全 D、加强统一管理
  • 16. 费孝通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华民族的概念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B、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列强入侵的产物 C、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有独特的发展道路 D、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实现充满着偶然性
  • 17. “(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新中国的这一“创造”(    )
    A、团结了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 B、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C、成为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是基层民主制度的成功实践
  • 18. 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主要是由于(    )
    A、我们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作支撑 B、我们推行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 C、我们实行求同存异的外交策略 D、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性质决定的
  • 19.   1077年,德皇亨利四世在与教皇权力斗争中失败,被迫亲往教皇居地卡诺莎堡请罪以求宽恕,史称“卡诺莎之辱”;1308-1378年,在法王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教廷被迫迁往法国阿维农城,连续7任教皇成为法王的“御用工具”,史称“阿维农之囚”。“卡诺莎之辱”到“阿维农之囚”反映了(    )
    A、社会生活实现由神性到理性的转变 B、专制王权日益阻碍着资本主义发展 C、欧洲民族意识加强和民族国家胜利 D、宗教改革运动首先在法国揭开序幕
  • 20. 有学者指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在欧洲大陆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状态的格局,但这种格局并非是一种神圣的稳定局面。事实上,各国的兴衰更替以一种令人目眩的速度进行着。局面不能持久稳定的根源在于(    )
    A、各国综合实力发展不平衡 B、体系自身存在严重的弊端 C、近代外交制度出现并发展 D、和约并没能完全制止战争

二、非选择题

  •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科举制该被废除吗?

    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但此后有关科举制是否应该废除的讨论,曾一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某历史研究小组为研究这一问题,搜集了以下资料。

    材料一:

    九月十七日(1905年10月15日)

    下诏停止科考,士心散涣,有子弟者皆不作读书想,别图他业,以使子弟为之,世变至此,珠可畏惧。

    九月二十五日(1905年10月23日)

    昨日在县,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则又无业可托,将如之何?吾邑学堂业立三年,而诸生月课尚未曾废,乃于本月停止,而寒唆无生路矣。事已至此,无可挽回。

    ——刘大鹏《退想斋日记》

    (注:刘大鹏,山西太原乡绅,生于1857年,1884年中举)

    材料二: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日: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粱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夫科举非恶制也。所恶夫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一八九三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更章章也。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日:复科举,便!

    ——梁启超《宫制与官规》(1910年)

    (1)、材料一、二对废除科举制的看法为何大相径庭?
    (2)、把材料一、二作为研究问题的证据,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
    (3)、材料二、三对该问题的研究是否矛盾?请加以说明。
  • 22. 图1、图2、图3是中国共产党在近代三个历史时期(土地革命前期、抗日战争大反攻前夕、解放战争爆发时)的根据地和解放区分布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 图2 图3

    ——据部编版历史教材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根据地和解放区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同时列出相对应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 23. 基于不同的标准,学界对国际法史进行了不同的划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序号

    学者

    观点



    德国国际法学者李斯特

    分为六个阶段:第一,古代至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第二,1648年至1815年维也纳会议神圣同盟;第三,1815年至1856年巴黎会议;第四,1856年至1878年克里米亚战争;第五,1878年至1900年海牙和会;第六,1900年至今



    奥地利国际法学者菲德罗斯

    分为九个部分:西亚(近东);地中海地区;欧洲的基督教国际社会;阿拉伯哈里发、伊斯兰国际社会和土耳其帝国;欧洲的列国体制和“古典国际法”;美国革命、法国革命和工业革命以后的国际法;印度的列国体制;东亚(中国和日本);世界的列国体制和普遍国际法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杨泽伟

    分为四个时期:国际法萌芽期(远古至1648年);近代国际法(1648—1914年);现代国际法(1914—1945年);当代国际法(1945年至今)

    分别指出各学者对国际法的划分依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学者的划分依据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