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人谈读书》随堂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2-10-26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有关读书的名言与作者或出处匹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B、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三要有恒。曾国藩 C、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冰心 D、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诗经》
  • 2. “这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应放入(    )处。

    苏轼年少时,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其父苏洵看见后,却担心他小小年纪狂妄自大,自满不前。于是,苏洵把对联改了一下: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见了,改变了自己的态度,更加发奋读书,终于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 3.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敏而好学,不下问。(耻:以……为 耻。)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也。(知:同“智”,智慧。) C、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士人:泛指所有人。) D、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漫浪:随意。)
  • 4.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中的“识”是什么意思?(    )
    A、知识 B、认识 C、识别 D、记住,这里读zhì
  • 5. 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报偿  索然无味 B、借签  大显身手 C、过隐  别出心裁 D、述说  无病而申

二、填空题

  • 6.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7. 给加点的字注音

    下问      默而

    心既到    不到乎

三、语言表达

  • 8. 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吗?(改为陈述句)
    (2)、将军回答说:“战士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改为转述句)
    (3)、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用句中的说明方法再写一个句子)
    (4)、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写出诗句的意思)
  • 9. 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缩句)
    (2)、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翻译句子)
    (3)、我有点儿迫不及待 , 想立刻让父亲看看我写的诗。

    ①从加点的词语我们能体会到

    ②用“迫不及待”写一句话。

    (4)、“榕树的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这句话是比喻句吗?为什么?

四、现代文阅读

  • 10. 阅读小天地。

    《古人谈读书》节选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释:①谓:说。②漫浪:随意。③急:重要

    (1)、在原文横线上把文言文补充完整。
    (2)、读课文,想一想,填一填。

    ①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回顾旧知,此句中“”字也可以理解为“我”的意思;“尝”是“曾经”的意思。看注释,“谓”的意思是 , 代字入词,“余尝谓”的意思是 , 想一想,我说了什么?连词成句,可以知道“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的意思是

    ②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既”可以组词为“既然”,将其代入原文,“心既到矣”的意思就是 , 读书时最重要的心都到了,那自然而然,眼口会怎么样?连起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的意思是

    (3)、有关读书的名言有很多,如:
  • 11. 阅读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节选)

    ①读书就跟到博物馆一样。你可以“精读”,从头到尾只待在一间展览室里,研究一两样东西;你也可以“浏览”,到处走走,遇到感兴趣的,就多读一下展品的说明。读书也可以像是参加“发现之旅”的比赛。大家拼命读,拼命冲,比谁读得多,谁考得好。只是到头来,很可能没见到多少,没学到多少,徒然得个虚名,却既浪费了时间又搞坏了身体。

    ②在这儿爸爸要告诉你两句孔子说过的话孔子说:[甲]把已经学过的东西,常常拿出来温习,不是很喜悦的事吗?孔子又说:[乙]只知道学习,却不加思索,到头来等于白学;只靠思索却不去学习,则会疑惑。孔子的这两句话里提到了三个词,也就“习”和“思”。“学”是指“学新的东西”。“习”是讲“温习”,也就是把学过的东西再温习一下。“思”是讲“思索”,让学到的东西能在脑海里多打几个转,甚至形成一些自己的想法,产生一些自己的创意。现在,爸爸要问你,你这个礼拜读了两千多页书,算是“学”,是“习”,还是“思”?你的答案大概只有“学”吧!

    ③孩子!你总是去图书馆,那里的书是不是好多好多,让你一辈子也读不完?如果有个人天天都去读书,一辈子读了几千万页的书,他还有时间写文章、写书,或把学到的东西拿来使用吗?这也好比前两个月,爸爸说要种番茄,从图书馆里借了七八本种番茄的书,要是爸爸一页一页看,只怕到现在还在读书,我们的后院又怎么能有已经红了的番茄呢?所以,书虽然不会动,像是“死的”,但是里面的学问是“活的”。那活的学问又好像种子,你必须把它拿出来,播到土壤里,每天浇灌,常常施肥,才能长出果实。如果你根本不把种子拿出来,或播完种却忘了,任它自生自灭,长出一大堆杂草来,是不可能有收获的。

    ④孩子!爸爸不要你拿第一,只希望你做个快乐的读书人:快乐地读,快乐地用,常常温习,常常思索。

    (1)、文中提到甲、乙两句孔子的话,其原文依次是(    )。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③②
    (2)、文中提到的孔子的两句话,其关键词不包括(    )。
    A、 B、 C、 D、
    (3)、下列说法中,符合短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主张“读书也可以像是参加‘发现之旅’的比赛”,读得越多越好 B、书里的学问是“活的”,阅读时用心思考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才会受益无穷 C、书本是“死的”,一本书就是一本书,里面的内容不会因为读者不同而有所变化 D、作者的孩子一个礼拜读了两千多页书,做到了学以致用
    (4)、第③段中作者用“种番茄”打比方形象地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5)、作者给孩子写这封信的主要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