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阶段性测试

试卷更新日期:2022-10-25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说,“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中国姓氏的出现,是原始社会后期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华夏先民进入母系氏族社会,中国最古老的姓大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姒、妫、姞、妘等。到了父系氏族社会,氏就出现了。

    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产生了奴隶制国家,在国家的体制下,某些官职也成了氏。那个时候,只有   贵族才有姓氏,平民和奴隶是没有姓氏的,氏族名号的使用范围从王族一直涵盖到普通平民,但没有涉及到与奴隶相近的阶层。女子称“姓”是用来“别婚姻”,男子称“氏”则用来“明贵贱”。

    从西周到春秋,姓氏制度既是一种血缘性家族制度又是一种政治制度,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成了一种礼规。同时,赐姓制度的施行,赐姓命氏使得姓氏重新受人重视。在宗法社会等级制中,“嫡长称伯,庶长称孟”。这时期命氏的方法主要有:以国为氏,以采邑为氏,以祖辈或父名为氏,以官职为氏等形式。

    姓氏合一和姓氏全民化是春秋晚期以后的事。姓氏合一主要表现为,姓氏概念混用,战国时代的女子名称中古姓基本不见了,个别古姓已在男子名称中出现。春秋晚期,诸侯兼并,强宗倾轧,血缘亲情的意识早已被人们淡漠,古姓氏退出了历史舞台。到了战国时期,原来以土地为依托的作为宗族的氏蜕化成一种与政治和等级脱钩的虚化的血缘标识符号,不再是别贵贱的象征,“氏”的概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别婚姻”的母系社会古姓和“明贵贱”的父系社会的氏走到了历史的拐点,终于合二为一了。

    到了汉代,中国姓氏制度基本趋于稳定和普及,每个家族有了自己固定的姓氏,此后各个时代,中国姓氏在数量上增减损益。姓之所以会改变,其原因也各异。因避祸或避仇改姓,如司马迁的孩子后来不姓司马了,起码有两个孩子改了姓,因为爹犯事了,一个改成了冯,马字加两点就变成冯了,还有一个改姓同了,司加一竖就是同了。因帝王赐姓而改姓,比如刘邦建立汉朝赐项伯姓刘,所以现在姓刘的人,不一定祖先都姓刘。兄弟民族改汉姓。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拓跋鲜卑族很多人改了姓,如拓跋氏改成元氏等。汉族人改兄弟民族姓。元朝的时候, 因为地位太低,汉人、南人就改为蒙古族和色目人的姓。还有部分兄弟民族的姓氏,不像我们汉族那么严格,它有时候会变化。因避讳而改姓,例如因为要避讳孔丘,统治者就下令不能用丘,所以今天中国有邱姓而无丘姓。因入贅、过继、收养改姓。

    ……

    在中国姓氏文化中每一种姓都包含其独特、丰富的文化内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姓氏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中后期,最古老的姓氏大都带有“女”字。 B、奴隶制时代,同姓不能通婚,贵族和奴隶之间用不同的姓氏来区别贵贱。 C、战国时期,姓在男子名称中出现,氏也与政治等级脱钩,最终合二为一。 D、司马迁的孩子后来不姓司马了,估计有两个孩子改了姓,因为爹犯事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先引用《说文解字》对“姓”的解释,用以论证姓氏的起源,接着论述了姓氏的功能、发   展演变及其原因等。 B、文章先按时间顺序论述了不同时代中国姓氏文化的特点,最后得出,到了汉代,中国姓氏制度基本趋于稳定和普及的结论。 C、文章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各个时代中国姓氏增减损益的原因,选择有代表性的事实论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认为每一种姓都包含独特、丰富的文化内涵,按时间顺序阐述能让我们对中国姓氏文化的发展   演变了解得更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七下西洋的郑和本名马三宝,后被赐姓为郑,同为郑姓的人,很可能拥有完全不同的血缘关系。 B、田完本名陈完,因陈国内乱而逃亡齐国改名田完,其八世孙田和夺取齐国政权,史称田氏代齐。 C、满族的金姓同学说自己属清皇室爱新觉罗家族,因辛亥革命,爱新觉罗家族为自保而多改姓金。 D、小李同学认为中国姓氏制度基本上是稳定的,按姓氏溯源,他认定自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后裔。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三十多年前的一道考题,冥冥之中决定了朱有勇为农业科学奋斗的一生。1982 年,朱有勇参加研究生面试。后来成为他导师的段永嘉问道:“追溯世界农业历史,依靠化学农药控制病虫害不足百年,在几千年传统农业生产中,人们靠什么控制病虫害?”这一问把他问懵了。那个年代,农作物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容易发生病虫害,致使农药用量大幅增加,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粮食生产构成潜在危险, 水稻稻癌病即为典型。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办法,但收效甚微。

    1986 年,朱有勇在云南省石屏县田间考察,偶然发现当地农民用杂交稻和糯稻间种,稻田很少发生稻癌病。难道稻癌病发病率跟水稻品种的多样性有关?循着这个思路,他开始了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病虫害的研究。此后 10 多年,他边研究控病机理,边进行了近千次试验,最终确证了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配置是有效控制病害的新途径。2000 年,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上作为封面文章发表, 引起全球关注。朱有勇研发的“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技术在全国推广 6000 多万亩,并获得联合国

    粮农组织科研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物种多样性控制作物病虫害”技术在国内外应用 3 亿多亩,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两项技术都创造了显著效益,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朱有勇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他选择投身新战场——

    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2015 年贫困发生率仍然高达 41%。这一年,中国工程院结对帮扶澜沧县。谁来牵头挑起重担呢?时年 60 岁的朱有勇主动请缨:“我年轻,我来干!”说干就干,朱有勇把院士专家工作站建在了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组,带领团队一竿子插到底,在这个寨子扎下根,一待就是五年。

    倡导种冬季土豆,农民刚开始不积极,他跟村组干部搞起了示范种植;考察三七基地的路上,车子陷进了泥坑,他第一个下去推车,任凭泥巴溅了一身;寻找水源时,他拄着拐杖穿行在雨后湿滑的山坡,一路上跌了三跤……驻村扶贫,迷彩服就是朱有勇的“作战服”。他要求参加院士指导班的学员都要穿上迷彩服,因为这样可以一扫长期贫困滋生的萎靡气息,激发起奋斗的姿态来。种出 5 斤重的“神奇土豆”, 种出药企抢着买的“有机三七”,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把“冬闲田”变“致富田”,老百姓的评价,就是朱有勇脱贫战线上的口碑。

    1955年,朱有勇出生在个旧市一个农村家庭。他经历过艰难困苦的年代,对贫穷和饥饿的记忆刻骨铭心。“农民种地很辛苦,但再怎么拼命干活,种的粮食仍吃不饱。”“让农民过好一点,就是我的初心,是童年最早的理想。”朱有勇说。

    恢复高考第一年,朱有勇考上云南农业大学。读大学期间,他成绩优异,名列班级第一。毕业前夕, 朱有勇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党组织派人与他谈话,他表示:“我愿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生,毕业后绝对服从组织分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一句承诺,映照了一名共产党人初心不改的一生。留学澳洲时,他本来有机会留在悉尼,“一天的工资可能相当于国内一个月”,但他毅然回到祖国,立志“科研报国”。

    2011 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把云南农业大学奖励的 200 万元悉数捐出,在学校成立“有勇奖学基金会”;2015 年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杰出贡献奖”,他又将 200 万元奖金捐赠给了基金会。

    把论文写在大地,把农民装在心里。朱有勇说:“看到科研成果在千万户农民家里开花结果,比拿多高的奖金、发表多重要的文章都更高兴。”“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是我的本分;作为一个科技扶贫代表,我不是一个人在努力,是成千上万的科技工作者都在努力。”2019 年 12 月被评为“时代楷模”的朱有勇曾说:“全国成千上万的科技工作者把他们的科技成果应用到了千万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积极贡献,他们才是千万个‘时代楷模’。”

    (摘编自《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我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相关链接:

    ①朱有勇在全国首创中国工程院科技扶贫技能实训班。院士专家直接为农户授课,以“课堂在田间、考试看收成”的全新教学模式,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理论、教生产,手把手地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种植,直至学懂学会。到目前为止,院士专家已培养了 840 名乡土人才,这些学员回乡以后为脱贫致富发挥了带头作用,变成一颗颗脱贫致富的“种子”洒递澜沧大地,形成脱贫攻坚的“星火燎原”之势。

    (中宣部评选“最美奋斗者”朱有勇事迹材料)

    ②在澜沧开始推广林下三七种植技术时,扶贫团队里起初有两种声音,有人认为研究林下三七花了 10 多年时间不容易,应该技术保密,通过技术转让盈利。但朱有勇坚持免费给老百姓使用技术,他说:“不能我们发财了,老百姓用不上。”

    (《光明日报》 《朱有勇:用知识改变农民命运》)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朱有勇利用生物多样性原理,使让科学家感到棘手的水稻稻癌病得到有效控制,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B、朱有勇的研究成果有极强的实用价值,“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技术在全国推广 6000 多万亩, 效益显著。 C、留学澳洲时,朱有勇本来有机会留在悉尼,并且享受优渥的工资待遇,但他毅然回国,为祖国发展作贡献。 D、林下种三七是一项有科技含量的技术,但朱有勇坚持让老百姓免费使用,这一技术让冬闲田变成了致富田。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研究生面试时,导师的问题是当时农业科学面对的一个难题,后来的一次田间考察给了朱有勇解决问题的灵感。 B、朱有勇经历过艰难困苦的年代,对贫穷和饥饿的记忆刻骨铭心,因此在大学毕业后他就立下帮助农民的理想。 C、在院士指导班学成的近九百名学员,将先进的理论、技术带回家乡,成为一个个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骨干力量。 D、被评为“时代楷模”的朱有勇将科技成果惠及百姓,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他是全国千万个科技工作者的代表。
    (3)、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朱有勇院士有哪些突出品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渔家傲

    李利军

    表妹结婚,我开车带着表弟,从上海赶回泗阳参加婚礼。

    路过蒋坝已日近午时,厨师表弟职业病犯了,说,去年在电视里看到,蒋坝在搞什么百船宴,看看吧。

    边走边看风景,一下子就到了湖边,车无法通行了。这时,肚子咕咕起了反应。

    湖边只有孤零零的两三户人家。一个老汉正在院外一小块水泥地上翻晒着泥鰍。老汉红红的脸庞,宽松的大腰裤,对襟褂子纽扣不扣,露出黑红的胸膛,一看,就是个每天干活,并且喜欢喝两口的人。

    “老人家,我们想找个地方吃中饭,哪里比较近?”

    他抬头望我们一眼:“很远呢,十几里地!走,到我家吃去!”

    看来,老汉家在搞渔家乐。跟着老汉下了大堤,堤下就是他的家。洪泽湖的水拍岸弄潮,几只湖鸭呱呱叫着,碧绿的水草婀娜摇曳。

    老伴在厨房烧饭,老汉说:“来人了,烧菜吃饭!”

    老伴瘦瘦高高的个,一脸黝黑,她手扶门框,伸出头来问:“想吃什么?”

    “烧个鱼吧,随便什么鱼。”我说。湖水煮湖鱼,原汁原味。况且,靠湖吃湖,也不会贵到哪里去吧?

    没个规整的餐厅,也没像样的厨房,更没有服务员,这饭钱他们会怎么收?两个老人看起来淳朴,倒不像会宰人的样子。

    不一会儿,四个菜端上来,老汉和我们一起坐了下来。

    “大妈一起来吧?”我们邀请。

    大妈摆手。也许,怕账不好算吧?我们也就没再强求。

    “你喝酒吧?”老汉忽然想起什么,问我。“不喝,要开车。”我摆手。

    老汉说:“男人到湖边哪有不喝酒的?”冲表弟噘噘嘴,“你喝,让这个小青年开车!”

    老汉到屋里拿出一瓶貌似比较高档的原装酒,啪地打开,倒在两个玻璃杯子里,示意我端一杯。我   心一紧,这瓶酒也要算在我们头上了!只好硬着头皮端过杯子。青椒炒小虾,红烧鲢鱼,炒小藕,水芹   菜炒干子,都是我爱吃的菜。估计菜一百块钱,酒就算两百块吧,三百块应该够了,放大点,总不会超   过五百吧?我刚准备示意表弟去结账,见门口有个人影闪了一下,老汉大声说:“大砍刀,进来吧!”门外就进来一个粗壮的矮脚汉子,方头方脸,真像一把砍刀,我看着就发憷。大砍刀搓着手,嘿嘿地笑:“四爷,要帮忙吗?”我心里一惊,这下怕是碰着孙二娘的馒头店了,明早我和表弟就成包子馅,表妹的婚礼看来是参加不了了!“没啥,就两个人,你四娘就能搞定!”老汉自信地说。我心里暗暗叫苦,被宰几百块钱和失去生命来说,真的是小菜一碟呀!

    我递个眼色给表弟,示意他瞅准机会打 110 报警,他个傻蛋却以为我要他去拍湖景,屁颠屁颠地拿着手机去拍照了。我心里凉了半截,恨由心生,都怪他要看什么百船宴,这下好,把小命都搭上了!

    表弟照一会儿湖景,回头看我有些坐立不安的样子,就掏钱去结账。

    “怎么能收钱呢?!”老汉啪地把筷子拍在桌上。

    当然不要钱!要命!我从头凉到脚后跟。

    这荒天野地的湖边,搞两条人命真是分分钟的事情,原先两个老人对付我们可能有些吃力,这下来   个大砍刀做帮手,如果菜里下了蒙汗药,酒里做点手脚……我的头真的晕了,眼前出现幻觉。“你这不是骂人吗?请还请不到呢!”老汉一脸不高兴。

    “就是!”大砍刀一脸讨好,连声说,“这湖边,十天半月的难得来个人,晚上到俺家再喝几盅!”

    门口,不知何时,聚了四五个女人和孩子,拘谨地朝这边望。这可不是幻觉,我悄悄伸手掐了一下大腿。

    “湖里人家来客,添双筷子加个碗,收钱?湖里人做不出来!”老汉有些不屑,老伴也附和着说,“就是的!”

    大砍刀嘿嘿地笑,手不知道朝什么地方放,女人和孩子们不再拘谨,也呵呵地笑。

    告别渔翁夫妇,表弟开着车,转脸看我一眼,疑惑地问:“表哥,空调打够低了,你脑门上怎么都   是汗哪?”

    “好好开你的车!”我擦着汗,问他,“下次再来的话,你还能找到这里吗?”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 年第 17 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围绕“我”和表弟在渔家吃饭这一事件,按照寻餐厅、到老汉家吃饭结账的情节依次推进。 B、“我”是故事的亲历者,以“我”的口吻叙事,加入大量心理描写,有利于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C、“我”递眼色给表弟,示意他瞅准机会报警,他却拍照去了,这一情节让故事再生波澜,气氛愈加   紧张。 D、小说结尾处,“我”问表弟“你还能找到这里吗”,说明“我”对此次遭遇仍心有余悸,不愿意再到这里来。
    (2)、小说善于借助“误会”推动人物内心矛盾的发展,请在文中找出三处并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大砍刀”在小说中着墨不多,可以删掉,使叙事更简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许褚,字仲康,谯人也。长八尺余,腰大十围 , 勇力绝人。汉末,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时汝南葛陂贼万余人攻褚壁,褚众少不敌,力战疲极。兵矢尽,乃令壁中男女,聚石置四隅。褚飞石掷之,所值皆摧碎。贼不敢进。粮乏,伪与贼和,以牛与贼易食,贼来取牛,牛辄奔还。褚乃出陈前, 一手逆曳牛尾,行百余步。贼众惊,遂不敢取牛而走。由是淮、汝、陈、梁间,闻皆畏惮之。

    太祖徇淮、汝,褚以众归太祖。太祖见而壮之曰:“此吾樊哙也。”即日拜都尉,引入宿卫。从征张绣,先登,斩首万计,迁校尉。从讨袁绍于官渡。时常从士徐他等谋为逆,以褚常侍左右,惮之不敢发。伺褚休下日,他等怀刀入。褚至下舍心动,即还侍。他等不知,入帐见褚,大惊愕。他色变,褚觉之,即击杀他等。太祖益亲信之,出入同行,不离左右。从围邺,力战有功,赐爵关内侯。从讨韩遂、马超于潼关。太祖将北渡临济河先渡兵独与褚及虎士百余人留南岸断后超将步骑万余人来奔太祖军矢下如雨褚乃扶太祖上船。贼战急,军争济,船重欲没。褚斩攀船者,左手举马鞍蔽太祖。船工为流矢所中死,褚右    手并溯船,仅乃得渡。是日,微褚几危。其后太祖与遂、超等单马会语,左右皆不得从,唯将褚。负其力,阴欲前突太祖,素闻褚勇,疑从骑是褚。乃问太祖曰:“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顾指褚,超   不敢动,乃各罢。后数日会战,大破超等。军中以褚力如虎而痴,故号曰虎痴。褚性谨慎奉法,质重少言。太.祖.崩.,褚号泣呕血。文帝践阼,进封万岁亭侯,甚亲近焉。明帝即位,进封牟乡侯。褚薨,谥.曰壮侯。

    (选自《三国志·许褚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将北渡/临济河/先渡兵/独与褚及虎士百余人留南岸断后/超将步骑万余人/来奔太祖军/矢下如雨/ B、太祖将北渡临济河/先渡兵/独与褚及虎士百余人留南岸断后/超将步骑万余人/来奔太祖军/矢下如   雨/ C、太祖将北渡临济河/先渡兵/独与褚及虎士百余人留南岸断后/超将步骑万余人来奔/太祖军矢下如雨/ D、太祖将北渡/临济河/先渡兵/独与褚及虎士百余人留南岸断后/超将步骑万余人来奔/太祖军矢下如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围,两臂合抱或两手拇指、食指相合为一围,一般形容树木或人腰身的粗大,在文中指许褚腰身粗壮。 B、太祖,古人对开国皇帝的通称,例如司马昭是晋太祖,后有宋太祖、明太祖、淸太祖等,文中指的是曹操。 C、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为喻,由此古称帝王或王后的死为“崩”。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等死后朝廷赐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褚智勇双全。汝南葛陂率领万余贼人攻打他所在的壁垒,许褚掷石杀敌,敌人不敢前进,他还假装与敌人议和,获取食物。 B、许褚官运亨通。许褚投靠太祖后,受到太祖赏识,当天就被任命为都尉,做了近身侍卫,后来因征讨张绣,以军功升任校尉。 C、许褚为人心细。常从士徐他等人想要刺杀太祖,许褚提前察觉而守在太祖帐中,击杀了徐他等人, 太祖更加亲近和信任许褚。 D、许褚谨慎重义。许褚生性谨慎,奉守法度,持重话少,但在太祖去世时,许褚哭泣得吐血,以报答太祖的知遇之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船工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并溯船,仅乃得渡。是日,微褚几危。

    ②超负其力,阴欲前突太祖,素闻褚勇,疑从骑是褚。

三、现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题,9 分)

  • 5. 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回答问题。

    金黄的稻束

    郑     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   一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你们/在这伸向远远地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C、“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D、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2)、“金黄的稻束”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请结合诗歌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7 分)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把满天飞雪的西北边塞风物比作绚丽多姿的江南春景,唤起蓬勃春意的句子是“”。
    (2)、范仲淹在《渔家傲》中“”两句,既有故土之思,又有功业未建的焦虑。
    (3)、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诗人面对勃勃生机的秋景,深思沉吟出“?”来表达自己博大的胸怀、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

五、语言文字运用(19 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中国考古学以 1921 年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为开端,____,至今已走过百年历程。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现代考古科学为建构人类起源史、史前文明史提供依据,与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相观照、相印证;通过考古工作揭示尘封的历史,丰富、完善着文献典籍的记录。

    考古解读带来新知。殷墟甲骨的发明,中国有考据可信的历史得以提前到商代;殷城遗址的发掘, 标志着中国考古学走向科学化。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代考古人____,中国考古学在早期人类至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研究中,均取得了瞩目成就,代表性考古发掘____,考古科学技术不断突破。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考古中国”三大工程的研究与探索,更揭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过程,展示了中华民族传承不绝的独特文化基因。

    历史“宝藏”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与未来。____、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与时代共进步,有着旺盛生命力。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蓬勃发展的中国考古学,必将结出更多丰硕的果实。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筚路蓝缕 前仆后继 洋洋大观 源远流长 B、惨淡经营 前仆后继 蔚为大观 源源不断 C、筚路蓝缕 前赴后继 蔚为大观 源远流长 D、惨淡经营 前赴后继 洋洋大观 源源不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下列各句中引号和文中“宝藏”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B、我从高处向下望,只见绿油油的田地呈“梯”字形排列。 C、母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母女之间这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D、写文章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古代的“五味”中的“辛”味,泛指葱、姜、花椒、茱萸等的刺激性味道。花椒、姜、茱萸是中国民间的三大传统辛辣调料。比较公认的中国最早关于辣椒的文献记载是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其中描述了各种花卉应当如何种植,包括辣椒。“番丛生白花果俨秃笔 , 味色红甚可这意味着____。贵州是我国率先将辣椒作为食物的地方。据清代康熙年间的《思州府志》记载, 贵州食盐匮乏,生计窘迫的下层民众购买食盐所需费用是一笔不菲的开支,____。 由 于 辣 椒与茱萸相比,在贮藏、种植和食用等方面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便完全取代了茱萸。对于辣椒在西南官话区短时间内的迅速风行,有论者认为____。这个观点值得商榷,譬如气候条件更接近江南的江西反而嗜辣。或许,辣椒的流行是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今天,东南沿海一带可能仍旧是中国饮食版图上“辣度”最低的地区,这从苏沪一带的吴语将“辣椒”称为“辣虎”,畏之如虎,便可见一斑。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8 个字。
    (2)、下列选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D、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六、写作(60 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XXX,下来做核酸了”“XXX,我们去医院做核酸”“XXX,呆会儿要做核酸哈”……初秋的日子,家家户户都笼罩在“做核酸”的声浪里。天天做核酸的你有哪些难忘的经历?

    或许你因为正上网课却被爸妈硬拽出门“做核酸”而焦躁难耐;或许你因为偶然当了“管长”满心欢喜,而一扫静默在家的阴霾;或许你被“小区志愿者”“门卫师傅”“医务工作者”的体贴关爱深深打动;或许你从长龙般的“做核酸”队伍里走了出去,成为了光荣的“志愿者”……

    这一段特殊的日子,值得我们描绘,值得我们思考。请写一篇记叙文,记录这些人事,留下生活的印记。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详略得当,真实可感,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