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专题:12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试卷更新日期:2022-10-25 类型: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 1. 某处名胜古迹,有这么一副对联:“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你认为该对联评价的历史人物是( )
    A、梁启超 B、孙中山 C、陈独秀 D、洪秀全
  • 2. 孙中山写了一本《建国方略》,是他的三大著作之一,其中有《民权初步》这一部分,据此推断孙中山有(   )
    A、反映了孙中山倡导民主政治的思想 B、孙中山想构建的社会主义共和国的蓝图 C、孙中山主张个人经营与国家经营并行不悖 D、孙中山对民主说有所批驳
  • 3. 孙中山曾经说过:“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死之根基,其价值之重可知”,可体现他有(   )的精神品质。
    A、个体主义 B、保守守旧 C、自信自强 D、远大抱负
  • 4.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创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揭开了近代中国崭新的一页。现在让你跨越时空隧道,在这一年里你所经历的事情是(   )
    A、在夏威夷参加孙中山的兴中会 B、参加革命党人在武昌的起义 C、在报纸上读到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收集到大量的《新青年》杂志
  • 5. 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为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孙中山提出了(    )
    A、驱除鞑虏 B、创立民国 C、恢复中华 D、平均地权
  • 6. 下列人物中,被誉为“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的是(    )
    A、洪秀全 B、孙中山 C、李大钊 D、康有为
  • 7. 下列人物中,被称为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的是(    )
    A、邓小平 B、毛泽东 C、孙中山 D、林则徐
  • 8.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在领导民族民主革命的伟大历程中,确立的资产阶级革命指导思想是(    )
    A、“自强”“求富” B、民主、科学 C、三民主义 D、《资政新篇》
  • 9. 下列人物中,被誉为“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的是(    ) 
    A、洪秀全 B、孙中山 C、李大钊 D、康有为
  • 10. 下表是某同学整理的一位历史人物的部分经历。据此可知,这位历史人物是(   )

    1894年

    1905年

    1912年

    1913年

    1924年

    创办兴中会

    建立同盟会

    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发动二次革命

    创办黄埔军校

    A、孙中山 B、李大钊 C、陈独秀 D、蒋介石
  • 11. 《辛丑条约》签订后,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 的《猛回头》《警世钟》等著作( )
    A、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 B、宣传维新思想,号召变法图强 C、号召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D、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 12.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绩是(    )
    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B、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C、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D、使中国实现独立自主
  • 13. “扶清灭洋”“变法图强”“三民主义”“工农武装割据”这些口号和主张、理论共同说明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是(    )
    A、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B、发动革命,实现共和 C、革故鼎新,变法救国 D、学习西方,挽救危机
  • 14. “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这是蔡元培对中国近代一位历史人物的高度评价。他评价的是(    )
    A、洪秀全 B、孙中山 C、叶挺 D、聂耳
  • 15.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下列属于他早期革命活动的是(    )
    A、成立强学会 B、成立兴中会 C、创办《青年杂志》 D、创办黄埔军校
  • 16. 蔡元培在挽联中写道:“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该挽联描写的是(    )
    A、谭嗣同视死如归的气概 B、梁启超变法图强的济世情怀 C、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 D、李大钊开天辟地的首创精神
  • 17. 某校历史社团组织成员参观“吴玉章故居陈列馆”,该馆由“立志救国救民、投身辛亥革命、参与领导南昌起义、归国抗战等”部分组成。社员能在“投身辛亥革命”部分中看到(    )
    A、拥护维新变法 B、参加同盟会 C、加入中国共产党 D、维护国共合作
  • 18. 孙中山在兴中会章程中说:“方今强邻……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由此分析,孙中山成立兴中会的历史使命是(    )
    A、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救亡图存 D、反对帝国主义国家侵略
  • 19.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它宣传的主要思想是(    )
    A、自强求富 B、变法维新 C、三民主义 D、民主科学
  • 20. 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
    A、人文主义 B、三民主义 C、自由主义 D、马克思主义
  • 21. 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后来起义军成立了湖北军政府,这次起义是(   )
    A、南昌起义 B、武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萍浏醴起义
  • 22. 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说“历史不会忘记,100多年前,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以当时留日中国学生等为骨干组建中国同盟会,毅然发动和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点燃了振兴中华的希望。”以下关于同盟会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同盟会的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B、同盟会成立后,资产阶级维新派有了统一的领导 C、同盟会是一个全国规模的政党 D、同盟会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 23.   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纲领阐发为“民族主义”。这一思想(    )
    A、完全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 B、与维新派的政治目标一-致 C、延续了民主共和国的精神 D、推动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 24. 他从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就开始从事武装反清斗争,屡败屡起,百折不挠,使民族民主革命成为波涛汹涌的时代潮流。他是(    )

    内容

    起止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代表人物:奕䜣、曾国藩、李鸿章

    近代企业:江南制造总局、汉阳铁厂

    A、秋瑾 B、章炳麟 C、陈天华 D、孙中山
  • 25. 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    )
    A、  道教的地位被否认 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 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 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
  • 26. 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从“夷物”到“洋务”,从“淫技”到“长技”、从“臣民”到“国民”的历程。下列主张体现了由“臣民”到“国民”转变的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师夷长技以自强 C、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D、民族、民权、民生
  • 27. 《中华民国史》写道:“孙中山提议将分散的革命组织合成一个大团体,协力从事反清革命。这个提议获得一致赞成。”“大团体”是指(    ) 
    A、强学会 B、同盟会 C、光复会 D、国民党
  • 28. 1905年10月20日一份报纸的发刊词上写道:“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日民族,日民权,曰民生。”下列关于这一报纸表述正确的是(    )
    A、创办于戊戌变法期间 B、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C、创办于新文化运动期间 D、宣传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 29. 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他主张(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 30. 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宣传的主要思想是(    ) 
    A、变法救国 B、民主科学 C、三民主义 D、扶清灭洋
  • 31. “两会”的主题之一是“民生”问题,人大代表提出了“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主张的是孙中山,他的民生政策具体是指(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 32.   1894年11月,喊出了“振兴中华”时代最强音的是(    ) 
    A、黄兴 B、邹容 C、陈天华 D、孙中山
  • 33.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了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三个人的共同目标是(    )
    A、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 B、推行君主立宪制 C、推翻清政府 D、建立近代工矿企业
  • 34. 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
    A、进化论 B、民主和科学 C、三民主义 D、“自强”“求富”
  • 35. 中山装的袖口有三个纽扣,意味着三民主义,其中不包括( )
    A、民主主义 B、民族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生主义

二、材料分析题

  • 36.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反抗外来侵略,积极探索复兴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务派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辛亥革命终结了千年不变的王朝轮回,埋葬了腐朽没落的专制皇权,建立了模式一新的中华民国,开创了顺应潮流的共和时代。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四: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各个紧要历史关头,能够把如此众多的各族人民凝聚成万众一心的力量,朝着一个正确坚定的方向团结奋进,而不是各行其是,更不是四分五裂的,只有中国共产党。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材料一中洋务运动在前期发展近代军事工业中提出的口号是什么?在后期发展近代民用工业中提出的口号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农民战争叫什么?该战争的发动者是谁?
    (3)、材料三中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是谁?辛亥革命指导思想是什么?
    (4)、材料四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是什么时候?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站起来”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复兴道路的认识。
  • 37. 某校历史小组以探寻中国救亡图存、富国强民之路为主题,搜集到以下资料,设计出相关问题,请你一起探究。

    【屈辱篇】

    材料一: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屈辱史。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记录了中华民族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坠入近代的屈辱、彷徨与困惑。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

    【探索篇】

    材料二:中国近代史是一中华民族的索史,近代前肌,为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等,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抉择篇】

    材料三: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1927年,南昌起义后,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苏俄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经过艰难抉择,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革命道路,并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奋斗篇】

    材料四:1462公里,这是从上海到北京的空间距离。然而,从诞生于上海到在北京执掌全国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走了整整28年。多少危急时刻,多少重大关头,中国共产党人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浴血奋战化险为夷,最终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感悟篇】

    百年的中国从国弱民辱到国富民强,中国的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正迈步走向辉煌。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含义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的“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分别指什么事件?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所叙述的“正确革命道路”指什么道路?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时期,在正确革命道路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长期艰苦卓绝斗争中经历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5)、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同学们对上述结论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同时还懂得了很多道理,请写出你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