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5月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10-24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建筑之始,本无所谓一定形式,更无所谓派别。所谓某系或某派建筑,其先盖完全由于当时彼地的人情风俗、政治情况之情形,气候及物产材料之供给,和匠人对于力学知识、技术巧拙之了解等复杂情况总影响所产生。一系建筑之个性,犹如一个人格,莫不是同时受父母先天的遗传和朋友师长的教益而形成的。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各有其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数千年来的匠师们,在他们自己的潮流内顺流而下,如同欧洲中世纪的匠师们一样,对于他们自己及他们的作品都没有一种自觉。

    19世纪末叶及20世纪初年,中国文化屡次屈辱于西方坚船利炮之下以后,中国却忽然到了“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的段落,又因其先已有帝王骄奢好奇的游戏,如郎世宁辈在圆明园建造西洋楼等事为先驱,于是“洋式楼房”“洋式门面”,如雨后春笋,酝酿出光宣以来建筑界的大混乱。正在这个时期,有少数真正或略受过建筑训练的外国建筑家,在香港、上海、天津……乃至许多内地都邑里,将他们的希腊罗马哥特等式样,似是而非地移植过来,同时还有早期的留学生,敬佩西洋城市间的高楼霄汉,帮助他们移植这种艺术。这可说是中国建筑术由匠人手中升到“士大夫”手中之始;但是这几位先辈留学建筑师,多数却对于中国式建筑根本鄙视。近来虽然有人对于中国建筑有相当兴趣,但也不过取一种神秘态度,或含糊地骄傲地用些抽象字句来对外人颂扬它;至于其结构上的美德及真正的艺术上的成功,则仍非常缺乏了解。现在中国各处“洋化”过的旧房子,竟有许多将洋式的短处,来替代中国式的长处,成了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这些亦正可表示出他们对于中国建筑的不了解态度了。

    欧洲大战以后,艺潮汹涌,近来风行欧美的“国际式”新建筑,承认机械及新材料在我们生活中已占据了主要地位。这些“国际式”建筑,名目虽然笼统,其精神观念,却是极诚实的。这种建筑现在已传至中国各通商口岸,许多建筑师又全在抄袭或模仿那种形式。但是对于新建筑有真正认识的人,都应知道现代最新的架构法,与中国固有建筑的架构法,所用材料不同,基本原则却一样——都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的。这并不是他们故意抄袭我们的形式,乃因结构使然。我们若是回顾到我们古代遗物,它们的每个部分莫不是内部结构坦率的表现,正合乎今日建筑设计人所崇尚的途径。这样两种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艺术,竟融洽相类似,在文化史中确是有趣的现象。

    我们这个时期,正该是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而又强旺更生的时期,也是中国新建筑师产生的时期。他们自己在文化上的地位是他们自己所知道的;他们对于他们的工作是依其意向而设计的;他们并不像古代的匠师,盲目地在海中漂泊,他们自己把定了舵,向着一定的目标走。我认为,他们是最有希望的。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希望》)

    材料二:

    中国的建筑从古以来,都是许多劳动者,为解决生活中一项主要的需要,在不自觉中的集体创作。许多不知名的匠师们,累积世世代代的传统经验,在各个时代中不断地努力,形成了中国的建筑艺术。他们的名字,除了少数因服务于统治阶级而得留名于史籍者外,还有许多因杰出的技术。为一般人民所尊敬,或为文学家所记述,或在建筑物旁边碑石上留下名字。

    人民传颂的建筑师,第一名我们应该提出鲁班。他是公元前第七或第六世纪的人物,能建筑房屋、桥梁、车舆,以及日用的器皿,他是“巧匠”的典型,二千多年来,他被供奉为木匠之神,著名画家而兼能设计并营造建筑的,宋朝有郭忠恕为宋太宗建宫中的大图书馆。

    在清募二百六十余年间,北京皇室的建筑师成了世袭的职位。在十七世纪末年,一个南方匠人雷发达应募来北京参加营建宫殿的工作,因为技术高超,很快就被提升担任设计工作。从他起一共七代,直到清朝末年,主要的皇室建筑,如宫殿、皇陵、圆明园、颐和园等都是雷氏负责的。这个世袭的建筑师家族被称为“样式雷”。

    二十世纪以来,欧洲建筑被帝国主义侵略者带入中国,所以出国留学的学生有一小部分学习欧洲系统的建筑师,他们用欧美的建筑方法,为半殖民地及封建势力的中国建筑了许多欧式房屋。但到公元1920年前后,随着革命的潮流,开始有了民族意识的表现。其中最早的一个吕彦直,他是孙中山陵墓的设计者,那个设计有许多缺点,无可否认是不成熟的,但它是由崇尚欧化的风气中回到民族形式的表现。那时已有少数的大学成立了建筑系,以训练中国新建筑师为目的。建筑师们一方面努力于新民族形式之创造,一方面努力于中国古建筑之研究。解放后,在毛泽东思想领导下,遵循共同纲领所指示的方向,正在开始的文化建设的高潮里,新中国建筑的创造已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工作。建筑师已在组织自己的中国建筑工程学会,研究他们应走的道路,准备在大规模建设时,为人民的新中国服务。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整个环境影响之下,各个时代的中国建筑各有其特征,同时又具有始终一贯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B、19世纪末叶及20世纪初年,少数真正或略受过建筑训练的外国建筑家似是而非地移植了希腊罗马哥特等式样。 C、中国古代建筑内部结构坦率,合乎今日建筑设计人所崇尚的途径。“国际式”新建筑与中国古代建筑之间具有相似点。 D、许多劳动者为解决生活中的一项主要需要,不慕名利,累积经验,不断努力,集体创作了中国的建筑艺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可能受当时彼地的人情风俗、政治情况等复杂情况的影响,中国的一些建筑可以分类并形成某系或某派的建筑。 B、“洋式楼房”“洋式门面”的涌现酝酿出光宣以来建筑界的大混乱,是因为之前已有帝王骄奢好奇的游戏。 C、几位先辈留学建筑师鄙视中国式建筑,虽然有人对中国建筑产生了兴趣,但也不过取一种神秘态度。 D、皇室的建筑师是世袭职位,直到清代末年,主要的皇室建筑,如宫殿、圆明园等都是雷氏负责的。
    (3)、下列选项中,可以作为论据支持材料二中“著名画家而兼能设计并营造建筑”观点的一项是(    )
    A、隋朝画家展子虔,他的《游春图》对建筑环境的整体营造,令其更像是一幅建筑设计的效果图。 B、《文成公主降著图》的画作者阎立德,对工艺、绘画造诣颇深,曾受命营造唐高祖山陵,督造翠微宫等。 C、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横跨汴水两岸的木结构虹桥,代表着中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一个辉煌的顶点。 D、宋徽宗的《瑞鹤图》,画中白鹤下方,几乎可以看清宣德门殿脊上的片片灰瓦,檐下木质斗拱的紧结构。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在梁思成看来中国建筑师应该选择怎样的发展方向。
  • 2. 现代文阅读Ⅱ

    终于等来了一封信

    刘庆邦

    这年还不到七月十五,方喜明的亲事却定了下来,所谓定亲,是方喜明得到了男方的认可,定亲也是定情,方喜明是重情的人,定情之后,她就把自己的心和那个人的心连在了一起。方喜明对那个人的名字已烂熟于心,连睡梦里都不会叫错,但她在口头上从没有叫过那个人的名字,仿佛一叫就会牵得心上疼一下似的。因那个人所在的村庄叫张楼,她在那个人前面加一个定语,说成张楼的那个人,张楼那个十九岁的人儿啊!

    他们两个定亲不久,张楼的那个人就到一个山区煤矿当工人去了。临去当工人的头天晚上,那个人和方喜明约了一个会,会面的地点是在一座小桥上,半块月亮在薄云中忽隐忽现,不知是月在走,还是云在走,桥下的流水静静的,若明若暗,反映着碎银子一样的月光。遍地的庄稼在抓紧最后的时间向上生长,一片苍茫连着一片苍茫,庄稼地里的虫鸣十分繁密,有看千翅万翅齐弹奏的绵长悠远效果,他们两个在桥上站了一会儿,说了几句话。方喜明送给那个人一双她亲手做的鞋,那个人握了一下方喜明的手,两个人的相会就结来了,一个走向桥东,一个走向桥西。

    那个人这一走,不知何时才能回还,方喜明心里难免空落落的。那个人在家时,他们见面的机会其实就不多,今年春天方喜明去镇上赶三月三庙会,在熙熙攘攘的千年古会上看见了那个人,她心头轰地一热,像达到了最终目的一样,就回家去了。是的,在那些情况下,他们没有接近,更没有说话,只是看一眼而已。能看上一眼就够了,一眼三春暖,能看到那个人一眼,足以让她心满意足,温柔无边。那个人还在家的时候,虽说他们两个不在一个村庄,但那个人所做的很多事情方喜明都想象得到,知道他怎样戴看草帽锄地,怎样挥舞着镰刀割麦;还知道他怎样下河摸鱼,怎样在雪夜的煤油灯下看书等等。那个人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方喜明的想象没有了依据,无从想起,就什么都不知道了。这样一来,他们两个不仅从地理和空间上拉开了距离,从心理和想象上似乎也拉开了距离,真让人发愁!方喜明想叹一口气,想到心到,她真的叹了一口气。她叹得轻轻的,她吃了一惊,生怕她的叹气被家里人听到,说她有了心事。她叹气时,娘在家,妹妹在家,弟弟也在家。他们似乎并没有听到她的叹气,或许听到了跟没听到一样。

    这天下午,生产队里给女劳力安排的活儿是翻红薯秧子。红薯秧子贴地蔓延,秧子下方会生出一些白色的根须,扎进土里,秧子走到哪里,根须就会扎到哪里。在方喜明看来,翻红薯秧子是最简单的劳动,只动动手就行了,根本用不着动脑子。可她的脑子并没有闲着,一会儿想到东,一会儿想到西。不管地想到哪儿,总是离不开一个人,是张楼的那个人,那个人跑到那么远的地方,钻到地底下挖煤去了。在那样又深又黑的煤井里挖煤,那个人害怕不害怕?这时方喜明一抬头,看见天上飞过一只鸟。她想,这只鸟也许是从那个人挖煤的地方飞过来的,她暂停翻红薯秧子,两只眼睛盯着那只鸟。鸟越变越小,从一个高粱穗子,变成一粒高粱;再从一粒高粱,变成一粒芝麻;后来连芝麻也看不见了。直到这时,方喜明还从没想到过,那个人会不会给地写一封信,那个读过中学的人会不会给她写信说说在煤矿下井的情况。她只想到,她每天想那个人,不知那个人会不会想她。要是她只想那个人,那个人并不想她,那就不好了。

    立秋之后,第一个被人们打上标记的日子是七月初七。在以前,方喜明跟大多数人一样,也很少能想起七月七来。就算偶尔能想起来,也是因为娘的提醒。娘的说法是老一套:今天是七月七,喜鹊又该去天河上搭桥了,牛郎和织女又能见面了!听了娘的提醒,方喜明想起了传说中的放牛郎和七仙女的故事,但她觉得那样的故事遥远得很,跟她一点关系都没有。今年可不一样了,心上有了牵挂的方喜明,无须任何人提醒,一大早就记起了这天是七月七。这个日子让方喜明心里突地一跳,她有点儿欢喜,还有点儿发愁;有点儿想笑,还有点儿想哭;觉得这一天有点儿短,还有点儿长,不知怎样才能度过去。

    这天下午,女劳力的活儿是钻进高粱地里打高粱叶。中间休息的时候,方喜明没有回家,她一个人登上高高的河堤,河对岸的河堤就是张楼的河堤,方喜明相信,这条河不是天河,只是一条地河,河不能把她和她的那个人分开、这样想着,她就顺着河向北边望,一眼就望到了那座小桥。那个小桥不是喜鹊搭起来的,而是用石头砌成的,结实得很。那天晚上,她和那个人的约会,就是在那座石桥上,她送给那个人一双鞋,那个人拉了地的手。想到这里,方喜明的心一下子柔软得不行,眼里顿时充满了泪水。

    七月七这天,方喜明仍没有想到那个人会不会给她写一封信。人虽然从一个小姑娘长成了大姑娘,但因她没有收到过别人写给她的信,她自己更没有给任何人写过信,脑子里几乎没什么信的概念。直到中秋节那天,方喜明在路上碰见了孟嫂,孟嫂一上来就问她:张东良走后给你来信了吗?

    没有。

    这个张东良,他怎么还不给你写信!他走了都有两个多月了吧?

    两个月零十九天。

    你看你记得多清,有整又有零,你是不是每天都在想他?

    谁想他,我才不想他呢!

    ……

    (节选自《小说选刊》2021年第8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中描写的景色富有朦胧美,为方喜明和张楼的那个人的约会营造了美好氛围。 B、方喜明的家人听到了方喜明的叹气跟没听到一样,体现出家人对她的漠不关心。 C、有了牵挂的方喜明记起了之前从未想起的七月七,诸多思绪涌上心头,暗含思念。 D、方喜明认为地河不能将她和她的那个人分开,但实际上那个人再也不会回来了。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方喜明送那个人亲手做的鞋,与后文她回忆送鞋时的情景形成照应,构思精巧。 B、文章多处运用心理描写,如“那个人害怕不害怕”,表现方喜明对煤井里的那个人的担忧。 C、“鸟越变越小……连芝麻也看不见了”运用比喻和排比,体现方喜明凝望鸟的时间之久。 D、文章以时间为序,从方喜明定亲之后开始写起,到最后中秋节方喜明在路上碰见了孟嫂。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方喜明的人物形象。
    (4)、赏析结尾方喜明与孟嫂对话部分的表达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汉王得韩信军复大振八月引兵临河南乡军小修武欲复与楚战 郎中郑忠说止汉王,使高垒深堑勿与战。汉王听其计。汉王欲捐成皋以东,屯巩、洛以距。郦生曰:“臣闻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夫敖仓,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藏粟甚多。楚人拨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适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也。方今楚易取而汉反却,自夺其便,臣窃以为过矣!且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海内摇荡,农夫释 , 工女下机,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太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王从之,乃复谋取敖仓。食其又说王曰:“方今燕、赵已定,唯齐未下。诸田宗强,负海、岱,阻河、济,南近于楚,人多变诈;足下虽逢数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藩。”上曰:“善!”乃使郦生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王曰:“不知也,天下何所归?”郦生曰:“归汉!”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汉王先入咸阳,项王负约,王之汉中。项王迁杀义帝,汉王闻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责义帝之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事归于汉王,可坐而策也。王疾先下汉王,齐国可得而保也;不然,危亡可立而待也!”先是,齐闻韩信且东兵,使华无伤、田解将重兵屯历下军以距汉。及纳郦生之言,遣使与汉平,乃罢历下守战备,与郦生日纵酒为乐。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十·汉纪二》,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汉王得韩信/军复大振/八月/引兵临河/南乡/军小/修武欲复与楚战/ B、汉王得韩信军/复大振/八月/引兵临河/南乡/军小修武/欲复与楚战/ C、汉王得韩信/军复大振/八月/引兵临河/南乡/军小修武/欲复与楚战/ D、汉王得韩信军/复大振/八月/引兵临河/南乡/军小/修武欲复与楚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郎中,古代官职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汉代,郎中是郎官的一种。东汉后,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 B、楚,在文中指西楚霸王项羽、秦末,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失败后,西楚霸王项羽在关东聚歼秦军主力。 C、未,用较为老成坚韧的树枝制作而成的一种二分叉形的翻土工具,古代的农具还有犁、锄等。 D、足下,旧时交际用语,是对自己的谦称。其他表示对自己的谦称还有愚、不才、在下、鄙人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忠劝阻刘邦,认为汉王不应该与楚军交战。后刘邦打算放弃成皋以东的地区,屯兵于巩县、洛阳一线以抗击楚军。 B、郦食其认为楚军不去坚守敖仓,反而领兵向东,只派因犯罪而发配戍边的士卒分守成皋,这对汉军来说是机会啊! C、郦食其分析了齐国与汉的地理形势、民情之后,认为齐国难以在一年半载的时间内攻破,于是请求出使齐国游说齐王。 D、在郦食其还未出使齐国之前,齐国已经派遣重兵准备迎战汉军,但听了郦食其对楚汉形势的分析后,决定和汉王议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方今楚易取而汉反却,自夺其便,臣窃以为过矣!

    ②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

    (5)、郦食其将项王与汉王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对比?任选一处,简要分析。
  • 4. 古代诗歌阅读

    满庭芳·促织儿

    张镃

    月洗高梧,霉溥幽草,宝钗楼外秋深,土花沿翠,萤火坠墙阴。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沉。争求侣,殷勤功织,促破晓机心。

    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 , 敛步随音。任满身花影,犹自追寻,携向华堂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伴孤吟。

    【注释】①促织:蟋蟀。②土花:青苔,苔藓。③灌穴:古时抓蟋蟀的一种方法,将水灌进蟋蟀穴,逼迫蟋蟀出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洗”两句,词人描绘了庭院秋夜的幽美环境:夜空澄明,高大的梧桐沐浴在月光之中。 B、“沿”字写青苔沿着墙根伸展,“坠”字写萤火虫坠下墙阴,都是动态景物,交代蟋蟀发声的地方。 C、“静听”三句写蟋蟀的鸣声特点,“转”体现其音调抑扬顿挫,断断续续,令人感到乐观昂扬。 D、全词借物抒怀,词人把个人的情感体验寄寓在所咏的蟋蟀中,情与物浑然一体,密不可分。
    (2)、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 5. 名篇名句默写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管理一个千乘的国家,即便出现“摄乎大国之间”,“”这三种情况,他也能在三年里让百姓人人勇敢。
    (2)、古人常将香草、美人作为圣主贤相或美好理想的象征,苏东坡的《赤壁赋》中“”两句就用了这样的手法。
    (3)、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劝学》中,“”两句与新时代我们所大力倡导和弘扬的务实态度、实干精神不谋而合。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国潮国风热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流行风尚,________________是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国际地位的持续提升与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正是中国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为国潮国风这一“软实力”的展示提供了强有力的“硬实力”支撑,加上时代青年的深度参与,国潮国风得以蓬勃兴起、________________。

    曾几何时,愚人节、感恩节、万圣节、圣诞节等“洋节”一度广受年轻人追捧。近年来,年轻人对这种洋节不再________________,这些节日实际上已悄然降温。相反,当下青年群体追逐国潮与国风的时尚正在________________。无论是热衷于非遗文创、国粹国货的青年,还是古镇身着汉服的翩翩少年,清新典雅的国潮国风对他们充满迷恋与自信。这股热潮,不仅充分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光彩与魅力,(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追根溯源        蔚然成风        趋之若鹜        悄然兴起 B、刨根问底        靡然成风        趋之若鹜        方兴未艾 C、追根溯源        靡然成风        趋炎附势        悄然兴起 D、刨根问底        萧然成风        趋炎附势        方兴未艾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论是热衷于非遗文创、国粹国货的青年,还是古镇身着汉服的翩翩少年,他们对清新典雅的国潮国风充满迷恋与自信。 B、无论是古镇身着汉服的翩翩少年,还是热衷于非遗文创、国粹国货的青年,他们对清新典雅的国潮国风充满迷恋与自信。 C、无论是古镇身着汉服的翩翩少年,还是热衷于非遗文创、国粹国货的青年,清新典雅的国潮国风对他们充满迷恋与自信。 D、无论是热衷于非遗文创、国粹国货的青年,还是古镇身着汉服的翩翩少年,他们对清新典雅的国潮国风充满自信与迷恋。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文化上也体现了青年们更加自信笃定的精神状态 B、青年们在文化上也体现出更加自信笃定的精神状态 C、青年们也体现出在文化上更加自信笃定的精神状态 D、也体现了青年们在文化上更加自信笃定的精神状态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扫码点餐不应成为“单选题” , 要警惕“消费便利”变成“消费烦恼”。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扫码点餐成为很多餐饮场所的点餐方式。       , 扫码点餐便利了不少。但如果餐饮场所不再有人工点餐服务,事实上会造成消费阻碍。此外,不少人还担心扫码点餐时被过度收集的个人信息会不会被滥用。采用扫码点餐必须有所敬畏,       , 否则,就有损个人信息安全。有关部门提醒餐饮点餐开发者       , 对此类问题进行核查,以便为用户提供良好的点餐体验。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某品牌产品宣传海报中,模特的“眯眯眼”引起了网友的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在丑化中国人,“眯眯眼”作为一种辱华标志有着很长的历史渊源;也有人认为眼睛小就是“眯眯眼”,只要使用小眼睛模特一律就是辱华,有些太过敏感,后《人民日报》撰文评论:“要充分尊重受众,也要涵养强大审美自信!”

    上述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