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2-10-21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读“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这句时,要有怎样的语气?(    )
    A、自豪 B、害怕 C、气愤 D、惊喜
  • 2. 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起(jué qū)       铿(jiàng qiāng)

    (huì huò)     欺(lín líng)

    (lǚ lǒu)        死(zá yà)

  • 3. 关联词填空。

    只有……才能……    因为……所以……    不但……而且……

    (1)、小红外表美,心灵也美。
    (2)、我们刻苦努力,取得好成绩。
  • 4. 给带点的字选取恰当的解释。(    )

    耀门楣

    A、景物。 B、荣誉。 C、使显赫。
  • 5.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qín)出(zhēng) 归(hái) B、起(jué)模(fàn)严(shù) C、南(huái)可(níng)挟(yāo) D、(kàng)压(pò)纠(chán)

二、填空题

  • 6. 初知内容▶(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填空)

    本文写的是(人名)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和远大

  • 7. 感知内容。

    这篇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了少年时代的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可说理的事,从中体会到伯父说的“”的含义,从而立志 , 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

三、语言表达

  • 8. 句子作坊。(按要求写句子)
    (1)、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缩写句子)
    (2)、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穿着破烂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修改病句)
    (3)、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改为“把”字句)
  • 9. 根据要求改写句子。
    (1)、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缩句)
    (2)、中国巡警不为中国同胞主持公道的行为让人很气愤。(改为反问句)
    (3)、正当周恩来和同学瞻前顾后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修改病句)

四、现代文阅读

  • 10. 课内阅读。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报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1)、“崛”字查字典,可先查音序 , 再查音节。它的部首是 , “崛起”的意思是
    (2)、在文段中的方框内加上标点符号。
    (3)、根据意思在选文中找词语。

    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远大的志向。

    不停地称赞。

    (4)、“如此的抱负和胸怀”指的是
    (5)、联系选文,说一说周恩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写下来。
  • 11. 课内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片段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1)、文中的“那位同学”名字叫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若有所思:        抱负:

    (3)、下面的句子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人物的。

    ①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描写

    ②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描写

    ③他睁大眼睛。描写

    (4)、对“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解是
    (5)、如果老师问到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你会怎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