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2023届高三统一调研测试语文试卷(一)

试卷更新日期:2022-10-19 类型:月考试卷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24分)

  • 1. 《劝学》阅读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借助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假舟楫者,非能也                水:游水,游泳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      一:数词,一个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 B、假舟楫 , 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 , 輮使之然也 C、知明行无过矣                   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积土成山,风雨兴               积水成渊,蛟龙生
  • 2. 《鸿门宴》阅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 使……跟从 B、令将军与臣有                郤:隔阂 C、范增数项王                  目:使眼色 D、常以身蔽沛公                翼:翅膀
    (2)、对下列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省略句、倒装句) B、亚父者,范增也              (判断句) C、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倒装句)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被动句)
  • 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阅读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皆有不人之心                   忍:容忍 B、治天下可之掌上                   运:运转 C、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恻隐:怜悯 D、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结交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B、非恶其声而也                     然:这样 C、若火之始                         然:这样 D、犹其有四体也                       四体:四肢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者也                            贼:偷窃 B、辞让之心,非人也                  辞让:谦逊推让 C、仁之也                            端:发端 D、不足以父母                        事:侍奉
  • 4. 《屈原列传》阅读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1)、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          形容:外貌,模样 B、新沐者必弹冠                新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             推移: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常流:经常流动
    (2)、选出对加点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 )

    故而至此  ②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③人又谁能身之察察  ④遂自投汨罗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3)、作者引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 )
    A、屈原过于清高、正直,不仅遭人嫉妒,而且为一般人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通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 B、说明屈原坚守节操,德才兼备,不肯同流合污,意在指责楚王无知人之明,同时也含蓄批评屈原孤芳自赏的态度。 C、赞扬屈原保持了高洁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作者借渔父之口,表达了对迫害屈原的那个昏聩邪恶的统治集团的愤慨。 D、肯定了屈原能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但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作者比屈原要客观辩证些。
    (4)、选出对文段分析解说不恰当的一项( )
    A、该段写屈原流放途中与渔父的对话和最后以身殉国的壮举,并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屈原的高风亮节。 B、渔父所述种种,对屈原来说都是反衬,目的是为了表现屈原的高尚志行和坚贞品德。 C、屈原对渔父的回答,表现了他对昏君佞臣的憎恨和坚持操守、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 D、该段议论属总结性评论,抒情方式属寓情于事式,突出了屈原性格中爱国和正直这两大特征。
  • 5. 《项脊轩志》阅读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五年,吾妻来                   归:女子出嫁 B、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      书:读书 C、稍异于前                        制:形制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植也      手:亲手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6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温恢,字曼基,太原祁人也。父恕,为涿郡太守,卒。恢年十五,送丧还归乡里,内足于财。恢曰:“世方乱,安以富为?”一朝尽散,振施宗族。州里高之,比之郇越①。举孝廉,为廪丘长,鄢陵、广川令,彭城、鲁相,所在见称。入为丞相主簿,出为扬州刺史。太祖曰:“甚欲使卿在亲近顾以为不如此州事大故书云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得无当得蒋济为治中辅卿邪”时济见为丹杨太守,乃遣济还州。又语张辽、乐进等曰:“扬州刺史晓达军事,动静与共咨议。”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攻合肥,是时诸州皆屯戍。恢谓兖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曹仁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于是有樊城之事。诏书召潜及豫州刺史吕贡等,潜等缓之。恢密语潜曰:“此必襄阳之急,欲赴之也。所以不为急会者,不欲惊动远众。一二日必有密书促卿进道,张辽等又将被召。辽等素知王意,后召前至,卿受其责矣!”潜受其言,置辎重,更为轻装速发,果被促令。辽等寻各见召,如恢所策。文帝践阼,以恢为侍中,出为魏郡太守。数年,迁凉州刺史,持节领护羌校尉。道病卒,时年四十五。诏曰:“恢有柱石之质,服事先帝,功勤明著。及为朕执事,忠于王室,故授之以万里之任。如何不遂,吾甚悯之!”赐恢子生爵关内侯。生早卒,爵绝。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注】①郇越:古代的贤者。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甚欲使卿在亲近顾/以为不如此州事大/故书云/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得无当得蒋济/为治中辅卿邪/ B、甚欲使卿在亲近顾/以为不如此州事大/故书云/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得无当得蒋济为治中辅卿邪/ C、甚欲使卿在亲近/顾以为不如此州事大/故书云/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得无当得蒋济为治中辅卿邪/ D、甚欲使卿在亲近/顾以为不如此州事大/故书云/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得无当得蒋济/为治中辅卿邪/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廉”是两汉三国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的科目之一,目的是推举出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人才,同样是察举科目的还有茂才、贤良方正等。 B、在古代官员体系中,“入”指入朝为官,与此相对的是“出”,即到地方任职。 C、豫州是我国古“九州”之一,“九州”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所记载的夏、商、周时代的地域区划,后成为中国的代称。 D、践阼,亦称为“践祚”,一般指帝王登基,统治国家,也可指皇子被立为太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温恢有正确的财富观。看到国家将要发生变乱,就认为聚集财富是没有用处的,因此他把钱财分给了宗族的人,此举不仅得到人们的好评,还获得太祖的青睐。 B、温恢生逢乱世,官职多次变迁。他曾担任廪丘长、广川令、彭城相、丞相主簿、扬州刺史、侍中、魏郡太守、凉州刺史等官职,最后功业未竟,病逝在赴任途中。 C、温恢富有谋略,深受太祖器重。曹操曾派他出京担任要职,又告诉自己的手下张辽、乐进等人,遇到事情可以多和通晓军事的温恢商量再做定夺。 D、温恢善于体察人心。他能够清楚地知道曹操召集裴潜等人是让他们赶去支援襄阳,但在危难之际却没有急着让众将前往,是不想造成太大惊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世方乱,安以富为?

    ②潜受其言,置辎重,更为轻装速发,果被促令。

    ③恢有柱石之质,服事先帝,功勤明著。及为朕执事,忠于王室,故授之以万里之任。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邹智,字汝愚,合州人。年十二能文。家贫,读书焚木叶继晷者三年,举成化二十二年乡试第一。时帝益倦于政,而万安、刘吉、尹直居政府,智愤之。道出三原,谒致仕尚书王恕,慨然曰:“治天下,在进君子退小人。方今小人在位,毒痡四海,而公顾屏弃田里。智此行非干科名,欲上书天子,矫世变俗,拯斯民于涂炭耳。”恕奇其言,笑而不答。明年登进士,改庶吉士,遂上疏曰:“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陛下岂不欲推诚待物哉?”疏入,不报。智既慷慨负奇,其时御史汤鼐、中书舍人吉人、进士李文祥亦并负意气,智皆与之善。因相与品核公卿,裁量人物。未几,孝宗嗣位,弊政多所更。智喜,以为其志且得行 , 复上书曰:“少师安持禄怙宠,少保吉附下罔上,太子少保直挟诈怀奸,世之小人也。陛下留之,则君德必不就,朝政必不修,此弊所当革者也。致仕尚书王恕忠亮可任大事,尚书王竑刚毅可寝大奸,都御史彭韶方正可决大疑,世之君子也。”帝得疏,颔之。居无何,安、直相继罢斥。而吉任如故,衔智刺骨。鼐常朝当侍班 , 智告之曰:“祖宗盛时,御史侍班,得面陈政务得失,立取进止。自后惟退而具疏,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及恕赴召至京,智往谒曰:“后世人臣不获时见天子,故事多苟且。愿公且勿受官,先请朝见,取时政不善者历陈之,力请除革,而后拜命,庶其有济。若先受官,无复见天子之日矣。”鼐与恕亦未能用其言。会刘概狱起,吉使其党魏璋入智名,遂下诏狱。智身亲三木 , 仅属喘息,慷慨对簿曰:“智见经筵以寒暑辍讲,午朝以细事塞责,纪纲废驰,风俗浮薄,生民憔悴,边备空虚,私窃以为忧。与鼐等往来论议诚有之,不知其他。”谳者承吉意,竟谪广东石城。智至广东,总督秦纮檄召修书。弘治四年十月得疾遽卒,年二十有六。天启初,追谥忠介。

    (选自《明史·邹智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B、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C、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D、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 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2)、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县城举行的考试,因考期多在八月,故又称为秋试、秋闱。 B、侍班,指古代臣下轮流在宫内或行在所随侍君主,记事、记注起居或处理其他事宜,即“入直”。 C、三木,桎、梏、拲合称“三木”,可以枷在犯人颈、手、足三处的刑具,因为是木制的,所以称为三木。 D、对簿,指受审问。簿,狱辞的文书,相当于现在的诉状。在古代审讯时,依据状文核对事实,故称对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智生性耿直。他路过三原,拜见退休尚书王恕,为王恕的遭遇打抱不平,并表达了上书天子的意愿,王恕没有发表什么意见。 B、邹智嫉恶如仇。万安、刘吉、尹直把持朝政,他十分愤恨,等到孝宗即位时,便对此三人进行弹劾,后来刘吉被罢免,所以对邹智怀恨在心。 C、邹智向皇帝推荐王恕,等到王恕受诏进京后,又建议王恕先拜见皇帝陈述弊政,后接受官职,否则难以再见到天子。 D、邹智与御史汤鼐意气相投,关系友善,他们经常在一起品评人物,理论朝纲与民生。后来,他品评过的少保刘吉指使同党魏璋构陷,邹智入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智此行非干科名,欲上书天子,矫世变俗,拯斯民于涂炭耳。

    ②未几,孝宗嗣位,弊政多所更。智喜,以为其志且得行。

    ③自后惟退而具疏,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仁宗庆历四年三月乙亥,诏天下州县立学。时范仲淹意欲复古功学,数言兴学校。宋祁等奏:“教不本于学校,士不察于乡里,则不能核名实。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材。参考众说,择其便于今者,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然后州县察其履行,则学者修饬矣。先策论 , 则文词者留心于治乱矣;简程式,则闳博者得以驰骋矣;问大义,则执经者不专于记诵矣。”帝从之。至是乃诏曰:“今朕建学兴善以尊大夫之行,更制革敝以尽学者之才。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夏四月壬子,国子监王拱宸等言:“汉太学千八百室,生徒三万人。唐学舍亦千二百间,今取才养士之法盛矣,而国子监才二百 , 制度狭小,不足以容。”诏以锡庆院为太学,置内舍生二百人。五月壬申,帝至太学谒孔子。故事止肃揖,帝特再拜。赐直讲孙复五品服。初海陵人胡瑗为湖州教授,训人有法、科条纤悉备具,以身率先,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视诸生如其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时方尚词赋,湖学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至是,兴太学,诏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式。瑗上书请兴武学,其略曰:“顷岁吴育已建议兴武学,但官非其人,不久而废。今国子监直讲内梅尧臣曾注《孙子》,大明深义。若使尧臣等兼莅武学,每日令讲《论语》,使知忠孝仁义之道;讲孙、吴,使知制胜御敌之术。选有智略者二三百人教习之,则一二十年之间必有成效。臣已撰成《武学规矩》一卷,进呈。”时议难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学校科举之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 B、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 C、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 D、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策论,宋代以来科举试士科目之一,指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 B、判,唐宋两代的一种官制,多指以高位兼任低职务,或以京官出任地方官。 C、楹,本义为厅堂前部的柱子,在古代也常作量词,文中指房柱的计量单位。 D、实学,以“实体达用”为宗旨、以“经世致用”为主要内容的学说,始于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仁宗与众位大臣讨论办学时,范仲淹与宋祁等人的意见不一致,范仲淹多次强调兴办学校,而宋祁等则认为教育的关键不在办学校。 B、宋仁宗听从大臣们的建议,下诏大力兴办州县等地方学校,改革科举制度,务求使学者充分展示才能,让读书人不再只是死记硬背。 C、胡瑗在湖州教授学生,率先垂范,严格执行师生之礼仪,即使在盛夏酷暑,也一定穿着整齐坐于堂上;宋仁宗以湖州办学为全国范例。 D、胡瑗上书宋仁宗建议兴武学,他撰写了一卷《武学规矩》进献给宋仁宗,又提出请梅尧臣等人来讲习《孙子》,教授制胜御敌之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材。

    ②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

    (5)、为什么仁宗在太学谒孔子时要行再拜之礼?
  •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简子使尹铎为晋阳。请曰:“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障乎?”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

    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 , 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弗听。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吾与之地,智伯必骄,骄而轻敌,智氏之命必不长矣。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襄子曰:“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B、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C、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D、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射御,文中指射箭、驾车,是当时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中的两种。 B、伎艺,也为“技艺”,指手艺或艺术表演,或有技艺的人。文中指前者。 C、为政,指执掌国政,也指执政者。这里指智瑶继承了王位,执掌国政。 D、万家之邑,意同“邑万家”,指拥有万户居民的封地。文中即为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宣子要立智瑶为继承人,而智果则主张以智宵为继承人,并详加剖析利害,阐释智瑶当政的严重后果,但被智宣子拒绝。 B、赵简子有两个儿子——伯鲁与无恤,赵简子将自己的日常训诫言辞写在两块竹简上,并以此考查二人,最终,赵简子立无恤为继承人。 C、智襄子当政后,曾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欢宴;席间,智襄子戏弄韩康子侮辱段规,智国听说后劝谏,而智襄子不以为然。 D、智伯先后向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索要土地,尽管三家均答应割让土地,但智伯仍率兵攻打赵襄子,迫使其逃往晋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

    ②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

    (5)、赵襄子为何“走晋阳”?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两句概括出唐代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的耻于从师的心理。
    (2)、《论语·里仁》中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意义相仿的句子是:“。”
    (3)、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的名句是“”。

四、写作(60分)

  •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人在逆境,唯有内心强大,方能越挫越勇、迎来峰回路转。

    有人说:“生活可能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但是也没你想的那么糟。”没有暗无天日的绝境,只有甘愿认输的自己。怀有绝地反击的勇气,才能冲破迷雾,迎来柳暗花明。

    有人说:“生活中最难的,是在高光时刻还能做到不狂不傲。”顺境不傲、满而不盈,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大智慧。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顺境·逆境·绝境”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