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南召衡越实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9月第一次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10-17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 1. 大汶口文化遗址中,人的葬式一般为仰身直肢葬,男性仰身直肢,女性则侧身曲肢面向男性,随葬品大都在男性一侧,这说明当时(    )
    A、早期国家特征出现 B、属于父系氏族社会 C、女性地位高于男性 D、尚未出现私有现象
  • 2. 新石器时代,我国各处的农业村落都已具相当规模,星罗棋布地分散在各地。下列文化遗存,位于图中所示“中原文化区”的是(    )

    A、仰韶文化 B、红山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良渚文化
  • 3. 我国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商代遗址出土了大量甲骨文,这些文字主要是(    )
    A、商代君主们的占卜记录 B、商代官员关于国家政治的记录 C、商代学校教学内容的记录 D、商代政府关于社会经济的记录
  • 4. 《礼记·哀公问》中记载,孔子与鲁哀公对谈。“(哀)公:‘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曰:‘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三者正,则庶物从之矣。’”据此可知,孔子认为统治者应(    )
    A、严格礼乐制度 B、提高个人能力 C、重视教化百姓 D、注重以民为本
  • 5. “和传说时代相比,早期国家的特点主要在于:世袭王朝,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以部族联合或宗法制、分封制为基础进行国家管理。”下列在商朝实施的制度有(    )

    ①分封制    ②内外服制    ③井田制    ④宗法制

    A、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 6. 《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下列遗址最有可能的是能体现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的是(    )
    A、仰韶文化遗址 B、二里头遗址 C、殷墟遗址 D、红山文化遗址
  • 7. 考古学家发现在殷墟出土的大批龟甲、兽骨上刻有文字。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通过甲骨文我们可以了解(    )
    A、早期国家的特征 B、私有制的起源 C、母系氏族的状况 D、分封制的瓦解
  • 8.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提出上述主张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韩非 D、墨子
  • 9. 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特点包括(   )

    ①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尤其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②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以中原为核心的方向发展

    ③以血缘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神权色彩浓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0. 在旧石器时代,主要食物来源于植物的块茎、鲜果、坚果、种子、嫩芽等。另外还可以确认,人类分成小的流动部队走遍大地,只是短暂地保持他们的宿营地。据此可知,当时(   )
    A、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变成生产者 B、男子在部落中已经居主导地位 C、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都已经产生 D、生产力低下主要依靠采集为生
  • 11. 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
    A、小农经济发展 B、土地国有制度松动 C、重农抑商实施 D、工商业者地位提高
  • 12. 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生产工具改进 B、农业发展需要 C、社会政局稳定 D、行政管理有效
  • 13. 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时写道:“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由此可知,秦朝崩溃的主要原因是(    )
    A、秦朝确立皇帝制度 B、在全国推广郡县制 C、秦朝实行暴政政策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 14.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士人的活跃推动了思想的繁荣。下列关于百家争鸣各家的主张,叙述正确的是(    )
    A、老子主张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B、墨子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孔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D、韩非主张控制臣民、加强中央集权以增强国力
  • 15. 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 16. 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据此,与下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    )

    A、郡县制度、封邦制度 B、行省制度、封邦制度 C、行省制度、郡县制度 D、封邦制度、郡县制度
  • 17. 有学者认为,商鞅两次颁布《分户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是为了革除残余的戎狄风俗,代之以中原的文明风尚和习俗,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实行《分户令》(    )
    A、有助于提高秦人文明水平 B、加快秦国戎狄的汉化进程 C、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促进了农耕文明在秦国传播
  • 18. 商周时期,学习诗、书、礼、乐知识是贵族阶级享有的特权;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等代表人物中,既有士人阶层、小土地私有者,也有小手工业代表和农民代表。这种变化反映出(    )
    A、私学取代官方教育 B、儒学统治地位遭挑战 C、教育权利逐渐下移 D、封建统治已经确立
  • 19.

    下图反映的是(    )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 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
  • 20.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
    A、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B、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 21. 进入春秋以后,郑国开垦了“蓬蒿藜藿”之地;晋国开垦了狐狸豺狼所居的“南鄙之田”;朱郑之间的“隙地”(可垦而未垦之地),也在被压榨的奴隶的辛勤劳动下开垦出来。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春秋奴隶制发展成熟 B、土地国有制度的瓦解 C、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D、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 22. 秦兼并六国过程中,每征服一地,辄置郡县。如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鄂为南郡”;“三十年(公元前277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上述做法(  )
    A、完善了官僚政治 B、稳定了当地统治秩序  C、维护了国家统一 D、推动了政治重心转移
  • 23. 秦朝建立后,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有咸阳至九原的直道,有向东北直达燕齐、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这些道路的修建(    )
    A、促进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标志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C、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D、消除了分裂所造成的地区差异
  • 24. 君主应当大权独揽,注重实力,不图虚名,可以和贵族为敌,描述的是(    )
    A、等级君主制 B、君主专制 C、君主立宪制 D、民主共和制
  • 25. 清初学者王夫之说:“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即置郡县为“行其大公”。民初学者章太炎说:“古先民平其政者,莫遂于秦。”“平其政”即“使人们在政治上平等”。“行其大公”和“平其政者”体现在(    )
    A、郡县制更利于中央集权 B、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C、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D、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式化
  • 26. 董仲舒不太强调“爱由亲始”,而更着重推崇“远之而大”,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董仲舒的这些思想(    )
    A、适应了汉朝“大一统”的政治需求 B、促成了古代民本思想的产生 C、意在削弱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 D、摆脱了传统“家国一体”观念束缚
  • 27. 刘邦建立西汉之初,面临许多棘手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一、社会秩序混乱;二、社会经济凋敝;三、政治形势动荡。面临以上三个问题,刘邦虽基本上继承了秦朝的制度,但他也采取了一些权宜政策,其中在政治上的权宜政策是(    )
    A、改革三省六部制 B、颁布推恩令削藩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打击豪强势力
  • 28. 汉初,晁错实施“入粟拜爵”的政策选拔官吏,入粟六百石,拜爵上造:入粟四千石,为五大夫;入粟一万两千石,拜爵大庶长。这一政策(    )
    A、解决了汉初的财政危机 B、促进了农业的迅速发展 C、完善了汉代的选官制度 D、实际提升了商人的地位
  • 29. 秦皇汉武对统一多民族和中央集权的建立巩固作出重大贡献。两者在巩固统一中央集权的经济政策中相同的是(    )
    A、编户齐民,迁徙豪强 B、盐铁官营 C、削弱相权,强化监察 D、改革币制
  • 30. 下图为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权更迭图示,序号与政权对应有误的是(    )

    A、①——魏 B、②——前秦 C、③——十六国 D、④——北魏
  • 31. 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 32. 而据《晋书》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相继向中原迁徙,在北方建立起许多政权,这些政权大都自称是黄帝后裔。对此最准确的解读是(    )
    A、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 B、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 C、战乱频仍导致外族入侵 D、中央集权制度不被认可
  • 33. 东晋司马睿得以称帝,王导及其族兄王敦功劳最大,史称“(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元帝任王导为丞相,掌大权;以王敦任镇东大将军。所以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材料反映东晋建立后(    )
    A、形成政在士族的政治格局 B、文人政治威胁中央集权 C、促使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皇权被王氏家族所左右
  • 34. 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 35. 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
    A、纲常礼教 B、儒家思想 C、礼乐制度 D、中央集权制
  • 36.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出版家郭志坤在《秦始皇大传》中说道:“从政治高度意义上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的。”以下评价“从政治上”最能说明“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当之无愧”的是(    )
    A、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确立的皇帝制、郡县制影响深远 D、统一文字传承了中华文明
  • 37. “春秋争霸”的”霸“霸”字是伯的通假字,伯是一方诸侯首领的意思。可见,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
    A、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B、以维持秩序为目的 C、强化了周王的权威 D、本质上是爵位之争
  • 38.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 39. 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
    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 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 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 40. 元狩元年(前122年),武帝颁布“左官律”和“附益之法”。前者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其等级低下,严厉惩罚为诸侯王服务的犯罪官吏;后者严格限制士人、宾客与诸侯王的交往,严禁朝廷官吏依附诸侯王。这些举措(    )
    A、净化了官员执政风气 B、提高了朝廷官员素质 C、保障首战匈奴的胜利 D、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 4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由于郡县的集权特征和其军事性质能使其调动一切资源,秦国曾普遍在边境上设置郡县来防范犬戎。秦统一后,匈奴盘踞“河南地”,直接威胁秦都关中地区。秦朝领土虽然空前广阔,但大部分都是被征服的六国故地。而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导致各国在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各有不同。因此,秦朝采用郡县制来保障对六国的文化影响。对于五岭等新征服的边远地区,秦始皇采纳李斯等人的主张,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摘编自黄栋法《综论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说明周秦之间政治制度“大变局”的具体表现。
    (2)、依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在当时所具有的制度优势。
  •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快邪臣计谋为淫乱,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天子(汉武帝)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余焉。吴楚时,前后诸侯或以适削地,是以燕、代无北边郡,吴、淮南、长沙无南边郡,齐、赵、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纳于汉。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院塞(险要之地)地利,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矣。

    ——司马迁《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1)、概括材料中汉武帝初期所面临的政治问题和解决方法。
    (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三条汉武帝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并予以说明。
  • 4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秦自商鞅变法逐渐形成了小家庭制度,在中国古代家庭发展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秦自商鞅变法后,确立了最小型个体小家庭结构形态,而且,这种小家庭成为社会上普遍支配形式,是秦家庭组织最基本形态。不仅劳动者,即在官僚、富庶人家亦普遍建立起个体小家庭。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其成员间亲属关系而论,多是以一对夫妻为核心,及其未成年或虽已成年而未婚子女构成;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

    ——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的措施,并分析其对家庭制度发展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后秦国小家庭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小家庭制度形成的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