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高中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第一次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10-17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
1. 《墨子·非命》曰:“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材料真实具体地记述了当时农民( )A、为秦统一提供重要物质条件 B、简要总结生产经验和技术 C、为了吃饭而艰苦劳动的情景 D、成为重要的社会政治势力2. 战国时期出现的国家授田制度,即在国家掌握大量土地的前提下,根据国家户籍中的户口数,以户口登记为前提,计户授田。这种授田制( )A、促进了庄园制类型经济的发展 B、导致了租赁关系盛行 C、有利于提高受田者生产积极性 D、消除了土地兼并隐患3. 织锦是宋代丝织生产中一项主要的品种,其中由成都生产的“臣僚袄子锦”是宋朝皇帝在每年的端午节和十月初一赏赐百官所用。这里的“臣僚袄子锦”最可能产自( )A、官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民营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4. 元末顺德人孙蕡在《广州歌》中写道:“广南富庶天下闻,四时风气长如春……闽姬越女颜如花,蛮歌野曲声咿哑。岢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春风列屋艳神仙,夜月满江闻管弦。”《广州歌》主要描绘了元代广州( )A、商贾大量云集 B、长途贩运发达 C、城市经济繁荣 D、国际贸易发达5. 时人这样描述明清时期的佛山“两广铁货所都,七省需焉。每岁浙、直、湖、湘客人腰缠过梅岭者数10万,皆置铁货而北”。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能够认定的历史史实是( )A、明清商帮推动了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 B、明清时期专业性市镇发展较快 C、明清时期开始出现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 D、佛山的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其他地区6. 元末顺德人孙蕡在《广州歌》中写道:“广南富庶天下闻,四时风气长如春……闽姬越女颜如花,蛮歌野曲声咿哑。岢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春风列屋艳神仙,夜月满江闻管弦。”《广州歌》主要描绘了元代广州( )A、商贾大量云集 B、长途贩运发达 C、城市经济繁荣 D、国际贸易发达7. 《文史哲》中说:“我国自明代起,棉布即逐步取代麻、丝,成为人民最重要的衣被材料;清中叶,已有每年约三亿匹(按标准土布每匹3.633方码计)商品布的市场,并出口国外。”但在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中,唯独棉纺织业没有出现手工工场的组织形式,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 B、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 D、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8. 明朝货币白银化“把国家财政活动推到快速运转的经济旋流中,从而造成了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凝重稳定的社会结构偏离传统运行模式”。材料表明货币白银化( )A、是海外贸易发展的结果 B、加速了社会转型的进程 C、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破坏了稳定的社会秩序9. 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10. 1871年时,湖南、湖北的茶叶种植面积较10年前增加了50%。有些地方以种茶取代种植其他作物,如平江“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浏阳地区“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出口获利多 B、两湖地区的茶叶种植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列强侵略的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地区 D、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1. 19世纪70年代以来由中国人创办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中,“买办”资本的比重非常可观。“买办”受雇于洋行,又投资或主办独立的近代工商企业,同包括外国资本在内的其他企业争利于市。对材料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A、买办完全依附于外国商业资本 B、买办资本不属于近代民族资本 C、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源于买办 D、买办性与民族性既对立又统一12. 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公司达272个,资本达117434500元。主要以面粉业和纺织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最快。上述变化说明( )A、此时轻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 B、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受外来力量制约明显 C、近代中国经济结构逐渐趋于合理 D、民间投资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13. 曾反抗过父母包办婚姻的陈衡哲在1935年时曾说:“在二三十年以前,一个男子或女子所能容忍的情形——如与不相识的异性结婚之类——及因容忍而产生的那个无可奈何的态度与一生消极的平安,到现在,经过西洋文化与制度的比较之后,便成为一个不可能的事实了。”这说明当时( )A、社会巨变引起人们传统道德崩溃 B、一部分人自我意识逐渐觉醒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效果初显 D、底层妇女呼唤着自身解放14. 标志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15. 1932年,宋裴卿创办了东亚公司,以实业救国作为东亚公司的精神支柱,并写进了厂歌。该公司所产“抵羊牌”毛线,即取抵制洋货之意,该产品一出现就受到中国老百姓的欢迎,抵羊毛线由此蜚声全国。这说明宋裴卿( )A、关注企业核心竞争力 B、冲破了视商业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C、重视企业精神的塑造 D、具有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16.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黄彬
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朱纯祖
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
姚光第
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上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17. 哥伦布曾经对其踏上的新大陆表示遗憾,认为那里并不像马可·波罗吹嘘的“黄金遍地,香料盈野”。由此可见( )A、美洲的发现完全出于一种历史的偶然 B、哥伦布远洋航行是为了寻找亚洲印度 C、新航路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动因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18. 在新大陆的金银被大量开采之前,欧洲可用于国际贸易交换的值钱商品很少。后来,欧洲人把美洲出产的白银运到亚洲和欧洲,从亚洲购买商品,转运到欧洲和美洲高价卖出;运到欧洲的白银也被投入到中国市场,以购买丝绸、茶叶和瓷器。这表明( )A、欧洲在与东方的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 B、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经济联系 C、贵金属的流入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 D、欧洲的原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19. 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进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20. 16和17世纪,英国先后创建了非洲公司,东印度公司、土耳其公司等殖民垄断公司。这些公司在19世纪中后期先后解散。与此同时,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等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出现。这两类垄断组织都( )A、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 B、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C、只给广大亚非拉国家带来了灾难 D、是政府直接对经济干预的产物21. 19世纪最后30年,出现了近代社会的第二次现代化浪潮。作为这次现代化浪潮的结果,形成现代意义的经济模式。在现代意义的经济模式基础上,现代意义上的政治模式趋于成熟。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生产力进步推动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B、科学和技术的紧密结合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 C、经济模式定型促使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成熟 D、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22. 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23. 1936年苏联宪法规定:允许个体农民及手工业者等小规模私有经济存在,但以自力经营、绝不剥削他人劳动为限。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A、政府对私人资本主义趋向宽容 B、国民经济的发展颇具不平衡性 C、经济政策适度兼顾了本国实际 D、私有经济成为社会的必要补充24. 赫鲁晓夫在《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中说:“人们在执行一个有很高职位的人的建议时过于起劲,以致把一个新开展起来的改进措施搞过了头。……有些干部想迎合我……他们不首先为农民作好适当的准备,就坚持大面积种植玉米。”这反映出(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B、苏联广大人民群众种植玉米积极 C、玉米运动促进苏联经济迅速发展 D、赫鲁晓夫承担了决策者应有责任25. 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二、材料解析(2题,共50分)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以前,我国只有带“丝”字旁的“绵”字,没有带“木”字旁的“棉”字。“宋元之间始传其(棉)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朱元璋重视棉花的生产,曾令天下“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课征税额规定:麻亩课征八两,棉亩四两,不种麻和棉,出麻布和棉布一匹。明朝中后期,人们结合当地情况,因地制宜将棉花品种以及棉花加工工具都做了很大的改进,甚至出现了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萌芽的手工业工场。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也将棉布的品种做了重要详细的介绍,如“江花出楚中”“北花出山东”“浙花出余姚”等。
——摘编自王璨《明清关中棉桑关系研究》等
材料二:十八世纪,来自西印度群岛的棉花开始进入英国。十八世纪末期,美国、埃及等地的棉花也逐渐开始进入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棉花进口贸易中,沟通进口商、经销商、纺织工之间联系的重要媒介是经纪人。通过经纪人的活动分别将他们两两连接。所以,棉花贸易这项原本琐碎而复杂的商业活动,在交易中并没有烦琐的订立商业合同或者契约的情况出现。
由于曼彻斯特地区繁荣的棉纺织贸易,人们甚至通常将棉纺织制品贸易商人称为“曼彻斯特”商人。进入十九世纪之后,曼彻斯特棉纺织制品的强劲势头继续上扬,仅欧洲就消耗了约一半的曼彻斯特棉制品,美洲也有三分之一的份额。逐渐繁衍壮大的棉纺织工业改变了英国原本的工业进程,棉纺织工业中所产生的大工厂生产制度和新型工业机械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家庭手工工业制度被打破。
——摘编自王璨《1700—1830年曼彻斯特棉纺织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棉花种植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曼彻斯特棉纺织贸易繁荣的原因。(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英棉纺织贸易的认识。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商业初兴之时,只有现在所谓定期贸易。《易经·系辞传》说:神农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就指这一事实。所运销的,多数是奢侈品,所以专与王公贵人为缘。“子贡(卫国大商人、孔子弟子)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以与之抗礼”(《史记·货殖列传》),“交通王侯,力过吏势”(《汉书·食货志》),此等商人,看似势力雄厚,其实和社会的关系,是比较浅的。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从农村上市的绝大部分货物进入定期集市或正规市场,通常这类集市或市场为周围20到30个村服务。也有例外,但是这种格局直到19世纪后期是普遍的,因为当时城镇人口较少集中于少数大的中心城市,较多在有定期集市的地方。大多数农户居住在离集市半天路的范围之内,在阴历规定的日子里,大批商人、掮客和小贩轮流到这些集市上来。众多的买主和卖主为价格争执不休,这表明价格竞争是激烈的。每一个县有许多商人在竞争,以致没有哪一个买主能垄断市场。
——摘编自《剑桥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早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及中国近代化商业出现的新变化。(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古代商人“和社会的关系,是比较浅的”与近代商业出现新变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