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第22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9月入学测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10-14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 1. 论述类实用类文本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祈“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经典应当包括儒家、佛教、道教经典,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B、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但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偏狭。 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 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考虑历史、文字学名著以及唐诗、宋词、元曲里的名著佳篇等。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身,用道教思想治心。 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它们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3)、中国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根据文意,说说作为传统文化传承者的我们,应当如何阅读中国经典?
  • 2. 文学类文本

    职业

    汪曾祺

    文林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有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街上的居民铺户、大人小孩,和这些叫卖的人自己,都听得很熟了。

    “有旧衣烂衫找来卖!”

    我一辈子也没有听见过这么脆的嗓子,就像一个牙口极好的人咬着一个脆萝卜似的。这是一个中年的女人,专收旧衣烂衫。她这一声真能喝得千门万户开,声音很高,拉得很长,一口气。

    有时有苗族的少女卖杨梅、卖玉麦粑粑。

    “卖杨梅——!”

    “玉麦粑粑——!”

    她们都是苗家打扮,戴一个绣花小帽子,头发梳得光光的,衣服干干净净的,都长得很秀气。她们卖的杨梅很大,颜色红得发黑,叫做“火炭梅”,放在竹篮里,下面衬着新鲜的绿叶。玉麦粑粑是嫩玉米磨制成的粑粑,下一点盐,蒸熟,包在玉米的嫩皮里,味道清香清香的。这些苗族女孩子把山里的夏天和初秋带到了昆明的街头了。

    在这些耳熟的叫卖声中,还有一种,是:

    “椒盐饼子西洋糕!”

    椒盐饼子,名副其实:发面饼,里面和了一点椒盐,一边稍厚,一边稍薄,形状像一把老式的木梳,是在铛上烙出来的,有一点油性,颜色黄黄的。西洋糕即发糕,米面蒸成,状如莲蓬,大小亦如之,有一点淡淡的甜味。这东西和西洋可以说是毫无瓜葛,不知道何以命名曰“西洋糕”。这两种食品都不怎么诱人。淡而无味,虚泡不实。买椒盐饼子的多半是老头,他们穿着土布衣裳,喝着大叶清茶,抽金堂叶子烟,一边嚼着这种古式的点心,自得其乐。西洋糕则多是老太太叫住,买给她的小孙子吃。这玩意好消化,不伤人,下肚没多少东西。当然也有其他的人买了充饥,比如拉车的,赶马的,在茶馆里打扬琴说书的瞎子……

    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是一个孩子。他斜挎着一个腰圆形的扁浅木盆,饼子和糕分别放在木盆两侧,上面盖一层白布,白布上放一饼一糕作为幌子,从早到晚,穿街过巷,吆喝着:

    “椒盐饼子西洋糕!”

    这孩子也就是十一二岁,如果上学,该是小学五六年级。但是他没有上过学。我从侧面约略知道这孩子的身世。非常简单。他是个孤儿,父亲死得早,母亲给人家洗衣服。他还有个外婆,在大西门外摆一个茶摊卖茶,卖葵花子,他外婆还会给人刮痧、放血、拔罐子,这也能得一点钱。他长大了,得自己挣饭吃。母亲托人求了糕点铺的杨老板,他就做了糕点铺的小伙计。晚上发面,天一亮就起来烧火,帮师傅蒸糕、打饼,白天挎着木盆去卖。

    “椒盐饼子西洋糕!”

    这孩子是个小大人!他非常尽职,毫不贪玩。遇有唱花灯的、耍猴的、耍木脑壳戏的,他从不挤进人群去看,只是找一个有荫凉、引人注意的地方站着,高声吆喝:

    “椒盐饼子西洋糕!”

    每天下午,在华山西路、逼死坡前要过龙云的马。这些马每天由马夫牵到郊外去遛,放了青,饮了水,再牵回来。他每天都是这时经过逼死坡(据说这是明建文帝被逼死的地方),他很爱看这些马。黑马、青马、枣红马。有一匹白马,真是一条龙,高腿狭面,长腰秀颈,雪白雪白。它总不好好走路。马夫拽着它的嚼子,它的钉了蹄铁的马蹄踏在石板上,郭答郭答。他站在路边看不厌,但是他没有忘记吆喝:

    “椒盐饼子西洋糕!”

    饼子和糕卖给谁呢?卖给这些马吗?

    他吆喝得很好听,有腔有调。放了学的孩子,也觉得他吆喝得好听,爱学他。但是他们把字眼改了,变成了:“捏着鼻子吹洋号!”

    昆明人读“饼”字不走鼻音,“饼子”和“鼻子”很相近。他在前面吆喝,孩子们在他身后摹仿:

    “捏着鼻子吹洋号!”

    这又不含什么恶意,他并不发急生气,爱学就学吧。这些上学的孩子比卖糕饼的孩子要小两三岁,他们大都吃过他的椒盐饼子西洋糕。他们长大了,还会想起这个“捏着鼻子吹洋号”,俨然这就是卖糕饼的小大人的名字。

    这一天,上午十一点钟光景,我在一条巷子里看见他在前面走。这是一条很长的、僻静的巷子。穿过这条巷子,便是城墙,往左一拐,不远就是大西门了。我知道今天是他外婆的生日,他是上外婆家吃饭去的。他跟杨老板请了几个小时的假,把卖剩的糕饼交回到柜上,才去。虽然只是背影,但看得出他新剃了头,换了一身干净衣裳。我第一次看到这孩子没有挎着浅盆,散着手走着,觉得很新鲜。他高高兴兴、大摇大摆地走着。忽然回过头来看看。他看到巷子里没有人,忽然大声地、清清楚楚地吆喝了一声:

    “捏着鼻子吹洋号!……”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有多处对不同行业的叙写,详略不一,而重点写一个过早就业的孩子,使得“职业”这一标题的内涵更为深远。 B、开篇用不少笔墨描述中年女人和苗族少女,既表现了颇具特色的当地生活风俗,也为后文卖糕饼孩子的出场作了铺垫。 C、主人公卖糕饼的孩子早孤、失学,但他十分懂事尽职,毫不贪玩,辛苦繁重的工作使他早早失去了孩童的童趣与童心。 D、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模式,情节上没有设置典型的矛盾冲突,所用语言充满生活气息。
    (2)、请简要赏析文中反复出现吆喝叫卖声的作用。
    (3)、小说既写出了“人世的苦辛”,也写出了“人生的温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鉴赏(30分)

  • 3. 文言文阅读

    书巢记

    陆游

    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客有问曰:“鹊巢于木,巢之远人者;燕巢于梁,巢之袭人者。今子幸有屋以居,牖户墙垣,犹之比四屋也,而谓之巢,何耶?”

    陆子曰  :“子之辞辩矣,顾未入吾室。吾室之内,或栖于椟 , 或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 , 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客去,陆子叹曰:“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 , 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因以自警。

    (选自《陆游集》)

    [注]①牖(yǒu):窗户。②比:连接,接近。③辞辩:意为说话有道理。④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⑤觌(dí):相见。⑥侪:同辈、同类人。⑦堂奥:厅堂和内室。这里指学问的高深之处。⑧妄议:胡乱议论。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饮食起居 B、  间有/意欲起 C、  未尝/不与书俱 D、  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
    (2)、以下选项中全部说明陆游喜爱读书和实践探索的一组是(      )

    ①  牖户墙垣,犹之比屋也    ②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③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④  乃引客就观之    ⑤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      ⑥天下之事,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A、①⑤⑥ B、②③⑥ C、③④⑥ D、①②⑤
    (3)、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陈(        )就(        )书(        )

    (4)、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①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

    ②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

    (5)、作者写《书巢记》是要警示什么样的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阐述。
  • 4. 诗歌鉴赏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吹断檐间积雨声”一句,领起下文对春晴之日山村景致、山民生活的描写,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B、颔联中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披䋈帽”与“挂铜钲”分别从形、声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较为贴切、形象、生动。 C、颈联写景生机盎然,桃花鲜艳、竹篱矮矮、垂柳袅娜、小溪清澈与尾联农人忙春耕,共同构成一幅生动、和谐的乡野春景图。 D、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一起,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
    (2)、本诗采用多种手法描写山村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 5. 理解性默写

    古代文人常用诗文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用“”的语句,概括了古仁人的宏伟抱负,也表达了自己高远的志向;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用“”的诗句,表现了自己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夏完淳在《别云间》一诗中,用“  ,”的诗句,表达了自己慷慨赴死的决心和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李白在《行路难》中吟出“  ”来表达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三、语言文字运用(25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记得小时候,家中墙上挂着一幅工笔小楷写的条幅:“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虽不能全部领会其中的意思,但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一直能诵记在心。虽然治家之道对一个       的少年来说未免遥远了些,但其中一句“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却足以警示我一辈子。

    家训只是古代家书的一种形式。更多的古代家书则晓之以理,       , 劝诫子孙为人处世之道,治家守业之理,做一个符合儒家伦理规范的谦谦君子。父辈们总是用丰富的生活阅历、历尽沧桑的人生经验、伟岸正直的道德人格来教育自家子孙,但不经意中,家书丰硕了民族文化的收藏,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穿越了千年的时空。即使是今日翻开阅读,仍觉熠熠生辉。

    ( )沈从文的结发妻子张兆和曾因二人的家书而感喟:我应是全北京最富有的人了。柳亚子在写给夫人郑佩宜的信中,从饮食起居到锅碗瓢盆,       , 一一过问,其情深切,感人至深。

    家书因其亲切自然而更能贴近读者的心灵,其对       的平常生活的描述与记录更能激发读者的共鸣。家书里的文字是那么灵动而饱含深情。随意走进一个章节,家书里的情节都是那么生动感人;随意从一个章节出发,都可以轻松地“链接”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场景中来。对一个家来说,家书是一条纽带;对我来说,家书就是一处磁场,磁心所在是我阅读的方向。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少不更事   侃侃而谈   一视同仁  衣食住行 B、羽毛未丰   娓娓道来   一视同仁  布帛菽粟 C、少不更事   娓娓道来   事无巨细  衣食住行 D、羽毛未丰   侃侃而谈   事无巨细  布帛菽粟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 )
    A、家书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公共财富,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丰硕了民族文化的收藏 B、家书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丰硕了民族文化的收藏,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 C、家书丰富了民族文化的收藏,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穿越了千年的时空 D、家书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丰富了民族文化的收藏,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家书中蕴含的真情十分打动人心,就像家书的教益让人称颂和受益。 B、家书的教益固然让人称颂和受益,其蕴含的真情却也一样打动人心。 C、让人称颂和受益的是家书的教益,而家书蕴含的真情却也一样打动人心。 D、家书中蕴含的真情能够打动人心,其中的教益更是让人称颂和受益。
  • 7. 请将下面这篇新闻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5字。

    近日,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劳动课程设置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版块,推荐了10个任务群。根据不同学段,各任务群的内容要求也不一样。如烹饪与营养任务群,新课标建议1~2年级学生可在教室开展削水果皮、泡茶等活动,了解水果、饮品的营养价值,学习后能参与简单的家庭烹饪劳动。5~6年级学生要会用简单的烹饪方法制作两三道家常菜,参与从择菜、洗菜到烧菜、装盘的完整过程,能根据家人需求设计一顿餐食的营养食谱。

    新课标提出,学校可结合实际,在不同学段自主选择确定任务群学习数量。

四、作文(30分)

  • 8. 完成下列作文。

    朱光潜《谈人生与我》一文曾提到两种人生观,一种是“观戏人生”,一种是“演戏人生”。朱光潜主张选择观戏人生,用静穆观照人生的精神,体现了“超世观世”的人生观;而鲁迅认为,“国难当头,风沙扑面,虎狼成群”,大丈夫当持“匹夫”之责,怎可以讲“静穆”“超脱”?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比较这两种人生观,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