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齐鲁名校大联考2023届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学业质量联合检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10-14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在新时代,建构怎样的知识体系并体现出其自主性,议题重大、内容丰富。在加快构建中国在新时代,建构怎样的知识体系并体现出其自主性,议题重大、内容丰富。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过程中,以赓续中华文明、走中国式知识现代化道路的方式,来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坚守中华文明的人本内核、革新其体系表达和传播方式,更好地以新知识结构和知识范式构建的方式,来建构中国人的“意义世界”,本质上是中华文明在新时代、新际遇和新挑战下的新发展、新表达和新证成。毫无疑问,这样的历程,将是以精神自觉的高度和深度,以方法论的自觉和价值观的深化来重整中华文明,从而实现中华民族在文化方面的伟大复兴。

    知识是人们对于自身和身外世界的确定性、规律性、程式化认知和探索。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它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念、思维、行为和方式、方法的主客观塑造物。知识体系则是以模块化、系统化和高度理性化的学科、学术和话语等形态呈现出来的精神产品集。作为一个文明全部知识的总和,知识体系的核心部分是知识的基本构成、思想内核和知识方法。而我们要讨论的“中国知识体系”,是指以中国场域为基本范围,以中华民族的思维活动、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实践为基本内容,以建构中华文明的价值目标、丰富内涵、深刻思想、内在机理、制度载体和行为模式等为基本内容的知识体系。

    (摘编自黄建洪《“中国之理”:建构新时代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材料二: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需要从具体的学科角度厘清基本概念,因此,命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就凸显了出来。

    与命题关联最为密切的是范畴。谈命题问题为什么要谈范畴?因为命题与范畴的关系实在是太密切了,很多范畴研究的成果是与命题重合在一起的。郁沅《心物感应与情景交融》谈到两个命题,其中包含了心和物、情和景这两对范畴,“心物感应”和“情景交融”这两个命题是由范畴“生长”出来的。成复旺主编的《中国美学范畴辞典》中有为数众多的美学命题,如“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大象无形”“知人论世”“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气韵非师”“胸有成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等。所举这些,都是典型的命题而非范畴。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一是如前所述,命题中包含着范畴或由范畴扩展而来;二是当时的美学研究以范畴为主要范式,却将很多命题也视为范畴了。韩林德所著中国美学研究著作《境生象外》,就以“华夏美学的主要范畴、命题和论说”为首章,并指出:“在中国古典美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代代美学思想家和文艺理论家,在探索审美和艺术活动的一般规律时,创造性地运用了一系列范畴和命题,如道、气、象、神、妙、逸、意、和、味、赋比兴、意象、意境、境界、神思、妙悟、一画、法度、美与善、礼和乐、文与质、有与无、虚与实、形与神、情与景、言与意、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立象尽意、得意忘象、涤除玄鉴、澄怀味象,传神写照、迁想妙得,气韵生动,等等。这些范畴和命题,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彼此形成一种关系结构,共同建构起中国古典美学的宏大理论体系。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古典美学史,也就是上述一系列范畴、命题的形成、发展和转化的历史。”从这里可以看出,韩林德对范畴与命题有了较为明确的区分。

    著名哲学家汤一介在《文艺争鸣》上发表的《“命题”的意义一浅说中国文学艺术理论的某些“命题”》一文中提出:“中西文化的表述方式或常有不同,而这些特殊的表现形式往往包含在‘命题’表述之中,从中西文化命题表现的不同,或可有益于我们对两种文化的某些特点有所了解。”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这部“龙学”名著,多是从命题研究入手的。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关于魏晋南北朝美学部分,都是以命题如“得意忘象”“声无哀乐”“传神写照”“澄怀味象”“气韵生动”为节目的。成复旺《神与物游:中国传统审美之路》一书,也是关于美学命题的个案研究的名著。吴建民专著《中国古代文论命题研究》,从本体的意义上对古代文论的命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由此可知,范畴是命题的基础,是构成命题的基本要素,命题则是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的思想表述。所谓“命题”,通常指具有判断性的短语或短句。范畴则往往是一个单词或复合词,如感兴、意象、味、中和、法度、本色、逸等。从语言学的意义上讲,命题不同于一个单词或并列性的复合词,而是一个有意义的短语,在这个短语内部,已经有了相对复杂的语法关系。命题可以更为明确地表达主体的美学观念,成为美学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标志性元素。很多命题可以代表某位思想家、文艺家的美学观念的核心内容。

    (摘编自张晶《命题在中国美学研究中的建构性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构新时代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整合,更是立足于中华文明,推陈出新,发展出来一种新的知识体系。 B、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念、思维、方式和方法等的主客观塑造物,特别是人文知识,具有抽象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C、知识体系是一个文明全部知识的总和,由知识、思想和知识方法等方面构成。不同文化的知识体系表达方式常会有所不同。 D、中国学者对范畴和命题的研究立足于中国场域,体现出中华美学特有的价值目标、丰富内涵和内在机理等内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建构新时代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偏重人文学科,其隐含的背景是相关研究整体上落后于时代。 B、中国学者最初并不能分辨范畴和命题,直到韩林德才对二者加以区别,可见前面的学者都对此缺少研究。 C、成复旺对范畴和命题都有专题研究著作,其著作都能帮助读者辨析这两个基本概念,给美学研究提供参考。 D、中国传统美学擅长提炼出比较抽象的概念,又能将它们加以对比,组合成彼此依赖、符合辩证法的认知体系。
    (3)、下列选项中,属于“范畴”的一项是(    )
    A、笔断气连和龙飞凤舞 B、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C、实事求是和无中生有 D、情随事迁和物我两忘
    (4)、中国诗论中有“卒章显志”的说法,请结合材料二中有关“命题”的阐释谈谈你的理解。
    (5)、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美学的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2. 现代文阅读Ⅱ

    油画中的护灯者

    扎西才让

    苏奴站在嘉措的身后,看后者即将完成的一幅油画:

    作坊不足15平方米,一条笨拙的褐色长条藏柜正对着店门。柜面上,摆着六七双高高低低的藏式靴子——皮面的,装饰简单,看起来挺结实;布面的,缝着氆氇毯子上才有的花纹。在摇曳的灯光下,仍然能看清楚它们或气派或华丽的样子。

    事实正如画中画的那样:桌子两面,一面是个约莫七岁的男孩,上身挺直跪立着。或许因为寒冷或许因为瘦弱,他的瘦短的双腿看起来像在发抖,但脸上却是欢乐的神情。桌子另一面,是个老人,头发灰白,胡须也灰白,看年岁,已年届六句。老人盘腿坐着,一手拿锥,一手持靴,靴底搁在膝盖上。此时,老人的注意力显然不在靴子的制作上,其兴趣,显然在于和男孩的有一句没一句地聊天。

    苏奴注意到,桌面上是盏做工粗糙的煤油灯,头小腹大的玻璃瓶内,只剩很少的煤油了,这使得玻璃瓶脖颈上的用铁皮盖子撑起的铜皮包裹的灯芯,显得瘦弱不堪。

    此时,画中的一切,仿佛动了起来:破烂的窗户里漏进一丝冷风,将灯火吹得摇摇摆摆的,眼看就要熄灭了。男孩慌忙竖起一只手掌,遮住了固执后倾的灯火。他笼手护灯的侧影恍若一尊雕塑,在灯光中呈现温暖而光亮的红色,手势如祈祷一般。灯芯燃烧产生了一点儿烟,这并不影响老人凝视孩子的眼神。放下手中的靴子时,老人的脸上浮现起明显的苦涩的笑意。

    “这老人是谁?”苏奴问嘉措。

    “西沧镇上的一个老鞋匠。”嘉措说。

    “谁呀?”

    “你不知道。他的独生子死于打架斗殴,后夹,儿媳也死于黄病,好端端的一个家,只剩下他和这个孩子了。”

    “那这孩子是谁?”

    “他的孙子。”

    苏奴觉得,嘉措确实是个有思想的画家,他画出了心里想画的东西:在煤油灯的照耀下,这爷孙二人已经构成了一个几近完整的世界。他想,即使灯火熄灭,即使老人和孩子瞬间就淹没于黑暗,但陷入昏暗中的眼睛也会适应夜色,静静地找到那久违的亮色。毋庸置疑,正是这个七岁的男孩,给老人带来了全世界的光。

    “这画叫啥名字?”苏奴又问。

    “‘护灯者’。”嘉措说。

    “这名字起得好。我这个写诗的,也起不了这么好的画名。”苏奴感慨地说。

    “你是个懂画的人。”嘉措说。

    “艺术是相通的。”苏奴说。

    “你先到沙发那边坐会儿吧,茶几上有青稞酒,自己倒上。我把画画完,然后我俩去吃午饭。”嘉措说。

    “好,我等你。”苏奴说。

    苏奴给自己倒了一大杯青裸酒,一边慢慢地品,一边看嘉措作画。他有点儿佩服这个朋友,不仅善于观察生活,还会表达脑子里的奇思妙想,这《护灯者》确实令人浮想联翩!

    喝了一阵,苏奴突然替画中的老人有了一种担心:七岁是个门槛,一到七岁,男孩就得上学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将向他敞开。那时候,或许他会越走越远,只身逃离,不再回来,毕竟,对陌生世界的向往和追求,几乎是人类的天性。

    “你画的是啥时候的事?”

    “40年前的。”

    “那这老人和孩子还在吗?”

    “老人早就去世了。这孩子,在金城经营一家鞋城。”

    “哦,我明白了。这画,是他让你画的?”

    “算是吧,两三年之前他找过我,我当时没答应。”

    “那为啥现在答应了?”

    “现在,我明白了他的心境。”嘉措说。

    嘉措的回答,让苏奴想起了自家的往事,他忽然有了写作的冲动,便找来纸笔,写下一篇带有自传色彩的散文诗草稿:

    “我出门上学的时候,他们的争少还在继续。一路上,我经过磨坊、油坊和染衣坊;我经过的田野里,到处是油菜花的刺鼻的芳香。我的老师已年迈了,他再也不能把悬挂在歪脖柳树上的铁钟敲得山响,他讲过的真理尚未被事实证明,他教给我的汉字尚未给我带来奇迹。

    “我放学回家的时候,他们的争吵还在继续。我自己做好了午饭,削好了铅笔。我写了一行文字,那些卧在红砖青瓦上的阳光就想背对着我悄悄地挪动身子。

    “我决定逃学的时候,他们的争吵还在继续。我度过了童年,又在少年的背叛情结里走向异域……最后,我还是回来了,但他们中的一个,已经死去。”

    在慢慢到来的醉意里,苏奴觉得,这复杂而多变的人间,也许正因为有诸多遗憾,才会令人珍惜。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对鞋匠屋中简陋陈设的描写,表现了老人与男孩对朴素生活的追求。 B、小说写护灯男孩的侧影恍若一尊雕塑,赋予护灯男孩的形象以庄严的雕塑美。 C、小说由画作内容引发对话和思考,苏奴的担心表现了他对老人的关心与同情。 D、小说结尾部分的苏奴的散文诗,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也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2)、关于文中对话中多次提到画中老人的相关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挺直跪立着的男孩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从一方面表现出“护灯者”的内涵。 B、在画中,老人须发灰白,盘腿坐着,虽然是在制作靴子,但心思并没有完全放在手中的活计上。 C、画中“老人的脸上浮现起明显的苦涩的笑意”,用象征的表现手法揭示了老人悲惨的身世。 D、在苏奴看来,嘉措画中的老人和他的孙子,在煤油灯的照耀下,构成了一个几近完整的世界。
    (3)、请分析小说中三段对话的内容及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4)、扎西才让是诗人,也是小说家。有评论称扎西才让的小说特点是“诗意的地域性表达”,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衢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通亦日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念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罪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 , 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王默然不悦。左右皆曰:“大王据千乘之地,天下仁义之士,皆来役处;求万物无不备具,而百姓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者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 , 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大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则再拜而辞去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 B、左右日/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日斶前/斶亦日王前/可乎/ C、左右日/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日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 D、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日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户侯,汉代制度,列侯食邑。即食邑万户之侯,后也泛指高爵显位。 B、太牢,又称“大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具备为太牢。 C、辞,文中指辞谢,与李密《陈情表》中“辞不赴命”的“辞”意思不同。 D、再拜,与《鸿门宴》中“再拜奉大将军足下”的“再拜”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宣王召见颜斶,让他上前见自己,颜斶不但不听,还让齐宣王上前来,并表示士人尊贵,而王不尊贵,齐宣王为此很不高兴。 B、近臣说齐宣王拥有千乘之地,天下的士人都来效力,老百姓无不亲附.而与齐宣王相比,士人地位很是卑贱。听了这话齐宣王才高兴了。 C、颜斶对近臣的话不以为然,并援引史事说明得士才能兴盛,失士就会灭亡,应高度重视士人的作用。齐宣王被说服了,要拜颜斶为师。 D、颜斶表示要像山中的璞玉那样保持本来的样子,因此他要回到乡里,去过清静朴素、平淡平安的生活,于是谢绝了齐宣王的召请,辞别而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

    ②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

    (5)、颜斶提出“士贵耳,王者不贵”的观点后,采用了什么方法来说服齐宣王?
  • 4. 古代诗歌阅读

    春日郊外

    唐 庚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夹作药香。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注】①黄:鹅黄色,指树木新芽的颜色。②水生:水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开篇强调自己感觉不到春天已至,到城外却发现榆槐半黄,字里行间暗含欣喜之情。 B、第三句没有直接描写远山的春色,而是用斑斑积雪加以衬托,使得“山好”更具情凋。 C、中间两联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郊外山水景色,兴之所至,自然引发了对草长莺飞的想象。 D、尾联感叹自己无法表现眼前的良辰美景和赏心乐事,貌似惆怅,实乃留白,意味隽永。
    (2)、有人认为颈联可以改写为“日暖莺声如人语,风来草际送药香”。你认为哪种表达更好?请说明理由。
  • 5. 名篇名句默写
    (1)、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打磨为喻,认为一个人持之以恒的结果是“”,半途而废的结果是“”,以此来强调“坚持”的重要性。
    (2)、韩愈在《师说》中以孔子向郯子、老聃等人学习为例,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究其原因是“”。
    (3)、“长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意象,通常用来表现宏大气象或豪迈之气,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近年夹,由于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长期濒危的藏羚羊种群得到了明显恢复,这映射出近年夹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植树造林、退耕还草、禁止盗猎等具体举措的背后,是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通过大数据、卫星定位等方式,更好地保护自然、认识自然。面对生灵草木、万水千山,不能      、无限索取,而要大力保护,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改善生态环境不仅关乎当代,更      。只有坚定地保护好生态环境,保护好绿水青山,才能让子孙后代有机会目睹天地之壮阔、自然之秀美、万物之灵动。成绩固然喜人,但生态环境保护      , 仍需再接再厉。青藏高原(    )。如何更精细和科学地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需要认真思考。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政,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世界屋脊,同时其生态系统脆弱,对全球变暖等气候变化非常敏感 B、是世界屋脊,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同时对全球变暖等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其生态系统脆弱 C、是世界屋脊,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同时其生态系统脆弱,对全球变暖等气候变化非常敏感 D、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世界屋脊,同时对全球变暖等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其生态系统脆弱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用手指轻轻一碰含羞草,它那成对的细密排列着的羽形小叶子就会立刻合起来。碰得轻,它就合并得慢,范围也小;      , 在几秒钟内所有的叶片就会迅速地合并起来。过一段时间,      , 含羞草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要追踪到含羞草的家乡才能搞明白。含羞草的老家在南美洲的巴西,那是热带地区,植物会经常受到狂风暴雨的袭击,如果含羞草不能在刚碰到第一滴雨或第一阵狂风时就把叶子合并起来,并使叶柄低垂下去,那么,它的娇嫩的叶片就会受到暴风骤雨无情的摧残。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和选择,      , 不造应者就被淘汰了。含羞草在受到刺激后会在最快时间内通知全体叶片和叶柄,或手碰,或风吹,或雨打……都会使含羞草立即合拢下垂。通过观察会发现,含羞草的小叶片和叶柄、叶柄和茎相连接的部位有一个显得膨大的部分,它就是含羞草对刺激反应最敏感的部位,这个部位叫叶枕。当你用手指去触碰时,叶枕下部细胞里的水分,马上向上部和两侧流去,于是叶枕上半部鼓起来而下半部就瘪下去了,叶柄就低垂下去。

    (1)、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使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核心竞争力通常被看作是参与竞争的一方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其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

    人们对核心竞争方的理解各有不同:有人认为核心竞争力与生俱来,如雪莲的耐寒、骆驼的耐渴;有人认为核心竞争力要靠后天努力,并以龟兔赛跑、“驽马十驾”为例;有人认为核心竞争力不仅要有超越对手的实力,遵守规则、公平竞争,也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必备要素,如弯道超车,不仅需要有超越对手的实力,更必须遵守规则、公平竞争;有人认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竞争的过程,根本不存在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