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3届高三历史摸底测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10-13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满分48分。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西周时期,辅佐周王左右的太师、太傅、太保,合称“师保”。师保统辖诸侯百官,执掌朝廷军政大权,在政治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这一现象(   ) 
    A、加强了国家的统治力量 B、表明国家雏形形成 C、促进了官僚政治的成熟 D、削弱了周王的权威
  • 2. 公元前189年,西汉政府规定:女子年十五以上不嫁,五算(五倍的人头税)。据此推知,汉初(   ) 
    A、休养生息政策内容广泛 B、男尊女卑观念盛行 C、对人口增长的需求迫切 D、人头税的负担较轻
  • 3.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篇刻画了二十四位女性形象。表为其中部分代表(   )                
     

     部分女性形象 

     
     

     女子周氏的丈夫去世了,“妇兄弟欲迎妹还”,周氏“终不肯归”,曰: 

     

     “生纵不得与郗郎同室,死宁不同穴!” 

     
     

     王羲之的妻子郗夫人谓二弟司空、中郎说:王家见谢安、谢万到家里来, 

     

     翻箱倒柜倾其所有地招待他们。“见汝辈来,平平尔。汝可无烦复往。” 

     
     

     “钟氏女,太傅曾孙,亦有俊才女德。”其和郝氏是姑婢,两个人既亲密 

     

     又互相敬重,不因为门第高低欺压对方或妄自菲薄。 

     

     据此可知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A、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B、人们崇尚率真注重自我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妇女深受封建礼教束缚
  • 4. 朱熹曾自述:“某自五六岁,便烦恼道: ‘天地四边之外,是什么物事?’见人说四方无边,某思量也须有个尽处。如这壁相似,壁后也须有个什么物事。其时思量得几乎成病。到而今也未知那壁后是何物?”基于此,他主张(   ) 
    A、个性自由 B、存天理,灭人欲 C、格物致知 D、致良知
  • 5. 宋代规定,品官地主可根据官阶的高下,占有限定范围内的土地并可以不承担法定义务。但事实上,这些地主无限制兼并土地,到宋英宗时,这种不承担法定义务的土地占全国垦田的70%。这一现象(   ) 
    A、推动文官制度确立 B、导致赋税制度重大变革 C、形成冗官冗费局面 D、造成土地经营形式变化
  • 6. 明代自永乐年间开始派遣宦官到地方或“监军”或“抚夷”,名为镇守中官,到正德年间,势力膨胀。但是嘉靖年间镇守中官制度被皇帝轻易废除。这说明明代(   )
    A、皇权专制达到顶峰 B、专制体制成熟稳定 C、宦官专权现象严重 D、行政制度变化无常
  • 7.  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西征收复新疆的主要财源是各省的协饷,对此各省督抚态度不一,有的想方设法拖延和减少他们的协饷,有的就协饷数额与中央讨价还价,还有的则尽其所能援助,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与左宗棠的私人关系。这反映了当时(   ) 
    A、国家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B、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C、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D、地方督抚势力的兴起
  • 8. 表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建立的中央苏区干部教育三级系统汇总。这一干部教育培训系统(   )                         
       

     党员干部教育 

     
     

     苏维埃干部教育 

     
     

     各种职业教育 

     
     

     师范教育 

     
     

     初级 

     
     

     党员训练班 

     
     

     苏维埃干部训练班 

     
     

     短期职业学校 

     
     

     小学教员训练班 

     
     

     短期师范学校 

     
     

     中级 

     
     

     党员干部训练班 

     
     

     政治学校 

     
     

     职业学校 

     
     

     初级师范学校 

     
     

     中央农业学校 

     
     

     高尔基戏剧学校 

     
     

     高级 

     
     

     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 

     
     

     苏维埃大学 

     
     

     - 

     
     

     中央列宁师范学校 

     
    A、提高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B、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服务于革命时期经济政治需要 D、加强了党在政治和思想上的统一
  • 9. 下图是1943年徐悲鸿创作的一幅寄寓着无限深意的激情之作——《会师东京》,并题记“兹幅易以母狮及诸雏居图之右,略抒激愤,虽未免言之过早,且喜其终将实现也。”,这幅作品(   ) 

     

    A、说明抗日的主战场发生明显变化 B、倡导民主和平建国 C、喻示民族斗争胜利曙光即将到来 D、以史为鉴抵制战争
  • 10. 1963年10月,刘少奇提出:按行业组织专业公司来管理经济,并把各部、省的厅、局由以前的行政机构改为企业组织。这一措施旨在(   ) 
    A、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B、摆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 D、适应现代化工业生产发展要求
  • 11. 下图为1980-2015年我国务工迁移量与产业(就业)结构比重变化示意图。据此可知,我国(   ) 

     

    A、改革开放不断向着纵深发展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所有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D、城乡间的差距不断缩小
  • 12. 古代印度文明史因20世纪初考古发现被上推到公元前3千纪。古代西亚文明最初只有《圣经》的零星记载,19世纪以来考古发现了大量遗址、泥版文书,才发现了苏美尔、阿卡德和古巴比伦等文明。这表明(   ) 
    A、人们对古代文明的认识是不确定的 B、考古发现能够创造新的古代文明 C、古代文明史的研究在过去重视不够 D、历史研究需要不断了解学术前沿
  • 13. 8世纪以后,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的基础上,西欧逐渐形成了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这反映了(   ) 
    A、西欧在动荡中转型 B、罗马法影响封建制形成 C、国王权力不断加强 D、近代民族国家逐步形成
  • 14. 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拥有东印度贸易的垄断权,逐步成为印度的实际主宰者。1813年英国政府取消了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权。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印度非暴力不合作的开展 B、英国生产方式的改变 C、东印度公司经营策略调整 D、亚洲革命风暴的影响
  • 15. 《俄国革命》在“最后的冲击”一节中作了如下叙述:晚上9点40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进行了空弹射击,发出了进攻信号。当午夜过后起义者进入冬宫时,冬宫的守卫者己大部撤离,余下的也放弃了抵抗……十月革命就此成功。这一历史叙述(   ) 
    A、说明十月革命的悲壮性 B、真实再现当时的历史事实 C、反映作者对历史的认知 D、充满文学想象和艺术创作
  • 16. 1997年7月2日,一场金融风暴首先席卷泰国。在国际炒家的不断抛售下,泰铢贬值,泰国金融危机爆发。不久,这场风暴波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等地。这反映了(   ) 
    A、亚洲是发展最不平衡的地区 B、部分国家经济结构不合理 C、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一致 D、加强各国经济合作必要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2分。 

  • 17. 民心向背影响国家治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俯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三: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提出,君臣同治的基础是“为天下”和“为万民”,而“非为君也”。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原臣》中指出,在“新民本”政治思想体系中,君臣之间不再是垂直的隶属关系,而是平行的“共曳大木”的同事关系,“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共同对万民负责。“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因此臣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娃也”。 

         ——谢贵安《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先秦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时期民本思想的新发展。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1936年6月至10月,深入中国陕北进行实地调查,并将其所见所闻编著成《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该书于1937年10月在伦敦首次出版.1938年2月首次发行中文版。以下为该书的内容节选:

         有两个红军战士绰号叫“老狗”和“老表”,他们是从江西走过来的。我问他们“你们喜欢红军吗?”老狗说“红军教我读书写字,现在我已经能够操纵无线电,用步枪瞄准。”老表说“红军对待我们很好,我们从来没挨过打。我们打仗是为了帮助穷人,救中国。红军打地主和白匪,红军是抗日的。这样的军队为什么有人会不喜欢呢?” 

         有一个农村少年是在四川参加红军的。他告诉我说,他的父母是贫农,红军到他村子来分配土地,全体农民都欢迎他们,只有地主逃跑了。还有一个红军战士是福建来的,一个是浙江来的,还有几个是江西和四川来的等等。 

         他们来历不同,籍贯和方言不一,但这似乎并不影响他们团结。虽然他们几乎全体都遭遇过人生的悲剧,但是他们都没有太悲伤。在我看来,他们相当快活,也许是我所看到过的第一批真正感到快活的中国无产者。 

         ——摘编自(美)埃德加·斯诺著《红星照耀中国》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陕北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红星照耀中国》出版发行的影响。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3世纪中后期,蒙古军队占领亚欧大陆的广大地区。1259年,大蒙古国分裂为元朝和四大汗国。17岁时,马可·波罗跟随他的父、叔尼古拉兄弟,沿陆上丝绸之路前来东方,历时四年险阻,于1275年到达元大都。他的足迹远至云南、四川西部的金齿、福建的福州、泉州等地。1291年初,跟随阔阔真公主下嫁伊尔汗阿鲁浑的使团,从泉州经海道返回他的故乡威尼斯。他的游记使许多欧洲人为东方的富庶、文化的昌盛而倾倒。纽伦堡地理学家马丁·贝海姆参考《马可·波罗游记》等资料制作了欧洲中世纪第一只地球仪。 

         ——摘编自沈福伟著《中西文化交流史》等 

    材料二:西欧各国,特别是葡萄牙、西班牙、法兰西、英吉利等新兴国家寻求从欧洲直航印度、中国的航路。1498年,葡萄牙瓦斯科·达·伽马率领的一支四艘船组成的舰队,绕过南非好望角首航印度卡里库特。接着,西班牙哥伦布开辟了北美航线,麦哲伦和他的同伴在1522年完成了环球一周的航行。此外,西欧人还探寻南半球,发现了许多当时在欧洲不为人知的国家与地区。这些远洋探索活动被欧洲人统称为“地理大发现”。

         ——摘编自(英)彼得·弗兰科潘著《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可·波罗旅行及其游记对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欧洲人把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远洋探索活动统称为“地理大发现”是否合适,并说明理由。
    (3)、 马克思曾指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蒙古西征和新航路开辟在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现代化首先表现出巨大的共性,即相似性,是共性使“世界现代化”得以成立。但现代化在世界各地又有不同——道路不同,经历不同,模式不同,表现方式不同,成功与失败不同,经验与教训不同——这些都是现代化的特殊性。特殊性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可能表现,由于其文化背景不同,历史传统不同,置身于其中的当事人不同,时代与社会环境各不相同,主观与客观的因素相互交织,就演绎了世界现代化的多种途径,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模式。模式既包括现代化的共同性,也包括现代化的特殊性。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评析上述材料中关于现代化的论述。(运用具体史实,就材料中关于现代化的局部或整体论述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