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州市十校联考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素养展评生物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2-10-13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1.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D、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
2. 中央电视台《中华诗词大会》栏目深受人们喜爱,中华古诗词中不乏对生命现象的描述。下列诗句中不包含生命现象的是( )A、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D、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3. 下列各项属于生物的是( )A、珊瑚虫 B、恐龙化石 C、人体蜡像 D、珊瑚礁
-
4. 含羞草的叶片受到触碰时会合拢,这说明生物( )A、能生长 B、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能繁殖 D、能呼吸
-
5. 下列对科学研究方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要分清马和驴的区别可用观察法 B、要知道校园中植物的种类可用调查法 C、调查按范围可分为抽查和普查两种 D、若结论和假设不符,把假设反过来就是结论
-
6. 了解我市中学生的近视比例情况应该选用方法是()A、观察法 B、测量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
7. 为配合垃圾分类工作,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欲了解垃圾的种类和数量,用的科学方法是( )A、类比法 B、调查法 C、比较法 D、实验法
-
8. 为了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统计,需要先进行归类,下列归类方法正确的一组是( )A、高粱、玉米、花生为作物 B、玉米、寄居蟹、虎为陆生生物 C、猪、鸡、狗为家畜 D、海带、丹顶鹤、鸵鸟为水生生物
-
9. 某同学在“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实验中,记录了20℃时每分钟金鱼呼吸的次数,当他和其他组交流时,发现他记录的数据偏大,此时下列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A、修改数据后记录 B、否定自己的实验结果 C、丢弃数据不记录 D、如实记录实验数据
-
10. 根据生物的用途进行分类,玉米属于( )A、家畜 B、作物 C、宠物 D、家禽
-
11. 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能适应环境,但不会影响和改变环境 B、雷鸟的羽毛冬季为白色,夏季为灰色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 D、马里亚纳海沟没有绿色植物说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
12. 某生物小组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方案如下,他们设计对照实验的时候,把下列哪项作为单一变量( )
编号
温度
空气
土壤湿度
光照
纸盒左侧
25℃
充足
湿土
有光
纸盒右侧
25℃
充足
湿土
无光
A、温度 B、空气 C、土壤湿度 D、光照 -
13. 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下列生物与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的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 B、非生物因素只有阳光、温度和水 C、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只有竞争关系 D、骆驼刺根系发达,这是它对缺水环境的适应
-
14. 下列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葵花朵朵向太阳 B、大树底下好乘凉 C、春风又绿江南岸 D、冬眠的熊睡在树洞中
-
15.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B、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可能引起严重后果 C、生态系统的破坏都可以通过自动调节能力得以恢复 D、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相互依存的
-
16. 自然界中的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下列属于影响鲫鱼生活的生物因素是( )A、水藻 B、阳光 C、水分 D、空气
-
17. 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一群麋鹿 B、池塘里的鱼 C、一群青蛙 D、一片沙漠
-
18. 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从根本上说来自()A、有机物的分解 B、食物中的能量 C、太阳能 D、地球土壤中的能量
-
19. 如图为某地湿地生态公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食物链,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 B、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草→昆虫→鸟→鹰 C、图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该系统的消费者 D、图中若鸟的数量减少,昆虫数量也将减少
-
20. 下列食物链中,正确的是( )A、草→食草虫→鸟→鹰 B、蚱蜢→草→食草籽的鸟→鹰 C、狐→鹰→食草虫→蚱蜢→草 D、草→食草虫→鹰→兔子
-
21. 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错误的是()A、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环境的总和 B、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C、范围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D、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
22.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陆地生态系统 B、海洋生态系统 C、城市生态系统 D、生物圈
-
23. 称为“绿色水库”且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作用的生态系统是()A、森林生态系统 B、湿地生态系统 C、荒漠生态系统 D、草原生态系统
-
24. 人们的生产活动有时干预了自然生态系统,如毁林开荒,其结果是()A、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B、降低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C、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D、更有利于人类生存
-
25. 下列有关显微镜使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调节反光镜可以改变物像的大小 B、调节光圈可以改变视野的大小 C、调节细准焦螺旋可以使物像更加清晰 D、转换转换器可以调换不同的目镜
-
26. 下列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最为突出的是( )A、森林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湖泊生态系统 D、农田生态系统
-
27. 在使用显微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应的解决办法,正确的是( )A、视野较暗—改用大光圈和凹面镜 B、物像太小—调节粗准焦螺旋 C、物像模糊—调节粗准焦螺旋 D、镜头污染—用干净的纱布擦拭
-
28. 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显微镜视野中细胞数目最多的是( )A、15×、10× B、10×、40× C、5×、 10× D、15×、40×
-
29. 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发现视野内有一污点,它不可能在( )A、反光镜上 B、目镜上 C、物镜上 D、装片上
-
30. 小明在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时,为了使视野中的图像从图(一)变成图(二),载玻片的移动方向是()A、左下方 B、左上方 C、右上方 D、右下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含读图理解、资料分析、实验探究、综合应用 4 小题,共 40 分)
-
31. 如图显微镜是生物实验中常见的观察器具。请据图回答:(1)、图1是光学显微镜。实验时如实验室内光线较暗,要转动 , 以收集更多光线。实验过程中,小明看到物像有些模糊,要使物像更加清晰,需要转动[] 。(2)、图2是光学显微镜的一组镜头,观察时,(填名称)应放在镜筒上,要想在视野中看到较大的物像,应选择的镜头组合为。(3)、图3是小明在视野内看到的物像,要想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向移动玻片。从图上分析,小明放在显微镜下的玻片上的字母应为。(4)、发现视野中有污点时,移动玻片和转动目镜,污点没有变化,因此污点应该在 上。(5)、图4A所示操作的目的是能够在显微镜中看到一个明亮的视野,该操作为。(6)、进行图4B所示操作时,眼睛注视图示部位的目的是。(7)、图4中三个操作步骤的顺序是(填字母)。
-
32. 资料分析
阅读以下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一:2018年6月5日是第47个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对于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书记一直非常重视。他很早就认识到了生态问题的重要性,曾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痛心不已:“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母亲河长江病了,病得不轻了”。他曾为干部“去掉紧箍咒”。“不单以GDP论英雄”,在他看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资料二:2018年7月20日,我国北极科学考察队第九次搭乘“雪龙号”科考船出发,一路向北继续探寻北极的秘密。在本次航行中,“雪龙号”将深入北极中心区域,视冰情探索北极中央航道的适航性。雷瑞波说,希望通过对地形地貌的精密探测和考察,获取更多中央区域的自主数据,收集水文海冰等方面的数据,为国家海洋规划提供数据支撑。
(1)、生态文明建设有赖于生态系统的维护,生态系统包括和两个组成部分。(2)、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请你为绿水青山建设献计献策,写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措施:。(3)、去北极科考的人员,回来时不仅要将垃圾带离,还要将自身产生的粪便一同带离,这是因为北极生态系统中很少,生态系统的能力有限。(4)、通过这两个资料分析,你认为人类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发展?。 -
33. 实验探究
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 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 某同学对此进行了研究, 请你将他探究活动的过程填写完整。
(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并实施探究方案: 在铁盘内放上一层湿土, 一侧盖上不透光的纸板, 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 在铁盘两侧的中央处各放5只鼠妇, 观察鼠妇的行为、该实验的变量是。如果在铁盘两侧中央各放1只鼠妇是否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为什么?。(4)、分析结果, 得出结论, 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5次, 结果如下表:环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明亮
0只
1只
2只
0只
2只
阴暗
10只
9只
8只
10只
8只
从中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34. 综合应用
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1)、上图中,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 , 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 , 动物与植物通过关系形成食物链。(2)、该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有阳光、(任写一项)等。(3)、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进行着和能量流动,且能量传递具有单向性和逐级的特点。平衡状态下,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少的生物是。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4)、植物和动物死亡后,尸体不会堆积如山,是因为能将尸体的分解为无机物供植物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