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二中、南师大灌云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段考试卷(9月份)
试卷更新日期:2022-10-12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
1. 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这场革命( )
A、极大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 B、有效解决君主专制的决策弊端 C、延续了贵族血缘政治的传统 D、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2. 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作为奖惩的依据;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明代制定更加严格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者相辅进行。上述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 )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B、皇帝用人制度完善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管理水平不断提高3. 如表为学者编制的汉末至曹魏时期统治阶层社会成分统计表。这说明( )士族
小姓
平民
合计
数量
百分比
数量
百分比
数量
百分比
数量
汉末
38
29
19
14.5
74
56.5
131
196-219年
曹魏前期
60
38.7
38
24.5
57
36.8
155
220-239年
曹魏后期
74
47.1
59
37.6
24
15.3
157
240-264年
A、人才选拔缺乏公正性 B、汉代选官制度得到延续 C、社会阶层流动性减弱 D、士族政治势力受到抑制4. 在汉代司法中,儒家经典占有重要地位。当时的司法官吏首先用儒家经典去分析案情,再用儒家经义去解释法律、断案量刑,被称之为“春秋决狱”。这种做法的负面影响是( )A、压制其他学派,导致儒家独尊 B、道德凌驾法律,削弱法律权威 C、法律解释随意,严刑峻法虐民 D、维护宗法等级,固化社会阶层5. 下表为不同时期的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的若干评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井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北宋)刘挚《忠肃集》
“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晚清)梁启超《王安石传》
A、《忠肃集》是北宋人撰写,作者的评价权威公正 B、《鹤林玉露》属于文学作品,没有任何史料价值 C、《王安石传》为近代学者所著,其评价全面客观 D、对事件的评价往往具有主观色彩并打上时代烙印6. 自景泰四年开始,明朝规定凡是出任督抚职务者,都在原有官阶的基础上增加都察院官衔。到了嘉靖年间更是为督抚加上兵部衔,通常为兵部右侍郎等等。这一变化( )A、造成了地方官僚机构的膨胀 B、体现了地方分权制衡的思想 C、有利于提高地方的治理效能 D、目的是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7. 在中国,人们喜欢用家训的方式传承家风。读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唐宋家训内容(单位:篇)
唐
宋
1
处己(修身、励志)
5
37
2
睦亲(包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团结兄弟)
3
14
3
治家(包括理财、管理仆从、居所安全、节葬)
6
24
4
处世(包括交友、尊师、尊敬长辈、礼仪)
5
26
5
从政
11
17
A、唐宋时期家训内容已经出现了理论化趋势 B、宋朝家训的“女诫”减少说明封建伦理衰落 C、宋朝家训增多是受到理学走向世俗化的影响 D、唐宋家训的数量增多大大促进印刷术的进步8. 1912年3月宋教仁被杀后,在社会舆论强大压力下,袁世凯被迫批准严查,最后却查到内阁总理赵秉钧身上。国民党没有坚持依法追究下去,不顾舆情和力量对比发动“二次革命”,结果不到两月“二次革命”失败。材料旨在说明( )A、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B、国民党缺乏宪政意识 C、国民党的革命精神 D、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9. 甄别是北洋政府时期选拔官员主要方式之一,是指对经常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这一做法旨在( )A、保持行政的稳定性 B、完善文官考试制度 C、选拔经世济变之才 D、加快民主政治建设10. 有外国记者这样描述敌后抗日根据地:“农民们第一次进入政府机构……为了公众的利益,决定谁应多交赋税、谁应少交……在具有远见的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民们被新的责任所激发出来的才干虽然还不完备,但却正得到巧妙的发展。”据此可知,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A、巩固了工农苏维埃政权 B、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 C、激发了农民的抗日热情 D、完成了土地革命任务11. 如表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变化情况表,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年份
农民
收入
家庭经营收入
工资性收入
其它收入
数额(元)
比重(%)
数额(元)
比重(%)
数额(元)
比重(%)
1983
310
228
73.5
58
18.7
24
7.7
1988
545
403
73.9
118
21.7
24
7.7
1993
921
678
73.6
195
21.2
48
5.2
1998
2160
1466
67.9
574
26.6
120
5.6
A、创办乡镇企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B、家庭联产承包的推广缩小了城乡差距 C、农村经济发展深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D、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农民收入多元化12. 从中央组织部出台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提醒、函询和减勉实施细则印发到2019年3月18日,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共开展提醒、函询和减勉139.6万人次,其中提醒110.8万人次,函询16.9万人次,减勉11.9万人次。这体现了党的( )A、严惩腐败原则 B、甄别审查机制 C、党管干部原则 D、干部任用改革13. 在古代雅典,公民大会至高无上,公民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投票,即使结果证明是一次错误的表决,他们也不会受到任何惩罚。这一状况表明( )A、公民拥有完全的自主权 B、直接民主体现了优越性 C、雅典公民责任意识淡薄 D、城邦决策缺少理性机制14. 学者杨共乐在《罗马的崛起及其原因》一文中指出:“罗马的政府很简单,主要有公民大会、元老院和执政官。公民拥有属于自己的投票权,许多管理都是选举产生的……罗马最高行政长官是执政官,但是执政官生杀予夺的大权是有限的……元老院是执政官卸任以后进入的,是多个优秀的国王组成的一个机构。元老院是政策的制定者,执政官是执行者。”作者认为罗马崛起的原因是( )A、战无不胜的罗马军团 B、罗马政府的简单结构 C、罗马法律的逐渐完善 D、优越的政治管理体制15.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思想家潘恩说:“即使是在小范围,代议制民主也比直接民主更好。如果雅典采用代议制,一定比实行直接民主运作得更好。”据此可知,潘恩主张( )A、建立议会制民主共和政体 B、大众民主应与精英政治相结合 C、建立联邦制加强中央集权 D、维护美国种植园主阶级的利益16. 在现代英国宪政体制中,理论上议会下院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可以详细审议一切立法,但事实上它不能违背内阁意愿修改立法。在这方面,它完全不能与美国国会的权力和独立性相媲美。材料说明英国( )A、国王是国家统一的象征 B、行政权一定程度上控制立法权 C、首相是国家大权的掌握者 D、上院制约了下院行使某些权力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
1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从秦统一后,就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其特征是中央政府和皇帝任免各级政府官吏,这些官吏有任期,依靠薪俸为生。官僚体系下,皇帝是一切国家军政大事的最后决定者,中央的总负责人,被称为宰相。西汉时,宰相一度是一个人,权力很大,对君主形成威胁。到唐宋发展成为多人集体制度,皇帝诏令需经宰相会议通过才正式有效。明清时期专制主义强化,废除了宰相,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但皇帝决策总有许多困难,所以后来形成的内阁制实际仍然是一种宰相制度。对于人才的选拔,从唐代起形成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把最优秀的人才选拔到最重要的岗位上。为了保证官员认真负责,不营私舞弊,又设立监察机构。
——摘编自马克垚《古代专制制度考察》
材料二: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迅猛发展。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地位增强,推动了整个英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但直至19世纪初,英国政府各行政官吏的选任还依然采用中世纪延续下来的“恩赐制”,多由贵族子弟充任,买官鬻职成为社会普遍现象。膏粱子弟、庸碌无能而踞高位者有之,身为要官领取高薪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者有之,文官素质每况愈下,工作效率低,严重影响政府声誉。1853年,英国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提出了三项改革计划:一、区分文官类别,统一规定文官录用的年龄和薪俸标准,量才使用。二、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祛除恩赐制弊端,选拔优秀人才。三、严格文官工作考核,实行政绩晋升制,奖优汰劣,奖勤罚懒。这些建议后来均以法令的形式逐一被采纳并加以实施。
——摘编自陈有义《试论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特点。(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和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根本差异。18.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材料
1931年第一届高等考试普通行政人员考试部分试题
1933年10月第二届文官高等考试部分试题
1.国文:天下之治,天下之贤共理之论。
2.民法:试详述民法上人之种类及其性质。
3.刑法:何谓间接正犯试详论之。
4.行政法:试从五权制度上说明行政之意义。
5.中国近代政治史:中日战争之经过及其影响于我国内外之关系如何。
6.经济学:试详述地租之起。
7.财政学:公债制度对于社会资本之构造有何影响试详论之。
8.国际公法:说明外交官之特权及与领事官之区别如何。
1.国文:孟子谓“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其理由何在?试申论之。
2.经济学:试略述李嘉图地租学说之理论及其对后世经济思想之影响。
3.社会学:帕克教授分主要的社会历程为四种,即竞争、冲突、顺应与同化,究竟其区别何在,其分类是否适当,试评论之。
4.财政学:试述财政之意义,及其与私经济之异同。
——摘编自高等考试典试委员会编辑《民国高等考试总报告》
评析材料中的文官考试制度,得出结论。(要求:结论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材料反映出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具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特点。
材料中国民政府推行的文官考试是特定历史时空的产物,一方面体现了对传统科举制的继承和延续,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借鉴,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为推进近代化选拔人才的时代要求。
具体而言,从两次考试的国学考试内容可以看出其对科举制内容——儒家思想文化的保留;但总体而言,经济学、法学、外交等方面的试题已趋于现代科学知识,反映出对现实实际问题和世界发展形势的关注;同时,其现代性还体现为法制化程度的提高,平等性和开放性的增强,考试权的独立等。
虽然,这一时期的文官制度受一党专制政治统治和战乱等局势的影响,难以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但是,我们仍可以借鉴其兼采中西、完善发展的经验,传承优良传统,洋为中用,提高治国理政的现代化水平。
【分析】【分析】根据“国文:天下之治,天下之贤共理之论。”“中国近代政治史:中日战争之经过及其影响于我国内外之关系如何。”“国际公法:说明外交官之特权及与领事官之区别如何。”等可知,材料反映出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具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特点。学生围绕材料内容,从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具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背景、具体表现、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如:材料中国民政府推行的文官考试是特定历史时空的产物,一方面体现了对传统科举制的继承和延续,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借鉴,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为推进近代化选拔人才的时代要求。具体而言,从两次考试的国学考试内容可以看出其对科举制内容——儒家思想文化的保留;但总体而言,经济学、法学、外交等方面的试题已趋于现代科学知识,反映出对现实实际问题和世界发展形势的关注;同时,其现代性还体现为法制化程度的提高,平等性和开放性的增强,考试权的独立等。虽然,这一时期的文官制度受一党专制政治统治和战乱等局势的影响,难以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但是,我们仍可以借鉴其兼采中西、完善发展的经验,传承优良传统,洋为中用,提高治国理政的现代化水平。
【点评】
【题型】论述题
【分值】13
【考查类型】常考题
【试题级别】高二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成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历史背景。(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清末立宪改革的主要特征。(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改革不同走向折射出的历史启示。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32年的议会改革,将选举权从身份资格转向财产资格,改革后的选民人数从总人口比例的2.5%增长到3.3%;中等阶级主体获得了选举权,进入到政权体系之中。英国的贵族寡头制度开始分崩离析,资本主义民主大厦的根基建立起来,用和平的渐进改革方式来推行政治民主化,演变成为英国的一种传统。改革大门一旦打开,就不可能再关上,英国在1867、1884和1918年继续进行了议会改革。
--摘编自刘金源《议会改革与英国的政治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1906年,清廷“仿行立宪”的谕令颁布后,编制馆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递交了组建新式中央政府的方案:设立带有议会性质的资政院,掌立法;裁撤内阁与军机处,组新内阁,设十一部,“行政之事专属内阁各部大臣”;“司法之权则专属立法部,以大理院任审判,而法部监督之”。这一方案遭到顽固派的强烈反对,清政府故而要求编制馆遵行“五不议”,即:军机处不议、八旗事不议、内务府事不议、翰林院不议、太监事不议。中央官制由此逐渐厘定。
--摘编自徐爽《1901-1911:旧王朝与新制度一清末立宪改革述论》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成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历史背景。(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清末立宪改革的主要特征。(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改革不同走向折射出的历史启示。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墨子提倡全民同利、有财相分、有利相交的平等公正观。他主张“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在社会关系上,应提倡“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免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墨子强调,正义在于公利,为天下兴利除害,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对策。追求公共利益,就要反对自私自利的思想与行为。墨子把“国家百姓之利”作为义与不义的尺度,义作为一种崇高的价值追求,它的终极目标在于惠民,这正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理念。墨子主张尚贤、尚同,消除歧视,君主平等用人,人民平等参与政治。
——摘编自何芳《墨子“民本”平等思想的现代审思》
材料二:谭嗣同的社会教化观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颐“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观点,确立了社会生活实践的基本要求。政治方面谭嗣同反对“势”(君主的威势),要求消除“众生业力”,提倡“自主之民”,以期达到西方的平权;他提倡君民地位平等、世界(各国)“互通”、中西贸易要讲“均”,从根本上还是要自强兴国,以真正达到和西方各国的平等;他还强调“君民犹本之于末”、人无“等差”“分殊”、男女天生“无异”,最后落脚于伦理立法,以构建新的伦理关系;他肯定孔子“有教无类”、主张不以科举内容“差高下”,终极目标是以“感化”取代传统“教化”。
——摘编自董平平《谭嗣同平等思想研究》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墨子平等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简评其影响。(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谭嗣同平等思想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