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调研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10-12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如图为原始农业对象、门类、部门、类型关系图。与原始稻作农业和原始旱作农业类型相比,原始游牧农业类型结构组合比较单一,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西北地区民族交融程度低 B、西北地区水土资源匮乏 C、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差异 D、畜牧业长期占主导地位
  • 2. 楚庄王(公元前613一前591年在位)征伐陈国得美女夏氏,大臣申公巫臣引《周书·康造)劝阻庄王纳夏氏为妃。当潘党(楚将军)建议收取晋军尸首回去暴骨观兵,炫耀武力时,庄王引用了《诗经》中武王《颂》与《武》篇,纠正潘党的战争观。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家思想规范着社会生活 B、楚国君臣沿袭周礼传统 C、楚国的战争观发生了改变 D、诸侯争霸破坏西周礼制
  • 3. 在汉魏时期画像中,可以随处找到少数民族的身影,汉魏画像对少数民族赋予“高鼻”、“深目”、“多须”、“披发”、“尖帽”等形象特征。当少数民族和汉人在同一幅图像中出现的时候,汉人有意塑造少数民族这些形象特征。这些现象体现出当时(   )
    A、统治者推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B、汉人文化思想中的传统意识浓厚 C、民族交融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 D、民族元素丰富了艺术创作的内容
  • 4. 《旧唐书》记载:“秦时李冰守蜀,导引汶江,创浸灌之利,至今地居水侧者,顷直千金,富强之家,多相侵夺。士廉(贞观元年,转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乃于故渠外别更疏决,蜀中大获其利。”据此可知(   )
    A、都江堰的修筑强化了豪强地主势力 B、水利条件的改善激化了阶级矛盾 C、水利的改善提升了土地资源的价值 D、豪族势力扩大严重威胁蜀地治理
  • 5. 明朝万历年间“惟内阁独得进密揭,盖心普近臣非百司得比……外廷千言,不如禁密片语。”明神宗“虚己委(张)居正”,但亲政后,旋即削夺阁权,“及后中官愈重,阁势愈轻,阁臣反比厂卫之下”,可见,内阁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取决于(   )
    A、内阁在百官之中的影响力 B、宦官势力恶性膨胀的程度 C、内阁的权力是否受到制约 D、皇帝信任程度及使用方式
  • 6. 道光二十六年,英使德庇时请求在西藏定界通商,耆英即以此要求“殊与成约不符”,予以驳斥。德庇时又以前往天津为要挟之计,耆英认为“惟有坚守条约,持以镇静”。道光接报后,也降逾说:“通商一事,更有原立成约,自应永远遵守。”这表明清廷(   )
    A、深诸近代的国际外交规则 B、以条约阻禁列强特权扩大 C、深受近代契约精神的影响 D、固守华夷观维护国家利益
  • 7. 下图为甲午战争前外国直接投资(1894年,单位:万元)情况。据此可知,当时(   )

    A、资本输出是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 B、中国近代航运业市场竞争力提高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畸形发展 D、产业投资主要为进出口贸易服务
  • 8. 1913年,全国的民营报馆的数量达到500多家。1917到1921年间,全国新出的报刊有1000种以上,民国前期的报刊,多刊载一些议论时政的文章。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 B、出版自由得到保障 C、白话文运动的推动 D、人们普遍赞成共和
  • 9. 下面漫画选自《旧世百态:漫画时政》,描绘的是20世纪30年代初,沈阳各制旗店赶做清朝的国旗——三角龙旗的情景。它可以用来说明(   )

    A、近代中国帝制与共和的生死较量 B、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已严重破坏 C、东北人民对社会嬗变失落无奈 D、日本企图实现“以华治华”的战略
  • 10. 1993年的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表述道:“全年城镇新安排就业700多万人,年末城镇待业率为2.3%。”1994年,有关内容改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05万人,年末城镇失业率为2.6%,”以上关于就业状态用词的变化反映了(   )
    A、思想解放助推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B、市场机制的无序性弊端已显现 C、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D、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经济活力
  • 11. 乌鲁克、乌尔是先后在平原称雄的苏美尔城邦,尼尼微、巴比伦则渐次成为当时周边世界的重要贸易中心,这些地区考古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用楔形文字写就的泥板文书,其中多数是与商业贸易、管理活动有关的。这种状况利于(   )
    A、两河流域民主政治确立 B、确保西亚文明的连续性 C、西亚文明的发展与传播 D、西亚雕版印刷术的发展
  • 12. 卢梭将人类社会分为“自然状态”和“文明社会”两种形态,他将“自然状态”隐喻为“漂泊在森林中的野蛮人”,称这是人类的“黄金时代”,但是人类一旦进入“文明社会”,人们受到“制度的束缚”,此时“异己性”就暴露无遗。卢梭的观点(   )
    A、控诉了工业革命对人的异化 B、否定了社会进化的积极意义 C、体现了其对近代文明的恐慌 D、反映启蒙运动自由平等思想
  • 13. 在近代,“英国资产阶级衣着简朴,颜色平淡,大家都差不多,这样他们就鼓励了纺织工业成批生产:在法国,人们对于一般的大众消费品不屑一顾,衣着追求稀奇古怪、色泽鲜艳,尽可能是一人一样。”法国人的这种消费观念(   )
    A、提升了法国工业产品国际竞争力 B、强化了法国的民族主义意识 C、使中小企业发展的空间更加狭窄 D、不利于法国工业革命的推进
  • 14. 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以愿意工作的人得到工作,不愿工作的人得到惩罚,不能工作的人得到面包”为原则的《新济贫法》。雇主有权对工人说,你必须接受我提供的工资,如果你胆敢拒绝,《新济贫法》将保证必会挨饿。可见,《新济贫法》会(   )
    A、激化阶级矛盾 B、激发劳动热情 C、缓解社会不公 D、缩小贫富差距
  • 15. 美国军方在1947年提出的对外援助报告指出:“一旦由于意识形态而与苏联发生战争,几乎所有可能与美国结盟的潜在强国均位于西欧。”报告将美国经济援助的前几名定为:英、法、西德、比利时。而马歇尔计划中实际援助款额前4位是英、法、意、西德。这表明(   )
    A、冷战的重心是争夺西欧控制权 B、美国军方主导了对外经济援助 C、马歇尔计划包含政治战略意图 D、美国经济援助推动了欧洲联合
  • 16. 亚洲博鳌论坛发布的《新兴经济体发展2016年度报告》显示,2015年新兴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52.9%,远大于G7国家的22.9%和欧盟国家的12.2%。这一现象表明(   )
    A、欧盟国家经济的发展前景暗淡 B、全球经济增长引擎多极化趋势 C、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受到冲击 D、市场化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格局

二、非选择题

  • 17. 【社会流动与实现途径】

    材料一:汉代士人的社会流动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与战国时期士人无秩序的流动相比,两汉时期,社会相对比较稳定,各项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从流动的趋向上来看,“学而优则壮”是汉代士人的主要价值取向,此外,学术领域,方术领城,工商领城等社会领城中也有大量士人流入。在隋唐以后“科举的社会”中,乡间社会是落第士人在科场困顿后不得不选择的归处,汉代则不然,广阔的乡间尽管吸纳了很多仕途失意的士人,但同时也有相当规模的士人,在绝意官场或无心工商、方水等社会领域后,自觉主动地选择沉淀于其中。汉代四百年间,以儒士为主体的士人持续性向官场的流动,有精于此,汉代政治的尚贤特质才开始形成,并最终定型。

    ——摘编自杨豪马德青《汉代士人社会流动研究》

    材料二:社会流动充允许队一个社会阶层转移到另一个阶层,有的经提升而转移到较高的阶层,有的经下降而转移到较低的阶层,对于中国的社会晋升途径,有教育、行医、从军、从政、经商、婚姻、革命和造反等途径。有学者分析了近代直隶农村的社会流动,认为“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的晚清直隶农村社会成员在农村危机、近代化带动、大众追求三个动力合力的作用下,通过科举、新式教育、参军、经商、流民等各种途径实现了社会垂直流动。”

    ——摘自杨豪《回顾与思考:中国近代乡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研究述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土人社会流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乡村社会流动实现途径的历史背景。
  • 18.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中国来说,虽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才经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但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却已逾百年。考诸历史,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早期译介与传播,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下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两种因素通过20世纪初的赴日留学热潮联系在一起并相互作用。

    一方面,以外国语言文本为载体的社会主义学说要想实现在中文语境下的传播,必须首先通过翻译实现向中国语言及中文文本的转化,才能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开始其“中国化”的旅程,另一方面,译介者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联系,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思想观念、成语典故等去阐释或附会西方社会主义学说。这样的译介阐释过程,体现了译介者的一种文化自觉。

    ——摘编自孙建昌《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早期译介与传播(1900—1908)》

    材料二:关于社会主义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十月革命前主要表现为”以儒家思想整合相关概念”,十月革命后则是在“误读与选择中建构新的意识形态”。有学者指出:“严格地说,早期译介阶段还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早期译介阶段仅仅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与早期译介阶段相比,不仅是一个量的区别,也是一个质的区别”。

    ——摘编自齐卫平《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两个阶段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的影响因素,简评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早期译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变化。
  • 19.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与中国】

    材料一:西班牙在征服美洲之后,在亚洲吕宋(今菲律宾)建立了新的殖民地,为了将菲律宾当地和明朝的优质产品运往美洲和欧洲,西班牙人开始探索一条可从菲律宾返回墨西哥的太平洋航线。1565年,航海家乌尔达内塔从菲律宾起航,开辟了一条西起吕宋马尼拉、东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全新航道,这条航道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航线。250多年间,无数中国丝织品运抵美洲市场,用以交换产自西属美洲的白银。银丝贸易不仅是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主要内容,也贯穿其始终。航海技术的革新,中西两国政策上的放松都客观上为银丝贸易提供了条件。16世纪中后期,银丝贸易逐步兴起。

    ——据全毅《漳州月港与大帆船贸易时代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等整理

    材料二: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中的银丝贸易对各参与国来说影响深远。中国人通过银丝贸易,精进了丝绸产业,如愿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白银,但也在无形中应对白银入境后对国内经济社会造成的变化。西班牙人则对贸易“爱恨交加”,旅居菲律宾墨西哥的西班牙人及西班牙国内人,都各持己见,参与到利益的角逐中。有关帆船贸易的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一直持续。

    ——王丹斯《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中的银丝资易(1565—1815)》

    材料三:

    ——据全汉升《中国经济史论丛》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马尼拉大帆船银丝贸易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说明西班牙人对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爱恨交加”的原因,并分析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 20. 【照片中的历史】

    照片是触摸历史脉搏、感受历史深度与宽度的媒介。围绕“照片中的历史”,提取以下一幅或多幅有历史关联的照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