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4.3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同步测试(A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10-12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鳀鱼是一种生活在温带海洋中上层的小型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渤海、黄海和东海,鳀鱼也是南美洲秘鲁渔场的常见鱼类之一,鳀鱼产卵盛期水温12-19℃,趋光性较强,幼鱼更为明显。下图为秘鲁附近海域某时段表层海水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和我国海域相比,鳀鱼在图示区域活动的纬度范围明显偏低,其原因是(   )
    A、有大量淡水注入,带来丰富饵料 B、大陆架范围广,提供生存场所 C、降水稀少,光照强,鳀鱼趋光性强 D、洋流影响,水温适宜,适合生存
    (2)、以下渔场和秘鲁渔场成因相似的是(   )
    A、北海道渔场 B、纽芬兰渔场 C、索马里夏季渔场 D、北海渔场
    (3)、拉尼娜现象会导致鱼类大量迁徙或者死亡,拉尼娜现象发生后,为保障足够鱼获,常年处于丙地捕捞的渔民应该做出怎样的调整(   )
    A、向甲方向移动 B、向乙方向移动 C、向岸边移动 D、向深海区移动
  • 2. 活跃火指遥感卫星捕捉的地表热异常,包括林火、农火、城市火灾等。中南半岛活跃火发生频次存在较大时空差异,研究表明活跃火发生与厄尔尼诺、植被覆盖度、地形、土地利用类型相关。下图示意中南半岛活跃火高密度值空间分布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中南半岛活跃火发生频次较高的时间段是(   )
    A、2~4月 B、5~7月 C、8~10月 D、11~次年1月
    (2)、中南半岛常绿阔叶林区的活跃火出现频次明显高于落叶阔叶林区与常绿针叶林区,其主要原因是常绿阔叶林区(   )
    A、枯枝落叶多 B、油性物质多 C、植被破坏大 D、农业活动多
    (3)、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地区上升气流将减弱,此时中南半岛(   )
    A、降水减少,活跃火增加 B、降水增加,活跃火减少 C、气温降低,活跃火减少 D、气温升高,活跃火增加
  • 3. 印度洋偶极是指印度洋西部和东部海洋表面温度差,其与厄尔尼诺都是海洋和大气耦合作用的结果。当印度洋西部的温度高于东部时,形成正偶极;当印度洋东部水温异常偏高时,形成负偶极。下图示意印度洋海域赤道上空的热力环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印度洋偶极的主要因素是(   )

    ①大气环流②洋流③纬度差异④海陆轮廓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印度洋负偶极时(   )
    A、甲乙之间热力环流呈顺时针 B、澳大利亚西北部森林火险等级升高 C、非洲东部降水增多 D、索马里东部海域渔业资源增产
  • 4. 读“海—气相互作用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表示海—气相互作用中水分交换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下列海域为大气提供的水汽最多的是(   )
    A、低纬海域 B、中低纬海域 C、高纬海域 D、中高纬海域
    (3)、海洋将热量以____的形式传递给大气(   )

    ①长波辐射 ②短波辐射 ③潜热释放 ④潜热吸收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 5. 根据海温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10月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拉尼娜状态。拉尼娜现象是指当东南信风异常增强时,大量暖海水被吹送至赤道西太平洋,导致东太平洋水温异常偏低现象,是海—气相互作用的结果。下图为正常年份赤道太平洋水温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该区域的大气运动状况是(   )
    A、东部气流上升 B、西部气流下沉 C、呈逆时针流动 D、呈顺时针流动
    (2)、2021年10月进入拉尼娜状态后,最有可能出现(   )
    A、澳大利亚降水偏多 B、秘鲁渔场捕获量减少 C、赤道暖流势力减弱 D、我国南方为暖冬天气
  • 6. 国家气候中心官宣2021年是“双拉尼娜年”。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水温异常下降的现象。受拉尼娜现象影响,我国南方地区夏秋季(   )
    A、台风频次增多 B、干旱持续存在 C、冷锋过境增多 D、气温异常增高
  • 7. 2016年8月,赤道太平洋中部海区进入“拉尼娜”状态(海水温度持续异常降低),拉尼娜现象又被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太平洋地区大气环流的是( )
    A、 B、 C、 D、
    (2)、拉尼娜现象可能导致( )
    A、赤道太平洋地区大气环流减弱 B、赤道南美洲西海岸干旱加剧 C、赤道西太平洋地区降水减少 D、秘鲁沿岸上升流减弱
    (3)、下列山地中,垂直方向自然带类型最多的是( )
    A、秦岭 B、喜马拉雅山 C、阿尔卑斯山 D、阿巴拉契亚山
  • 8. 2020年末至2021年初出现拉尼娜事件,专家预测2021年末至2022年初又将出现拉尼娜事件,因此2021年被称为“双拉尼娜年”。下图为1950年以来拉尼娜年我国冬季气温距平统计图。完成由图可知,拉尼娜事件(   )


     

    A、发生周期较为固定   B、会加剧全球变暖现象 C、1950年前没有发生 D、总体使我国冬天更冷
  • 9. 受太平洋水温异常影响,不同程度的极端天气现象频发。下图示意2021年8月太平洋赤道地区不同深度(一般200米以下称为深层海水)的水温距平情况(与多年平均值之差,单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水的温度变化情况是(   )
    A、表层海水西部比东部变化小 B、深层海水西部比东部变化大 C、西部海区表层比深层变化小 D、东部海区深层比表层变化大
    (2)、随着此次太平洋水温异常进一步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A、东太平洋沿岸地区降雨增多 B、秘鲁渔场渔业资源减少 C、澳大利亚东部山火风险增加 D、西太平洋夏季台风增多

二、简答题

  • 10. 海水的扰动能提高营养物质含量,促使海水中叶绿素浓度提高。我国南海中西部(下图)在季风等因素的影响下,叶绿素浓度存在夏季与冬季两个峰值期。

    从海水扰动的角度分析南海中西部海域叶绿素浓度峰值期为夏季与冬季的原因。

  • 11.  2021年发表的论文显示,我国学者在赤道太平洋气候演变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论文指出,海水表层温度和温跃层深度的“跷跷板”式变化是东赤道太平洋冷舌(简称东太冷舌)与西赤道太平洋暖池(简称西太暖池)最显著的特征,直接反映厄尔尼诺一拉尼娜气候波动。冷舌是指海洋中的舌状冷水区,暖池是指海洋中暖水区域。图示意现代太平洋海水表层温度分布。

    推测西太平洋暖池和东太平洋冷舌的形成原因及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 12. 海洋热浪是指某海域异常增温,并持续5天或以上的现象。近年来,海洋热浪发生更频繁,升温更强烈,每次持续时间更长。研究发现,海﹣气相互作用是海洋热浪形成的机制,海水异常增温与持久的高压系统控制、洋流运动有关。

    从海水热量收入与支出的角度,分析海洋热浪的形成原因。

  • 13. 南海是台风活动最为频繁的海区之一。在南海当地海域生成的台风被称为土台风。南海海域有68%的热带气旋能够发展为土台风。南海热带气旋在发展成为土台风的过程中,大气与海洋之间不断进行热量与水汽的交换。

    分析海一气相互作用对热带气旋发展为土台风的助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