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同步)复习:辛亥革命(课时小练)
试卷更新日期:2022-10-10 类型: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
1. 如图是《清帝退位诏书》,这一实物资料充分佐证了辛亥革命推翻了( )A、资本主义 B、封建帝制 C、封建制度 D、帝国主义2. 2021年10月习近平在某纪念大会上说,此次事件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撼动了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该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二次革命3. 2021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某校八年级(1)班历史学习小组开展了"辛亥革命"主题探究活动。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下列解读中正确的是( )
①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②宣告了中国2000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③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④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4.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要实地考察辛亥革命“首义之城”,他们应该去( )A、北京 B、上海 C、武汉 D、广州5. 鲁迅曾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里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A、反封建不彻底 B、没有唤醒民众 C、没有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D、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6. 1912年2月的《清帝退位诏书》中写道:前因民军起事(武昌起义),各省响应,九夏沸腾……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由此可见“民军起事”引起的直接反响是:( )A、各省纷纷宣布独立 B、清朝皇帝被迫退位 C、湖北军政府成立 D、北洋政府统治开始7.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间其国籍。戴称“子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 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此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 )A、老农非常畏惧日本人 B、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C、袁世凯实行高压统治 D、老农在调侃戴季陶8. 有人认为,从洋务运动开始的革新很长时间内只是“量变” ,到辛亥革命才是个“飞跃”。这里的“飞跃”指的是辛亥革命( )A、彻底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B、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C、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D、完成了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9. 有学者指出:帝制的覆来意味着对儒学三纲之首和传统等级制的彻底否定,意味着芸芸众生那些整天忙于磕头的脑袋和应酬跪拜的双脚同时得到解放,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和走路。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 )A、改变了社会性质 B、根除了社会陋习 C、废除了封建制度 D、推动了思想解放10. 吕思勉认为∶"民国的成立,虽说是由于人心的效顺,然以数千年来的专制的积重,说能一朝涤除净尽,自然是无此理的。"吕思勉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A、是失败的 B、不得民心 C、不符合潮流 D、不彻底的原因11. 202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 110 周年。那么辛亥革命开始于( )A、1911 年 B、1901 年 C、1912 年 D、1915 年12.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我)辈为乱臣贼子。凡认识者,视(吾人)为毒蛇猛兽,而莫敢与吾人交游。惟庚子(1900年)失败之后,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形势的变化反映出( )A、革命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B、革命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 C、清王朝的统治已不得人心 D、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13. 山东巡抚孙宝琦致清政府责任内阁电:“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然察其所为,绝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上述电文反映的史实是( )A、太平天国进行北伐 B、义和拳民作乱山东 C、辛亥革命震动全国 D、护国运动讨伐逆贼14. 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现代的中华通史,则是一部‘民主政治史’”。从“帝王专制史”到“民主政治史”的分界点是(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洋务运动15. 清朝百姓对外声称自己是大清子民,都说“我们大清怎么怎么样”,当然明朝的百姓则自称“大明如何如何”,百姓自觉地把自己隶属于某一个朝代。而辛亥革命后,国民意识里有了“中国人”的概念。这说明( )A、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B、辛亥革命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 C、辛亥革命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D、辛亥革命唤醒了国人民族意识二、材料分析题
-
16. 一场全国规模的革命想取得哪怕是部分的成功,都需要在人们面前提出一个与以往不同并被众多人接受的新的理想和目标,使人们燃起新的希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说欧美共和的政治,我们中国此时尚不能合用的……我们中国的改革最宜于群主立宪,万不能共和,殊不知此说大谬(错误)……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共和……”
—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大会上的演讲词
材料二:“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仅仅)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
——孙中山考察英国心得
材料三: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不久,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其基本精神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摘编自《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四: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朝政府,扫除了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道路上这个巨大障碍;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未曾有过的共和政体。这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
——摘编自《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材料一中孙中山提出了与以住不同的什么理想目标?影响孙中山提出这一理想目标的国外因素是什么?(2)、材料二中孙中山认为欧洲列强社会存在着什么不足?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3)、在同盟会纲领中孙中山提出的核心理想目标是什么?与之相应的是三民主义中的哪一主义?(4)、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初步实现了他的哪些理想目标?(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孙中山提出的理想目标为什么能被众多的中国人接受?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95 年,在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们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被认为是中国群众性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材料二:1911 年10 月10日晚,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占领了武昌城。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讯而动,相继光复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
(1)、材料一中的“战争”指的是什么?材料中的“联名上书”在历史上称为什么?是由哪两位人物领导的?(2)、材料二涉及的是哪次起义?(3)、从两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学习哪些精神?18. 2021年10月9日,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缅怀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就是要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励和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
材料二:观察下列一组与1911年革命有关的文物图片
材料三:‘'1911年的革命虽号成功,而革命政府所能实际表现者,仅仅为民族解放主义。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合,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
——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材料四:为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海峡两岸各界举行了如“议辛亥线上线下交流活动”、“海峡两岸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书画展”等诸多的纪念活动,在主题交流活动上,两岸专家学者围绕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故事、辛亥革命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意义和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等进行探讨。
(1)、依据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图二反映了发生在1911年的哪一历史事件?(2)、依据材料二,概括“1911年革命”的积极影响。(3)、依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是如何评价“1911年革命”的。(4)、根据材料四,分析今天海峡两岸共同纪念辛亥革命的现实意义。19. 李老师让同学们围绕“近代化探索”这一主题设计历史板报,请你参与完成。栏目一:举步维艰
栏目二:柳暗花明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族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了这三洋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孙中山在 《民报》周年的讲话
余致力于园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1)、图一至图四反映了“近代化探索”的哪一历史事件?请任选其中一幅图片,指出反映了该历史事件的什么活动?并简述活动的作用。(2)、阅读上述材料后回答孙中山革命的对象有哪些?(3)、阅读图及其材料,指出这一伟大人物通过什么事件实现奋斗目标?这一事件产生深远意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