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同步)复习:原始农耕生活(课时小练)
试卷更新日期:2022-10-10 类型: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
1. 文物反映一定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如图文物表明河姆渡居民已经( )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A、从事农业生产 B、过着群居生活 C、掌握制陶技术 D、懂得人工取火2.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悠久的农业文明发展史。中国的农业起源于距今 10000 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使人类由“穴居”时代步入“定居”时代。下列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 )①种植粟和水稻
②饲养猪狗等家畜
③原始聚落的出现
④火的使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3. 关于下图,说法正确的是( )A、反映了半坡原始居民高超的黑陶制作工艺 B、说明了黄河流域原始居民掌握了绘画技术 C、反映了当地居民能够饲养家畜 D、陶器是原始农耕时期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4. 1953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对某地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约80多个藏粟的窖穴,窖穴里残存了大量粟的化石,他们还发现有少量破碎的彩陶。据此推测他们可能是对哪一历史遗址的考古( )A、元谋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5. 黄河、长江孕育了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农耕居民的代表是( )A、山顶洞人 B、河姆渡居民 C、半坡居民 D、大汶口居民6. 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胡林遗址发现了房址、灰坑、火塘等,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蚌器以及大量动物遗骸,鉴定出了粟和黍两种栽培谷物。据此,可以推断当时东胡林居民的生活状况是( )A、采集狩猎向农耕定居的过渡 B、使用旧石器并建立城邦国家 C、制定“夏历”指导农业生产 D、与“诸夏”长期交往并交融7. 原始人类经历了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变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A、生产工具的改进 B、种植技术的改进 C、自然环境的变迁 D、建筑技术的发展8. 在半坡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开垦耕地用的石斧、石铲,收割庄稼用的石镰、石刀等;在河姆渡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骨耜,可以用来翻地。这些考古发现是我们了解( )A、早期人类进化的重要依据 B、原始农业状况的重要依据 C、早期国家形成的重要依据 D、早期文字形成的重要依据9. 考古学家在一处遗址发现了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这处遗址应该是( )A、山顶洞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大汶口遗址10.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可以证明半坡人掌握简单纺织、制衣技术的是( )A、石铲 B、骨耜 C、骨针、骨锥、纺轮 D、渔叉、渔钩、渔网11. 美国学者布雷伍德指出:“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分离 B、人类在采集和狩猎过程中学会了种植农作物 C、人类很早就学会了收藏食物 D、能够生产食物是人类定居生活的重要前提12. 东胡林遗址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碳-14年代测定结果显示距今11 000—9 000年,遗址发现了灰坑、火塘、墓葬等,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及大量动物遗骸,鉴定出了粟和黍(如下图所示)两种栽培谷物。据此,可以推断当时东胡林居民的生活状况是( )A、采集狩猎向农耕定居的过渡 B、使用旧石器并建立国家 C、制定天文历法指导农业生产 D、部落首领更替都是采取禅让制13.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周易》中所描述的“宫室”最早应出现在( )时候。A、河姆渡人 B、半坡人 C、元谋人 D、北京人14. 一位少女一提一背两个灌满河水的陶制尖底汲水瓶,轻快地沿野桃林迎面走来。这边有七、八个人用和好的草泥涂抹在立木盖的半地穴式圆形茅草房顶上,有人在铺木地板,有人在挖取暖的火塘。这是对下列哪一远古人类生活场景的描述(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15. 考古发现,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已出现原始农耕。河姆渡和半坡文化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类型。它们的共同特征是( )①原始农耕发展的同时,也存在渔猎经济
②居住房屋和农作物品种的差异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③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有带动作用
④制造陶器,定居村落
⑤都使用磨制石器,但使用程度不同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 C、①②④⑤ D、②③二、材料分析题
-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半坡遗址的许多窑穴,房屋和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粟粒,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稻谷遗迹,还有大量石斧、石凿、骨耜等工具。
材料二:在河姆渡的墓葬里,随葬品少,而且没有多大差别。
材料三:黄河流域一带的原始居民的房屋,多数带有伸出室外的斜坡或台阶的窄长门斗,室内中央均设有火塘,可用于炊煮和取暖。
材料五:在山东大汶口遗址中,发现墓葬120多座,其中10号墓随葬品最多,达170多件,除大量的陶器和石器外,还有制作精美的玉器、绿松石等。而另一组4座墓,随葬品很贫乏,总共只有17件,为陶器、纺轮等。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的半坡、河姆渡居民已经开始了什么样的经济生活?(2)、材料二反映当时人们之间怎样的关系?(3)、从材料三看,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的住房是什么样式的?为什么要这样建造?(4)、材料四中随葬品多少不均,反映当时出现了什么现象?17.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探究学习:(1)、【走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历史】图一、图二是我国原始居民适应自然、征服自然的结果。图一的房屋名称叫什么?居住图二房屋的原始居民叫什么?导致这两种不同房屋结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图一和图二都是想象图,但都是根据历史遗址还原的,因此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请问我们能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途径有哪些?(3)、【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的事例】远古时期,人类为了生存,改造自然的成功事例是什么?(4)、【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反思古人的做法与主张,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上,作为一名当代中学生应该怎么做?18. 考古发掘的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及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依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材料一:1965年5月,考古学家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了两颗约170万年前的人类牙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石器人工痕迹非常清楚。
材料二:1953年发现的半坡遗址中,发现了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化石。同时还发现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等各种彩陶。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花纹朴素。
材料三:1973年发掘的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等遗存。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阅读材料一,观察下面示例:发现:一些粗糙的石器,人工痕迹非常清楚。
推论:元谋人已经会使用打制的粗糙石器。
请仿照示例,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的内容,填写发现及推论。
材料二:
发现:
推论:
材料三:
发现:
推论:
(2)、以上材料反映出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哪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