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考抢分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10-10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为庆祝“明北京城”建成600周年,某历史小组举办了“百年北京”为主题的图片展,下列选项的解读词与图片相对应的是(    )

    A、文明湮灭—众志成城—当家作主—体育盛会 B、中流砥柱—众志成城—生死攸关—屹立东方 C、大国梦碎—团结一致—天下为公—洗雪国耻 D、文明湮灭—中流砥柱—生死攸关—体育盛会
  • 2. 在党和政府号召下,青年踊跃参军,1950年底,牡丹江市和海林县共有2278名朝鲜族青年参军,吉林市乌拉街参军人员中满族青年占80%。人民还踊跃捐款,1951年8月底,藏区的康定、甘孜等地捐献50401万元,内蒙捐献460余亿元。少数民族的这些表现,说明(   )
    A、解放战争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空前支持 B、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C、抗美援朝激发了少数民族的家国情怀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 3. 毛泽东主席曾告诉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能够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推行的土地政策是(    )
    A、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丰荒相通 B、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C、废除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4.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前,曾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说明(    )
    A、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它是真正反映人民意志的宪法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D、它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 5. 1956年,看到几亿农民走向了社会主义的道路,毛泽东对人说,我现在很高兴,甚至比新中国成立还要高兴,因为他觉得这件事情使中国的情况发生了一个“根本的变化”。这个变化指的是(    )
    A、  土地改革完成,农民获得了土地,成为了土地新主人 B、农民实行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带来生产力的大解放 C、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D、全国掀起人民公社化的热潮
  • 6. 该纪念馆于2006年9月26日大庆油田发现47周年纪念日开馆,是我国第一座工人纪念馆。该纪念馆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石油魂”为主题,以他生平事迹为主线,以大庆石油发展历史为副线,集中展示了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崇高精神的感人事迹。“他”指的是(    )
    A、雷锋 B、王进喜 C、焦裕禄 D、袁隆平
  • 7. 1958年,毛泽东在《大社的优越性》一文的按语中写道:“小社人少地少资金少,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经营,不能使用机器。这种小社仍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停留太久,应当逐步合并。有些地方可以一乡为一个社,少数地方可以几乡为一个社。”这表明(    )
    A、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促进经济迅速发展 B、“大跃进”运动提高了人民的积极性 C、人民公社化运动适应农村生产力水平 D、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左”的错误
  • 8. 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其他工作包括党的政治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不能再搞任何离开这个中心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了。现代化建设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各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它本身就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与上述材料相关的会议是(    )
    A、遵义会议 B、中共七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二大
  • 9. 下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央高层出国考察的形势图,此时的中央高层出国考察(    )

    A、表明我国外交原则发生根本改变 B、表明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C、得益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 D、为政策转型做了充分的准备
  • 10.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发生了许多值得我们铭记的重大事件。下列时间轴中与①②③④对应正确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遵义会议 B、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遵义会议 C、遵义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国共产党成立、遵义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
  • 11. ”没有人会预料到,当一个刚刚饱经10年文革摧残的国家复苏起来的时候,会爆发多么剧烈的能量,迎来多么欣喜的未来……这一年,中国站上了希望的新起点。”材料中”中国站上了希望的新起点”指的是(    )
    A、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B、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C、做出工作重心转移的决策 D、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12. 观察下图,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78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A、“一五”计划的完成 B、改革开放的实行 C、经济特区的设立 D、香港、澳门的回归
  • 13. 作为安徽芜湖特产傻子瓜子的创始人年广久,1972年,在街上偷卖炒瓜子,1980年注册“傻子瓜子”,商标,1983年因工厂雇工超过100人,被社会舆论认为是资本主义复辟。1992年,邓小平南巡再次谈到“傻子”,年广久被宣告无罪释放。1994年,成立安徽芜湖傻子瓜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傻子瓜子的经营历程说明了(    )
    A、经济体制改革在曲折中前进 B、公私合营成为企业主要的经营模式 C、个体经济与公有制地位平等 D、现代企业制度按顶层设计有序实施
  • 14. 1986年,厉以宁在《体制·目标·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一书中明确指出:生产要素中的人与财产要有效配置,就应有相应的市场机制,这种市场机制必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资本市场和劳务市场。由于他力主股份制和所有制改革,因而被称为“厉股份”“厉民营”。厉以宁的观点(    )
    A、  揭开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 B、消除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C、确立了市场经济的主导地位 D、顺应了经济改革的发展方向
  • 15. 1979年,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实行包干到户,当年就获得粮食丰收。当时农民中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大包干,真正好,干部群众都想搞。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材料反映出(    )
    A、  土地改革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 B、农村改革中出现急躁冒进倾向 C、农业合作社有利于解放生产力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入人心
  • 16. 1978年11月,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在契约中表示“坐牢杀头也甘心”;1979年,邓小平听取设立特区的汇报时指示“杀出一条血路来”。材料反映了(    )
    A、  美国对华敌视政策影响了改革进程 B、旧的观念和体制阻碍改革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无法进行下去 D、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缺乏制约着改革
  • 17. 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表明了各种票证逐步淡出历史舞台,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    )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 C、步入人民公社化时代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
  • 18.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能够永葆活力,就是有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思想。分别把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
    A、遵义会议和中共十五大 B、中共七大和中共十五大 C、遵义会议和中共七大 D、中共十二大和中共十五大
  • 19. 1992年,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下列实践举措体现这一论述的是(    )
    A、  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B、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C、国企实行公司制和股份制 D、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 20.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下列不属于我党为实现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所采取的举措是(    )
    A、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D、建立经济特区
  • 21.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指出:“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是(    )
    A、实现“三通”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坚持改革开放 D、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 22.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中说到:“它不仅包含了处理国与国之间政治关系的原则,同时也包含了处理国家间经济关系的内容。正是这些特点赋予它恒久的生命力。从那时起,经过60多年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它已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准则。”材料所阐述的我国外交基本思想是(    )
    A、一边倒外交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全方位外交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23. 如图照片是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发言的场景。该照片可以用来说明(    )

    A、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力争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国加强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 D、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要求
  • 24.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中写到:“中国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场: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表达了中国政府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 B、推动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C、体现了万隆会议上“求同存异”的方针 D、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 25. 实验中学的同学们在假期开展了以“知家乡历史·创家乡未来”为主题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下框内是二组同学拟定的社会实践调查项目,据此判断他们的调查报告主题是(    )

    太原地铁2号线修建以来的交通状况

    2021年山西铁路重点项目发布

    《山西省省道网规划(2021-2035年)》正式出台

    A、居住环境的变迁 B、娱乐方式的变化 C、通信网络的发展 D、交通设施的完善

二、综合题

  • 26.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年代尺示意图】

    材料二:

    材料三: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必须符合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向前的强大动力。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上面“年代尺示意图”提供的信息,分别写出“千古巨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开天辟地”“民族胜利”的历史事件。
    (2)、识读材料二的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一、图二我国工农业生产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中“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的标志是什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有哪些成功实践?请举两例。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 27. 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前赴后继。阅读材料,完成问题要求。

    材料一:我们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材料二: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ー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材料三:“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党和国家面临又一个重大历史关头,……世界社会主又运动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面临新的巨大困难和压力。

    ——欧阳淞《肩负着人民的希望一一关于中国共产党90年历程的回顾与思考》

    (1)、材料一中,“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的大事是什么?该事件结果中“外争主权”的具体体现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我们把“多了两件”东西推翻有何重大意义?
    (3)、材料三所述的两个“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都交出了满意的答卷。请分别运用史实加以说明。
  • 28. 新中国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了一系列的外交成就。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一位学者评论:在《中美联合公报》中,尼克松作了一个让步,但它或许是达成一项和解最小的让步,从长远来看……增进了世界和平的前景。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所作的这一个“让步”是什么?《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实现了怎样的转折?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日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说明变化的主要原因
    (4)、纵观以上材料,分析影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