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学年必修(上)历史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2-09-30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宋代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得到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不断强化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 2. 司马光批评王安石某法令的执行,令“贫富相兼,共为保甲”,贫者得钱后无力偿还,“吏督之急”则逃散四方,富者不去,则独偿数家所负数”。该法令是(    ) 
    A、均输法 B、免役法 C、青苗法 D、市易法
  • 3. 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土”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工作。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 C、加重了财政负担 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
  • 4. 王安石提出了以保甲法为起点的军事改革的设想:先用受过训练的民兵逐渐代替雇佣兵执行驻防或出征任务,最终恢复古代民兵不分离的征兵制度以取代募兵制度。据此可知,王安石实行这一改革旨在(   )
    A、加强社会的治安 B、杜绝地方动乱发生 C、提高军队战斗力 D、增强官兵的凝聚力
  • 5. 宋太祖在建国之初,用分化事权的办法,通过新设的机构,将宰相的权力大大削弱。这表现在(    )
    A、设立中书门下 B、增设参知政事 C、创设三省六部 D、设置御史大夫
  • 6. 赵宋王朝在地方行政上创建了路制。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划分,路级机构的设置,一改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原则,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该设计理念主要是为了回避唐代(    )
    A、权力倾轧,民不聊生 B、中央集权,社会动荡 C、相权膨胀,地方分权 D、节镇太重,君弱臣强
  • 7. 如图是中国某一时期的地方机构设置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   )

    A、充分吸取了隋唐以来地方机构设置的教训 B、有效改变先前武将擅权、藩镇割据的状况 C、分化事权、相互监督,有效加强君主权力 D、为此后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埋下制度伏笔
  • 8. 史料记载,赵宋立国后,“惩五季之乱,藩镇擅有财赋,不归王府,自乾德以后僭伪略平,始置△以总利权催科征赋,出纳金谷,应办上供,漕辇纲运,经度一路财赋。材料中的“△”应为(   )
    A、参知政事 B、三司使 C、转运使 D、通判人数
  • 9. 王安石变法时期,免去东京各商铺承担供应官府需求的任务,改为缴纳“免行钱”,由官府用以购买所需物品。该项举措(   )
    A、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 B、可防止市场物价波动 C、体现了重农抑商原则 D、杜绝了地方官吏腐败
  • 10. 《朱子语类》记述道:“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作者认为北宋制度设计( )
    A、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B、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 C、根本上杜绝割据存在的隐患 D、导致地方贫弱无力对抗边患
  • 11. 据载,商人刘乾随叔父在汴京经商致富,成为有名的大商人,但王安石变法却使他的收入直线下降。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对他打击最大的是(    )
    A、均输法、市易法 B、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募役法 D、青苗法、免役法
  • 12. 《辽史百官志一》记载“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大),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治☆,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材料中的☆处应该是(    )
    A、党项 B、蒙古 C、契丹 D、女真
  • 13. 岳飞一生精忠报国,但这位抗金名将,却不是战死于抗敌战争的沙场,而是冤死于本朝人的诬陷和屠刀。通常认为其被杀的元凶是宋高宗,主要帮凶是秦桧,而宋高宗杀岳飞很大程度上与北宋初年什么制度设计有关(   )
    A、不抑兼并 B、转运使制度 C、外重内轻 D、崇文抑武
  • 14. 1071年,宋神宗在讨论是否变法时提出,变法虽会触及士大夫利益,但却对百姓有益处。大臣文彦博却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文彦博的回答意在强调(    )
    A、  统治者与被统治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B、士大夫应为改革时弊效力 C、变法应以摒弃民本传统为政治前提 D、士大夫是统治的基础力量
  • 15. 史料记载,南宋的杭州城“自大内和宁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以致朝天门、清河坊、官巷……食物店铺,人烟浩穰。其夜市……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这反映了南宋的杭州(    )
    A、商业活动仍遵循严格的坊市制度 B、娱乐贸易场所、商业辅助机构兴盛 C、商业活动受时空的限制已经较小 D、售卖的商品主要满足皇室贵族需要
  • 16. 发运使是宋代重要的官职之一,管理一支庞大的漕运系统,总领几路上供,职责除漕运外还有和籴及监管茶盐、赈灾、按察地方等,但与转运使无隶属关系。发运使的设置(    )
    A、分割转运使权力 B、激化了社会矛盾 C、导致宋朝的贫弱 D、加强了中央集权
  • 17. 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经济上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改善人民生活的措施是(    )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市易法  ④保甲法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 18. 王安石在《言事书》中提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主张,这表明他解决财政问题主要立足于(    )
    A、降低赋税以减轻人民负担 B、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 C、对大地主、大官僚征收更多的赋税 D、精简国家机构以减少财政开支
  • 19. 唐宋笔记中对当朝君主的记载较多。唐人用诸多异象来表明皇帝非凡人,宋人对“人事”的关注加强了。在君臣关系上,唐人多涉及前代,并叙述较少,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多详载内廷变革与矛盾。这种变化反映了宋代(   )
    A、理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B、明君贤臣共治天下的理想诉求 C、市民阶层的世俗化文化倾向 D、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
  • 20. 以下是中国古代制度变迁简表,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

    汉代

    唐代、宋代

    长官职权

    清代学者沈家本的《沈寄簃遗书》,以《汉书》《后汉书》所载为例,称“三辅及令、守、长,皆有专杀之权”

    唐高宗命人编纂的《唐律疏议》中载“刑宪之司,执行殊异。大理(寺)当其死坐,刑部处以流刑,一州断以徒年,一县将为杖罚”

    官阶晋升

    宋代章如愚的《山堂考索后集》称“汉之用人,不分流品。视其才能勋绩,等而上之,无有限格。”薛宣出身书佐,魏相出身卒吏,最终晋升宰相

    宋代学者李心传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称宋代胥吏可根据政绩晋升为品官,但设有上限,如制度规定“吏职补官至从政郎(从八品)止”

    A、唐代地方长官职权较汉代有所提高 B、汉代选官重门第,唐宋取士重才学 C、唐宋对官僚职权和升迁的规定更加细致严谨 D、私人笔记的可信度不高,不可凭此得出结论

二、材料分析题

  • 21.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二: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四:王安石变法态度坚决,与神宗力图富强的愿望相契合。王安石吸取庆历新政的教训,认为为政治国重在立法,改变时弊尤要“立善法”,法度立而道术明,上下各安其位。“有司议罪,唯当守法”。如果断案不依法律,人们就会手足无措。在王安石看来,人才与法度紧密联系,“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虽然王变石变法没有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 

     ——摘编自胡昊宇《论王安石的行政法制思想》等 

     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 
    (2)、据材料二,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3)、根据材料四,概括王安石变法的特点。 
  •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临安居民中存在着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若连同家券计算,人数超过四十万人。从事工商业者及家眷达二十万人以上,军士及家春约三十余万。此外遥有农民、僧道及小贩、苦力、脚夫、娼妓、扒手、小偷等市井小民。

    ----改写自徐吉君《南宋都城临安》

    材料二:南宋临安户口莓盟,从事商业活动者较前增加十倍。其中团行如鱼行、猪行、米市、桑市、青果团、柑子团不下二十二;工役如碾玉作、泥水作、裁缝作等不下二十二;开铺经营面食乾果等种类繁多,各行各业争相做买卖。

    ----改写自吴自牧《梦粱录》

    材料三:宋代经济南移,一在于契丹及西夏的威胁,不得不发展南方;二在于南方自中唐以来生产蓬勃,水利兴修,漕运量扩大,茶果业开拓,手工、造船等各业兴旺。

    ----改写自张家驹《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临安繁盛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禁兵把持于内,藩镇偃蹇于外,唐朝的政局,终已不可收拾,遂分裂而为五代十国。唐时的节度使,虽不听政府的命令,而亦不能节制军队。军队不满于节度使,往往哗变而杀之,而别立一人。北宋初,宋太祖大力整顿兵制,加强中央兵权。宋朝兵之种类有四:曰禁军,是为中央军;曰厢军,是为地方兵;曰乡兵,系民兵,仅保卫本地方,不出戍;曰番兵,则系异族团结为兵,而用乡兵之法。“太祖用周世宗之策,将厢军之强者,悉升为禁军,其留为厢军者,不甚教阅,仅堪给役而已”,所以军队的重心,实在禁军。与之前府兵制相反,宋朝兵民分业,士兵全部招募,平民出饷以养兵,募兵专务训练战争之事。宋初,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殿前司分立,合称“三衙”,三衙分掌禁军,厢军则隶属于侍卫马军司或侍卫步军司,“天下兵柄尽在焉”。但是,三衙却只管统制训练,不及其他;武官选授和军队的调发则由枢密院掌管;军队出征时又往往不用三衙将帅,而临时任命其他官员为统帅,事定以后,兵归三衙,将还本职。

        宋代兵制改革为赵宋皇室消除了心腹之患,有利于长治久安,为两宋时期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的进步与稳定,文化的昌盛与繁荣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本前提,其意义与影响不可小觑。

    ——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说明宋朝兵制改革的原因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兵制改革的影响。
  • 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宋中期,为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侯,加大“养兵”。神宗即位之后,“忿流弊之积委,闭财力之伤耗,览政之初,为强兵富国之计”,决定改革。当时各州、府,除了征收正常田赋外,还有以“贡品”名义征收的各种物资,都由各民户分担。不论年成丰歉,也不问京城各种物资的供需情况,各仓库的库存情况,都不能轻易更换或减少,要按规定运送到京城进贡。当年成差时,百姓只得高价购买以上供。当库存多时,府库多余物资只得出售,而大商人又乘机操纵市场,官府和上贡的民户都深受其害。为解决这一弊端,王安石推行“均输法”,根据当地每年应当上供的数目、首都每年的用度及库存物资的数量之间的综合关系,本着“徙责就贱、用近易远”(就贱、就近)的原则进行购买,以“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无,以便转输”。实施后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

    ——摘编自陈振《宋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均输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均输法改革的作用。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神宗上台后,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掀起了“熙宁兴学”改革运动,促进了北宋的教育改革。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就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教、养、取、任”四项纲领,为“熙宁兴学”奠定基础。神宗年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在皇帝亲自干预下,用“三舍法”取士取代科举取士,学行卓优者可直接做官,还颁布了新的官方考试、讲经标准。熙宁六年(1073年),王安石设立经议局,并亲自主持撰修三经义,即《诗》《书》《周礼》。熙宁六年(1073年),在太医院的基础上,又设置专门的医学,分为方脉科、针灸科、肠科等项目,培养专门人才。“熙宁兴学”期间,中央政府还在地方设置学官负责地方各级教育,规定地方官员不得干涉,普设学田,扩充地方学校经费来源,促进州县学的长远发展。

    ——摘编自师克谦《从“王安石变法”探寻北宋教育改革的轨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熙宁兴学”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熙宁兴学”对北宋教育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