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综合复习优化集训6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试卷更新日期:2022-09-29 类型:一轮复习

一、选择题

  • 1. 1901年9月,清廷颁布上谕:捐纳职官,流弊滋多,即行永远停止;1906年度支部再次奏请停止买官捐输。但1910年度支部制定的次年财政预算岁入表中,捐纳一项的收入为565万两。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吏治变革成效显著 B、体制流弊积重难返 C、抵制革命收效甚微 D、财政改革步履维艰
  • 2. 孙中山指出:“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见(现)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这里的“社会革命”是指(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 3. 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地方政权。这一事件(   )
    A、是“实业救国”出现的标志 B、表明辛亥革命由此正式爆发 C、表明中华民国地方政权建立 D、为武昌起义爆发创造了条件
  • 4.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时期的“爱国主义”具有“民族独立”“民主主义”和“国家统一”等多重含义。这反映出该时期的“爱国主义”(   )
    A、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B、显现出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C、缺乏深远的借鉴意义 D、是对中国传统家国观念的继承
  • 5. 鸦片战争以来,清王朝的统治在风雨飘摇中不断被削弱,直至统治命运被终结。以下事件中承担了终结者使命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 6. 下表是1914—1919年中国部分统计数据。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9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影响上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B、西方列强侵略加剧 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D、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 7. 1913年,孙中山试图改同盟会为中华革命党,要求重新登记的党员履行按手印仪式,并向其宣誓绝对服从。这表明其(   )
    A、缺乏真正的民主意识 B、试图改组同盟会为中华革命党 C、革命思想出现了倒退 D、希望强化革命的领导力量
  • 8.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然而在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但在短短12天后,复辟闹剧就草草收场。两次复辟帝制的失败说明(    )
    A、辛亥革命播下的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袁世凯签订了卖国的“二十一条” C、太平天国倡导的平均主义理想深得人心 D、孙中山才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领袖
  • 9. 1912年至1916年6月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争斗,先后竟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年政治的缩影。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  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艰难 B、立宪与共和斗争激烈   C、国民政治参与热情高涨 D、民主形式已荡然无存
  • 10. 下图反映了1912年和1921年中国机器制粉行业的变化。此变化体现出(   )

    A、民国建立促进了民族企业发展 B、列强逐渐强化对华的经济侵略 C、中国被迫对外开放影响了民生 D、中国社会开展了抵制洋货运动
  • 11. 1917年,中国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招华工几乎全部被投放到前线,挖掘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掘埋尸体、清扫地雷、筑路架桥、解运粮草、装卸给养……但凡战争所需,几乎无处不往、无所不为。……法国军队总司令福煦也曾在给法国总理的信中写道:(华工)是非常好的劳工,他们可以成为最好的士兵。这说明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显著特点是( )

    华工在战场上紧急修复被炸毁的铁路

    A、“以工代兵” B、文明出征 C、不参与战务 D、民间自发
  • 12. 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这些说明( )
    A、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B、经济发展迅速提升 C、北洋军阀统治腐朽 D、民国初期社会进步
  • 13. 以下是一位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列出的知识结构,其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

    领域

    社会进步

    存在问题

    政治

    共和制度的渐进

    动荡裂变的时局

    经济

    民族工业的春天

    昙花一现的凋零

    思想

    博大宽宏的气象

    迷离彷徨的选择

    习俗

    移风易俗的时尚

    抱残守缺的遗风

    A、晚清政府时期 B、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C、北洋军阀政府时期 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二、非选择题

  •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近代中国,既有中西文化交流,又有新陈制度代谢,文化变迁与制度兴革的关系就很有趣了。制度上的现代化与文化上的“西化”当时往往混在一起,而且后者有时还被看成是最为深刻的变化。毛泽东曾把洪秀全与康有为、孙中山并称为“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

    ——摘编自秦晖《走出帝制——从晚清到民国的历史回望》

    材料二随着武昌城头的枪声响起,一场全国性的各省“独立”运动爆发了,清王朝犹如泥足巨人一般摇摇欲坠。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宣布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匆匆建立后,相继颁布《组织大纲》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组织大纲》明确规定在中华民国实行总统制的政府体制,这套政治模式,基本上是仿照美国政治制度而设计的。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后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所设计的政治制度及推行这些制度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太平天国与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康有为曾经说道,越是了解“西学西理”,越觉“中学中理”之深邃广大。在他心中,中国古代淳美的社会风尚皆因孔子学说教化所致,相形之下,“近日风俗人心之坏”,令人痛心。欲挽救此种乱象,还须用“孔子旧方”。康有为遍考秦汉典籍,指出孔子最大的贡献在于改制立法。他进一步指出,孔子改制最核心的主张即三世进化,即从据乱世到升平世再到太平世,从君主制到立宪制再到民主制的进化,这是孔子借《春秋》而阐发的微言大义。如此,则维新变法具有了理论上的合理性、必要性。

    陈独秀认为,孔子的思想产生于两千年前,原本就是服务于封建君王的专制统治的,而今已是共和制,孔子的言论就没有发挥作用的地方了。孔教只是与帝制有“不可离散的因缘”,三纲五常违背了人的自由权利,缘此而生的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义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这种泯灭个性的儒家思想伦理禁锢,必须破除,“儒家孔道不大破坏,中国一切政治、道德、伦理、社会、风俗、思想,均无有救治之法”。

    ——摘编自王鹏燕《康有为的孔教观与五四时期的反孔思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与陈独秀思想观点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和陈独秀对儒学持不同态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