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综合复习优化集训5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试卷更新日期:2022-09-29 类型:一轮复习
一、选择题
-
1. 道光十八年(1838年),鸿胪寺卿黄爵滋上奏称:“近年各省漕赋之疲累,官吏之亏空,商民之交困,皆由银价昂,钱价贱。”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长期外贸出超 B、洋布充斥市场 C、官吏贪污腐败 D、走私鸦片盛行2. 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本质上的相同之处是( )A、都是为了夺取市场和原料 B、战争主要在京津地区进行 C、战争的发动都是在广东省 D、战争以清政府的战败结束3. 近代一位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居住及租地权利 B、外国的领事裁判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门户开放”政策4. “它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此处“它”指的是(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华事夷言》 D、《瀛寰志略》5. 鸦片战争后,西人面对的是闭塞的中国,国人面对的是陌生的西方。为此,一些有识之士积极搜集资料,编写书籍,如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畬的《瀛寰志略》等。这些书籍的内容,主要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 )A、主动了解西方世界的动向 B、积极探寻求强求富的策略 C、全面展现救亡图存的热情 D、着力提升民众素养的意愿6. 有学者指出,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族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材料中的“这场革命”是指(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义和团运动7. 孙中山评价太平天国时说:“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由此可见,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A、领导者的贪污腐化 B、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C、没有建立独立政权 D、未提出彻底的革命纲领8. 李鸿章认为,中国积弱,由于患贫。必须先求富,而后才能自强。下列体现李鸿章“求富”思想的企业是( )A、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B、上海轮船招商局 C、天津机器局 D、福州船政局9. 规定外国轮船可“驶入下开各口附搭行客及装运货物: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二、从上海驶至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0. 下表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概况。表中现象( )
国别
“势力范围”
割占或租借地
德国
山东
强租胶州湾
俄国
长城以北和新疆
强租旅顺、大连
法国
广东、广西和云南
强租广州湾
英国
长江流域
强租“新界”、威海卫
日本
福建
割占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
A、出现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 B、使中国有沦为殖民地的危险 C、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所引发 D、使中国开始丧失领土主权11. 下图是严复翻译的一部著作的书影。他要宣传的核心思想是( )A、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B、师夷长技以自强 C、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12. “圣人但求有济于天下,则言不必信,惟义所在。无征不信,不信民不从,故一切制度托之三代先王以行之”“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世多是古而非今,故不得不托先王以明权,且以远祸矣”。以上这些观点最有可能出自( )A、林则徐 B、康有为 C、章太炎 D、袁世凯13. 孙中山指出,庚子年的义和团,是中国人的最后自信思想和最后自信能力去同欧美的新文化相抵抗。由于那次义和团失败以后……中国人的自信力便完全失去,崇拜外国的心理便一天高过一天。在此,孙中山( )A、指出义和团的愚昧落后 B、认为义和团成员盲目排外 C、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D、肯定了义和团的反帝精神14. 1900年,清廷向十一国宣战后,东南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挟持下的“矫诏、乱命”,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史称“东南互保”。“东南互保”局面的出现客观上( )A、不利于清政府对全国的统治 B、使南方经济发展未受影响 C、为北洋军阀割据埋下了隐患 D、导致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15. 中国近代某次战争善后谈判涉及使馆区的扩大、使馆卫队、武器禁运,以及在中国驻军等问题,随后通过条约加以明确。材料中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二、非选择题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1—1842年的远征军在1841年8月21日由香港出发,首先占领厦门,然后占领了舟山岛,把这个岛作为他们以后军事行动的军事基地。这种军事行动的目的,在于侵入中部大河长江,并溯江而上,直达离江口约200英里的南京城。
——摘编自恩格斯《英人对华的新远征》
材料二历史的脚步,告诉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者,在抵抗外国侵略的这一基本要求下,必须有了解世界、学习西方的眼光和心思,把外国的好东西作为改造中国的借鉴。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材料一中英国的“远征”是指哪次侵华战争?指出其根本目的。(2)、概括说明19世纪先进的中国人在“学习西方”基础上进行了哪些重大实践活动。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著名学者辜鸿铭说:“窃谓中国自咸同以来,经粤匪扰乱……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着)手。当时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效。”
材料二: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咸同以来清廷多“病”缠身的表现。(2)、辜鸿铭为什么称“湘乡曾姓者”为“时髦”的郎中?(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李鸿章“伤感”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