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唐河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9月第一次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9-29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60分)

  • 1. 根据考古学家的最新推测“著名的四川三星堆文化最终结束时间应该在殷墟文化中期偏后阶段,绝对年代应该距离盘庚迁都殷墟这一事件不太远。”据此判断,三星堆文化结束时的中原地区(    )
    A、尊奉夏王为最高统治者 B、开始推广使用青铜农具 C、用甲骨文记录占卜内容 D、普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 2. 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实物见证。从中可以得出何尊的史料价值有(    )

    ①集权的政治制度大体形成   

    ②可以印证武王伐纣史实

    ③西周时期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④已经迈入早期国家形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④
  • 3.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其时燕亦移于河北,大约在齐、卫之间。镐京与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其两中心,周人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抱殷宋于肘腋间。”这一格局(    )
    A、使周王权力高度集中 B、巩固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C、导致诸侯国不断强大 D、有利于统治集团的内部稳定
  • 4.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 5. “商鞅变法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三个方面来弱民,通过弱民使国家崛起。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愚民、辱民和穷民。”与之对应的措施依次是(    )
    A、焚毁诗书什伍连坐重农抑商 B、什伍连坐焚毁诗书重农抑商 C、奖励军功一什伍连坐土地私有 D、取信于民移风易俗土地私有
  • 6. 秦汉时期,朝廷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可下达到最基层的亭、里及黎民百姓。由此可见,秦汉文书政治(    )
    A、维护了统治政权的长期稳定 B、激发了地方的生产积极性 C、有利于地方与中央保持统一 D、促进了各地区的文化交流
  • 7.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表明皇权受到了制约 B、有利于合理决策 C、缓解了皇权相权矛盾 D、降低了行政效率
  • 8. 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 9. 北魏孝文帝模仿汉制“立孔子庙于京师(平城)”,并亲赴鲁城(曲阜)孔庙祭祀,曾下诏:严令取消民间“求财求子消灾去病”的孔庙祭祀活动,重续了国家对孔庙的管理制度。孝文帝的主要目的是(    )
    A、强化书院祭祀的教育功能 B、彰显政权的合法性 C、规范统治阶层的伦理秩序 D、重塑儒学正统地位
  • 10.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其最为主要的表现是(    )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的融合
  • 11.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到,汉代九卿,就名义论,只是办理皇室内廷事的家务官;唐代设有六部尚书,显然成为管理国家政务的机构,不像汉代只是皇帝的侍从。此为中国政治史上一大进步。材料中的“进步”是指(    )
    A、六部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B、政治制度体系非常完备 C、“家国一体”色彩逐步弱化 D、决策机构设置日趋合理
  • 12. 唐朝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明末清初顾炎武在《郡县论》中也说:“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上述材料反映两位思想家共同的主张是(    )
    A、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B、郡县制有利于确立贵族世袭特权 C、分封制自秦朝废除后再没实行过 D、郡县制和分封制之间可互为补充
  • 13. 北宋官修的《新唐书》对武将李靖的评价略其武功,褒其文德,重点描绘李靖参加朝议“恂恂(恭谨温顺)似不能言,以沈厚称”,其他武将如李大亮、刘仁轨等也有相似内容。这种做法意在(    )
    A、秉持德才兼备的人才标准 B、推崇重文抑武的治国理念 C、树立忠君勇猛的武将形象 D、彰显秉笔直书的史学精神
  • 14. 王安石等变法派在变法期间,不仅撰《诗义》、《书义》、《周礼义》,合称《三经新义》,作为太学和州县学的教材,也指出免役法出于《周官》,保甲法起于三代丘甲,市易法源自周之司市。这反映了变法派(    )
    A、托古改制的思想 B、复兴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恢复周礼的决心 D、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
  • 15. 元代由吏升官成了中、下级官员主要的入仕途径,当时有人断言:“我元有天下,所与共治,出刀笔吏十九”。由此可见当时(    )
    A、士大夫政治文化渐趋式微 B、科举制度不断完善 C、皇权专制受到了严重制约 D、贵族特权逐渐削弱
  • 16. 元朝统一后,在原金、宋的领土上划分行省时,大胆打破自然地理的界限,不顾既有区域经济联系,令各省北向门户洞开。这一做法(    )
    A、反映了专制权力的下移 B、成为农民起义的导火索 C、阻断了经济资源的流通 D、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
  • 17. 中国古代社会有“出妇之道”:女儿出嫁后,娘家的户口、土地、生活用品一律清除;不能继承娘家财产;改姓氏;不在传统伦理的三族(父族、母族、妻族)中;若一个家族因罪连坐,嫁出去的姑娘也不必受牵连。导致上述现象的历史根源是(    )
    A、重男轻女的社会传统 B、束缚人性的宋明理学 C、女性的社会地位低下 D、根深蒂固的宗法观念
  • 18.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发展规律的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
    A、地方行政机构的层级越高变化越大 B、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制衡机制 C、高层级行政区划由考核机构演变而来 D、在划分行政区时始终以山川形势为依据
  • 19. 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内阁大学士开始由尚书担任,而这些尚书有的还担任太保、太傅、少保、少傅等,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官阶为正一品,六部尚书有事往往请示内阁大学士。这反映出当时(    )
    A、统治集团的分裂 B、中枢权力的变化 C、专制制度的弱化 D、君主权力的下移
  • 20. 据统计,乾隆时期大多数外省所上奏折的议覆,多是在军机处领导下起草的,而且乾隆帝对98%的奏折议覆直接同意。“议用”这一做法(    )
    A、扩大了军机处的决策权力 B、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正确性 C、促进了政务决策的制度化 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 21. 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制造维新舆论,培养变法骨干,组织革新力量,同时把重点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主张。这说明,戊戌变法(    )
    A、缺乏反封建的斗争勇气 B、以挽救民族危亡为目标 C、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 D、遭到顽固派的激烈反对
  • 22.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有言,“新政开始后,清政府下令在全国一些重要城市设立各种军事学堂,以满足新军扩编的需要……新军比起旧军来,确实表现为一种力量,但这种新的力量对腐朽的清王朝来说,却是一对深刻的矛盾。”作者旨在强调新军(    )
    A、巩固了清朝统治 B、强化了中央集权 C、开启了新政改革 D、埋下了清亡祸根
  • 23.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这一规定( )
    A、  践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B、体现防范袁世凯专权的意图 C、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实现 D、维护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 24.  1934年11月1日至6日,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华池南梁荔园堡召开,选举成立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群众习惯上称南梁政府)。同时,还成立了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随后,根据地各县陆续建立了革命政权。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的建立(   )
    A、创建了“三三制”民主政权 B、完成了红军的战略转移 C、是实行民主政治的有益尝试 D、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
  • 25. 如图是古元创作于1943年的木刻版画《减租会》,描绘了一群农民与一个地主模样的人展开激烈争论情景。这反映了当时(    )

    A、农民打土豪分田地的情景 B、共产党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C、共产党领导农民建立政权 D、社会主要矛盾影响土地政策
  • 26. 1944年9月,中共中央正式向国民党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废除一党统治、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这一主张的提出(    )
    A、  改变了抗战的被动局面 B、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凸显了民主革命的要求 D、加速了国民政府的覆灭
  • 27. 在一次重大的会议上,毛泽东深情地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据此判断,这次会议是(    )
    A、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 28.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我们除了向苏联学习,还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表明当时中国(   )
    A、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 B、独立自主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面临复杂的国内环境 D、意图改善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关系
  • 29. 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
    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
  • 30. 2016年6月8日的《人民日报》中写道:“正是由于人民群众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需要理论指导,催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否行得通,还得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和评判。”由此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突出的特点是(    )
    A、  人民性和实践性 B、科学性和整体性 C、开放性和创新性 D、时代性和统一性
  • 31. 克利斯提尼时代的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墓葬纪念物的建造投入超过了“10个人3天的劳动”就要遭到禁止;雅典人通常采用简单的柱形基碑,城邦每年为阵亡者举行公共葬礼,并由执政官致悼词。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削弱特权加强城邦意识 B、提倡节俭的消费观念 C、鼓励生产增加城邦财富 D、保障公民的权利平等
  • 32. 亚里士多德说:“(斯巴达的)君王们希望城邦长存,因为他们在臣民中享有应有的荣誉,贵族们乐于在长老院中有一席之地(长老职位本身是对德性的一种奖励),平民则安于监察制,所有人都有入选的机会。有关“斯巴达人”的政治制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代表古希腊城邦中的民主政治 B、监察官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 C、国王王位世袭并主持公民大会 D、长老会议员一年一任不得连任
  • 33. 罗马帝国早期,西班牙行省的居民习惯于同罗马士兵生活在一起,并与士兵交朋友。同时,长期服役的士兵也热爱他们熟悉的营地,把它看成是自己的家乡。这些现象(    )
    A、促进了罗马文化的传播 B、扩大了罗马统治基础 C、导致了军队战斗力下降 D、冲击了封建等级秩序
  • 34. 有学者认为:罗马虽有民众大会,但元老院未经民主化改造,是少数的集会;公民大会受到高级官员控制,却无对高级官员问责之权,致使民众对政治的参与受到严重限制,罗马人民只能通过非制度的途径偶尔发挥作用。材料反映出古代罗马政治的特点是(    )
    A、人民主权 B、精英政治 C、君主专制 D、法律至上
  • 35. “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除战时与予敌对之国家之人民外,一切商人,倘能遵照旧时之公正习惯,皆可免除捐杂税,安全经由水路与陆路,出入英格兰”(13世纪颁布),上述材料说明(    )
    A、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B、英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 C、以法律的形式限制了国王的绝对权力 D、英国进入了议会君主制时期
  • 36. 1832年、1867年和1884年的三次议会改革是英国19世纪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其中1832年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权利,1867年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赋予农业工人选举权利。据此可知三次议会改革(    )
    A、  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 B、适应了经济的发展要求 C、完善了直接民主制度 D、削弱了议会的中心地位
  • 37.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是国际交往中国家主权的唯一体现者,但各邦成员仍保留派遣和接受对外使节的权利;皇帝是帝国军队的最高统帅,巴伐利亚军队只在战时听从皇帝的命令。此外,各邦还保留教育、宗教、部分司法等自治权利。这反映德国(    )
    A、  统一中孕育分裂主义倾向 B、保留大量的封建主义残余 C、国家体制的联邦主义特征 D、拥有制约王权的历史传统
  • 38. 杰斐逊(1743年—1826年)等美国政治家们提出,在美国可以实行“双重分权”机制,既实现国家权力系统之间的横向分权,又实现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纵向分权。这一思想在美国制度设计中体现为(   )
    A、三权分立与联邦制 B、总统制与两院制 C、共和制与总统制 D、三权分立与民主制
  • 39. 19世纪中后期,法国政局仍然动荡不安。1877年,总统麦克马洪在逼迫共和派内阁下台之后,任命布罗伊再度组成君主派内阁:面对君主派的反扑,控制众议院的共和派议员以惊人的一致对布罗伊内阁投了不信任票。根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麦克马洪接下来可以(    )
    A、率领内阁成员集体辞职 B、经参议院同意解散众议院 C、宣布解散议会重新大选 D、经帝国议会同意解散政府
  • 40. 有学者评论说,英国革命创造的法律制度,虽已初步搭好了现代民主政治的大体框架,但是这个框架的严重缺陷也是明显的,那就是它太缺乏对“平等”价值的关怀。评论者的主要依据应是(    )
    A、国王仍掌握着行政实权 B、分权制衡机制仍不完备 C、参政权受财产资格限制 D、议会的立法权有名无实

二、材料分析题(41题14分、42题14分、43题12分,共40分)

  • 41. 行省制度作为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其形成与发展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

    材料一: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全国统一王朝,中央集权固然要加强,而稳定地方局势的任务则更为迫切。平宋以后江南局势长期动荡,致使元廷必须予各军事占领区以相对集中的事权,以便遇到紧急事变能够迅速决策并付诸行动。元朝大量宗室外戚被分封予漠北和东北地区,在中原又各自领有大小不等的份地。对于这些天潢贵胄及其狐假虎威的家臣,一般的地方官府难以治理,非设立位高权重的行省不足以压制。元朝疆域辽阔,为汉唐所不及,路府数量繁多,中央很难一一统属。设立数目有限的行省,代替中书省对其力所不及的地区进行管理,中央再从大局上对诸行省实施节制,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确实也是一种具有明显优点的统治模式。

    材料二:元朝行省与前代王朝的“行台省”、“行省”有某种联系。元朝行省与传统汉式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之间存在的不协调因素并未在其制度化以后得到进一步发展。就中央与各行省的关系而言,我们很少看到双方发生权力冲突的材料,相反更常见的却是中央责令各行省充分发挥自主权。批评它们“不详事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要求“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舍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帆《元朝行省的两个基本特征——读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元代实行行省制度的原因。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元朝行省与传统汉式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之间存在的不协调因素”?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元代行省制度对于当代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启示。
  • 4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者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大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苏格拉底

    材料二:我们的领土太大,根本不适合民主制,甚至也不适合贵族制。

    ——美国《独立指南报》1782年7月20日

    材料三:他(托马斯﹒杰斐逊)的一生都是为确保人民的自由、民主而奋斗。为了保障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他设计了一套缜密的措施。其中对政府的公共权力,进行分立且使权力的相互制衡构成一个立体的构架便是措施之一。这表现为不仅横向上各级政府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纵向上联邦与地方层层分权,两者纵横交错构成立体的防护体系。

    ——施德军《论杰斐逊“立体制衡”分权思想的实践来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根本缺陷”对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适合美国的“民主制”形式是什么?分析其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一套缜密的措施”的设计原则。结合所学,概述“立体的构架”的主要内容。
  • 4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边疆省区面积占我国领土面积的50%到60%,边疆省区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1952年,《致务院关于劳动就业问题的决定》提出“有计划、有步骤地向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移民”。1954年8月,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下辖10个农业师,总人口17.5万,其中职工有10.5万人,他们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由内地到边疆的集体移民。1956年,从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和上海移往黑龙江、甘肃、青海、内蒙古、新疆的移民有43万余人。1960年,大庆石油会战开始,包括工人、干部、技术科研人员及学生、转业官兵在内的4万余人从全国各地来到大庆。据统计,1961年双鸭山市人口较1954年增加了36万人。20世纪60年代,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云南和海南等地普遍地建立起来。

    ——摘编自赵入坤《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边疆移民》

    (1)、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边疆移民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大规模向边疆移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