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复习专题: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试卷更新日期:2022-09-28 类型: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
1. “在一家面摊前,人们踊跃争先剪辫子,旁边告示牌上的大字十分醒目:剪辫者免费供肉面一碗以示奖励。”材料中的情景,最有可能发生在( )A、洋务运动之后 B、义和团运动之后 C、辛亥革命之后 D、新文化运动之后2. “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的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数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的变化。”以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呈现出的特征是( )A、夹缝求生,艰难发展 B、多种经营,全面发展 C、新旧并存,多元发展 D、百家争鸣,百花齐放3. 纪录片《复兴之路》的解说词中写道:“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这种“感受”源自中国( )
①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 ②近代社会性质的改变
③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④满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4.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近代文明也传入中国,下列不属于传入中国的近代文明是( )
A、轮船、火车 B、电报、电话 C、照相机、电影 D、缠足、跪拜礼5. 某导演筹拍电影《1912年北京故事》,反映中华民国的新气象。以下场景能够入选的是( )A、徐先生到东交民巷看望父母 B、一男子因为剪掉辫子遭到抓捕 C、人们相见大多行握手鞠躬礼 D、进京赶考的学子在读《新青年》6. 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旗袍率先吸收欧美服装特点,由传统的宽松肥大线条平直向窄腰短袖时髦适体变化。这变化表明上海( )A、观念开放,崇洋逐新 B、政治改良,革除陋习 C、全盘西化,倡导民主 D、洋布流行,土布淘汰7.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令内务部:“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在此之前,社会上对没有辫子的人,“最好的是呆看,但大抵是冷笑,恶骂”,在此之后,剪辫非但是正当的,而且是一个必须执行的命令。这反映了( )A、 落后习俗已被彻底废除 B、留辫受到当时人们抵制 C、剪辫、易服体现新风尚 D、民国成立促进社会变迁8. 观察以下《主要近代技术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的年份
引入上海的年份
引入重庆的年份
铁路
1825年
1876年
1934年
电报
1835年
1871年
1886年
电话
1876年
1882年
1912年
电灯
1881年
1882年
1906年
汽车
1883年
1901年
1928年
A、中国近代化呈现区域差距 B、上海科技水平很先进 C、重庆发展落后于全国 D、中国与世界差距拉大9. 在1905年北京的街头,人们见面时可能谈及的话题是( )A、关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的情形 B、关于废除科举制的诏书 C、关于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D、关于废止缠足的法令10. 《申报》报道民国时期一场婚礼:“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宜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大众传媒的普及 B、男女实现了平等 C、西方思想的影响 D、封建思想的根除11. “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阳阴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这副对联所反映的社会风貌是( )A、男尊女卑 B、新旧并呈 C、封闭保守 D、自由博爱12. 下列图片反映了近代中国( )民国时期的上海街景 上海南京路上的行人 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
A、思想观念的转变 B、教育文化事业的进步 C、社会生活的变化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3. 辛亥革命后,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A、政府颁布法令,女子必须缠足 B、李某见到政府领导必须磕头跪拜,称呼“张大人” C、张某去参加科举考试 D、王某通过《申报》获得了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消息14. 上海的报纸无不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这里的“革命”指的是(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15.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 “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 生”的称呼。这些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崇洋媚外的趋向 B、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C、政府的思想控制 D、民主共和深入民心16. 民国初年,北大教授辜鸿铭梳着小辫子走进教室,引得学生哄堂大笑,辜鸿铭平静地说:“弊人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诸君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学生一片静默。这一情景反映出辛亥革命后( )A、守旧思想根深蒂固 B、新式教育发展缓慢 C、民族压迫依然存在 D、全盘否定儒家文化17. 下列图片反映了近代中国( )A、思想观念的转变 B、教育文化事业的进步 C、社会生活的变化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8. 随着轮船、火车、公共汽车等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清末出现了男女杂坐、同车共乘现象,人们从开始的忧虑、防范,逐渐过渡到习以为常。这表明近代交通工具的使用,导致( )A、传统礼教日益严厉 B、新式观念传播困难 C、人们思想不断解放 D、妇女地位持续下降19. 海关是观察经济社会变迁的窗口,湖北宜昌海关从 1882 年到 1891 年间进出口商品如下表, 由此可以看出晚清湖北宜昌地区( )进口商品
出口商品
棉布、棉纱、煤油、烟草、染料、五金、食
糖、玻璃、肥皂、医药、仪器、枪支弹药等
猪鬃、牛羊皮、药材、植物油、生
漆、茶、棉花、生丝、真菌等
A、物质生活普遍洋化 B、逐渐卷入世界市场 C、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D、近代工业日益兴起20. 朱春驹在《武汉起义杂忆》中写到:“由于辫发一旦剪去,则短期内难以再蓄,不像服饰可以轻易变换,因此民众对于剪辫的态度普遍迟疑,剪刀一动,蹄哭并作。”民众的态度主要体现了( )A、对蓄辫的十分喜爱 B、对清政府统治的不满 C、对革命前景的忧虑 D、对生活方式难以适应21. 民国政府取消了以前“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这体现了( )A、尊重知识 B、尊老爱幼 C、文化多元 D、自由平等22. 袁世凯曾向慈禧进贡了一辆汽车,可她坐了一次就不坐了。原因是司机不跪且坐在她的前面,解决不了“尊卑”问题。此事说明( )A、慈禧太后生活简朴…… B、当代中国社会不需要汽车 C、中国汽车严重依赖进口…… D、中国的近代化受到封建观念的阻碍23. 中国领导人出席重要会议、仪式经常穿着中山装,你知道人们开始穿着中山装是在( )A、鸦片战争后 B、洋务运动后 C、维新变法后 D、辛亥革命后24. 旗袍原来是满洲妇女的基本服装,20世纪20年代,旗袍吸收欧美服装讲求适体和曲线美的优点,款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这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 )A、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 B、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C、男女社会地位趋向平等 D、地区发展变化不平衡25. 1887年,上海徐园正式对外开放,园内专设戏台,演出昆曲等,每晚张灯结彩。自1896年始,徐园开始放映“西洋影戏”,如1900年徐园刊登的广告:“今有英、美、法活动影戏运来上海,仍假本园十二楼上开演。”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 近代广告业的起步 B、戏曲艺术的中西结合 C、昆曲艺术的大众化 D、新旧并存的时代特点26. 在鲁迅写的小说《风波》中曾描写过这样的情景:“伊(她)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上述情景反映了辛亥革命( )A、推翻了清朝统治 B、影响了社会生活 C、促进了经济发展 D、指导了文学创作27. 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是在( )A、19世纪70年代以后 B、19世纪80年代以后 C、19世纪90年代以后 D、20世纪以后28.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法令,废除跪拜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称呼。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目的是去除或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 B、盲目学习推行西方礼节 C、社会习俗在短时间内得到完全改变 D、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29. 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李叔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这一史实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A、断发易服 B、移风易俗 C、实业救国 D、践行民权30. 下图是中国某一时期政府倡导的社会生活习俗新风尚,最早可能出现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中华民国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二、材料分析题
-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期间,清朝的军情传递依靠快马。广州将领从发出军报,到接收皇帝指示,时间最短需要一个月,皇帝的指示抵达时,对作战往往已毫无用处。甚至有主将利用距离远.时间长的缺陷谎报军情,加剧了皇帝在各地军报中的“剩”“抚”不定,战和不决,极为被动。
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清朝战败,李鸿章被派往日本谈判。但是,他作为清朝全权代表,对谈判所列条款并不能做主,需将会谈内容用电报传回清朝,光绪皇帝再用电报批复指示。日本截获电报并破译了电文,掌握了中方谈判底线,使李鸿章本可讨价还价的地方再无协商的可能。双方最终签署了对中国危害极大的《马关条约》。
材料三:义和团席卷华北的过程中,大肆破坏洋人的象征物,“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结果在北京战事吃紧之际,朝廷想向东南督抚传达皇帝旨意,只得先快马传到山东袁世凯处,再由袁世凯用电报转发给李鸿章等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通信对鸦片战争产生哪些影响。(2)、据材料二,指出《马关条约》的谈判过程折射出清朝政治制度存在的弊端。电报有没有帮助到清政府的谈判?为什么?(3)、据材料三,分析朝廷要向地方传达皇帝旨意为何如此曲折? 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义和团运动。(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我国发展通信事业需要注意的历史教训。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变化前
变化后
长袍马褂
西装、中山装、旗袍等
中餐
西餐
马车、轿子
火车、电车、汽车等
蓄辫、裹足
剪辫、劝禁缠足
——摘编自仲富兰《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领域发生了变化。(2)、小历同学认为近代社会发展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巨大。你同意吗?请简要说明理由。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武昌起义的枪声,宣告 了大清皇朝的覆......国体改变了,政体改变了,民主共和的理想就要实现了;辫子剪掉了,服饰改换了;龙旗扔掉了,五色旗飘起来了。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材料二:“自由尽是新风尚”,这是对民国初年中国社会习俗改良的最好概括。
材料三:普通老百姓从历来的“子民”“臣民”,一下子变成国家的主人,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变化!它在整个社会生活和人们头脑中所引起的巨大震动是可想而知的。
(1)、材料一中出现的变化发生在哪一历史事件之后?这一事件在社会风俗方面的“根本性变化"和重要政治成果分别是什么?(2)、根据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民国时期出现的“新风尚”。(3)、材料三说明普通老百姓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4. 步入近代,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的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孕育了许多新的因素,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学习任务。(1)、任务一(分析图表——解读经济发展)图一中李鸿章创办的实业有哪些特点?简述这些实业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图二,概括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特点。简述中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的外部原因。(3)、任务二(分类作品——归纳文艺成就)(注:①《义勇军进行曲》②《保卫黄河》③《暴风骤雨》④《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请将以上文学艺术作品按照要求分类整理。(请任选一组作答)
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 , 创作于解放战争时期:
(4)、任务三(分析称呼——解读社会生活发展)××××前
××××后
称呼
大人、老爷、老太爷、少爷
先生、君、同志
礼节
跪拜、作揖、请安、拱手
鞠躬、脱帽、握手
材料中的称呼、礼节发生了什么变化?
(5)、任务四(走近城市——见证历史变迁)上海史事
①上海南京路上穿旗袍和中山装的行人
②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③上海创办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
④上海创办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申报》
⑤上海最早创办了新文化运动的刊物《青年杂志》
⑥上海街道上行驶的有轨电车。
表格中整理的上海史事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哪些领域的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3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中日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二: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摘编自廖保平《辛亥百年: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现代化(即“近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中国人……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错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
——摘编自《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1)、据材料一,概括列强的侵略给近代中国带来的变化。(2)、据材料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3)、据材料三,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综合上述探究用史实证明这个观点并谈谈你对近代中国不断试错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