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 七上第1章 2022国庆练习02
试卷更新日期:2022-09-27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有两支温度计,玻璃泡一样大,但玻璃管的内径不同。将它们插入同一杯热水中,它们的水银柱上升高度和温度示数情况为( )A、内径细的升得高,温度示数大 B、内径细的升得高,但它们的温度示数一样大 C、内径粗的升得高,但它们的温度示数一样大 D、上升高度相同,温度示数也相同2. 一支没有刻度的煤油温度计,在标准大气压下,把它插入冰水混合物中时,煤油柱的长度为4 cm ,把它插入沸水中时,煤油柱的长度为24 cm。用它测一杯水的温度时,煤油柱长度为15 cm,则这杯水的温度为( )A、20 ℃ B、43 ℃ C、39 ℃ D、55 ℃3. 用材料甲制成的刻度尺去测量用材料乙制成的物体的长度。在15 ℃时测得的长度为l1 , 在30 ℃时测得的长度为l2。如果两次的测量方法都正确,且l1>l2 , 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材料膨胀程度不同,且材料乙的膨胀程度大 B、若在15 ℃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 m,则在降低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 C、若在15 ℃时取甲、乙两种材料的长度均是1 m,则在升高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 D、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对4. 有下列器材:a.白纸条,b.细线,c.大头针,d.刻度尺,e.量筒,f.圆柱体。若要测出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应选用的器材是( )A、adef B、acde C、acdf D、abdf5. 根据你对生活中科学量的认识,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A、人的手指伸入水里感到不冷也不热的温度约为35 ℃ B、四个中学生手拉手合抱的一棵大树周长约为10 m C、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 kg D、一间普通教室中空气的体积约为5 m36. 图是四名同学进行“用温度计测水温”的实验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7. 夏天的早晨,杭州市区自来水龙头流出水的温度最接近于( )A、0 ℃ B、25 ℃ C、50 ℃ D、75 ℃8. 用甩过的体温计测量病人甲的体温,示数是38 ℃,如果该体温计未经甩过就用来测量病人乙的体温,示数也是38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乙的体温一定等于甲的体温 B、乙的体温不可能等于甲的体温 C、乙的体温不可能高于甲的体温 D、乙的体温一定低于甲的体温9. 小丽同学在学习了长度的测量以后,用最小刻度是1 mm的刻度尺去测量科学课本的宽度,记录了如下数据,其中正确的是( )A、183.4 mm B、1.834 m C、18.34 dm D、183.40 mm10. 关于长度的测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测量长度时,读数的视线应与尺面平行 B、测量长度时,只需要读到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 C、测量长度时,必须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起测量,否则测量就是错误的 D、测量长度时,若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已磨损,可以从其他没有磨损的整刻度线起测量
二、填空题
-
11. 用恰当的仪器名称填空。(1)、取用少量固体粉末的是。(2)、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3)、经常用来配制溶液和作为较多量的试剂的反应容器是 , 在操作时, 经常会用来进行搅拌。12. 科学探究是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源自 , 经历的过程是:→→设计→实施方案(收集证据)→检验→报告与交流。如果收集的证据不支持假设,则需要并重新验证。13. 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许多科学知识需要经过仔细、准确的和 , 并通过认真、严密的后,才能出来。
三、实验探究题
-
14. 电风扇是常见的生活用品。小柯发现电风扇背面风小,而正面的风很大。爱动脑筋的他。产生了疑问。电风扇吹出的风是从哪里来的?他找来丝带和浴帽,将电风扇档位调到最高,把丝带挂在电风扇的正前方,发现丝带向前飘起(如图)。然后他将浴帽罩住电风扇的背面和侧面,观察丝带是否还能飘起,(1)、他用浴帽罩住电风扇的背面和侧面,这样做基于的假设是。(2)、实验过程中,丝带的作用是。(3)、小柯发现用浴帽罩住背面和侧面后,丝带飘起的角度变得很小。根据这个现象得出结论:电风电吹出的风来自风扇的背面和侧面。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可进一步补充的探究实验是。15. 警察常根据脚印的长度来推断罪犯的身高。人脚印的长度与身高有什么关系? 小金大胆猜测: 人的身高和脚长存在一定的倍数关系。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小金测量了家中部分成员的脚长和身高, 并记录在下表中。
成员
爸爸
妈妈
爷爷
奶奶
弟弟
身高(cm)
171.50
154.00
168.00
148.00
123.00
脚长(cm)
23.50
23.50
24.17
22.00
19.00
①
7.30
6.55
6.95
6.73
6.47
(1)、请将表格①处填写完整。(2)、从上述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3)、另一同学觉得该实验存在明显不足,理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