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9-26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儒家伦理从诞生之初就以血缘亲情作为伦理、道德的起点与基石,但“爱亲”之情是具体的、主观的,很难有“共同的情感”,如何能够在此基础上建立普遍有效的伦理原则呢?正是因为儒家伦理找到了人之为人的“基础性情感”,并以此作为“共同的情感”而唤起了人们内心的共鸣与同理心,才产生了伦理共识,而这就是“情理”的逻辑。

    孔子讲孝,悌是“仁”之本,可以成为伦理的起点,这是经验的总结,因为这种情感可以培养诸多德行。《论语·学而》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其理由与内在的逻辑是孝,悌是子对父母、弟对兄长的态度,而表现出来的是“顺”之德。在不同的伦理关系中,子对父言孝、弟对兄言恭、妇对夫言从、臣对君言忠,本质上都是带有主从性质的“顺”。孝、悌做得好,可以自然扩展到其他行为,因为这种情感可以培养习惯性道德行为和稳定的德行。这不是认知意义上的判断与推理,而是实践意义上本质相同的行为的不断延伸。虽然在现实生活中,这也许是一种合乎常理的现象,但是这种经验性的推理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孔子从“入则孝,出则弟”到“泛爱众”的构想,试图通过“爱亲”的推己及人达到“爱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有一定难度。

    这里涉及一个情感的“普遍有效性”问题。孔子将孝、悌作为伦理的基础,但这种情感既是经验的、具体的,又是心理的、直觉的,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从而使得伦理和道德难以形成绝对的、必然的道德律令。这造成了两个问题:一是对具体的情感是否认同以及认同程度的问题,孔子的学生宰予对三年之丧不满,觉得一年即可,孔子也只能无奈地说,你若心“安”,那么你就不用守丧三年了。可见,在伦理道德的源头上如果没有达成共识,其后的观念更易出现分歧。二是以孝、悌这种血缘情感作为伦理道德的基石也有风险,而“爱亲”与“爱人”中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过于强调“爱亲”,就会淡化“爱人”。实际上,在传统中国这样一个宗法家族社会里,更易使人的情感局限于家族之内。但如果为了克服血簿伦理的狭隘性而强调“爱人”,就如墨家的“兼爱”一样,会成为一种超出人之常情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因此,什么样的情感既是人皆认同、又能超越血缘情感的狭隘性而成为伦理更可靠的基石呢?孟子提出了“不忍人之心”,“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这种“不忍人之心”是同情、悲悯以及不可言喻的本能之爱,以这种情感作为“仁”的心理基础,大大增强了情感的普遍有效性。而将“不忍人之心”进一步具体化,即经典的“四心”说,孟子把孔子的心有“不安”发展为人人皆有的“不忍人之心”,再扩展为仁、义、礼、智“四心”,以此作为人类共同的心理基础,从而把儒家伦理莫基在“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等普遍的道德情感之上,克服了孝、悌血缘情感的局限性,把“爱亲”之情转化为人所共有的情,从而使伦理的基础更具普遍意义和理性特征。

    (摘编自徐嘉《儒家伦理的“情理”逻辑》)

    材料二:

    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中华文明在历史上是一种以伦理道德为重要文化符号的文明,“伦理型”不仅意味着以伦理为内核,也意味着以伦理为范型和规律,“伦理型”既是中国文化气质,也是中国文化气派。

    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漱溟从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两个维度宣告两个重大文化发现。一是“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以伦理组织社会”,这是生活世界的文明气质;二是中国文化“以道德代宗教”,“伦理有宗教之用”,这是中国精神世界的文化气派。自西周维新始,中国文化便开创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的文明道路,这就是家国一体的“国——家”文明路径,进而与西方的“country(国家,侧重地理划分和疆域)”和“state(国家或地方行政区域,侧重政府)”文明分道扬镳,它对文明史做出了突出贡献,创造性转化并发展了原始社会这个人类最漫长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血缘智慧,在迄今为止的那场人类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社会转型中,缔造了一种具有悠远深厚的文明根源和具有坚韧文明绵延力的文明道路、文化形态。梁漱溟反复辩证,中国文化不是家族本位而是伦理本位,家族本位是宗法社会的特征,“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中国文化的特点是将家庭逻辑发展为伦理规律,“以伦理组织社会”,从而生成伦理型文化的特殊气质及其一以贯之的文明传统。

    中国被称为“礼义之邦”,“礼”是血壕、伦理、政治三位一体,以伦理为核心建构的社会秩序和文化实体;“义”是依据伦理实体的要求即所谓“敬‘礼’”而建构的道德价值,中国是“礼义”之邦,而不只是注重礼节的所谓“礼仪”之邦,礼义之邦是伦理型文化的文明形态。中华文明是伦理型文化的文明形态。今天,我们实施伦理型文化战略,将助力人们践行共同的价值观,传承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

    (摘编自樊浩《伦理道德发展的战略自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具有具体和主观特点的血缘亲情作为伦理、道德的起点与基石的儒家伦理,难以让人们产生“共同的情感”。 B、孝、悌这种情感在本质上是带有主从性质的“顺”,《论语》中说,具有孝、悌情感而不好犯上的人是不会作乱的。 C、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宗法家族社会,人的情感更易局限于家族之内,儒家若强调“爱人”,就与墨家没有区别。 D、中国文化对文明史的突出贡献包括创造性转化并发展了人类的血缘智慧和缔造了一种具有悠远深厚的文明根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伦理共识的产生得益于儒家伦理利用人的基础性情感唤起人们内心的共鸣与同理心。 B、宰予对三年之丧不满,但孔子也无可奈何,可见在伦理道德的源头上达成共识很重要。 C、孟子的“不忍人之心”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并具体扩展为仁、义、礼、智“四心”说。 D、中国一向注重以伦理为核心建构社会秩序和文化实体的“礼”,因而被称为“礼义之邦”。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周易·系辞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于谦《立春日感怀》:“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C、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D、宋·李纲《议国是》:“上有素定之谋,下无趋向之惑,天下之事不难举也。”
    (4)、儒家伦理是如何把“‘爱亲’之情”转化为“人所共有的情”的?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
    (5)、当前,全社会都在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实施伦理型文化战略对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奔马图

    陈继明

    身为这座城市的一个居民,我常有义务带外地来的朋友去看桥。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连接香港、澳门、珠海三地,大湾区越来越热闹。

    关于大桥我不想说太多了。我真正要说的,其实是一匹马。大桥边的一匹马。假如是一个我认为可以不必凑热闹的人,我会谨慎地向对方建议,去看一匹马。或者说,去一个有马的地点看桥。我觉得那才是看桥的最佳位置。

    那是一匹退役的军马。至于马的品种——奥登堡马,我是很晚才知道的。一开始我们只认为它是一匹过于长寿的军马,至少有六十岁了。

    那个中午好晴美,在一个小海湾,看见一匹马,正背对着大海和大桥,在吃草。显然不是普通的马,身形伟岸,线条流畅,全身放松又暗含警觉,鬃毛和尾巴是黑色的,前腿的两个膝盖也是黑色的,其余部位全是白色的,令整个小海湾变得有些凉爽了。臀部左侧烫着一个代号:Z23。

    此刻越野车压出的两条车辙还在,老马冲着边缘地带的这一条车辙,打算一路吃进去,听见我的脚步声,静静抬起头,尖了尖耳朵。

    奇怪的是,只见马,不见人。

    我走向巨石筑起的长堤边,看见一个老人坐在较低处。

    “是军马吧?”我大声问。

    戴着黑色渔夫帽的老人回头看看我,没出声。我走下去,想和他聊几句。在南方,在一座管理系统很完善的海滨城市,遇见一匹马并不容易,又是一匹军马。我相信这个老人和这匹马一定来历不凡,后面一定藏着故事。

    “您当过兵吧?”我又问。

    他还是不说话,不过,他摇了摇头,长长的白胡子一抖一抖。

    我问:“您老今年有没有七十?”

    他狠着声说:“八十了!”

    “马呢?马也八十了?”

    他说:“差不多,在我家就五十年了。”

    我很难相信,马能活这么久。

    他猜出我不相信,说:“我家在火车站旁边,1978年夏天,我们生产队买了两车皮马,都是军马,多一半带着伤,瘸腿的,瞎眼的,缺耳朵的……”

    他笑了笑,说:“隔了一年,就分产到户了,地分了,牲口也分了,瞎马漫人要,我家要了。”

    这时瞎马恰好嘶鸣一声,高昂,英烈,只是声音的边沿明显有残破感。

    之后我和他就一同上岸了。

    又隔了一天,又是因为晚上有事,我提前在中午跑步。果然,在小海湾又碰见了老人和他的瞎马。这一次还有老人的孙子,中学生小可。小可在淇澳岛上一所贵族学校读书,午休时间偷偷溜出来和爷爷见面,顺便骑骑马。

    小可留着中分的头,小圆脸,厚嘴唇,脸色偏黑,眼神里有稚气,也有老成。他首先告诉我。他是如何从学校溜出来的:先从校园里爬上一棵荔枝树,再跳到校园外的一棵芒果树上,然后骑着共事单车越过淇澳大桥,来到小海湾。他还主动讲了他的爸爸和妈妈。

    他说:“我五岁那年,爸爸和妈妈吵了一架,妈妈跑了,再也没回来。”

    他又说:“我爸爸是做假发的,生意特别好,产品远销跃美。爸爸后来再婚了,生的是女儿。我是家里唯一的男孩。”

    据小可说,他发现爷爷后来得了抑郁症。回到珠海后,小可把爷爷得抑郁症的情况给爸爸说了。爸爸特别孝顺父母,听了小可的话,马上就坐立不安,泪流满面,当时就买了回家的机票,回去没几天,父子二人同来一趟飞机回来了。万万想不到,又隔了几天,瞎马也来了。爸爸花了几万元,雇了一辆东风车,把瞎马从祖国的西北端运到祖国的东南端,整个车厢里,只有一匹马和一堆草,爸爸还紧急在淇澳岛租了几亩地和几间农房,让爷爷专门养马、种菜。爷爷种菜,还是不用任何化肥和农药的。爷爷种的菜,看上去没别人家的菜好看,但吃起来味道大不一样。家里人吃不完就随便送给路人。

    再一次见到瞎马,是从微信朋友圈和一些直播平台上,少年小可老练地骑着瞎马,在车流滚滚的大街上高速奔跑。看得出,方向很明确,直冲市中心而去。不知是小可故意,还是瞎马受惊了,反正那种姿态是极为任性接近失控的模样。在若干险急的弯道处,小可和瞎马的身姿看上去令人揪心,有跌进大海、撞向楼房或踩踏人群的可能,可是,每一次都化险为夷,继续前行。飞离地面的瞬间,壁画般静在空中,一动不动,小可和瞎马经过之处,交通相继陷入瘫痪,司机们全都任性地按着喇叭。从沥青路面上弹起的马蹄声好听极了,秒杀了种种闹市的噪音,包括尖锐的喇叭声,在一座现代化域市里出现了一匹马,可以想象,惊叹之余,人们如何纷纷举起手机拍照,再迅速用自媒体发布出去,瞎马和少年小可瞬间成了网红。

    成为网红后,有人认出了瞎马的血统,奥登堡马,产自欧洲,温血马,十分名责。瞎马刚好具备奥登堡马的两大特点,一是高大,二是长寿,但能活到三四十岁已经很不容易,瞎马六十岁了还活得好好的,实属罕见。六十岁的马,相当于人的一百八十岁。这样的一匹马,肯定能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了,于是有人愿意收购它,出价三十万,甚至还可以再商量。如果是社年的奥登堡马,至少值一百万,不过,无论如何老人是不可能动心的。老人想和瞎马一起做大湾区发展的见证者。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连接香港、澳门、珠海三地”的“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也点明了小说的时代背景。 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故事,显得真实亲切,容易拉近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但内容局限于“我”的所见所闻。 C、小说采用插叙方式,通过小可的讲述交代有关内容:老人患了抑郁症,小可的爸爸得知后就买了回家的机票,还把瞎马也运到了大湾区。 D、小说中的马是一匹瞎了眼的军马,它已经六十岁了,相当于人的一百八十岁,又一举成了网红,这使得有人愿意出高价来购买它。
    (2)、关于文中小可在闹市区扬鞭策马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可为了成为网红,偷偷溜出校园,不顾自己和行人的安全在闹市区纵马狂奔。 B、小可老练地骑着瞎马,直奔市中心而去,那是一种极为任性而接近失控的状态。 C、在骑行途中,小可和瞎马多次有跌进大海、撞向楼房等危险,最后都化险为夷。 D、小可骑马狂奔,瞎马壮美的英姿,甚至弹起的马蹄声,都令司机和路人惊叹。
    (3)、“一匹马(瞎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有评论认为“小说构思巧妙,小可的爸爸始终没有出场,但小说又让读者常常感受到他的存在”,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评论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鲁有父子讼者,康子曰:“杀之。”孔子曰: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孔子曰:“不教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行不从,而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夫一仞之墙,民不能逾,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随迟故也。今是仁义之陵迟久矣,能谓民弗逾乎?《》曰:‘俾民不迷,’昔者君子导其百姓不使迷,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也。”于是讼者闻之,乃请无讼,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对曰:“政有使民富且寿,”哀公曰:“何谓也?”孔子曰:“薄赋敛则民富,无事则远罪,远罪则民寿。”公曰:“若是,则寡人贫矣,”孔子曰:“《诗》云:‘恺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文王问于吕望[注]曰:“为天下若何?”对曰:“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是谓上溢而下漏。”文王曰:“善。”对曰:“宿不祥。”是日也,发其仓府,以振鳏寡孤独。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民失其所务,则害之也:农失其时,则败之也;有罪者重其罚,则杀之也;重赋敛者,则夺之也;多徭役以罢民力,则苦之也;劳而扰之,则怒之也。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选自《说苑·政理》,有删改)

    【注释】吕望,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又称太公望、吕望、吕尚。商末周初政治家、军事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 B、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戳/不孝不亦可乎/ C、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戳/不孝不亦可乎/ D、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戳不孝/不亦可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躬行不从”与”躬耕于南阳”(《出师表》)两句中的“躬”字含义相同。 B、“《诗》曰”中的”《诗》”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为“五经”之一。 C、“恺悌君子”与“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悌”字含义相同。 D、“宿善不祥”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强调了教化百姓的重要性,还认为执政者要先做好表率,这样以后还有人不服从,再用刑罚惩治他,这样人们就知道什么是罪过了。 B、针对鲁哀公“薄赋敛”会让国君贫穷的担忧,孔子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来类比君王与百姓的关系,告诉他百姓富足了君王不会贫穷的道理。 C、吕望认为行王道的国家使百姓富足,行霸道的国家使士大夫富足;还认为知道好却不实行是不吉利的。周文王听从了建议,当天就进行赈济。 D、关于怎样爱护百姓的问题,太公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使百姓得利而不受损害,给百姓衣食而不掠夺他们,不耽误农时,不加重赋税,等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昔者君子导其百姓不使迷,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也。

    ②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5)、孔子和吕望(太公)对于君主为政治国的看法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洗兵马(节选)

    杜甫

    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

    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

    只残邺城不日得,独任朔方无限功。

    京师皆骑汗血马,回纥喂肉蒲萄宫

    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仗过崆峒

    【注释】①“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几经奔波,在官军收复长安后随唐肃宗返回长安,后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至洛阳,朝廷平叛的捷报频传,杜甫认为胜利在即,写下了《洗兵马》。②蒲萄官,汉官名,这里指唐宣政殿。③仙仗,皇帝的仪仗。④崆峒,山名,在今甘肃省平凉市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将士们的努力下,一些失地得到光复,捷报晚上传来,清晨就立即向朝廷禀报。 B、虽然黄河宽广,但听说“一苇”便可渡过,官军有破竹之势,叛军覆灭是必然的。 C、“独任朔方无限功”赞扬了朔方节度使的功绩,表达了复兴大业与善任将帅有关。 D、“清海岱”意为清除了“山东”一带的叛军,但诗人常常想起御驾经过“崆峒”。
    (2)、杜甫的《洗兵马》节选部分与他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在创作背景和表达的思想情感上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荀子·劝学》中的“”两句也以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2)、秦始皇统治时期,为了蒙蔽百姓、巩固统治而焚书坑儒,贾谊《过秦论》中的“”两句体现了这一点。
    (3)、古人常常感慨花草木叶的荣或枯(兴或衰),借此来寄托情感,这在古诗词中也经常出现,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由沉沦而奋起、由苦难到辉煌的命运转折历程放在历史坐标中来看,我们更能体会这种自信自强所彰显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历史创造精神。从      到民富国强,从受制于人到       , 中国人在精神上获得了自由和解放。①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消极变为积极,由悲观变为乐观,由自卑变为自强 , 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在精神上发生的最显著、最伟大的变革,②也是一个走过漫长历史的古老民族心灵世界里最壮丽的篇章 , 现在,中国人民在历史进程中蓄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         的磅礴力量,这种力量让中国人民不惧一切艰难险阻,昂首阔步地前行。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第①处是四个短句,第②处是一个长句,二者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为什么黄色的衣服更容易吸引小飞虫?         。趋性就是昆虫时某种刺激进行趋向或背向的运动,简单来说就是昆虫会朝着吸引它的环境方向飞,比如温度、光线、颜色等,有趋热性、趋光性、趋化性等习性之分。如果环境因素是昆虫喜欢的,那就是正趋性,例如蛾子和白蚁具有趋光性。而让昆虫讨厌的环境就会导致负趋性 , 蟑螂对光就具有负趋性,所以它们      。昆虫的趋性是通过进化保留下来的“生存习惯”。

    同样,     。蚜虫、蓟马、小绿叶蝉、白粉虱、斑潜蝇、簟蚊等多种害虫都对黄色敏感,具有非常强烈的趋黄性。在生活中最常见的“趋黄”的昆虫就是蚜虫和蓟马了,如果你穿着鲜黄的衣服走到了蚜虫或者蓟马的地盘上,不一会儿,你衣服上就会沾满这些小飞虫,粘在衣服上的虫子,还会把衣服弄脏。那么,被吸引来的这些飞虫会对人体有害吗?对此大家不必过分担心,既然会引起反感,人体对于蚜虫和蓟马来说没有什么明显的危害,它们不会叮咬人体,也不会寄生人的身上。但是有些种类的蓟马会分法酸性液体,使皮肤发痒,人们只要涂一些清凉油就好了。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根据上述内容,请分别简述“趋光性”“负趋性”的含义。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父”是传统武术界的流行术语,意思是“师父教徒弟拳脚的时候,只教拳不教步法;一旦教了步法,徒弟就可能打败师父了”,可见,在拳术里面步法很重要。“拳”指拳术,是中国武术中使手技法的总称;“步”指步型和步法,对于初学者来说,应该从步法开始练起。步法是中国武术的基本功,步法炼好了,武术才有根基,才可能有所突破,才可能“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否则,练成的只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