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9月期初联合调研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9-26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 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 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 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 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 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 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 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 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而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 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 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 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 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 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 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 注重归真返朴,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 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 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 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 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 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和,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 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 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 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 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 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 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 “国学”真正发扬光大。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双方主张截然不同,既对立又互补。 B、法、阴阳、名三家灭绝的原因是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 C、“国学”并不只是指儒家学说。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真正筑牢“国学”的根基。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道主义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顺任自然之性”,二者人生态度不一。 B、在生命与理想不可兼得之时,儒家的杀身成仁之举,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 C、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比如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D、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并不顺利,经历了从被孤立到逐渐与儒、道融合的漫长时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符合“儒家”思想的一项是(     )
    A、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D、兵贵胜,不贵久。
    (4)、简要概括材料三的行文思路。
    (5)、为何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独存?请结合材料,阐述其原因。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飞翔的故事(三)

    李浩[注]

    她没有父亲,她的父亲早早地在战争中死去。在她四岁那年她的母亲也殒命于狼群。这个年幼的孩子,竟然提着一根折断的树枝追打一只受伤的老狼,“打死它!打死它!”当她满身血污、气息奄奄地被炎帝从地上抱起的时候,手还在努力地伸着,眼睛里满是愤怒。

    她成为了部族之王炎的女儿,住进王庭,同时获得了一个新名字,精卫。

    多年以后的一天早晨,用过餐后,精卫决定去海边。喝鱼羹汤的时候她记起梦里的情景:巨浪和波涛翻滚着向她压下来,雪白的浪花骤然地变成了狼牙。“我倒要看看,海浪里面是不是真的藏着可恨的狼!”女仆试图阻拦,毕竟,到海边要走三天,而且炎帝曾反复嘱咐过他们一定要看护好精卫,别让她磕着碰着……精卫拉下脸:“我又不是笼子里的鸟!你们谁也不用告诉!我们现在上路,马上!”

    精卫的脾气不好,想想吧,从那么小就经历那么多的变故……没有谁敢忤逆她,她要是发起火来……一阵叮叮当当的忙乱之后,他们出发了。

    他们来到了海上。海风吹拂,海浪汹涌,白色的海鸥在海面上翻涌,如同被打成了碎片的布。“走,我们靠近些!”女仆阻拦:小公主啊,可不能啊,你看这么大的风,这么大的浪......

    “让开!”精卫脱下靴子,径直朝海边走去,海风忽然变小,海浪也安静了许多。精卫踩在沙子上。翻滚的乌云在她头上聚集。精卫朝着远处的一大团海浪跑过去。“小公主,别,不要!”女仆在岸边呼喊。“你们不用管!”

    奇怪的是,不安的海浪再次变小变得平静,只有海鸥和海燕的叫声尖锐,它们跳着奇怪的舞蹈。“小公主,不要再往里面走啦!太危险啦!”侍卫长冲着精卫的背影大喊。“不用你们管!”

    海浪又一次退后,远处,它们汹涌翻滚,几乎要和压低的乌云粘在一起了。海鸥们、海燕们像离弦的箭,它们插入到云层然后急速地坠落,即使离得那么远,女仆和侍卫们也能听得见这些水鸟骨头碎裂的声音。“求求你啦,小公主,千万不要向里面再走啦!海龙王已经退了三次,他绝不可能再退啦!”

    “我偏要他退,我偏要他再退!看他能把我怎样!他一定知道,我是炎帝最娇惯最纵容的女儿!哼,在梦里,我看到在海浪的里面竟然藏着狼牙!你们说,他是不是觉得我软弱可欺?难道,他不知道我最最痛恨的就是狼吗?”

    精卫昂着头,一步一步,朝着迎面的巨浪走过去。

    ……得到消息的炎急忙赶往海边。他见到的是女儿精卫的靴子、漂浮在水面上的尸体,以及冲至沙滩上的狼牙项链。傍晚时分。炎帝命人向龙王献祭。深夜,炎帝的营帐里多了一个赤发赤须的人,那个人自称是龙王,此处的海神。

    他告诉炎帝,他可以归还炎帝这个女儿。他说,当海水淹没了精卫,他赶在死神到来之前取了她的魂魄留在了水中,保护了她。“但我怕把她还给你之后她依然不依不饶,那样我的龙宫就会永无宁日。”炎帝向龙王致歉,说自己平日里实在繁忙而很少关心和关注这个孩子,让她有些娇惯任性,不合群。无论她做了什么做错了多少,他这个名义上的父亲都应当有更多的承担。“您放心,我来劝她不许与您为敌。”“好吧,”龙王点头,“如果你能劝得住她,我会在明天把她完整地还给你。如果你劝不住,我只能……”龙王没有再说下去,而是朝着炎挥了挥手。

    “父亲!”红着眼珠的精卫出现在炎帝面前,“马上去调您的兵马!龙王实在欺人,我们必须给他点颜色看看!”

    “孩子,你不能这样……”

    “父亲,难道连你也不肯帮我吗?就任凭他这样欺侮你的女儿?”“孩子,不是,你先听我说……”

    “父亲!如果你不肯帮我,我为什么要听?难道,你宁可相信他也不肯体谅我?我知道,我不是你的亲生女儿……”

    炎帝和精卫不断地争执,越争执,炎帝就越感到愧疚。“孩子啊,这些年,我收养了你却没把你带在身边,没能好好地教你,我……”“父亲,我感激你,一直都是。如果你真的想多为我做点什么的话,那就发兵,我一定要报仇,要掀掉他的龙鳞!你知道,这些天他把我关在了什么地方!”

    “孩子,他这样做其实是为了保护你……”

    “我不需要这样的保护!”精卫的眼睛变得赤红,“我不会放过水里面的任何一种活着的生物!只要有一口气,我就不会放弃复仇,哪怕,哪怕……”精卫忽然扭过头去,“哪怕我重新成为孤儿!”

    ——你都看见了吧。赤发赤须的那个人重新出现在营帐里。我想,我们都没有办法让她改变秉性,她的固执远比石头更为坚硬。

    第二日早晨,炎从悠长悲伤的梦中醒来,他发现,营帐的烛台上多了一颗亮晶晶的、樱桃大小的珠子。它有些软,拿在手上不得不小心翼翼。炎叫来侍卫,把他带到存放精卫尸体的营帐中。精卫的脸上依然是那副怒容,只是比平日里苍白得多。炎帝按照昨夜梦见的那样,掰开精卫紧紧闭着的嘴、生硬咬着的牙,将那枚珠子放进她口中。

    只见,刚才还在的精卫不见了。在她的衣服里面,钻出一只鲜血一样颜色的鸟。它一从里面钻出来,就尖叫着从营帐的门帘处急速地飞了出去……

    (选自李浩《飞翔的故事集》,有删改)

    【注释】李浩,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在传统故事和技法之外常以想象力赋予生命的更大空间,在奇诡的转折中,诠释了超越固有印象的写作可能性。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精卫从小无父无母,特别是四岁时母亲葬身狼群,这一悲剧使她对狼充满仇恨,从而引发了这个复仇的故事。 B、炎帝十分爱护精卫这个养女,平时极尽呵护,即便精卫不听劝阻,他也自责内疚,认为自己对女儿照顾不周。 C、文中多用反衬,如精卫的弱小与对老狼的愤怒、精卫的进逼和海浪的退让、精卫的坚持己见和炎帝的耐心劝说。 D、“海浪里的狼牙”这个意象在文中一再出现,既串联了文章,又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2)、关于文中精卫逼退海浪相关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海浪一再后退,乌云、海鸥与海燕的反复出现暗示潜在危险在不断地积聚增大。 B、“只要有一口气,我就不会放弃复仇,哪怕,哪怕……”“哪怕我重新成为孤儿!”从这里可见精卫的自以为是、蛮横固执。 C、精卫三次逼退海浪,实际是海龙王在一再退让,这为后文海龙王保护精卫埋下了伏笔。 D、面对女仆、侍卫们的呼喊,精卫说“我不是笼中的鸟”,张扬了本文追求自由的主题。
    (3)、小说以精卫化鸟作为结尾,删除了《山海经》中精卫鸟衔石填海部分。这样处理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
    (4)、著名作家博尔赫斯说“强大的虚构产生真实”。本文是如何处理虚构和真实的关系的?试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 , 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 B、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 C、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 D、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川,古代称三川郡,今河南洛阳地区。西周时期的三川指关陇地区的泾河、渭河和洛河。 B、九鼎,据传是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后,用天下九牧所贡之铜铸成九鼎,象征九州。 C、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对东方和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 D、桀纣,桀是夏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是中国商代最后一位君主。相传都是暴君,后泛指暴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仪认为先跟魏楚结盟,秦兵再攻打新城、宜阳,这样就到东西周的城外了,惩罚二周的罪过后,周天子交出九鼎,继而实现王业。 B、张仪认为蜀国是一个边远国家,攻打它劳民伤财,没什么好处,要打就打三川周王室,只有这样才能距离王业越来越近。 C、司马错认为要想国家富强,就要扩张领土;要想兵强马壮,就要使人民富足;要想得到天下,就要先广施仁政。这样才能获得天下。 D、司马错认为齐国和赵国为了自身的安全会去帮助楚国和魏国解围,如果这样的话,秦国就无法制止这四国的结盟,秦国就会处在危险的境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②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③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老子四章》)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踏莎行

    洪迈

    院落深沉,池塘寂静。帘钩卷上梨花影。宝筝拈得雁难寻,篆香消尽山空冷。

    钗凤斜欹,鬓蝉不整。残红立褪慵看镜。杜鹃啼月一声声,等闲又是三春尽。

    【注释】①:雁指雁柱,是乐器筝上整齐排列的弦柱。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词写思妇怀人,通篇就没有一个字点破本题,算得上是善达言外之意。 B、开篇由“院落”、“池塘”写到“帘钩”,让读者切身感受了主人公的生活天地。 C、这首词特别注意引寻、启发读者参与到词中意境来,一读即感,耐人寻味。 D、整首词通过环境、气氛,以及主人公的动作、心理来表现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2)、请结合该词内容谈谈作者是如何表现“思妇怀人”这一主题的。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四章中说“”。
    (3)、《春江花月夜》中,写按照古代传说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但此时没有用的句子是“”。
    (4)、《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表现苏轼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     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时,我们不就能     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      , 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横馘”的哲人身上啊!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在其位,谋其政。”( )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     天下,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庄子的机会来了,但庄子的心已冷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无所适从      体验    手足无措     杠杆 B、无法呼吸      体验    神魂颠倒     统治 C、无所适从      验证    神魂颠倒      杠杆 D、无法呼吸      验证     手足无措    统治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 B、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 C、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 D、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B、“君子之仕,行其义也” C、“上古君王,为政好德” D、“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论语》包含丰富的、密集的、精练的、非常纯粹的文化知识,文化含量非常高。举例说,一本《论语》五百多则,一万五千余字,有一百多个成语,成语是最原始的出处,最原始的本意,          。《论语》里几百则终生可以引用的格言,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这种知识体系,跟今天的教材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读《论语》一年,与其他孩子差距有多大,不用考试证明。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山上走,走得有点吃力,才有提升。每一步走得很轻松,一定是在往山下走。教育也是一样的道理,往上走还是往下走,结果不一样;一个在山上,一个在山下。

    现在的孩子,甚至读到博士、博士后了,工作了,还是心智不成熟。         :一是正确认识自己;二是正确认识他人和环境;三是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真正的成熟很正派很规矩 , 同时温良恭俭让。

    (1)、下列句子中的“规矩”和文中画横线处的“规矩”,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红楼梦》第七回:“亲友知道,岂不笑话咱们这样的人家,连个规矩都没有?” B、《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如今我拿待上司的规矩待他,他还心上不高兴。” C、《荀子·儒效》:“设规矩,陈绳墨,便备用,君子不如工人。” D、《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靠右的一间正屋住着屋主罗斯托玛乞维列,一个规规矩矩的市民。”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作文(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师傅在带徒弟过程中总是强调要理解工艺、理解过程,在清晰理解基础上,师傅才让徒弟雕刻、加工。徒弟经常会出现错误,师傅总是让他回想当初的讲解。师傅认为,理解清楚,雕刻加工才不会出现问题。徒弟学了多年才能够独当一面,创新出自己的作品。

    理解、实践和创新,适用于人类的一切活动。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