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摸底检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9-26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农业文化遗产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指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广义则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是物质形态的农业文化遗产,如一些有悠久历史传统和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一些乡村古建筑、传统特色民宿、传统特色饮食等;二是制度层面的农业文化遗产,如与农耕生产方式相伴生的一些制度设计和风俗习惯等;三是精神层面的农业文化遗产,指在农耕生产方式基础上所形成的特有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气质等。

    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粮食安全不仅包括数量安全,还包括质量安全。确保质量安全,需要尊重农业的自然循环规律,挖掘保护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多吸收传统农业的优秀成分,推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几千年形成的一些优秀农业生产系统,体现了人类保护环境的大智慧,为现代社会保护环境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范例。如有千年历史传统的浙江青田稻鱼共生农业模式、成型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等,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也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则通过发展农耕、林业、牧业三者有机循环生产方式,有效保持了生物多样性,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是涵养文化自信的需要。农耕文化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和情感认同,积极挖掘保护并传承弘扬好传统农耕文明,是提升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一个农业大国,有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几千年来,我国各地农民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物制宜,发展出众多行之有效的可持续农业生态生产模式,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双赢。在作物和农产品方面,中国古代农业对世界的贡献也是巨大的。世界上1200多种作物中,中国就有600余种,其中约300种起源于中国。在农学方面,中国古代农学自成体系并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立足新时代,推动建设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我们持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进一步挖掘其各方面的传承利用价值。

    在农业产业发展上,应赋予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要汲取传统农业优秀因素。尤其是相对欠发达地区和一些边远山区,人类与自然长期博弈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农业生产生活模式,是这些地区珍贵的农业文化资源优势和传家宝。用好这些宝贵资源,拓展农业多功能,是促进当地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乡村建设上,要根据农业生产方式特点,建设农村生活方式,保留青山绿水,留住乡愁,守好这些瑰宝。在乡村治理方面,要注意积极挖掘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优秀合理因素,融入现代治理体系。尤其注意挖掘古代农业社会德治中好的做法,推动乡村形成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的善治体系,推动乡村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借助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平台,世界各国应进一步加强农耕文化和农耕文明的交流互动。要向世界讲好中华农耕文化和农耕文明故事,也要积极吸收世界各国传统农业中一些优秀的成分,为国家所用。落实农业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和传承弘扬工作,还需建立更加完善的工作业绩考核办法,让保护的理念和举措真正落到实处。

    (摘编自宋圭武《共同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光明日报,2022.7.22)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久以来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制度、习俗等都属于农业文化遗产。 B、确保粮食的安全,也包括尊重农业自然循环规律,挖掘保护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C、中国有着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发展农业最早并且长期以来处于世界的前列。 D、持续推进农遗保护实践也是推动建设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粮食安全、生态环境、文化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角度论述农遗保护的特点。 B、文中青田稻鱼共生模式和新化紫鹊界梯田例,论证了农遗保护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C、文章从农业文化遗产含义谈起,层层深入地论述了为什么要进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D、为使农遗保护落到实处,文章在最后三段提出了新时代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属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一项是(    )
    A、漾濞核桃作物复合系统是传统的核桃与各种农作物间套作复合栽培独特的农耕模式。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户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并经营土地等形成的生产模式。 C、江苏吴江不断挖掘和弘扬传统蚕桑文化,创新推出符合时代需求的蚕丝产品。 D、枣庄古枣林位于山亭区店子镇8万亩长红枣园内,是山东现存保存最完整的古枣林。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斗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的中文简称。“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自古以来,人类就非常崇拜日月星辰,华夏祖先对于北斗星更是有着高山仰止般的敬畏。指极星(即北斗七星中的天璇与天枢两颗星,通过天璇与天枢联线的五倍延长线可找到北极星),更是功能神奇,因为找到了北斗星,就可以在群星灿烂的夜空中找到永远在正北方向的北极星,也就实现了定向导航。所以,将我国的卫星导航系统取名“北斗”,既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彰显华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渊源,让人浮想联翩。

    (摘编自曹冲、王立、来春丽《我国的卫星导航系统为什么叫“北斗”?》)

    材料二:

    我国自古以北斗为极重要之星座。《史记·天官书》曰:“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南宋王应麟引《春秋运斗枢》云:“北斗七星第一天枢,第二旋,第三机,第四权,第五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摇光即招摇也。”2000年前在黄河流域,北斗七星终年在地平线上,常明不隐,终年照耀于地平线上,自足引起深刻之注意。

    (摘编自《竺可桢文集·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

    材料三:

    北斗七星为什么会指北呢?其实它不是总指北,只有“勺子”头的两颗星(天枢、天璇)连线是总指向北极星(见下图)。北斗七星每天都会围绕北天极转360°,这叫“恒星的周日视运动”,是地球自转的反映,因此北斗的勺柄在一天内可以指向任意方向。

    所谓“北”的方向来自地球的北极点,而这个地理北极点在天空中的反映就是北天极(也就是现在北极星的位置)。由于地球自转,地面上的观测者看到天体于一恒星日内在天球上自东向西沿着与赤道平行的小圆转过一周的运动,所有的天体似乎都在围绕北天极旋转。而北斗星在北半球中纬度以上地区是不会沉到地平线以下的,属于“拱极星座”(指天极附近的星座,这些星座在视觉上都像是围绕天极运行,在高纬度区,这些星座都不没入或都不升出地平面)的一部分,因此只能说北斗星的所在的方向大致是北,但不能说“北斗星总是指北”,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北极星的方向才是正北方”。

    (摘编自中国宇航学会《北斗导航天地间》)

    (1)、下列选项中,没有体现材料三相关内容的一项是(    )
    A、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王勃《滕王阁序》)》 B、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沈约《夜夜曲》) C、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孟浩然《田家元日》) D、夫乘舟而惑者,不知东西,见斗极则寤矣。(刘安《淮南子·齐俗训》)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华夏民族自古对北斗星非常崇拜,认为它常现不隐,运行于天空中央,可主宰四方地域。 B、北斗星是最好的指北针,从北斗星的天枢、天璇和北极星的相对位置,可找到正北方向。 C、中国古代人民由北斗斗柄位置变化确定季节,由“斗转星移”的规律区分阴阳调节五行。 D、在地球上观测,会看到北斗星并不没入或升出地平面,它们只围绕北极星做360旋转。
    (3)、我国的卫星导航系统以“北斗”命名有什么含义?请谈谈你的理解。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盲摊

    相裕亭

    铃声响了,清脆而悠扬!这是附近那所小学的铃声。

    一天中,老人所期待的铃声有几次。可这一次,老人的神情有些特别,他想等等中午欺骗他的那个孩子。

    老人在离学校远的小桥左侧的护栏边,摆着一个不大的杂货摊儿。

    说是杂货摊儿,其实,就是一个可以拉动的小车儿,跟婴儿的躺篮子那样大,分上下两层,下层里有什么,他不给人家看,有两扇可以往两边开的小木门紧锁着。摆在上层的,花样挺多,有针头线脑,老人们抽烟用的打火机、火柴什么的,有老太太和小闺女用的发罩儿、花皮筋,滚鞋口的青带子什么的。花色品种最多的,还是孩子们吃的、玩的红气球、绿气球、黄气球和泡泡糖、花生糖。

    不管什么人买他的东西,你只管看看那上面的标价,放下钱,拿了东西走了,老人是个瞎子,他什么也看不见。有人拿他的东西,他只是眯着眼儿冲你笑笑,指指那上面的小牌牌,再多的话,没了。

    小学校的孩子们,每到放学的时候,就像小鸟归巢似的围到他小摊上来。自选自买,老人袖手旁观在小摊旁,堆一脸感激的笑,迎候着。

    今儿头晌,放午学时,不知是哪个孩子捉弄了他,多拿了他一块泡泡糖,或是少给了他一毛钱。老人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那个讨了便宜的孩子,没准放晚学时还要来的。他想跟那个孩子说说,别欺负他一个瞎子了!

    这会儿,放晚学的铃声终于响了,老人下意识地把他的小杂货摊往跟前拉了拉,以便能辨出上午那个多拿他泡泡糖的孩子。

    老人在小桥边摆摊已经多年了。附近,好多老街坊跟他都很熟,每到吃饭的时候,常有人送个包子,或端碗烧开水给他。他若想捉住那个多拿他泡泡糖的孩子,也很容易,让那些老街坊们给他长长眼睛就行。但他不想那样做。说到底,孩子总归是孩子,正是长年龄、长志气的时候,哪能给他们丢了面子。

    当然,这事情要落到附近那些老街坊身上,老人肯定是要说话了。话说回来,那些老街坊也不会那样做。那些常到他摊上买东西的老太太跟他亲近着呢!过来扯他的青带子什么时,总是要先大声喊呼一声:

    “尺子呢?”

    或是问他:“剪刀呢?”

    老人就知道是来割青带子或花皮筋的,问都不问,堆一脸笑容,摸摸索索地从小车的底层,把尺子、剪刀一起递上来。

    等老人听到剪刀、尺子响,就知道人家量好了,剪断子,扔下几个硬币或纸钱,走人了。

    他们从不亏扣老人一分钱。有时,还多扔个三毛、两毛的给他。

    老人的钱,都放在他跟前的鸡腰子似的饭盒里。那饭盒,看样子已有些年头了,仔细看看,已没有一点好地方了。

    老人的生意很清淡,一天也卖不了几块钱。最好的时候,就是附近那所小学放学的那一会儿。不放学时,小学校有铁门锁着,孩子们一个也不出来!

    每天,一到放学的时候,老人的小摊上总要热闹一阵子。孩子们相互挤着,拿他的泡泡糖,或买红气球。

    一时间,老人总是眯着眼儿笑着,听那“叮当、叮当”的进钱声。哪个需要找钱,孩子们也晓得自己动手。

    不用老人费一点事。

    回头,等放学的孩子们,一个个远去了,老人会摸摸小摊上的各样东西,然后一枚一枚地数数收了多少硬币。成块的放进内衣的布兜里,一毛、两毛的,仍旧放在饭盒里。

    这样的默契,在老人与孩子当中,一天一天地延续着。

    谁知,就在今儿放午学时,老人的糖少了一块,或者是说钱少了一毛。这是哪个孩子欺骗了他?思来想去,老人把可能落到了最后一个到他摊上买泡泡糖的孩子身上。

    记忆中,那孩子说一口奶声发气的普通话:

    “拿你一块泡泡糖”。

    随即一声“叮当”声——硬币落到饭盒里了。

    至于说,那孩子是不是拿走了两块泡泡糖,或是在拿泡泡糖时,是不是又轻轻地捏走了一块硬币,老人就不知道了。他只记得,那个单独走在最后的孩子,说话奶声奶气。

    揣摩孩子的心理,他讨了便宜,还会再来的。

    果然,就在当天放完学时,老人等来了那个单独走在最后,说话奶声奶气的孩子……

    刹那间,老人感觉到上午那个孩子又来到他摊前了,还没等对方说话,老人就帮他把泡泡糖递过来了,老人说:

    “孩子,拿去吃吧,我不要你的钱!”

    当下,那个孩子不吱声了!几乎没敢在老人跟前停留,转身跑开了。

    第二天,那个孩子没再到老人摊前来。

    第三天,第四天……都没有出现那个单独走在最后的孩子了。可就在这同时,老人的饭盒里忽然多了一毛钱。

    一时间,老人摸着那一毛钱,不知是激动的,还是难过的,两个深凹的眼窝里,不由自主地滚出了浑浊的老泪。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即写老人听到铃声后“神情有些特别”,并交待他想等等中午欺骗他的那个孩子,这为下文设置了悬念。 B、老人身有残疾,摆摊又生意清淡,被孩子骗了一毛钱,心里很不舒服,所以想找到那个孩子,挽回自己的损失。 C、作者从老人的叙述视角推进,对孩子都是侧面描写,只闻其声未见其人,构思精巧,激发了读者兴趣。 D、本文将多个富有画面感的生活片段进行裁剪组合,故事简单,但内蕴丰厚,体现了作者的创作功底。
    (2)、小说多次描写盲老人的笑,然而在结尾,老人已经找回了他丢失的“一毛钱”,却是“不由自主地滚出了浑浊的老泪”,这里体现出老人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以老人的小杂货摊为中心,写出了一个“人与环境共生”的小社会。请你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环境?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国家之任贤而吉,任不肖而 , 案往世而视己事,其必然也,如合符。此为人君者,不可以不慎也。阖闾以吴战胜无敌于天下,而夫差以见禽于越;穆公以秦显名尊号,而二世以劫于望夷。其所以君王者同,而功迹不等者,所任异也!是故成王处襁褓而诸侯,周公用事也。赵武灵王五十年而饿死于沙丘,任李兑故也。桓公得管仲九令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故魏有公子无忌,削地复得;赵任蔺相如,秦兵不敢出。由此观之,国无贤佐俊士,而能以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尝有也。故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俊。得民心者民往之,有贤佐者士归之。卫君问于田让曰:“寡人封侯千里之地,赏赐尽御府缯帛,而士不至,何也?”田让对曰:“君之赏赐,不可以功及也;君之诛罚,不可以理避也。犹举杖而呼狗,张弓而祝鸡矣;虽有香饵而不能致者,害之必也。”齐桓公使管仲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国市租一年,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对曰:“疏不能制亲。”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递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贤,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晋荆战于邓,晋师败绩。荀林父将归请死,景公将许之,士贞伯曰:“不可。今天或者大警晋也。林父之事君,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今杀之,是重荆胜也。”景公曰:“善!”乃使复将。

    (节选自《说苑·尊贤》)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桓公得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 B、桓公得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 C、桓公得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 D、桓公得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不肖而凶”与“凶年免于死亡”(《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凶”字含义相同。 B、“成王处襁褓而朝诸侯”与“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两句中的 “朝”字含义相同。 C、“寡人封侯尽千里之地”与“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两句中的“尽”字含义不同。 D、“齐桓公使管仲治国”与“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两句中的“治”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君主如果想要在国家治理上有显赫成绩名垂后世,在用人方面就一定要慎重,这都是经过历史事实验证的。 B、卫国的国君因为德才兼备的贤人没有来卫国辅佐他而感到困惑,田让毫不客气地指出问题所在,即赏罚的标准模糊。 C、齐桓公任用管仲治理国家,但一开始的效果并不好,对管仲推崇的孔子由此认为没有君主的支持,贤才也难有成就。 D、荀林父打了败仗,惹得晋景公心中恼怒,要杀他,幸亏士贞伯替他说情,才得以逃脱罪名,恢复了将军职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所以君王者同,而功迹不等者,所任异也!

    ②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

  •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千秋岁

    秦  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注]。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释】鹓鹭:谓朝官之行列,如鹓鸟和鹭鸟排列整齐有序。飞盖,状车辆之疾行。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乱”“碎”两字凝练地写出春景的生机盎然,但其中又隐约有乐景衬哀情之感。 B、“碧云暮合空相对”一句,既写了时间的缓慢流逝,又凸显了诗人的形单影只。 C、曾经西池会上的好友,而今谁在?这里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朝廷的不满。 D、诗人由春景触发对个人际遇的感慨,表达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思想容量极大。
    (2)、“愁”是一种难以捉摸的思绪,古人喜欢用“水”来喻愁,本词与《赏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都有此类诗句,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异同。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不同现实境遇和生命情怀,会有不同的意象选择,比如李白诗喜用“清酒”,如其《行路难(其一)》中的“”,杜甫诗常用“浊酒”,如其《登高》中的“”。
    (2)、庄子《逍遥游》中“”两句以动植物为喻,说生命短的比不上生命长的,形象表明见识短浅的人理解不了见识高深的人。
    (3)、《登飞来峰》中的“”两句体现了王安石力主变法的思想,这与他“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是一以贯之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些孩子在玩耍,他们变换着石子的阵势,说:“这是在行军,那是牛群和羊群。”但是,过路人只看到石子,不明白孩子心中的财富。

    同样,享受黎明的人会在初现的晨曦中温暖身子。那个走向井边的人,因为口渴,把沉重的桶提上井沿。口渴,使他的步伐、他的双臂、他的眼睛都充满了意义,就像一首诗。有些人若不在辛苦中获得信仰,欢乐也不会找上他们。

    我也注意到了那个人,他听音乐,却不用心。他叫人用轿子抬他去听,而不是自己走着去听。没有人爬上山坡,大好风景也无人欣赏。但让人抬着送上山顶,你看到的不过是   ①   的景物,你怎能赋予它实质的意义呢?

    一个对现状深感满意的人,必是经过努力后方能有   ②   的享受——他走的每一步都是在调整山河,推平村庄的砾石路。这个景色起自他的胸臆,他感受到的快乐也是孩子感受到的快乐——他排列了石子,建造了城市,于愿已足。看到一堆未经自己努力而成为风景的石子,哪个孩子会   ③   呢?我若不身体力行,就不存在任何历险;我若不用尽心力,一切就没有意义。

    我想说的是,你们没有权利不努力。因为,不做这件事,便要做那件事——你们必须长大。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分别使用了“我”和“他”,“我”和“你”的称谓,请简要说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按照黄永年先生的说法,古籍整理就是对古籍进行校勘、标点、注释、今译等加工,其目的是使古籍更便于今人和后人阅读利用。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所创造传承下来的文献典籍,其数量之丰富,内容之深厚,是其他任何民族和国家所无可比拟的。这些文献典籍,我们概称为“古籍”。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对这些文献典籍进行搜集、校勘、编订、抄刻、传播的整理工作从未中断过。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       , 已经很不容易了。除了今人对古人的社会生活产生隔膜的影响之外,古籍本身在流传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错误,使得我们使用起来很不放心。       , 大多数古籍使用的是古代汉语,而在二十世纪初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白话文运动”的推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成为知识界、教育界的主流。由于这种现象持续近百年之久,造成今人对古籍的阅读使用,生出越来越多的障碍。新中国成立后,相关部门组织全国的学术和出版力量,以丰硕的成果奠定了古籍整理出版事业的基础,其中的优秀成果成为体现古籍整理最高水平的代表之作和传世之作,为文化繁荣和民族复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改变语序,但不得改变原意。
    (3)、请对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90字。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代的袁枚在其《随园诗话》中,曾有一句重要的有关如何学习的经验之谈,“不取亦取,虽师勿师”。其中之意可以这样理解:“不取亦取”指的是“取”其精华,而“不取”其槽粕;“虽师勿师”指的是“师”法其长,而“勿师”其短。看似矛盾的表述,其实并不矛盾。这样的理念,不仅适用于个人的成长,也可以运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以及全球意识的树立和各种世界关系的处理等。

    复兴中学文竹苑文学社团的成员们,准备组织一场与上述材料话题相关的讨论会。请作为社团成员的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