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23届高三(9月)起点考试语文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9-24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文化相对论”认为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因此,在比较各民族的文化时,必须抛弃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我族文化中心主义”观念。一个种族或群体把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看作是最好的,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评价别的种族和群体的思想和行为,这就是种族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把人分成“我们”和“他们”,我们都是对的,他们都是错的。种族中心主义走到极端,就是大国沙文主义,就会引起种族或国家之间的冲突,甚至战争。

    为了避免种族中心论,人类学家对文化采取了相对态度,即主张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否合理,不应当用外部标准来判断,而应当用他们自己所在的社会或群体的价值标准来判断。比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中亚人吃饭拿手抓,各自有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是否合理,要用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判断;要不要改变,也要由他们自己决定;外人不能说三道四指手画脚。应当说这是一种客观的、公平的文化价值观,它有利于各民族和国家之间和平相处。于是文化相对论就成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主流思想。

    但是文化相对论也不是无限的,不同文化之间也不是完全没有共同标准的。如果把文化相对论无限化,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那就会导致世界上没有公理,无法沟通,这就会阻碍社会进步。比如一些部落吃人,按他们的习俗是对的,别人不能反对。一些民族实行奴隶制,不把奴隶当人看待,可以买卖,可以杀戮。按照他们内部价值标准说,这是合理的,应当的,别人也不能反对。倘若普遍如此,那么社会还能进步和发展吗?事实上,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民族和国家之间交往更加频繁,这就必然形成人类共同的价值观。要不然世界各国人民怎么互相交往与共同进步呢?所以说,不能把文化相对论无限化。既要承认文化相对论有客观性,又要承认人类需要有共同的价值标准,这才是科学合理的态度。

    一个种族或群体的文化价值,是他们长期共同生活在他们那个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人类共同的文化价值,是在人类交往和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前者是种族和群体文化的特殊性,后者是人类文化的普遍性。经济社会越发展,世界交往越频繁,人类共同价值就越会增多。这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大趋势。

    (选自杨心恒《说说文化相对论》,有删改)

    材料二:

    文化相对论者主张抛弃欧美中心主义,尊重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反对用暴力干涉落后民族的文化,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们不作分析地把一切文化都看作是具有同等价值的文化,忽视其文化背后的社会发展水平,不主张帮助落后民族提高文化水平,使不发达地区继续保持落后状态。

    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并不是都同等价值,并不是都要受到尊重。文化相对论者极力推崇文化的多元性,反对西方人用他们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衡量落后民族文化,并野蛮干涉,使落后文化服从“优秀”的西方文化,或者同化它。这是文化相对论中值得肯定的积极因素。但是,难道被西方人看作是落后的文化,一定是文化相对论者想象的那种有民族特色的原始美,被当地人喜爱的那么值得去推崇、保护的文化吗?那种文化保持下去,一定永远那么吸引人吗?

    其实文化相对论者只注意了文化的特色,一味地去保护、尊重,而不去了解这种文化在道德伦理角度、人类社会发展角度、民族文化水平提高角度和现实生活角度的好坏,不去分析那些文化的差异,那是十分片面的,是十分不理智的,更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所以虽然文化相对论者在理论上很得意地用仁慈的中立态度去对待每一种文化,但在现实生活中是万万行不通的,文化并不是同等价值的,并不是都要受到尊重,有的甚至要去推翻它。

    与文化相对论一样,文化进化论有片面性,但事物不能不“进化”,用哲学的话讲是“事物总是要发展的”。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不能永远停留在文化相对论者所保护尊重的“落后”特色时期的,不然会受外来民族的侵犯,所以各民族众多有识之士去“先进”国家寻求文化“进化”,以此来使本民族站起来。我支持达尔文的“进化论”,但是我绝对反对到处肆意地乱用“物竞天择”。过分强调物竞天择,这个世界就会多一分不安宁,国家之间相互战争,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后果很难设想。希特勒就是一个过分强调物竞天择的人,由此想灭绝犹太人。

    (选自王顺《文化相对论是一把双刃剑》,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相对论认为每种文化都具有充分的价值,反对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评价别的种族和群体的思想行为。 B、文化相对论之所以能成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主流思想,原因之一是有利于各民族和国家之间和平相处。 C、对于部落吃人、奴隶买卖这种现象,我们不能野蛮干涉,应该用欧美认可的价值标准合理引导。 D、文化相对论者只注意了文化特色,以仁慈中立态度对待每一种文化,但理论与现实脱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需要理性地看待各个种族、群落的文化,不能认为一切文化都具有价值。 B、文化相对论保护了民族文化多元,避免了同化,但正是这种保护导致外来民族的侵犯。 C、文化相对论与文化进化论均具有片面性,因此,面对具体文化现象我们需辨证思考。 D、材料二支持落后文化需进化的观点,但反对把自然界的“物竞天择”运用到人类。
    (3)、下列选项不属于“种族中心主义”思想和行为的是(    )
    A、乡下的阿Q们讨厌城里人煎鱼时放切细的葱丝。 B、国学爱好者认为京剧是国粹需要保护传承。 C、美国以“民主”名义发动伊拉克、阿富汗战争。 D、韩国人强烈呼吁取消日本“丑陋”的相扑运动。
    (4)、社会学家费孝通晚年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的观点,已经成为诸多文化学者的共识,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观点加以分析。
    (5)、材料一、材料二都提到落后文化并不都具有价值,对于如何使落后文化进步,各自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 2. 现代文阅读Ⅱ

    师陀

    黄昏从空中降下来了,降落到小城的屋背上和小胡同里了。卖煤油的远远从小胡同的转角上出现,肩上担着挑子。

    “卖煤油啊!”梆!梆梆!他喊着,敲着木鱼。

    胡同里没有人。一条狗望望他,接着又自行走开。有个门响着,有人从里头走出来。

    “卖煤油的!”走出来的人站在门口台阶上喊,手里端着灯。

    梆!梆梆!卖煤油的在台阶前面停住,挑子放到街沿上了。这是个装着架子的煤油桶,另一头配一口箱子,上面贴着红斗方,里头放的是各种杂货:火柴、香烟、纸、糖和烟丝。

    买油的说:“打四两。”

    “不说也知道。”卖煤油的接住灯。

    卖煤油的用提子把油吊出来,量够了数目。

    “自来火又涨价了?”

    “又涨价了!”

    卖煤油的并不高兴,比打油的还不高兴。他数过钱——梆梆!重新担起挑子。

    “越涨越没利看!”他回头又加上一句,“你想想一馒头现在几个钱一斤?从前自来火三钱两盒,赚你一个;现在三十线一盒,不说谎,赚你两个半制钱!

    在冷落的小胡同里,卖煤油的担着挑子,木鱼敲得动天响。他有他的调子:梆!梆梆!

    他有他的老声音,从来不变的声音:“卖煤油啊!”挑子活跃地跳动着,他就这样顺着胡同走下去,一路上迎着他是开门关门的响声。

    “喂,卖煤油的!”又有个小门打开,又有个声音向他喊。

    这喊他的是个老太太,一听下面的谈话就知道。

    “你真是上辈子烧香烧来的福气,老斋公,娶这么一房好媳妇,两天点一灯油!”卖煤油的看了看灯,一看他就准知道是新娘子的。

    老太太喜欢得几乎把眼泪都流出来。

    “会做活呢,”她说,“你给够数就好了!”

    “老天爷是见证。”

    当他们谈话时候,远远地又有一个人喊了。卖煤油的担起挑子,极和气地跟老太太分了手。

    梆!梆梆!“卖煤油啊!”他喊着,尽量敲着木鱼。

    这一盏是厨房里的灯,上面落了许多灰尘。喊他的是个中年女人,脸红红的,被烟熏得满眼泪。

    “该吃饭了。”没有放下挑子,卖煤油的就笑着招呼。买油的并不直接回答。

    “有铜版纸吗?”她问。

    “有,有!”

    卖煤油的赶紧打好油,赶紧到另一头打开箱子,或是说他的杂货店。

    “今天又是记账吗?”

    “又是的!”

    “可是前面老早三吊多了?”

    “四吊多终归要还你的——怕什么?跑了和尚跑不了寺!”

    真没有办法!卖煤油的笑着叹口气,卖煤油的担起挑子,天渐渐暗下来了,小胡同里不再有人出现了。梆!梆梆!他顺着小胡同走下去,一路上喊着,比先前更响更急地敲着木鱼。所有的灯他都认识,只要摸摸他就知道是谁家的,甚至是谁用的。现在它们已经被点起来,光亮照耀着每间房子,不管是发霉的熏黑的整洁的倾倒的全照耀到了……梆!梆梆!木鱼越来越急,越响越远。最后只剩下空洞没有行人的小胡同,转个弯,他的影子随即消失在昏暗中。

    可不是,他自己家里的灯也该点起来了。

    一九四二年二月

    (节选师陀《果园城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10月版,有删改)

    【注】:《果园城记》是师陀抗日战争时期在沦陷的上海写成。“果园城”既是师陀的心灵栖息地,也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寂静胡同深处,反复出现的这种“梆!梆梆!”声,是一种让胡同里的人听惯的声调,也是这里多年仍旧没有改变的事物。 B、“卖煤油的并不高兴,比打油的还不高兴”,其中“不高兴”是为了突出卖油者的心地善良,有替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没有私心。 C、《灯》里的胡同世界是作者的情感载体,不仅仅是诗意表达,这里既有诗意般的静谧安闲,也有底层百姓生活的窘迫。 D、卖煤油者对待不同顾客态度不同,或对顾客真诚而坦率,或对顾客夸赞而和气,或对顾客无奈而同情。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连用“降下来”“降落”等一系列动词呈现的动态场景,增加了故事背景的意境美,体现了古朴典雅的文风。 B、《灯》中的卖油者虽是小人物,卑微坚韧,身上却散发着“牧歌风味的悠闲”,在平凡琐碎中体现了良好的职业操守。 C、“灯”在文中具有象征意味。如“现在它们(灯)已经被点起来……”,这里的“灯”象征着百姓对生活的希望。 D、文中写了三个买卖煤油的片段,以点带面,反映出居住在胡同里的人们的生活境况,简洁的对话折射出人物的心理。
    (3)、“梆!梆梆!”的木鱼声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
    (4)、著名学者马桂君评价本文时说道:散文化小说,可以从那些给予小说的规约中游离开来,拓展更宽松的活动余地,从而有针对性地表现作品一些非小说的特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散文化小说”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苏子为赵合从 , 说魏王曰:“大王之地,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庐田庑舍,曾无所刍牧牛马之地。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无以异于三军之众。臣窃料之,大王之国不下于楚。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愧之。臣闻越王勾践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千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斩纣于牧之野。岂其士卒众哉?诚能振其威也。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今乃于辟臣之说,而欲臣事秦。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三乞矣大毛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故敝邑赵王使使臣献愚计,奉明约,在大王诏之。”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今主君以赵王之诏诏之,敬以国从。”

    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 , 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求无危,不可得也。秦挟韩而攻魏,韩劫于秦,不敢不听。秦、韩为一国,魏之亡可立而须也,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魏王曰:“寡人蠢愚,前计失之。请称东 , 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效河外。”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B、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C、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D、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合从,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秦在西方,六国地处南北,故称“合从”。 B、苍头,仆役以青巾作头饰,故称“苍头”。也指以青头巾裹头的兵卒。文中指后者。 C、河外,春秋至战国,“河外”意义多有不同,可分别指黄河之南、西,与河内相对。 D、东藩的“藩”与《过秦论》中“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的“藩”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仪与苏秦面对同一个游说对象,晓以利害,渲染各自主张的好处,这实际上也是另一个刀光剑影的战场。 B、在说明魏国实力的同时,苏秦又列举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众多事例,还劝谏魏王不要听信那些谗臣的邪说。 C、同是合纵,在苏秦看来必能形成抗衡强秦的联盟和战略,在张仪看来由于利益不同、人心不合,终究会成为一盘散沙。 D、面对苏秦和张仪的游说,魏王左右摇摆,从中既可见苏秦和张仪的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也可见魏王缺乏主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愧之。

    ②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

    (5)、苏秦和张仪分别前往游说魏王,二者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 , 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蘋洲:长满水草的沙洲。③镜湖:在今浙江绍兴。唐代贺知章告老还乡,唐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以示矜恤。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酒徒”两句将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与心存恢复的有志之士的际遇形成鲜明对比。 B、上阕“独去作江边渔父”给我们塑造的是一个怡情山水、隐逸闲适的渔翁形象。 C、轻舟低篷在蘋洲烟雨中非常渺小,词人却用“占断”一词,尽显独享风光的惬意。 D、全词用笔蕴蓄,颇见炼字之功,“元自”“何必”两词在表现感情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2)、陆游在作品中自称“闲人”,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也称自己是“闲人”,请分析两者有何异同。
  • 5. 名篇名句默写
    (1)、苏洵的《六国论》中“”很有画面感地写出秦的贪得无厌,秦的贪欲让人无法真正睡安稳。
    (2)、在李商隐的《锦瑟》中“”两句,意境既阔大寂寥,又温暖而朦胧。
    (3)、有人说中国古诗词若无酒就会少很多味道,随着酒的出现,各种盛酒器或酒杯也频频出现在古诗词中,承载着诗人的诗情,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央视网联合出品的新青年生活分享类节目《你好生活》第三季于近日收官。这档节目主要面向年轻观众,既突出了青春视角,也营造出了一种难得的历史纵深感,是一个搭建起青年与历史对话桥梁的节目。

    给人印象深刻的是第四期节目《泉源》。主持人和嘉宾在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梧桐山,沿着红军曾经走过的路去寻找泉水源头。一行人一边艰难地行进,一边讲述着四渡赤水的故事,感慨长征路上的____。这次“饮水思源”之旅让观众再次感叹美好生活从来不是“____”的,而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蹚平了崎岖换来的,“就像我们喝到清凉的泉,别忘记,它一定有源”。

    《你好生活》没有陷于琐碎的日常,而是以真实动人的故事、细致入微的生活片段,将宏大的时代命题____。为民小学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是脱贫攻坚的生动答卷;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输城区的北京怀柔山村,是乡村振兴的名片;散落在稻田间的一座座民宿,是生态优化孕育出的金果银果……正是时代发展,成就了当下的美好生活。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____?喝粥还是喝牛奶?有学者认为,早餐不能喝粥,要喝牛奶。早餐作为一天中非常重要的一顿饭,其作用绝不仅仅是“填饱肚子”。《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中建议,早餐应提供全天25%-30%的能量。粥里缺乏优质蛋白和植物中的维生素,让孩子喝一大碗粥,肚子就没有空间再装下鸡蛋、蔬菜、牛奶、肉类了。____,多留点空间吃肉、蛋、奶、蔬菜这些营养更丰富的食物。

    一份合格的早餐应该是这样的:1富含蛋白质,“充足的牛奶和鸡蛋”,这类食物富含蛋白质,容易消化吸收,增强机体免疫力,日常早餐可以是一个鸡蛋,200-250mL牛奶;2富含碳水化合物,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主食,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其实碳水化合物种类很多,如包子、面条、红薯等,日常注意粗粮和细粮相结合,主食控制在80-100g;3有新鲜蔬果, ____,蔬菜水果不仅能为机体提供维生素,还可提供膳食纤维和矿物质。新鲜蔬果至少二选一,摄入150-200g比较适宜。

    清晨,一顿富含营养而味道清淡的早餐,是你我健康的选择

    (1)、下列句子中的“我”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在这件事上,你我都没有错,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B、在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我都会感到无比的自豪。 C、进人高三以来,我们班已形成一股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D、南极变暖,全球生态问题日趋严峻,环境保护是你我的责任。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庄子在面对楚王欲托付国事时,用“吾将曳尾于涂中”的回答拒绝了楚王;宋人面对绚丽斑斓的唐三彩,没有一味去迎合,反而返璞归真,摒弃多余的装饰和艳丽的色彩,使宋瓷简约素雅,温润如玉;成绩优异的烈士之子包家骏收到很多名校的邀请,但他选择了中国人民大学,因为这是他因公殉职父亲的母校。在生活中,也有很多选择,每一次慎重选择的背后都有我们自己坚守的东西。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