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初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9-23 类型:开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夏商周三代宗法制度的最重要特点是将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这反映了宗法制度(    ) 
    A、家国一体化的特征 B、原始宗教的内隐性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维护嫡长子继承制
  • 2. “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于是天子与公卿议,更钱造币以赡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从中可知汉武帝实行币制改革的初衷是(    ) 

     ①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②抑制富商大贾势力 

     ③整顿吏治惩处腐败     ④有助解决国家急难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3. 骑竹马作为一种儿童游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儿童通过模仿骑马一蹦一跳的样子锻炼腿部力量和上下肢的协调性。下图是敦煌佛爷庙湾36号魏晋墓《骑竹马》画像砖石。该图体现了(    ) 

     

    A、市民娱乐和休闲生活的情趣 B、胡汉民众的生活存在差异 C、民间体育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D、社会稳定繁荣的时代风貌
  • 4. 宋代把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区分为“生番”和“熟番”,“生番”仅要求保持臣属关系,朝廷不干涉其内政;“熟番”则按部落为单位进行编组,要听从朝廷的节制,甚至要服兵役。这种做法(    ) 
    A、实现了边疆与内地统一 B、继承了传统的羁縻政策 C、消除了民族间隔阂分歧 D、维持了边疆的长期安定
  • 5. 明清时期,江南许多地方的农村家家户户大量种植棉花、纺纱织布,生产的棉纺织品运销全国,甚至还大量出口到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及欧洲等地。由此可知,当时江南地区(    ) 
    A、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B、加速社会阶层流动 C、农产品已经完全商品化 D、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 6.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把孔子改制说成是“与时变化”、向往“民主”之“太平”。他用自己的观点阐释儒家经典,把孔子装扮成维新变法的祖师,“以便镇压反对变法的士大夫”。康有为此举从根本上反映出(    ) 
    A、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政治斗争策略灵活 C、维新变法缺乏支持 D、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 7.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城市婚姻状况发生了巨大改变,据统计,在一项针对单身青年的调查结果显示,315位青年中希望自由恋爱并自主决定婚姻的青年竟达273人,比例约为86%。促使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文化运动开展 B、旧婚姻观念已经瓦解 C、五四运动的爆发 D、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 8. 红军部队建立了一些培养红色医务人才的军医学校。到1934年10月,共培养各种医疗卫生人才686名,其中军医学员181名,调剂员75名,看护员300名,保健员123名,研究员7名。这一举措(    ) 
    A、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B、成为创建人民军队的宝贵探索 C、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统治 D、为长征取得胜利做了重要保障
  • 9.   1978年9月,肥西县山南镇黄花村决定试行“四定一奖一罚”。四定:定任务(每人承包1亩麦田、半亩油菜田),定上缴(麦子每亩上缴200斤、油菜籽每亩上缴100斤),定工分(每亩耕地记200个工分),定成本(每亩地生产成本5元)一奖:超产100斤奖励60斤。一罚:减产全赔。“四定一奖一罚”(    ) 
    A、掀起了农业互助合作的高潮 B、废除了人民公社管理模式 C、推动土地所有权经营权分离 D、开启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 10. 希罗多德在写作《历史》时,常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搜集资料,在资料运用时详加甄别,对于不十分可信的资料,明确说明其来处。他说,“我的职责是记叙人们向我叙说的事情,但相信一切并不是我的责任,这一原则可以适用于我的整部历史”。这表明(    ) 
    A、《历史》一书所述内容并不可信 B、历史研究需有审慎求真的理性精神 C、通过实地考察搜集的资料更真实 D、同一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历史解释
  • 11. 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是由国王或大封建主颁发给城市和市民的法律意义上的权利认可证书,用以承认城市的自治权利、规定城市的基本制度和市民的基本权利。城市特许状的颁布旨在(    )
    A、维护封建主的利益 B、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C、解放城市平民思想 D、加快城市民主进程
  • 12. 印第安人以太阳神金字塔为代表的建筑艺术,让人惊叹不已,是世界建筑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以鹰羽冠为代表的民族服饰,色彩鲜艳、做工精巧,为世界民族文化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印第安人为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B、印第安人积极借鉴其他文化的成就 C、印第安文化深刻影响了世界发展趋势 D、印第安文化是世界上最辉煌的文化
  • 13.   1497年,英王亨利七世颁发给威尼斯人卡伯特航海特许权,准许他将新发现的地区打造成英国的殖民地。亨利七世还派遣“马修”号载着卡伯特及英、法两国的船员向西航行,使北美纽芬兰岛得以被发现。这说明(    ) 
    A、欧洲国家间的航海竞争激烈 B、私人商业活动受到政府严格限制 C、国家力量推动航海事业发展 D、新航路开辟源于国家力量的推动
  • 14.   1525年马丁·路德的德语版《圣经》出版之后,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1541年瑞典语《圣经》出版,1550年丹麦语《圣经》出版。法国、英国等国家在16世纪都出现了自己民族语言的《圣经》译本。材料最能说明(    ) 
    A、西欧掀起宗教改革浪潮 B、天主教会遭到沉重打击 C、各国普遍希望加强王权 D、民族国家认同逐渐增强
  • 15. 参与美国制宪的威尔逊曾反复强调:“执政官应当由一人担任,可以使其具有当机立断的能力与责任……但要控制立法权,则必须将其分解。”1787年宪法最终确定,最高行政权由一名民选总统执掌。据此可知,当时美国政府此举是为了(    ) 
    A、通过集权强化国家的行政能力 B、对总统的行政权加以制约 C、改良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 D、加强总统对立法权的监督
  • 16. 19世纪初期的英格兰流行起了时装风潮,人们愈发频繁的讨论起衣着装扮,不同款式的服饰和搭配出现。而日本的和服、印度的纱丽和一些伊斯兰国家的连筒裤都是几个世纪以来一成不变。这主要是因为(    ) 
    A、传统文化的影响较难突破 B、文化交流开拓了英国视野 C、工业革命提升了消费能力 D、英国致力于引领时尚潮流
  • 17. 20世纪初,比利时将刚果变为殖民地后,在当地开展有组织的可可种植,刚果成为欧洲重要的巧克力原料产地。同一时期,欧洲人掌握了生产固体巧克力的技术,巧克力逐渐走进千家万户。这说明(    ) 
    A、比利时主导非洲殖民霸权 B、工业资本影响国际分工 C、全球贸易网络的初步形成 D、英国的贸易链条被打破
  • 18.   1890年3月,德国新皇威廉二世解除了俾斯麦的职务后,德国海外扩张步伐明显加快且海军实力得到全面提升。英国对此日益焦虑不安,20世纪初,英德矛盾已成为欧洲大国间的主要矛盾。英德矛盾的升级主要缘于(    ) 
    A、威廉二世更换首相 B、对殖民地的激烈争夺 C、英国丧失殖民霸权 D、德国的经济实力增强
  • 19.   1922年,列宁在一次报告中严厉批评党内的官僚主义作风:一场对国计民生有利且交易双方两厢情愿的进口贸易,却经历了“各部门向党中央递送报告→政治局召开专门会议→国家政治保卫局和人民委员会办公厅分别展开调查,并将报告递交给中央政治局→政治局签发购买指令”的流程。列宁的报告从侧面表明当时(    ) 
    A、西方对苏俄的经济封锁加剧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彻底失效 C、新经济政策实施遇到了阻碍 D、苏联工业化缺乏必要的资金
  • 20.   1942年8月,圣雄甘地发动了要求英国立即撤离的“退出印度”行动,以“要么行动,要么死亡”(do or die)口号唤起人们的觉醒,目的是为了让英属印度政府尽快走上谈判桌,让印度急速独立。这一运动(    ) 
    A、使印度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 B、导致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陷入低潮 C、成功迫使英国同意撤离印度 D、振奋了印度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信心
  • 21. 矗立在联合国总部的雕塑《铸剑为犁》(见下图)是前苏联于1957年送给联合国的礼物。雕塑中的男子一手拿着锤子,另一只手拿着他要改铸为犁的剑。它代表了联合国的宗旨之一,即(    ) 

      

    A、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B、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 C、实现各国的共享与共荣 D、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 22.   1946年英国工党政府制定冷战政策,其基本点是:抵抗苏联的势力扩张,拉拢美国结成亲密的联盟,弥补英国本身力量的不足,让美国为英国的战后目标服务。同一时期,美国政策从在英苏间中立到与英国结盟对苏遏制。这说明英国(    ) 
    A、取得了西方反苏阵营的领导权 B、能主导美国的对外政策 C、并非美国冷战政策盲目追随者 D、善于分解美苏同盟关系
  • 23. 从1988年起,戈尔巴乔夫重新整顿农村经济关系,放松对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的管制,推行租赁承包制,但粮食产量连年下降,戈尔巴乔夫的个人支持率也下降至16%。这表明当时苏联(   )
    A、国民经济结构已趋向合理化 B、改革获得了农民的大力支持 C、改革仍以行政干预手段为主 D、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积重难返
  • 24. 英国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这样叙述20世纪70—90年代的世界:建立在领土主权之上的民族国家,对其事务控制掌握的范围日渐缩小;反之,其行动运作不为领土疆界所局限的另一类组织,如跨国公司、国际货币市场,以及卫星时代的全球媒体传播事业,却开始高奏凯歌。作者认为(    ) 
    A、发达国家控制世界的手段越来越隐秘 B、经济全球化对国家治理提出新的挑战 C、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对世界影响深远 D、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政策损害他国主权

二、非选择题:共4道题,共52分,均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初,体育作为“外交先行官”成为中国沟通世界的桥梁。1954年,中国政府派出128人的体育代表团,参加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办的第十二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参赛期间,中国与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民主德国、南斯拉夫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进行了广泛交流,在体操、游泳、田径、足球、排球等项目培育方面获得充分经验。在亚洲,中国开启了与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越南、柬埔寨等国的体育交流,向部分国家派出了援外体育教练队伍并援建了体育设施。 

     ——摘编自陈金山等《新中国体育事业七十年》 

     材料二: 

                            
     

     时间(年) 

     
     

     口号 

     
     

     1949—1956 

     
     

     1952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时,毛泽东亲笔题写“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此外还有“为革命锻炼身体”、“锻炼身体,建设祖国”、“锻炼身体,保卫祖国”、“健康的身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等口号。 

     
     

     1957—1966 

     
     

     60年代初喊出了“敢笑珠峰不高,定叫红旗上飘”的口号。 

     
     

     1967—1979 

     
     

     1971年,日本名古屋世乒赛前夕,周恩来总理接见中国乒乓球队时提出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口号,为新中国外交打开了一扇窗。 

     
     

     1980—1990 

     
     

     各种赛事中流行“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口号。 

     
     

     1991—2000 

     
     

     国家提出“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大力增强群众体魄”。90年代后期,“健康消费”的口号逐渐引领时尚,“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生活奔小康,花钱买健康”等体育口号应时而出。 

     
     

     2001年至今 

     
     

     中国将2008年奥运会的口号确定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体育外交的特点和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体育口号的变化及原因。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航路的开辟,揭开了国际贸易向世界规模发展的序幕。商品流通、贸易往来、货币支付等活动,遍及五大洲。大宗烟草、玉米、橡胶等新物产出现于欧洲市场,原来在近东贸易中数量极少的商品如香料、茶叶、大米、蔗糖等成为大宗商品,进出口量骤增。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伦敦办起了综合交易所和证券交易所。葡萄牙、西班牙、尼德兰、法国、英国等国相继为国际贸易与航运中心。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市场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得以最终确立,市场的扩大势必促进社会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世界市场将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地球的各个角落,冲击着落后的社会经济结构,加速了资本主义因素的孕育和成长。 

     ——摘编自孙明《概述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其经济意义》 

     材料二:19世纪末以来,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方法是其对现代能源(即煤、石油、天然气和水力、电力而不是木材)的消耗,因为这既表示一个国家利用各种无生命能源的技术能力,也表示了其经济发展速度。 

     1890~1913年欧洲各主要国家的能源消耗(相当于百万吨煤) 

    年份 
    国家 
    1890年  1900年  1910年  1913年 
    英国  145  171  185  195 
    德国  71  112  158  187 
    法国  36  47.9  55  62.5 
    奥匈帝国  19.7  29  40  49.4 
    俄国  10.9  30  41  54 
    意大利  4.5  9.6  11 
                      

     ——摘编自【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具体表现并说明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洲各主要国家能源消耗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第一个睦邻馆是1884年由巴涅特在东伦敦创建的汤恩比馆。汤恩比是牛津大学的一名讲师,他非常关注贫民生活,通过在贫民区里讲课来了解贫民的需要。慈善组织会社倾向于将贫穷问题进行个体归因,睦邻运动认为社会结构的不平等才是社会问题的根源。巴涅特把睦邻馆视作一种教育的工具,他号召公立学校和大学的学生与贫民一起生活,并利用知识分子的教育和道德模范作用协助社会发展。睦邻运动的活动包括个人发展教育(如儿童夏令营、艺术展览、青年俱乐部等)、济贫活动、社会问题研究以及社会政策辩论等……到1922年,英国睦邻馆的数量已超过了60间,并建立起英国睦邻及社会行动中心协会。 

     ——摘编自雷杰、蔡天《国家、社会与市场的交织:英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回顾》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区睦邻运动的影响慢慢减弱,取而代之的是福利国家思潮的兴起。政府开始干预社会问题的解决,社会工作从自发的慈善事业阶段走向政府参与组织管理阶段。随着行业性社会工作的发展和行业协会的成立,作为行业的社会工作与关心社会福利的志愿群体开始区分开来,社区睦邻运动也被更系统、更有计划的社区工作所替代。作为现代社区工作的雏形,睦邻运动……对我国社区治理和社会工作提供了诸多启示。 

     ——徐富海《从汤恩比馆到赫尔大厦——社区睦邻运动发展过程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睦邻运动”兴起的原因,并归纳其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社区“睦邻运动”影响减弱的原因,并简析西方“睦邻运动”的兴衰对我国社区治理的启示。 
  •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文化蕴含了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影响重塑了我们。慢慢流淌的世界长河中,衍生出多姿多彩的文化浪花。不同的国家、地域和民族,在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文化艺术、价值观念、思维习惯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甚至在同一区域的历时性发展中,文化的阶段性表现也都不尽相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各个文化之间是隔绝的、断裂的、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交通的改善都给文化的传播延承提供了契机。不同风貌的地域文化支流交汇,才可成就“世界文化的长河”。 

     ——摘编自孙旭《文化交融的美丽结晶》 

     提取材料中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古代史相关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