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9月开学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9-23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定期泛滥造就的肥沃土壤发展了农业;观察尼罗河水定期泛滥的规律,制定了太阳历。古希腊人因为粮食种植业的欠发达而高度依赖商贸活动,并不断进行海外殖民扩张创建新的城邦。这说明(    )
    A、农业经济是文明发展的基础 B、商业经济具有明显的扩张性 C、世界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D、地理环境影响世界文明发展
  • 2. 在西欧封建制度下,封君为取得更多的封臣,封臣为取得更多的封土,以及封土的世袭,使封君封臣关系日益复杂化。某甲可以是某乙的封君,某乙的封臣又可以是某甲的封君……一个人可以同时是两人、多人的封臣。由此可以看出,在西欧封建制度下(    )
    A、政治分裂和国家权力分散 B、封君封臣的身份划分明显 C、王权得到进一步发展 D、教会势力庞大
  • 3. 下表为阿拉伯历史上“百年翻译运动”时期(约750-850年)所翻译书籍的情况。据此可知,百年翻译运动(    )

    所译书籍的来源

    侧重的领域

    波斯

    文学

    古希腊

    科学、哲学

    印度

    数学、天文学、医学

    A、以翻译古希腊典籍为主导 B、丰富了阿拉伯文化的内涵 C、侧重自然科学的研究 D、旨在融合东西方文化
  • 4. 16世纪以前,东方的香料是欧洲最重要的商品。16世纪后,新的饮料(可可、茶和咖啡)、新的香料(多香果和香子兰)和新的食物(珍珠鸡、吐绶鸡、纽芬兰的鳝鱼)开始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这反映了(    )
    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交流 B、东方国家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沿岸 D、世界贸易推动欧洲商业革命
  • 5. 主编《百科全书》的狄德罗曾因“思想危险”罪被捕入狱,该书160余名条目作者在受到监视后相继退出编纂队伍;《百科全书》更被教会指责为“异端”,1766年,法国国王又下令收缴全部售卖的《百科全书》并予以烧毁。据此推知,百科全书派(    )
    A、宣扬三权分立政治学说 B、反对专制王权并倡导科学 C、支持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D、主张以世俗王权取代教权
  • 6. 美国制宪会议代表及《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起草和签署人之一詹姆斯·麦迪逊说:“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由此可见他主张(    )
    A、建立有效而有限的中央政府 B、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C、完全抛弃邦联制的历史传统 D、实行分权制衡的原则
  • 7.   1907年,美国钢铁公司巨头在回答其铁丝网线比一般铁丝贵50%的质询时说:“因为我们实际上拥有美国现存的铁丝网线及其制造设备的一切专利,而且我们声明:任何人制造铁丝网都将侵犯我们的权利。”石油巨头洛克菲勒说:“要红蔷薇含苞待放,必须剪除多余的枝叶。”这表明垄断企业的行为(    )
    A、恶化了劳动人民的生活 B、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C、挑战了政府的行政权力 D、损害了公平竞争的环境
  • 8. 到1900年,人类的“世界文明”意识开始苏醒。尽管所有国家在语言、文化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还保持着相当大的差异,但都不由自主地被拖入同一个世界经济和世界市场之中。但各个民族并非以平等关系参与这场全球性发展,欧洲人(或者说“西方人”)攫取了最大的利益。造成当时各民族关系不平等的重要原因是(   )
    A、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B、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 C、世界紧密地连为一体 D、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矛盾和战争
  • 9. 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1917年俄国革命的亲历者。他在《震撼世界的十天》里写道:“他们(布尔什维克)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起新制度的框架。”这一论述(    )
    A、成为俄国新制度建立的依据 B、揭示了俄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C、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 D、进一步巩固了工农革命联盟
  • 10. 学者傅国涌认为,由于自身的历史进步和国内的压力,它(英国殖民者)逐渐从铁腕统治走向一个讲究基本游戏规则的体制。……至少甘地知道,他作为一个如此大规模反对殖民政府的领袖,可能会因为在抵抗运动中违法而坐牢,但他将有机会经历公开的审判,量刑必须有法律依据,他决不会一进牢门就被悄悄干掉。因此挑战司法、上法庭、进行法庭辩论、坐牢,都成为一种“技术”。材料旨在说明(    )
    A、非暴力抗争的灵活性和合法性 B、不合作运动实现了印度的独立 C、英国加强了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D、甘地始终坚持以法律为斗争武器
  • 11.   1921年2月,法国与波兰签订同盟条约,并经《洛加诺公约》重新肯定后,波兰成为法国防御德国体系的东方柱石;1933年,波兰领导人先后于3月、4月、12月连续敦促法国,共同对德国发动一场预防性战争,以制止德国扩军,结果却遭法国拒绝。这一结果主要说明(    )
    A、法德两国关系已走向和解 B、德国法西斯加紧局部侵略 C、凡尔赛体系面临严重危机 D、二战爆发源于法国的绥靖
  • 12.   1945年1月,罗斯福在一次演说中强调道:“上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我们的幻想破灭的情况下,我们放弃了获得更有利的和平的希望……(现在)我们决不能让这种情况重演,否则我们又将走向同样的悲惨道路——通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道路。”为此,美苏等国(    )
    A、致力于彻底打败法西斯国家 B、专注于战后重建和经济恢复 C、加强合作重构战后国际秩序 D、着力于处理战后遗留的问题
  • 13. 20世纪80年代开始,苏联国内“影子经济”(即地下生产洋货的作坊、车间和企业)发展迅速,并从洋货生产转向生活必需品和工业品的各个领域,发展成为原材料供应、生产、运输、批发、销售的巨大产业链。这种现象(    )
    A、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成就 B、满足了人民的生活需要 C、改变了轻工业落后的面貌 D、折射出苏联模式的弊病
  • 14. 下表为1960—1976年部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表。表中数据变化表明(    )

    国家

    1960年

    1970年

    1976年

    A

    B

    A

    B

    A

    B

    美国

    72

    2800

    93

    4800

    105

    7900

    A为经济增长指数;

    B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英国

    76

    1400

    94

    2200

    102

    3900

    乌干达

    99

    60

    117

    135

    96

    266

    加纳

    93

    198

    95

    257

    97

    498

    A、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B、资本主义无法克服基本矛盾 C、发展中国家成就与挑战并存 D、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联系加强
  • 15. 近年来,由G8到G20,新兴经济体不断推进与发达国家就国际金融和经济持续发展进行讨论和研究,金砖五国机制日渐常态化、实质化,日本、德国、印度、巴西组成“争常四国”联盟试图推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这些现象表明了(    )
    A、发达国家丧失经济主导地位 B、世界权力版图正在逐渐改变 C、新兴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 D、世界各国发展利益均衡分配
  • 16. 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地快速蔓延。危难之际,中国将疫情防控的“中国经验”悉数公开,中国及时与全球科技界共享科学数据、技术成果和疫情防控策略,中国坚持国际交流与合作,助力全球抗疫行动。材料说明(    )
    A、各国应该退回到之前自我封闭的状态 B、人类在灾难面前往往束手无策 C、发展中国家应承担抗击疫情的主要责任 D、应对全球性挑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哥伦布探险队1492年起航之前,不仅是美洲大陆不为外界所知,中国和欧洲相互之间也了解甚少。然而,一个世纪之后,整个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西班牙的大型帆船航行到了中国的港口,带来了非洲人在南美采集的银矿;西班牙的商人们则从墨西哥的中间商那边买到了中国的丝绸;而寻找消遣方式的有钱人,纷纷点燃从美洲进口的烟叶。烟草、马铃薯、火鸡从美洲传到欧洲,欧洲人则带着小麦、马匹和麻疹来到美洲。除了白银,欧洲人从美洲带来的农作物(土豆、番薯和玉米),在中国社会的发展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摘编自新闻晚报《“哥伦布大交换”如何改变地球》

    材料二:关于人口移动,有理论认为,从移民动机看,可以分为自愿性移民和被迫性移民。自愿性移民大致为不同程度地基于主观愿望而奔赴他地者:或为躲避专制迫害;或为改善自身的物质境况,谋求致富和发展的机遇。被迫性移民则是违背移民主观愿望在外力胁迫下的人口移动。

    材料三:15—18世纪大西洋沿岸洲际人口移动主要路线示意图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主要内容。
    (2)、任选材料二中人口移动的两种方式中的一种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大西洋沿岸洲际人口移动的情况并分析其影响。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请结合上面四幅图片,自拟论题,对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史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鲜明,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冷战期间美苏的粮食贸易始于1963年10月。尼克松上台之后推行对苏缓和,美国对苏粮食出口量得到大规模提升。除了卡特政府期间短暂的中断外,美国对苏联的粮食出口一直延续至苏联解体。在这一时期,美国在对苏联的粮食外交中采用"联系战略",将经济议程与其它议程联系起来,通过相互"挂钩"的方式以绑定经济交易和政治交易。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成就了苏攻美守的冷战对峙格局,为苏联的对外扩张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后盾,但同时掩盖了苏联内部的一系列问题,并形成了苏联经济单一依赖能源出口的经济模式。至1984年时,能源出口的收入已经占到了苏联外汇收入的54.4%。之后苏联的外汇甚至有三分之二要依靠向西方国家出售石油;而与此同时,粮食已经占到苏联进口商品的四分之一。"石油—外汇—粮食"构成了苏联粮食贸易的脆弱链条,而苏联对粮食进口的极度依赖,又必将威胁苏联的国本。

    材料二:1985年8月,里根政府实施了"逆向石油冲击"战略,迫使中东产油大国沙特阿拉伯猛然将产量提高了一倍多,这导致国际油价在不到五个月时间里从每桶三十美元跌至每桶十二美元。苏联短期内损失了一百亿美元的硬通货,并忍受着油价每下跌一美元就要损失五至十亿美元的绝境。然而此时苏联来不及通过增加产量来弥补损失,1988年苏联石油产量达到峰值之后就开始下降;与此同时,苏联也没有其它可以替代石油的外贸产品了。为了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苏联不得不向西方求援以获得粮食援助和贷款,以至于要通过政治改革来满足西方的附加条件,最终走向了改革失控和解体。

    —摘编自《冷战中后期美国对苏联的粮食外交与美苏博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冷战期间对苏全面战略博弈的主要做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对美经济博弈失利的历史原因,并谈一谈美苏经济博弈的历史启示。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G8(八国集团)是传统的工业化大国"俱乐部。随着新的重要经济体的崛起,国际舞台上既有G8+5,即八国集团与五个发展中大国非正式对话的形式(由G8发出邀请,五个发展中大国被动接受);又有G20(二十国集团),即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之间平等协调机制。此外,以"金砖国家,为代表,新兴大国也在事关全球治理、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等问题上积极进行协商配合。

    —据陈伟光、曾楚宏《新型大国关系与全球治理结构》整理

    材料二:由于19世纪末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均居于优势地位,欧洲人自然会这样认为:他们的卓越地位来源于其文明的优越性,而这又反映出他们作为一个种族的优越性。他们深信上帝创造的人是不同的,它将白人造得更聪明,所以白人能指导劳动,能指引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劣等种族。这样就有了"白人的责任,这一概念—用理想主义的责任来掩盖当时的帝国主义的一种说教。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2017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举办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全球政党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来自120多个国家,200多个政党和政党组织的领导人齐聚北京,共商大计。这次大会名为"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主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政党的责任。媒体报导:这样的大场面,在世界政党史上可谓罕见。在中共十九大后开这样的会是非同寻常的,也是内涵深刻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推行全球治理模式、治理理念的伟大尝试,是中国全球治理政策的核心价值观念。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欧洲与当今中国对全球治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