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三校联合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8月联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9-22 类型:月考试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9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最近,围绕某流量明星被国家话剧院录取,获得一级演员岗编制的新闻引发了舆论的广泛热议,中间穿插关于“小镇做题家”和流量明星作比较的讨论,推动着舆情急速升温。随着7月15日公示结束,国家话剧院给出的情况说明并没有起到平息舆情的作用,反而再度把舆论推向了第二波高潮。

    当然,在这样以亿计的参与者大规模讨论中,肯定会有一些杂音、一些情绪化的声音、各种趁火打劫蹭热度。如果我们尽量排除情绪,用理性客观的态度去认真讨论这件事,应该如何看待?

    这里面涉及的公平可以分为几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合规意义上的公平。做这件事有没有依据?当事方能不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依据?就录取这件事而言,这次国家话剧院的声明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从合规性来看,至少目前的调查结果看来,这套流程客观上没有违纪违规之处。

    但是从舆情的反应上来说,我们发现,人们追求的公平不仅仅是这种程序意义上的公平。很多时候公平作为一种价值,我们追求的是某种结果——这种结果不仅是客观状态还有主观认知。

    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国家,在我们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中,对于考试作为阶级上升的通道,在不同社会阶层和人群中推动公平所起的作用有一种特殊的认知,这种特殊的认知作为一种集体的记忆是嵌入在我们的基因当中的,平时也许你不会感觉到它的存在,但是一旦被激发,就会出现这次事件刺激之后涌现上来的那样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加持下具有更强的合理性。

    除了历史因素,更重要的是在今天的中国,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美好新中国,就像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发展不充分不均衡之间的矛盾”,这里面的“美好生活的向往”所包含的一个要素就是公平。

    不说它是全部,也不说它是唯一,但它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离开了它,很多东西都无从谈起。

    正因如此,网上很多讨论者认为这件事“关乎国本”,有人说这是危言耸听——有那么重要吗?这可能只是一个个案。但事实上这恰恰是大众的基本认知,是群众的心声,这种心声必须得到尊重和有效的反馈。

    我对这一类事件的基本认知是:如果一种现象、一种做法,它的程序被社会上的大多数人认为是不公平的,它导出的结果是不好的,大家是拒绝接受的,但是这套做法却符合规定的,那么这种“合规的不公平”就是最大的不公平。

    这种不公平就是所谓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充分不均衡之间的矛盾”里的“矛盾”。我们需要去面对和改进,即使这种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这种合规化的不公平涉及到微妙的、复杂的、系统性的利益调整。但是我们要正视它的存在,而不能无视、甚至蔑视它。

    我们的社会始终在自我完善中前进,人类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政府、任何一种制度,要在历史的长河中存续就需要具备自我校正错误的能力,这种自我迭代的能力也是中国从1840年、1949年以来的独特比较优势。这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民众对于公平的朴素追求和向往,这种追求的表达对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

    (摘编自沈逸《明星入编,我们要警惕“合规的不公平”》)

    材料二:

    最近,因为顶流明星考编事件,以及一些媒体的“神助攻”,“小镇做题家”这个词也被引爆网络。这个词背后所涉及的教育公平、阶层流动、就业难等问题,很值得人们深思。

    “小镇做题家”最早诞生于网络,大致指的是那些出身于农村或者小城镇的学子,埋头苦读,通过高考实现了人生的进阶,却缺乏一定的视野和社会资源,即使靠多年苦读,也很难追平原生家庭和出身带来的差距。而“小镇”,则成了普通家庭或者寒门的代名词。

    笔者以为,“小镇做题家”确实不应被嘲讽。古今中外,每个人出生后所处的环境、拥有的资源是不一样的,人生路上的竞争是客观存在的,求学和生活从来都不是轻轻松松的,这不能怪个人,个人也不能因为困难而放弃。出生于“小镇”没有什么不光彩,中国有无数个“小镇”;通过“做题”来追求梦想、实现自我也没什么不好,“做题”是学习文化知识、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不管怎样,没有一种追求更好人生的努力可以被轻视。即使来自“小镇”,通过不断努力,人生的舞台依然可以很大。

    高考制度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高考制度从恢复到巩固发展,经历了几次重要改革和完善,为我们国家一路高歌猛进提供了源源不断、不可替代的战略支撑。可以说,高考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公平的制度之一,必须坚持。在这种以考试主导的人才选拔体制下,中国绝大多数优秀学生都具备“做题家”的特质。不可否认,高考制度固然有其一定的局限,但对普通家庭来说,高考依然是孩子改变命运最公平的途径,是社会实现阶层流动最有效的方式。也正是因为“不看面子看卷子,不拼关系拼分数”,出生“小镇”的人,通过“做题”找到了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才有了实现“鲤鱼跃龙门”的可能。“做题家”就意味着“高分低能”吗?显然不是。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中国各行各业人才辈出,很多人都是通过“做题”,获得了更高层次的教育,逐步成长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成为创造“中国奇迹”的中坚力量。谁说“做题”就一定选拔不出来优秀的人才?所以说,从本质上看,“小镇做题家”这五个字其实有污名化之嫌,暴露了一些人的傲慢和偏见,其本质上是个“伪标签”。

    如果有人拿“小镇做题家”来给一个群体贴标签,犯的就是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错误。因为它背后隐藏的下一步逻辑就是:当面临人生的一切不顺心、不如意,都可以归咎于你的所谓“阶层”和“出身”,刻意忽略了人的成功与失败,有很多因素,不能一股脑全部归咎于学生时代的经历。

    被一些人瞧不起的“小镇做题家”,恰恰是生活的强者,在现有资源条件约束下,他们拼尽全力攀登突围,展现出来的恰恰是“奋斗”二字。有多少大师巨匠、科技巨擘不也是来自乡村城镇,是“小镇做题家”出身吗?这种不肯向命运屈服、不愿向寒苦低头的精神,难道不值得鼓励吗?真正令人不齿的,反而是那些用一句轻飘飘的“小镇做题家”,就抹杀别人多年的努力,却总以为自己高人一等的精神贵族们。说小了,这就是真正的“指责型人格”;说大了,很有制造争议话题、搞社会撕裂嫌疑。

    (摘编自之江轩《嘲讽“小镇做题家”?谨防傲慢和偏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建设的公平要基于民众对于公平的朴素追求和向往,这种追求的表达对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 B、高考的优越性体现在对普通家庭来说,高考是孩子改变命运最公平的途径,是社会实现阶层流动最有效的方式。 C、针对某流量明星被国家话剧院录取一事,从合规性来看,这套流程客观上没有任何违纪违规之处。 D、“小镇做题家”的背后蕴藏的是不肯向命运屈服、不愿向寒苦低头的顽强奋斗精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不公平的讨论,诉求的对象不仅仅是个体,还有背后的体制机制,这套体制机制可能在过去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对于当下的某些情形不再合适。 B、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中包含公平,这种公平要体现在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过程公平绝对保障结果公平。 C、即便是含着“金钥匙”出身的人,不努力,大道路也只能越走越窄。而“小镇做题家”,不断努力,人生的舞台依然可以很大。 D、“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出身不能选择,但是想去的地方可以自己选择,有什么样的奋斗就能成就什么样的人生。
    (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如果一个人连最简单的高考都搞不定,那他注定无法搞定日后生活中比高考难上一万倍的人际交往、世故往来。 B、“中国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一个社会进入到发达阶段之后,阶层流动向上流动的通道,它自然就会收窄,这是一个规律。” C、“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即便“世界以痛吻我”,也要保持“报之以歌”的拼搏精神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D、17年前背着瘫痪父亲上武大的黄来女说:“生活中总有一些美好的东西。太阳下山的时候,自己可以回家,而不是去医院,那就是幸福的。”
    (4)、材料二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小镇做题家”与公平之间有何联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16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理水(节选)

    鲁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评定了中国特有的艺术之后,于是来考察盒子的内容了:有的咬一口松皮饼,极口叹赏它的清香,说自己明天就要挂冠归隐,去享这样的清福;咬了柏叶糕的,却道质粗味苦,伤了他的舌头,要这样与下民共患难,可见为君难,为臣亦不易。有几个又扑上去,想抢下他们咬过的糕饼来,说不久就要开展览会募捐,这些都得去陈列。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禹一声也不响。

    “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

    禹一声也不响。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 B、卫兵们面对一群乞丐样的汉子仔细观看后恭恭敬敬的放他们进去的情节。此处作者设置悬念,为下文大禹的出场做铺垫。 C、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老大人”,是以所谓“孝”给禹施压,实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 D、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油汗”,与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一样,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2)、关于水利局宴会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借筵宴上的大员们对水乡沿途风景的描述,不仅表达了讽刺,更表达了忧愤之情。 B、大家对考察带回的赠品盒上的文字的鉴赏争论,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这一情节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C、品尝采集民食的描写充分表现了大员们对人民疾苦的漠视与无知,矫情和做作。 D、几位大员扑上去想抢过糕点作为陈列,说明大员中有人身处其中但良知未泯。
    (3)、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4)、《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三、文言文阅读(19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 , 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

    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待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待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王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 B、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 C、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 D、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姻家,是古时对联姻的家族或其成员的称呼,也称“亲家”。 B、夏,文中指党项人在河西走廊一带所建政权,也称“西夏”。 C、循吏,指奉公守法的官吏,意思和民间所说的“清官”近似。 D、乡书手,原为乡里正的书记员,后职权不断扩大,势压一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身居要职者写信,说他可以担当重任。 B、苏涣因为母亲去世而辞去官职,后又被起用。他任职期间尽职尽责,管理宽和,却又举措得当,百姓十分敬畏。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想让儿子在自己离任后接任。苏涣认为他儿子没有资格担任相关职务,坚决不同意。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下父亲的遗事,并遵照父命交给苏辙修改;苏辙略作补充写成这篇墓表。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

    ②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5)、文中包拯称赞苏涣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四、古代诗歌阅读(10分)

  • 4.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三首

    秦观

    其一

    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其二

    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前两句由霜寒二字领起,不需点出“秋”字,而题意自在其中。 B、第二首前两句写碾茶烹茗、课儿读书两件家庭琐事,自有闲适情趣。 C、两诗都写秋日,时间都在秋夜,而地点有别:一为舟中,一在家里。 D、两诗写的都是琐细的生活题材,但观察都细致入微,语言清新动人。
    (2)、两首诗都体现了“动静结合”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6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首段阐明此次进谏是针对君王执政出现的“”问题,并用形象的比喻指明其危害性。
    (2)、古人迎客热情,待客周到。杜甫《客至》中体现热情迎客的句子是“”。
    (3)、古人常用骏马寄托作者的情怀,唐诗宋词中常常闪现骏马的身影,如“”。

六、简答题组(11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觉得散文首先是好好说话,不用力。新散文也好,原生态也好,都不过是衣裳。我们可以穿不同的衣服,但是不能为了穿衣服,而把自己的身体扭曲。我经常看到《一把刀子割破夏天》《被水洗掉的稻田》等等一类的散文题目。甚至有一天,我看到一个什么什么大奖,有一篇著名的散文的标题就类似于此,叫做《一枚钉子在某某路上狂奔》。我觉得好笑。有必要这么写文字吗?吃饭,行路,说话,穿衣都是入文的平常片段。有人写吃饱饭以后的样子,有人写饥饿时的样子,这本______ 。可是,有些新散文的代表作者,一下笔就很用力,把文字像钉子一样往饭桌上砸,仿佛食物是一切比喻的源头,写了半天,______。其实,拼命想着与众不同,就有当作珍珠的危险,强迫症一样扭曲文字正常的流向,________,连好好说话都不会了。此外,当下散文写作,成功的和失败的,乡土散文居多。这些乡村歌手们,是一个旁观者或者路人,他们有熟练的画笔和_______的表情。但是,乡土成了可以用油来炒拌的一个食物。滋味虽然有了,却缺少良心。我们确实发现乡土散文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困惑。它在散文这个文学创作的大花园里不是阳春白雪而是下巴里人。但要看作家是否有真情写出变化着的乡土,是否写出了过去的乡土生活的余味,是否有切身的生命感受和发自内心的爱与感恩。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七、选择 简答(9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句话大家常挂在嘴边。“百步”只是一种比较虚的说法。饭后适当散散步,对于大多数健康的人来说,有助放松心情,还能促进胃肠蠕动,所以一直被视为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不过,_________________。正确的做法是,饭后不要马上散步,最好饭后休息二三十分钟,再开始散步较为适宜。如果饭后马上散步,血液需运送到全身其他部位,胃肠的血液供应就相应减少,_________________,对于一些体质较差甚至是多病的人来说,最容易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

    在北方的冬季,_________________,有些人在餐厅进餐时吃得红光满面,大汗淋漓,如果饭后匆忙离开,在外面瑟瑟的寒风刺激下行走,汗腺及皮下组织中的毛细血管骤然收缩,容易引起风寒头痛,甚至可能加大心脏的供血负担。这种情况下,我们更不建议“饭后百步走”。

    (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见小明出了大门,小强忙催促道:“我们快走吧,要迟到了!” B、刘老师对小明说:“要记住,我们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C、既然我们话不投机,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还是各回各家吧! D、对我们的警告,请不要置若罔闻,要积极配合,而不是逃避。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八、材料作文(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他本是锦衣玉食的富家少爷,家里有“鸦飞不过的田产”,却在国难当头之际抛家舍业,选择走上救国救民的道路。他说:“为子子孙孙争得幸福美好的生活,就是献出我自己的生命也定在所不惜。”他叫彭湃,面对严刑拷打,坚贞不屈,于1929年牺牲。他幼年受尽磨难,成年后被派往苏联学习机械,由于国家核动力专业急需人才,他服从祖国安排选择改行,他说:“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硬是在一穷二白的年代搞成了核潜艇,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他叫彭士禄,彭湃之子,于2021年去世。她是天才混血少女,在美国家境优渥,当看到心心念念的中国将举办冬奥会时,选择加入中国国籍,代表中国参加2022冬奥会,为国争光。母亲谷燕总对她说:“一个中国人不管身处何处,都不能忘了祖,丢了根。”她叫谷爱凌,中国滑雪首位归华运动员。有一首诗写道:“林子里有两条路,我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它改变了我的一生。”一百多年时光,几代人的选择,改变了他们自己,也改变了很多很多。

    上述材料能给正面临一次重要人生选择的高三学生以深刻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人生选择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