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定西市岷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线上假期评价卷(二)

试卷更新日期:2022-09-22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 1. 李庆新在《海为上丝绸之路》中写到:“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70余个”。由此可见,唐代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③经济繁荣,文化辉煌    

    ④对外交通网络发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2. 《北京晚报》报道,饱受争议的扬州曹庄隋炀帝基高票入选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关于隋炀帝的表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年号开皇,史称其统治为“开皇之治”

    ②在位期间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③酷虐残暴,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④589年,他在位期间实现了统一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 3. 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下列事件能佐证这一现象的是(    )

    ①和亲结盟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访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4.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提到“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从材料中,我们不能得到的关于科举制度的信息是( )

    A、自由报考 B、分科考试 C、择优录取 D、加强皇权
  • 5. “不要怕过宽大的草原,那里有一百匹好马欢迎您!不要怕过高大的雪山,那里有一百头驯良的牦牛欢迎您!”这首民歌中的“您”所指的历史人物是(    )
    A、王昭君 B、文天祥 C、文成公主 D、渥巴锡
  • 6. 某学校七年级的一次历史探究与实践课上,老师围绕主题出示了如下图片材料,由此可知其探究的主题应是(    )

     

    A、南北朝时期商业的繁荣 B、宋朝南方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C、唐朝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 D、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
  • 7. 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从唐中后期开始,到南宋最后完成。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反映南移完成的是(    )
    A、临安城内大街小巷店铺林立 B、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 C、四川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纸币 D、广州、泉州成为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 8. 据记载,宋代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常达十万斤以上,价值高达数十万贯。中国商人和商船取代波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导力量。材料反映了宋代(   )

    A、农业繁荣 B、手工业兴旺 C、海外贸易发达   D、文化昌盛
  • 9. 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瓦舍勾栏,终日喧嚣不已。这种热闹的城市生活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南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 10. 假如你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南宋临安城,你最不可能看到的情况是(   )

    A、国内外的客商往来不绝 B、店铺一律在夜间关门 C、流动商贩走街串巷叫卖 D、纸币与铜钱在市场上并用
  • 11. “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这反映出元朝为有效统治全国而创立了(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内阁制
  • 12. “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神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这首豪迈雄壮的《凯歌》的作者应是(    )
    A、岳飞 B、郑成功 C、戚继光 D、康熙帝
  • 13. 某电视台准备拍摄一个纪念郑和下西洋的节目,打算重走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他们不可能经过的地方是( )
    A、印度洋沿岸 B、红海沿岸 C、非洲东海岸 D、地中海沿岸
  • 14. “他很幸运,因为他有两个不错,或者说是优秀的儿子一皇太极和多尔衮。”这是《帝国政界往事》中的一句话。文中的“他”是指(    )
    A、阿骨打 B、努尔哈赤 C、成吉思汗 D、朱元璋
  • 15. 某历史教材的一课中,有“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荷兰侵占台湾”三个子目。该课的课题应该是(    )
    A、明朝的建立和统一  B、明朝君主权力的加强 C、明朝的对外关系 D、明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 16. 科学全面地解读史料,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下面表格中的推论错误的是哪一项?(  )

    史实

    推论

    A、“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唐太宗

    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利益

    B、“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弛,涉彼狂澜,若履通衢。”

    说明中国明代造船和航海技术领先于世界

    C、“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来货物以通有无。”

    由此清政府采取了禁绝一切对外贸易的闭关锁国政策

    D、“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科举制发展到明清之际已经逐渐走向消极衰落

    A、A B、B C、C D、D
  • 17. “北京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几百年的中华老字号,北京王麻子剪刀的生产技术,曾在“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中被详细介绍,该书是(    )
    A、《本草纲目》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齐民要术》
  • 18. 郑成功写信给荷兰殖民头目揆一说:“此地必归中国同一政府之管辖,事实证明隔海两边地区之居民皆系中国人”。郑成功所说的“此地”是指(  )

    A、香港 B、台湾 C、澳门 D、新疆
  • 19. 我国在历史上非常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依据下列管辖措施判断,该边疆地区应是(    )

    A、台湾 B、东北 C、西藏 D、新疆
  • 20. “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有关这一主题的史实,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唐朝时,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B、元朝时,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事务 C、明朝时,设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D、清朝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对新疆地区的统治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 2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宋与辽议和,辽军搬回,宋朝给辽岁币。称“澶渊之盟”。它维持了宋辽边境长期的和平,有利于两地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选自《中国历史》

    材料二:福建地区的海船制造尤为先进,“头尾尖高,当中平阔,冲波逆浪,都无畏惧”。泉州湾出土的宋代海船,其特点为长宽比小、尖底、多隔舱、多重板及双桅等。下图可以清楚地看到横板匡隔的密封舱,增加了船只的抗沉性和横向强度。

    ——选自《中国古代经济》

    材料三:宋代以来,商业的繁荣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的娱乐生活。东京汴梁首次出现了专门的娱乐休闲场所一“瓦子”。瓦子既是商业中心,又是娱乐中心,内设戏台、后台、观众席等。瓦子、勾栏的演出内客有说书、小唱、杂刷、皮影、散乐、舞黯等。临安的游湖服务,是市民娱乐服务的重要方面。娱乐服务是以赚钱为目的,如撑船卖羹汤、卖时果、卖酒水、供菜蔬,还有供茶果、点茶等船只。一时间湖面热闹非凡,贩卖之声不绝于耳。

    ——选自《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回答,宋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反映了宋代哪方面的情况?图片中的文物属于史料类别中的哪一类?
    (3)、根据材料三,你能得出什么历史结论?
  •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热,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

    材料二:

    材料三: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材料一描述的这种现象出现在哪一时期?“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什么特征?
    (2)、材料二呈现的内容分别说明了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描述的现象之间有何关系?
    (3)、请依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史实来证明作者的观点。
  •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开始在黄河流域发展势力。……陆续攻灭了当时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8年后灭南宋统一全国。……设置澎湖巡检司……

    ——《中国通史》

    材料二:终永乐一朝,朱糠五次北征,三次打败蒙古军队。……永乐死难,设哈密卫,加强对西部边陲的统治。……永乐五年,修筑驿路,设置驿站,加强西藏与内地的联系。求乐十三年,增设贵州省,进一步加强在西南地区的统治。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1616年后金汗国建立。经1621年的“辽沈之战”、次年的“广宁之战”,已领有辽河以西的东北地区,进逼山海关,拥有了“逐鹿中原”的根据地,……1644年,清入主中原。此后历经百余年的努力,最终统一中国。

    ——《中国古代农耕与游牧社会交往的历史脉路》

    (1)、材料一中“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些?元“统一全国”有何历史意义?
    (2)、“朱棣”是哪一朝代的皇帝?据材料二,归纳其巩固统一的两项措施。
    (3)、材料三中“后金汗国”是哪个民族建立的?1644年“入主中原”的清朝皇帝是谁?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元明清三朝的共同历史作用。
  • 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职官志》

    材料二: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笔狂湖,若履通衢……

    材料三:它是在一个相对封闭体系中发展而来的盛世。纵向比较,康乾盛世创造了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空前高峰……建立起一个版图空前广大而且稳定的大一统帝国;但不幸的是,从横向比较,它却与当时世界最先进文明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康乾盛世是中国传统帝制的最后一抹斜阳,最后一首掩歌,虽然辉煌,只是已经走到了尽头。

    ——侯杨方《盛世启示录》

    (1)、材料一反映了明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六部向谁负责?
    (2)、该统治者为巩周统治,在地方采取了哪些措施?
    (3)、根据材料二,进行这一事件的目的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4)、一种观点认为,“康乾盛世”是“古代盛世的顶峰”:另一种观点认为“康乾盛世”是“落日的余辉”。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至少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