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南八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9-21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思想上很有独特见解的陶渊明,在诗歌创作中也颇有创新,其中之一就是革新了题材。在先前的民歌中,民间的歌手也曾歌咏过农耕生活,但远不充分,大约在他们的心目中这是非常普通的事情,没有必要多唱,还不如多唱唱爱情。《诗经》中还有一首著名的农事诗《豳风·七月》,汉乐府中竟举不出类似的名篇来。陶渊明却以一个隐士的身份大写田园的风光和生活,也咏叹农村的凋敝和农民的辛苦,给予人们很多审美的享受,从此以后田园就成了诗歌中的热门题材,唐诗中即有孟浩然、储光羲等人的田园诗派。

    陶渊明又改造了传统的赠答诗,极大地扩展了这一古老题材的艺术容量。

    赠答诗古已有之,建安以来更为繁荣,佳作不少,但后来颇有流于一味应酬,把彼此的具体关系讲得太多太琐碎,又有或作无聊之吹捧者,可以用于社交,等于请客送礼,完全失去文学价值。又有为人代作的情形(例如贾谧赠陆机的诗是潘岳代作的),也使诗歌丧失个性,成为一种秘书式的作业。

    陶渊明写了不少赠答诗,他一般不去多写彼此关系的细节,而以抒发自己的情愫和感慨为主,成为抒情诗中的一大模式。赠答在他只是一枚钉子,各种内容都可以挂在下面。例如他的《赠羊长史》《别殷晋安》等篇,都是意味深长的名篇,而绝非只是交游考述的插图。赠答诗的写法在陶渊明手中获得极大的解放,他的家世、生活、思想、感情、政见等等都生动地反映或流露在这里。

    咏史诗自东汉的班固以来,形成了以韵语形式将历史故事和人物敷衍为诗歌的传统,而自西晋左思以来,又新辟了借咏史来咏怀的抒情诗写作新路径。陶渊明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左右开弓,两手都很硬,甚至在同一组诗中,也兼用这样两种手法,而仍能从容不迫得心应手。

    陶渊明又成功地实行了玄言诗的革新。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诗坛上最流行的是玄言诗,

    笔者在一篇旧作中写道:“到东晋,玄学在社会上士大夫阶层中广泛流行,懂得一点玄理并拿来装点门面的人多了,能够就玄学哲理进行一对一的辩论亦即所谓‘清谈’的人多了,哲学思辨的平均水平则不免大为下降;此时绝大部分名士并不研究玄学而只是运用玄学,或者简直是在享受玄学,借玄言以自炫。而正在玄学水平并无提高更无突破的时候,玄言诗却大为膨胀繁荣起来。参与某一运动之人数的增加,历来会促使它平均水准的下降,二三流的文人在这当中往往会起相当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玄言诗可以说乃是玄学得到普及以至变成一种时髦的产物。”(《玄言诗初探》)晋朝的玄言诗后来大量地被时间所淘汰。

    陶渊明也写过传统的玄言诗,如《形影神》,但已大有改造,其中的思想不是从书本上抄来,而是自己从生活中体会提炼出来的,只是形式上还保持着传统的面貌。他的另外一些作品则取消全诗都作玄言的格局,改为在常见的叙事抒情中有机地插入包含哲理的诗句,例如《归园田居》其三全诗写自己去为豆苗锄草,其中顺便说起——衣沾不足 惜,但使愿无违。为了自由,可以付出各种代价。高级的真理总是朴素的,而且来自生活。

    陶渊明改造了当年流行的玄言诗,结束了那种哲学讲义似的陈旧模式,直接从生活中提炼哲理,并且与诗中的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多有理趣,而无理障。这就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为后人的诗歌创作开启了新的门径,陶渊明很少写通篇玄言的诗,却把许多看似家常平淡的诗篇写得充满哲理,耐人寻味,深思。

    (摘编自顾农《陶渊明的文学创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对诗歌题材的革新表现在为诗歌王国开辟田园领土,改造赠答诗和玄言诗三方面。 B、赠答诗自建安以来最为繁荣,佳作不少,但后来主要因政治应酬原因,使其丧失了个性。 C、文章中首次提出了东晋的“玄言诗乃是玄学得到普及以至变成一种时髦的产物”的观点。 D、在同一组诗中,陶渊明或能以韵语形式将历史故事、人物入诗,还能借咏史来咏怀抒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陶渊明在诗歌创作中对题材的革新,从多个方面进行论证时有详有略。 B、文章先交代赠答诗发展概况,再以大量详实的例证说明陶赠答诗的特点,对比鲜明。 C、文章论证方法多样,运用举例、引用、对比论证等方法,使文章观点突出,论说透彻。 D、文章指出传统玄言诗和陶渊明玄言诗的不同,否定前者而肯定后者,学术立场鲜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最先开启对农事生活的歌咏,对唐代孟浩然、储光羲等人的田园诗派都有深远影响。 B、研究陶渊明写的赠答诗,不仅能汲取写法知识,对了解其家世、思想、政见等也有参考价值。 C、《饮酒(其五)》在日常生活的叙事中有机插入哲理,与《归园田居(其三)》一样应是新玄言诗。 D、艺术创作不能装腔作势,故作高深,以“玄”自炫,应学会从朴素的生活中凝练高级的真理。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能源是发展的动力,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当 今世界可利用能源稀缺,工业社会对化石能源的争夺无比激烈。我国“人造太阳”因此成为科学攻坚的大课题,以期用核聚变原理,凭借地球无限的原料进行发电,创造出终极能源。

    科学家把基础研究分为探索自然规律的基础研究和有应用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两大类,后者是由应用任务牵引,主要关注的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能源被认为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方面,而我国要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更增加了创造和使用清洁能源的紧迫性。“人造太阳”大科学装置的设立,就是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试图解决能源紧缺的重大问题。

    人造太阳用专业术语叫磁约束核聚变。爱因斯坦的一个公式是能量等于MC2 ,就是把任何一个很小的质量,乘上光速的平方以后,可以得到巨大的能量,这就是核能运用的原理。现在世界上一共有400多个核电站,都是用这种原理。

    产生聚变非常困难,一定要把它点到3.5亿摄氏度,才能满足聚变发生的条件。采用的办法之一是磁悬浮,可以把气体加热到上亿摄氏度,用磁场把它悬浮起来,这个时候不接触到任何材料,就能够实现核聚变。

    “人造太阳”安全可靠,因为聚变从先天性来讲,具备固有安全性。因为它本身的功率密度非常之低,随时可以停下来,不会对环境、对公众形成危害,我们的实验室就在合肥市中心。做能源大约分三个阶段:第一个叫科学可行性,就是科学上这个原理是对的;第二个在工程上是可行的;第三个就是经济上是便宜的。苏联科学家阿齐莫维奇发明了托卡马克,全世界都开始遵循这一研究模式。在过去的50年中间,全世界大约建了一百个托卡马克,每一个托卡马克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托卡马克是苏联人发明的,要想学,最好的一个办法是跟苏联人去学。在上世纪80年代末,苏联的维利霍夫院士有一个托卡马克T7,愿意赠送给其他国家,然后他们自己做更好的。当时霍裕平院士听说这件事,觉得非常之好,因为这是能够快速地掌握这个技术的一个最好办法。所以我们就要了,当然不是白要,而是用其他东西去换。站在别人的肩膀上面,我们做出了很多的改进。

    2020年7月28日,ITER计划(“人造太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重大工程安装启动仪式在法国总部举行,标志着由此前成员国制造零部件的阶段,正式转换到装置组装阶段。30多个国家精诚合作,众多世界顶尖科学家和工程师参加,参与国家的人数总和超过全球人口的一半。“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承载着人类和平利用核聚变能的美好愿望,计划实施以来,中方始终积极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耗资耗时耗力的“人造太阳”的目标是发电。我们在核聚变堆设计、关键部件的研发和制造等方面,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聚变一个最重要目标就是产生能源,就是发电。发电一个最重要目标就是经济,从经济上来讲,聚变电站做大了是经济的。我们建第一个堆,大约需要六七百亿元,未来商用堆差不多需要200亿元左右。这样一个电站,5到8年就能收回成本。如果随着材料的不断发展,能够做得更便宜。这就是未来的聚变一可以没有二氧化碳的产生,也不用去烧煤,更不用担心出事故。前景是美好的,但是道路是曲折的,初步判断还要再等上一二十年才有可能建成。希望在2049年,就是新中国成立100年的时候,我们能用上聚变的电站,而且所有的关键部件必须国产化,这样就不再受制于人。

    人类一旦解决了能源问题,这个世界将会更加美好。长期以来,我们中国聚变人都有一个梦想,就是未来如果有一盏灯能被聚变能点亮的话,这盏灯一定要、也必须在中国。

    (摘编自李建刚《“人造太阳”何时“亮”起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人造太阳”以期用核聚变原理,凭借地球无限原料来发电,解决全人类的能源问题。 B、爱因斯坦的一个公式:能量等于MC2 , 为世界上所有的核电站,提供了核能运用的原理。 C、“人造太阳”的聚变在先天性上具备固有安全性,是其实验室选址合肥市的最重要原因。 D、做能源都分三个阶段:一是科学可行性;二是在工程上是可行的;三是经济上是便宜的。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基础研究分为探索自然规律和有应用目标导向两大类,后者主要关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B、目前来看,“人造太阳”的研究耗资耗时耗力,但从聚变的前景和国家长远发展需求来看,其攻坚意义都十分重大。 C、我们的科学家从学习苏联的技术,做出改进,到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聚变研究见证着他们勇往直前的科研精神。 D、“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在今年正式转换到装置组装阶段,这项计划寄托着人类和平利用核聚变能的美好愿望。
    (3)、“中国聚变人都有一个梦想,就是未来如果有一盏灯能被聚变能点亮的话,这盏灯一定要、也必须在中国”。这个梦想对我国有何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舞台

    孙禹文

    ①连日来,她的心情一直难以平静,只要一瞥见床头柜上那幅装帧精美的照片,她的心房便会剧烈地颤动。

    ②她是一个刚过二十岁的纺织工人。同许多青年人一样,她喜爱唱歌,让她最着迷、最崇拜的,是清纯派歌星李琼。眼前,她看着的正是她与李琼合影的照片。

    ③她自己不会相信,那天,著名红歌星李琼会拉着她的手,同她出现在同一个正在直播的晚会现场,从而,成为她的家人、朋友反复品味的一个永恒的电视画面。她怎么也不会想到,她会拥有一张出自《青年报》名记者之手、留下她与最崇拜的人合影的照片。

    ④她努力不想这事,好让自己平静一点。可那印象太强烈了,事情虽已过去两个多月,一切就像在昨天、在眼前。

    ⑤当 她听说李琼的又一专辑出版了,她又禁不住激动起来,骑着她心爱的红飞鸽,直奔音像公司。

    ⑥她觉得人与人相识、相处、相交、相知都是缘分,不在于地理位置的远近、结识时间的长短以及社会地位的悬殊...一边想,一边骑,不知不觉到了街心绿岛。

    ⑦这是车辆、行人绕道拐弯的地方,也是她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⑧那件事,她一直觉得挺平常、挺普通。你想想,一个流氓对一个晚归的中学生施暴,她遇到了,能装作没看见?她记不清是她抓住那个坏蛋,还是那个坏蛋抓住她,直到那家伙拔出匕首,狠狠地捅了她几下,她也没有搞清楚。她只感到她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抱住了一样东西。直到警察来了,她还抱着那只鞋。后来到医院看她的公安局领导告诉她,正是根据这只鞋,他们很快抓到了那个家伙,并破获了三年内类似的十起大案。她也知道,正是这只鞋,把那个比她大两岁的青年送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⑨绕过绿岛,她的心里掠过一丝不安。就是这么件普通的事,她和她的家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荣耀。住院期间,市长亲自去看望她,后来,她被授予“优秀共青团员”“三八红旗手”,再后来,她被有关领导通知,参加省“五一”联欢晚会。

    ⑩那天,她刻意打扮了一下,被安排坐在前排的中间位置。当晚会快要结束时,只见一位身材修长、身着白色连衣裙的演员款款地走向舞台中央。这时,舞台灯光大亮,一束柔和的光照在这位演员脸上。啊,这不是李琼吗!她异常激动,很用力地鼓掌,可惜细汗沁满了手掌。她还没有完全从兴奋中醒悟,女歌星已泪流满面:她在动情地向人们讲述关于她的故事。只见她快步走向她,所有灯光随之移动。李琼牵着她的手,慢慢走回舞台。她噙着泪,满怀深情地向观众介绍:“这就是我们故事的主人公.....观众席上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李琼仍然牵着她的手:“下面,我要为我们的英雄演唱一首新近创作的《卫士赞歌》。”她声情并茂的演唱,感染了所有在场的观众,晚会的气氛达到了高潮。演唱结束后,李琼牵着她的手回到原来的位置,与她并肩坐在一起,开心地交谈着。摄像机的镜头不时转向她俩,那个机敏的《青年报》记者,不失时机地揿动了快门......

    ⑪一别两个多月,想必她一直都好吧。她一面骑,一面为李琼祝福。不知不觉中,已到了音像公司。

    ⑫巨大的广告牌上,赫然写着“歌星李琼最新专辑首发”。她忙乱地架好自行车,直往里赶。只见大厅内人头攒动,无数种嘈杂声好像在重复一句话“给我签一个”。莫非她在这儿?她不顾一切往里钻,一会儿又被人潮挤回来,只好踮起脚尖。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个熟悉的面孔正出现在无数只晃动的手当中。她拼命往里挤,好不容易挤到了她的跟前,激动地一把抓住她的手,大喊:“哎,李琼,你好吗?”她“嗯”了一下,极熟练地从身后拿起一盒专辑,亲切地问她:“签哪儿?”她以为李琼没有在意,便向前挪了半步,用力地抓住她的手臂,调皮地冲她喊:“哎,你看我是谁?”看着李琼迷惑不解的样子,她着急地说:“哎,李琼,我是肖小茹!”李琼停下手中的动作,仔细地端详她。她也极认真地看着李琼。她真想大声说,李姐,你还是那么漂亮。双方对视了一会儿。李琼好看的眉毛轻轻皱了一下:“对不起,我记不起来了。”边说边优雅地摇着头。她愣住了。

    ⑬热情的歌迷仍在往前涌。她被挤在一边,木然地站着。那边,李琼仍然带着浅浅的微笑,满怀热情地为人们签着什么。

    ⑭她一人彳亍在街头。她为那台晚会害羞。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交代了照片的摆放位置“床头柜”和“装帧精美”,细节处足见小茹对歌星李琼的特殊情感。 B、小茹遇见施暴者舍命相助,其个人不仅得到政府表彰,也让歌星李琼为她流下真挚的眼泪并献上赞歌。 C、小说善用环境,如“灯光大亮”“柔和的光”既是场景写实,又烘托出小茹意外遇到李琼时惊喜、甜美的心理。 D、小说善用插叙,如第⑦段在行经之处插入故事,使情节更有波澜。这一写法在鲁迅的《祝福》中也有运用。
    (2)、小说中,小茹的心理状态经常被她的歌星偶像李琼左右。请以第一人称“我”来梳理相关情节中小茹的心理波动及原因。
    (3)、有人赏读完小说,认为结局如果改写成歌星李琼当众一眼认出小茹,小说就是另一番意味了。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文言文阅读

    欧阳文忠公神道碑

    苏 辙

    修,字永叔,幼敏悟过人,两试国子监,一试礼部,皆第一,遂中甲科。景祐初,迁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阁校勘。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诮范公以为当黜公为书责之,坐贬峡州夷陵令。康定初,范公起为陕西经略招讨安抚使,公掌书记。公笑曰:“吾论范公,岂以为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辞不就。初,范公之贬饶州,公与尹师鲁皆以直范公逐,目之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久而益炽。公乃为《朋党论》以进,言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其言恳恻详尽。其后诸公卒以党议不得久留于朝。公性疾恶,论事无所回避,小人视之如仇讎,而公愈奋厉不顾。上独深知其忠,改右正言、知制诰,赐三品服,仍知谏院。嘉祜初,判太常寺。二年,权知贡举。是时进士为文以诡异相高,文体大坏。公患之,所取率以词义近古为贵,凡以险怪知名者黜去殆尽。榜出,怨谤纷然,久之乃服。然文章自是变而复古。三年,加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事,所代包孝肃公以威严御下,名震都邑。公简易循理,不求赫赫之誉,有以包公之政励公者,公曰:“凡人材,性不一。用其所长,事无不举;强其所短,势必不逮。吾亦任吾所长耳。”闻者称善。公昔守颍上,乐其风土,因卜居焉。居颍一年而薨,享年六十有六,赠太子太师 , 谥文忠。天下学士闻之,皆出涕相吊。自汉以来,文弊极矣,虽唐贞观开元之盛,而文气衰弱,卒不能振,惟韩退之一变复古,及公之文行于天下,乃复无愧于古。呜呼!自孔子至今,千数百年,文章废而复兴,惟得二人焉,夫岂偶然也哉!

    (选自苏辙《栾城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诮范公/以为当黜/ B、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诮/范公以为当黜/ C、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诮范公/以为当黜/ D、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诮/范公以为当黜/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公掌书记”与“欲辟土地"《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辟”字音同义不同。 B、“皆以直范公见逐”与“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见”字含义不同。 C、讳,名讳。古人说话作文时为了避讳,不直称君王或尊长的名,一般字号不避。 D、太子太师,官职,即太子的老师。后多为虚衔无实职,可用于追赠死去的重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进献《朋党论》,指出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有本质的区别,应得到人君的任用,但最终仍因“结党议论”而不得久留朝廷。 B、范公被贬斥,欧阳修为其直言同遭贬斥,范仲淹被贬饶州,欧阳修被贬夷陵。后来范仲淹被重新起用,欧阳修面对征召却推辞不去。 C、包公治政有方,声名显赫,欧阳修接替他执掌开封府后,为政宽简平易,遵循事理,也不追求显赫的声誉,展现了相同的行事风格。 D、韩愈大力倡导文章复古,志在革除文弊;而欧阳修身体力行,所写的古文风行天下。苏辙认为文章能够废而复兴,这两人功不可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患之,所取率以词义近古为贵,凡以险怪知名者黜去殆尽。

    ②用其所长,事无不举;强其所短,势必不逮。

  • 5. 古代诗歌阅读

    五月十九日大雨

    刘基①[明代]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②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③

    苏轼[宋代]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①刘基(1311~1375),字伯温,明朝开国元勋。②殷(yin):雷声。③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苏轼因为与变法派的冲突而自请外调,任杭州通判。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诗的前两句,通过“驱”“急”“洒”“压”等字,极力描述了风雨急骤迅猛的气势。 B、刘诗在遣词造句上追慕唐人,但在立意上与宋人咏景诗相近,于自然中感悟理趣。 C、苏诗中“白雨跳珠”聚焦夏雨的特殊景象,因雨点大而猛,激起的水花如珠石一般。 D、两首诗的作者是诗人,也是政治家,都将博大的政治情怀融于磅礴的笔墨之中。
    (2)、两首诗在内容和写法上都很相似,但刘诗寓理于景,苏诗借景寄情。请结合两首诗歌简要分析。
  • 6. 名篇名句默写
    (1)、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之句是“。”
    (2)、面对楼台古迹,古人常有历史沧桑,物是人非之感。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两句:“。”
    (3)、人们常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我们在古诗文中却总能看到好男儿挥泪,比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语言文字运用I

    在媒体和网络的时代,一个人只有高调才会叫人看见、叫人知道、叫人关注。

    但高调也会使人上瘾,像吸烟饮酒愈好愈降不下来。可是媒体和网络都是一过性的,滚动式的,           的。任何人都很难总站在高音区里边,所以必须不断折腾、炒作、造势、生事,才能持续高调。

    有人以为高调是一种成功,其实不然。高调只是这个时代的一种活法。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活法,选择什么都          

    于是,另一些人就去选择另一种活法——低调。

    这种人不喜欢          都被人关注,一言一语也被人议论,更不喜欢被追逐,纠缠与围困;他们明白在商品和消费的社会里,高调存在的代价是被商品化和被消费。

    这样,心甘情愿低调的人就不为人知,但他们反而能踏踏实实做自己喜欢的事,充分地享受和咀嚼日子,活得平心静气,安稳又踏实。你问他为什么这么低调,他会一笑道,“就像自己爱一个人,没有什么理由需要说明。”所以说:低调为了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高调为了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

    (1)、请在上文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画线句能否改写为“就像自己爱一个人,难道还需要说明什么理由吗”,请简要分析。
  • 8. 语言文字运用II

    从海口出发,沿西线高速疾驰一小时许,便到了儋州。

    6月的海南岛,椰风海韵。脚下这条路,景色宜人、畅达舒心。而脑际那条年代久远的路,却颠沛辗转、山水迢遥——公元1097年,由广东惠州过滕州、雷州,渡琼州海峡 , 一位年过六旬的老者历时二月余、行程数千里,终于抵达这“海天之外”。他,就是第三次遭到贬谪、赴任琼州别驾的苏轼。

    四州环一岛,百洞蟠其中。”东坡诗作,与记者同行的工作人员符红姜信手拈来。不过,小符却有几分疑惑:“____?太难以想象了!”

    “那副样子”,____,如苏轼的《与程秀才书》:“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真是一片蛮荒啊。

    “这儿以前是荒滩一片,____!”洋浦社区原党支部书记陈乾昌回忆道,“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始于1992年,国务院批准海南建设洋浦经济开发区,让洋浦站到改革开放最前沿啊!”

    (1)、选段中画横线句与诗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何都列举了大量的地名?请分别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下列各句中,描写风格与文中画波浪线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B、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C、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漫画作品《人》

    请结合漫画的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