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9月入学联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9-19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秦汉王朝采取以徙民实边、屯田为主要内容的边疆政策,秦朝给徙民予拜爵一级奖励,汉朝则免除所有田租和人头税,并赐给一定数量的土地、农具、牧畜和籽种。这些政策(    )
    A、促进了经济的均衡发展 B、巩固了边疆地区的统治 C、加剧了人地之间的矛盾 D、阻碍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 2.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列举了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秦穆公用商鞅“急耕战之赏”而雄踞各国的业绩,指出凡是有所作为的君主或圣人都“不耻身之贱,不忧命之短,而愧道之不行,忧百姓之穷”。其意在(    )
    A、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B、颂扬古人丰功伟绩 C、阐述农本的重要性 D、继承传统民本思想
  • 3. 随着“丝行”“布庄”的发展,明代后期在杭嘉湖地区出现良田改种桑的现象,以至于双林镇“俗皆织绢,四方之商贾咸集以贸易”,娄塘镇“所产木棉布匹,倍于他镇”。这说明该地区(    )
    A、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D、人地矛盾不断激化
  • 4. 明清时期,江西铅山纸业逐渐兴盛。明代其生产中,除原料采集外,“每一槽四人,扶头一人,春雅一人,检料一人,焙干一人。”到了清初,有纸糟工语云:“片纸非容易,措手七十二。”这表明该纸业(    )
    A、分工不断细化 B、雇佣关系出现 C、技术水平高超 D、市场流通顺畅
  • 5.   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成立时,最早一批技术工人主要来自原美商旗记铁厂,而后又从上海、宁波、广州、香港等地外商工厂中高薪聘请了2000 多名。这表明该企业(    )
    A、已采用资本主义雇佣方式 B、标志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具有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
  • 6.   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土地法》规定,地主向佃农收租的地租率从晚清的60%降至37.5%,但土地税的征收办法等事宜语焉不详。这一规定(    )
    A、扫清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障碍 B、意在缓和农村的阶级矛盾 C、为全面抗战奠定了群众基础 D、旨在变革农村的生产关系
  • 7.   1931年以前,中国公路主要集中于沿海发达城市。自1932年起,国民政府重点修筑苏、浙、皖、赣、鄂、湘、豫、闽等省公路,1935年后,又加紧打通川陕、川鄂、川湘、川黔、黔湘、黔桂、川滇等省际公路。其主要目的是(    )
    A、配合围剿红军 B、彰显抗日决心 C、缩小地区差距 D、方便物资调度
  • 8.   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颁布《取缔奇装异服办法》,对妇女衣着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如衣叉须近膝盖,短衣须着裙,女公务员禁止烫发、染指甲,禁着睡衣拖鞋上街等。这表明(    )
    A、国民政府实行独裁统治 B、近代女性社会地位较低 C、近代中西文化观念对立 D、政府试图重塑社会规范
  • 9. 毛泽东在某次中共中央会议上作题为《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提出“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这次会议最有可能发生在(    )
    A、抗日战争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 10. 近代中国大宗商品包括外国工业品由沿海通商口岸流向内地和农产品及农产加工品由内地流向沿海通商口岸两种类型。这反映了近代中国(    )
    A、区域经济发展失衡 B、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C、民族工业发展畸形 D、国内产业结构有待持续优化
  • 11.   1957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04.5亿元。其中,进口贸易总额中生产资料所占比重达到92%,而消费资料比重则仅仅占8%。出口贸易总额中农副产品占比为71.6%,工矿产品占比为28.4%。这说明(    )
    A、西方对华经济封锁已经被打破 B、我国工业化水平有所提升 C、农副产品在国际市场优势显著 D、对外贸易服务于工业建设
  • 12.   1960年11月,周恩来主持起草的《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紧急指示信》中明确规定,“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小规模的家庭副业”“恢复农村集市,活跃农村经济。”这些规定(    )
    A、促进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B、完成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C、健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推动了农业生产责任制发展
  • 13. 下表是1980~1986年中国粮食国际贸易情况。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

    年份

    出口(单位:万吨)

    进口(单位:万吨)

    净进出口

    1980

    161.83

    1342.93

    -1181.1

    1981

    126.08

    1481.22

    -1355.14

    1982

    125.12

    1611.69

    -1486.57

    1983

    196.31

    1343.51

    -1147.20

    1984

    356.57

    1044.54

    -687.97

    1985

    887.98

    617.11

    270.87

    1986

    909.45

    728.23

    181.22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B、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D、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 14. 下图是1992~2012年我国城镇和乡村就业人员数变化图。据此可知,我国(    )

    A、就业人数逐年上升 B、城镇化的进程加快 C、国民收入持续增长 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 15.   1536年,奥斯曼帝国与法国签订《奥斯曼帝国与法国友好与商业条约》并结盟,该条约给予了法国商人商业特权;奥斯曼帝国还于1540年与威尼斯恢复和发展贸易关系。这是由于(    )
    A、西班牙殖民霸权遭受打击 B、地中海贸易控制权旁落 C、奥斯曼积极扩张海外势力 D、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 16. 19世纪以前,英国农村居民以黑麦面包为主食,城市居民常食用小麦混合其他谷物制成的白面包; 19世纪初期起,英国人以国产小麦为主食的比例逐步增加,1800年为58%,而在1850年则达到了81%,之后比例持续增加。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B、饮食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C、贫富差距正日益缩小 D、工业革命推动农业发展
  • 17.   1883年,经美国铁路大亨们决议的铁路标准时间正式施行。不久,约70%的学校、法庭和地方政府采用这一标准时间,美国的主要城市也纷纷采纳。据此可知,当时美国(    )
    A、三权分立体制受到严重威胁 B、垄断组织的社会影响较大 C、盲目跟风凸显社会畸形发展 D、工业革命的成果运用广泛
  • 18. 1928年,米高扬提出,“如果认为新经济政策就是市场自发性和经济发展的完全自由,这样想就不对了,......它不是回到资本主义的道路上去,而是要走上向社会主义前进的道路。”这说明该政策(    )
    A、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如出一辙 B、利用资本主义发展国民经济 C、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道路 D、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 19.   1933年,中美签订《美棉麦借款合同》,规定由美国公司向中国政府贷款5000万美元,用以解决中国粮食短缺问题。其中4 000万用于购买美国棉花,1 000万用于购买美国小麦,所购棉麦只能在中国销售,不得流入世界市场。这一合同(    )
    A、维护了美元金融霸权地位 B、促进了中国农业经济发展 C、不利于中国开拓国际市场 D、有助于缓解美国经济危机
  • 20. 二战后某国际组织旨在通过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把促进和保持成员国的就业、生产资源的发展、实际收入的高低水平,作为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同时“稳定国际汇率,在成员国之间保持有秩序的汇价安排,避免竞争性的汇价贬值。”该组织(    )
    A、提升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地位 B、推动世界贸易制度化和体系化 C、最初致力于亚非的经济恢复 D、促进全球金融的健康稳定发展
  • 21. 下表为1925~1953年苏联(俄)工农业生产指数简表(1913年为100),据此可知(    )

    时间(年)

    1925

    1928

    1940

    1953

    工业产值

    77.3

    132

    852

    2 143

    农业产值

    112

    124

    141

    146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效显著 B、集体化使农业生产衰退 C、苏联的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D、苏联致力于工业化建设
  • 22.   1966年苏联正式推行“新经济体制”,其中包括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增强国家计划在编制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减少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企业支配利润的权限。据此可知,这一体制(    )
    A、对斯大林模式有所冲击 B、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主导作用 C、健全完善了斯大林模式 D、放弃使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 23. 下图是英国当代著名学者莫里斯·罗奇的著作《重新思考公民身份》中的一幅漫画。左下角的文字译为“领取养老金者的困境”,图下方文字译为“这上面说,在福利国家里,年轻人没什么值得去奋斗的,孩子他妈......”。该漫画的寓意是(    )

    A、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B、体现了西方国家阶级矛盾的激化 C、发挥福利制度的正面效用 D、揭露了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漏洞
  • 24. 某国际组织合作方式具有如下特点: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协商一致、自主自愿的原则;承认多样化,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单边行动和集体行动相结合。该组织是(    )
    A、上海合作组织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亚太经合组织 D、东南亚国家联盟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1292年,上海建城。明清以后,逐渐成为东南沿海的交通枢纽和商业重镇。1843年,根据《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正式开埠。为适应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外国企业先后在此开办了船舶修造厂、印刷厂、食品厂等。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大型的军事工厂——江南制造总局,前期全部生产军火,后兼造大型轮船。由于商业资本的积累以及各地大量资金的汇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此大量诞生,它们以轻工业和机器制造业为主。1876年,英国商人在上海组建了吴淞铁路公司,欲兴造中国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因未经中国政府允许,最终全部拆除。甲午战后,西方资本涌入上海,广泛投资于原料加工工业,于是缫丝、造纸、轧棉、榨油、皮革、肥皂、火柴等工厂相继出现。19世纪中后期,上海最终腾升为中国第一大城市。然而,自开埠以来,上海政区 长期割裂,行政各自为政,城市规划混乱,被认为是“一个高度繁荣的国际大都市,但却又是一个畴形的大都市”。

    ——摘编自钱文亮《论近代上海城市转型的历史与文化》等

    材料二:横滨曾是江户的交通要道。1853年,美国佩里来航,叩开日本国门。出于政治考虑,幕府将开港口岸定于此处。一些“冒险投机商”为取得经济利益,纷纷前来投资,开办商行,兴建商场。1866年,上海经濑户至横滨、旧金山至横滨等航线开通。横滨充分利用地理优势,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其中毛织品占相当的比重,砂糖、机械、金属等的进口也各有增加。为了加强日本国内的联系,1872年,兴建了日本的第一条铁路——京滨(从东京到横滨)铁路。随着明治维新的深入开展,1899年,外国人居留地在日本全面撤销,横滨借机推进城市规划、港口改造、公路修筑,使其逐渐成为日本的大都市和国际名港。

    ——摘编自郑祖安《上海与横滨的开埠和都市形成》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橫滨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与横滨相比,上海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日本横滨的城市建设带给我们的启示。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随着近年来“双减”政策的落实,研学旅行成为一种新型的育人方式。学生们在旅行中学习,在研学中成长,感受祖国大好河山,厚植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强化情感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深蕴家国情怀。四川某中学组织高一学生开展暑期研学活动,第一站走进“天府四川金融博物馆”。下列图片是该馆部分馆藏文物。

    秦半两钱

    北宋交子

    民国法币(1947)

    棉布购买证(1956)

    墨西哥银元

    欧元(2001)

    如果你有幸担任本次研学活动的讲解员,请从以上馆藏文物中任意选取一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段解说词。(要求:对要解说的对象进行判定,要有场景代入感;解说词须包含文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历史意义等;解释合理,表述成文,逻辑清晰,不少于100字。)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范旭东(1883~1945),湖南长沙人。1898年,范旭东追随其兄范源濂(梁启超的弟子),参与维新运动,深受影响。1900年, 随兄赴日留学,因读书刻苦上进,顺利考入京都帝国大学理科化学系。1911年毅然回国,准备一展“工业救国”的宏图大志。同年,在北洋政府北京铸币厂负责化验分析,不久被派往西欧考察学习。1914年在天津创办我国第一家精盐厂——久大精盐公司。1917年创建永利碱厂。1920年9月,“永利制碱公司”始获农商部批准,特许工业用盐免税30年。1926年,永利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斩获第16届万国博览会金质奖。1937年,范旭东创办酸厂并正式投入运行,不久,日本全面侵华,范旭东继续在大后方发展实业,推进大西南建设,支援抗战。1945年当选为中国化学学会理事长,同年病逝,毛泽东为其题写了“工业先导,功在中华”的挽联。

    ——摘编自陈争平著《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范旭东“工业救国”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范旭东身上所蕴含的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