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一轮复习模拟专练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试卷更新日期:2022-09-17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表为1957年我国部分行业产量情况。表中信息说明我国(    )

    项目

    产量

    比1952年增长

    钢产量

    535万吨

    296%

    原煤产量

    1.31亿吨

    98.5%

    发电量

    193亿千瓦时

    164%

    粮食产量

    1.95亿吨

    19%

    棉花产量

    164万吨

    26%

    A、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B、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 C、农轻重的比例协调发展 D、农业生产实现了专业化
  • 2. 辽宁为新中国的工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56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架新型喷气式飞机在沈阳试制成功,7月20日,我国最大的一座炼炉——鞍钢九号高炉,练出第一炉钢水。与上述成就相关的是(    )
    A、土地改革 B、第一个五年计划 C、三大改造 D、建立经济特区
  • 3.   1957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比1952年增长42.8%,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费水平,比1952年提高34.2%;文教、卫生、科学、艺术事业也同步发展。材料主要说明“一五”计划的完成(    )
    A、改善了人民生活 B、完善了工业布局 C、消灭了地主阶级 D、忽视了经济规律
  • 4.   1953年12月,新中国进行了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许多工业、农业和其他各方面的优秀人才被选为人民代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体人民参加的空前规模的普选。由此可知,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化运动
  • 5. 准确掌握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下列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对应完全正确的是(   )

    序号

    历史史实

    历史结论

    A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B

    完成一五计划

    我国彻底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C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D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A、A B、B C、C D、D
  • 6. 《六亿人们心花开》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形成 D、提高基层治理成效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立
  • 7. 1953年,毛泽东指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旨在于“解决所有制的问题”。为此,党和政府(    )
    A、  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 B、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D、发出了“大跃进”的号召
  • 8. 1956 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表明(    )
    A、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摧毁 B、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建成 C、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D、改革开放获得了巨大成功
  • 9. 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
    A、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B、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C、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D、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 10.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选项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950年土地改革

    土地公有制建立

    B

    1953年一五计划

    优先发展农业

    C

    1953年三大改造

    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

    D

    1956年中共八大

    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A、A B、B C、C D、D
  • 11. 图表是中国1953年到1956年粮食产量的变化图。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全行业公私合营开始实施 B、全面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显著 C、农业合作化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 12. 1956年我国的工业产值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超过了前一年的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増加了60%,这得益于(    )
    A、土地改革的推行 B、计划经济的实施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改革开放的深化
  • 13. 1961年1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发表讲话,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使1961年成为“实事求是年”。毛泽东发出这一号召主要是因为,当时(    )
    A、  北约华约对峙局面出现 B、国防工业与尖端科技落后 C、西方国家孤立封锁中国 D、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 14.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代精神,“铁人”王进喜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精神 B、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精神 C、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精神 D、勇于改革、不断进取的精神
  • 15. 学校组织学生到某纪念馆进行研学旅行,解说员深情地说:“他被誉为解放军好战士;他走到哪里好事就做到哪里;毛泽东曾题词向他学习。”“他”是(    )
    A、焦裕禄 B、雷锋 C、王进喜 D、孔繁森
  • 16.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如下图中三位人物共同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是(    )

    “铁人”王进喜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A、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B、同仇敌忾、国际主义 C、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D、崇尚法治、健全民主

二、问答题

  • 17. 在中国共产党二十大召开之际,某校组织学生参观某地的党史纪念馆。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成就展馆中,展馆序言写到:“……《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提炼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党的百年奋斗,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请问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什么?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要建立新的经济体制目标。请问这个经济体制目标是什么?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来的?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主席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请问“中国梦”的内容是什么?
    (5)、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了系列重大成就,请你谈谈有哪些成功经验?

三、材料分析题

  • 18. 坚持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宝贵经验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回答和解决严酷环境中一个又一个的紧迫问题,毛泽东同志写下了《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撩原》,此后又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一系列著作。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明确了一条中国革命的道路。

    ------摘编自人民日报《中国道路一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历程》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开启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征程。

    -------摘编自人民日报理论部《本质》

    材料三:2013年,美国学者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出版。全书明显地以1978年至1992年这14年为重点,占全书五分之四的篇幅,以便着力描画作者所强调的“邓小平时代”,并认为这14年是中国大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邓小平一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傅高义看来,邓小平留给中国最大的财富,是给中国指明了一条道路。

    一一摘编自匡丽坏《傅高义:越来越感觉邓小平有了不起的智慧与品质》

    (1)、材料一中的“中国革命的道路”指的是什么?据所学知识说明这一道路形成的历史背景。
    (2)、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社会变革”完成的标志,据材料概述其对“中国道路”的重要贡献。
    (3)、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强调1978年、1992年两个时间节点的理由。你认为“邓小平时代”是个什么样的时代?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道路”的认识。
  • 1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工开物》)全书分为乃粒(粮食作物栽培)、粹精(谷物加工)、作咸(制盐)、甘嗜(制糖)、膏液(榨油)、乃服(养蚕与纺织)……佳兵(兵器)、蘖(酒母、酒)及珠玉18卷。该书图文并茂,附有120多幅工艺流程图,形象生动地记录了生产的过程。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公私合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制药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绝大部分的西药原料,我们都能自己生产了。……现在各种磺胺类的原料药,不但上海自己能够制造,供应国内有余,还大量出口远销国外。

    ——陈铭珊:《回忆企业公私合营前后》

    材料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四十一所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固体大推力发动机研制团队)为了让中国的“飞天战车”拥有澎湃动力,他们主动挑战国内科研空白,使我国固体运载动力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实现我国大型固体动力研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所有人的努力,只为了心中的中国梦,能融入头顶的灿烂星河。”

    ——罗旭:《我们的目标,是宇宙更深处》(《光明日报》2022年5月29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上海制药工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实现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个团队的奋斗目标。综合上述材料,说说该团队弘扬了怎样的工匠精神?
  • 20. 中国共产党非常关注“三农”问题,不断调整农业政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全国已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条件下,全国新解放区有计划、有秩序、分期分批进行了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公布,总的原则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区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到1952年12月,土地改革基本完成,3亿农民获得了7亿亩土地。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材料三: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全国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次改革使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中图1反映的历史事件使农民走上了什么道路?图2所示现象体现了哪一运动?
    (3)、据材料二图3可知,1980﹣1982年凤阳县粮食产量呈现什么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三,请你为乡村振兴提一条合理化的建议。
  • 21. 【学有所获】

    九(1)班历史兴趣小组近期开展了一次研究性学习,搜集并整理了如下四种类型的资料:

    (一)图表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时期粮食产量变化(单位;亿吨)

    图表一

    图表二

    图表三

    (二)图片类

    图片一

    图片二

    图片三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

    农民领取联产承包责任制合同书

    (三)文献类

    文献一

    “随着新的经营体制在广大农村的推行,农民群众有了更大的生产和经营自主权,可以利用剩余劳力和资金发展多种经营……这是我国农村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生产方向转变的开始。”

    ——摘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文献二

    “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它从根本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以及农村文化教育的发展,为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摘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文献三

    当时的统计材料表明,合作社80%以上都增产增收,并且一般都是互助组优于单干,合作社又优于互助组、因此,互助合作运动得到了广大贫苦农民的欢迎,新参加合作社成为一种群众性的行动。

    ——摘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四)评述类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小岗人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推动农村改革,闯出新路子、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乡村治理取得新成效……农村改革之所以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内核就在于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尊重群众实践,不断解放思想。”

    ——摘编自姜刚《这个村庄,引爆改革伟力》

    现邀请你一起参加兴趣小组的成果汇报:

    (1)、请你根据搜集的资料,拟写一个汇报标题。
    (2)、请根据下列信息,将图表类、图片类、文献类资料进行归类。

    事件

    图表类

    图片类

    文献类

    土地改革

    图表一

    农业合作化

    文献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图片三

    (3)、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 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为自己一切工作指针,……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创造地应用于中国这样的以农民为主要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大国。在为实现新民主主义而进行的24年奋斗中,由于坚持了正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并向一切与之相反的错误思想作了胜利的斗争,使全党达到了空前的巩固和统一,发展为强大的革命力量,成为全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事业的伟大重心。

    ——摘编自《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二:“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党深刻认识到只有实行改革开放才是唯一出路,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党和国家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四十多年来,党始终不渝坚持这次全会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 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决议》形成于哪一年?简述在长征途中“与之相反的错误思想作了胜利的斗争”的史事。概述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时期“创造性地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中最主要的领导人分别是谁?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探究中华民族能够实现百年伟大复兴的条件。

四、综合题

  • 23. 【百年变局与开创新局】
    (1)、【变局:沉沦与上升】

    《辛丑条约》的签订是近代中国沉沦到谷底的开始。你如何理解这一历史结论?

    (2)、“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中国社会呈现出向上的发展趋势。”根据所学知识,以1921年至1949年的相关史实论证该观点的正确性。(要求:列举三例史实并进行论证)
    (3)、【开局:工业化起步】

    根据材料二,指出鞍山钢铁厂开展生产和技术竞赛活动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崇伦的劳动精神。

    (4)、【新局:走进新时代】

    材料三:

    图4

    图 5

    根据图4,对比中国与世界经济增长率的整体变化,指出其中的一种变化情况。根据图5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