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2-09-15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依据是(   )
    A、北洋舰队的参战 B、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 C、战争由朝鲜引发 D、《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投资设厂
  • 2. 阅读下表,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黄海海战中日双方兵力、军备损失对比表

    战队

    参战舰艇/艘

    火炮/门

    兵力/人

    舰船损失

    伤亡人数/人

    中方

    12

    191

    2234

    5艘沉没

    约1200

    日方

    12

    272

    3566

    5艘重创

    约600

    A、中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B、此战使清政府开始避战求和 C、中国北洋舰队主力尚存 D、此战导致《马关条约》的
  • 3.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探索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 4. 1894年7月,日本袭击中国租借的英国“高升号”运兵船。根据国际法,8月3日英国认定日本应对英国的人身和财产损失负责,12日英国仍重申这一立场,20日英国转而声称中国应负赔偿责任。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英、日矛盾因战争爆发而消除 B、中国在中日的舆论战中失利 C、中国战败导致英国态度转变 D、西方列强纵容日本侵华
  • 5.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在广岛设立战时大本营。天皇亲自坐镇,统一指挥军事、政治和外交。“举国一致,目标集中,讨伐中国”的情绪弥漫全国。而处在指挥作战地位的李鸿章却事事需要奏请,难以迅速形成决策。材料主要反映了(   )
    A、清政府采取“保全和局”的战略 B、民族情绪左右战时决策的效率 C、政治体制对政府的决策影响较大 D、清末皇帝仍然完全掌握决策权
  • 6. 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昧、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材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的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 7. 有人这样评价近代史上列强的侵华:“一半是残忍的破坏和掠夺,一半是客观的建设和推动。”下列表述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
    A、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B、从中国掠夺大量白银 C、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D、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 8. 下图是创作于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一幅名为《临渴挖掘“海军港”水井》的漫画。该漫画反映了当时(   )

    A、清政府筹划海军缺乏长远眼光 B、政府官员积极挖掘海军港口 C、北洋舰队遭到日军沉重打击 D、大规模的国防建设正在进行
  • 9. 下图为甲午战争期间中国民间商家画师所绘的年画《威海卫大战得胜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占有一定优势 B、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军舰望风而逃 C、部分商家迎合民众盲目自大的心理 D、甲午战败后,此类年画将销路不畅
  • 10. “甲午中日战争时期,中国缺少战胜日本的实力。有洋人偶登其船,见海军提督正与巡兵团坐斗竹牌也。” 1888年,北洋海军原本预订购入300箱炮,后因为军费被挪用去修建颐和园,所以只购入了3箱炮。这说明了( )
    A、军事将领的素质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B、洋务运动导致中国社会弊端丛生 C、中日两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差距大 D、中国甲午战败的原因在于落后的体制和涣散的军纪
  • 11. 《日本的战争赔偿责任》一文中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赔偿日本白银2亿两。这笔巨额赔偿相当于当时日本4年的国家预算额。日本把这笔巨款的84.7%用于军事,其他部分用于皇室费用及教育基金等。以下对这则材料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   )

    A、日本利用这笔巨款,开始向欧美国家学习 B、日本利用这笔巨款,建立了一支效忠天皇的军队 C、这笔赔款为日本扩充海陆军军备提供了大量资金 D、这笔赔款为日本对中国进行经济扩张奠定了基础
  • 12. 19世纪末期,晚清士大夫纷纷上折反对与日本议和,曰:“……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奉天、吉林、黑龙江)。四夷入侵,各示所欲’。”材料认为该条款对中国的危害是(   )
    A、加剧清政府的财政困难 B、刺激列强对中国的瓜分 C、导致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D、加速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 13. 史学家郭廷以认为,自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两次战争结束后,“其间中国多少尚可喘息苟延”,但“甲午中日战后,情势急转直下,外来的凶猛压力跟踪而至,片刻未弛,真可谓危急存亡之秋”。下列说法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甲午中日战争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B、甲午中日战争后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C、甲午中日战争加重清政府的财政负担 D、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 14. 梁启超指出:“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中法战争),而十八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款既输,而酣睡之声乃渐惊起。”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   )
    A、甲午战败促进了中国的民族觉醒 B、发动民众进行变革迫在眉睫 C、经济发展是民族意识提升的关键 D、中国的国民素质亟待提高
  • 15. 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的官僚士绅普遍沉浸在“同光中兴”的虚假兴盛之中,称日本为“蕞尔三岛”。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朝的士绅阶层逐渐抛却了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心态,力主“远效越吴,近师普法”。据此可得出(   )
    A、甲午中日战争推动清政府实行彻底的变法改革 B、甲午中日战争使部分中国人对国情有了新认识 C、甲午中日战争促使中华民族的意识彻底觉醒 D、社会的心态变化取决于清朝的士绅阶层的心态变化

二、非选择题

  • 16.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惨痛的伤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争相在华设立银行,如英国的有利银行、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在中国开设工厂,如英国的增裕面粉厂、和丰船厂、美国烟草公司……还争夺中国的铁路权,如沙俄修筑满洲里至绥芬河、哈尔滨至大连、石家庄至太原等。

    材料二:

    甲午战后列强在华强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

    国  别

    强租租借地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租借地

    山东

    沙俄

    旅大租借地

    长城以北、新疆、东北

    法国

    广州湾租借地

    广东、广西和云南

    英国

    九龙租借地、威海卫租借地

    长江流域

    日本

    福建

    材料三:甲午战争的失败对全民族造成重大的冲击,使得人们从封建主义的沉沉大梦中觉醒,重新观察周围的世界,重新评估自己的地位和能力,重新选择应该走的道路。……《马关条约》的签订,激起了全国的悲愤和抗议。……这次战争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的意义就在于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一种要求改革和进步的觉醒、富强意识的觉醒、爱国主义和自救的觉醒。

    ——戴逸《甲午战争深刻影响世界历史》

    (1)、材料一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是什么样的?
    (2)、材料二反映的情况给中华民族带来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材料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观点。
    (4)、综合上述材料,为以上探究制定一个研究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