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8月开学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9-05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在没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 1.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自禹、启以来,中国古史上已有中央共主传世相承千年之久。虽王朝有夏商之别,政治演进,则仍是一脉相承。这表明当时(   )
    A、中央集权制度源远流长 B、夏商周帝王系一脉相承 C、分封制成熟于夏商时期 D、早期国家发展呈连续性
  • 2. 战国时期,养牛业发展迅速,各国对牛的饲养十分重视,出现了一批专门牧牛的人。如《左传》中记载了有专门放牛的奴隶。这表明战国时期(    )
    A、铁犁牛耕推动了农业动力革命 B、耕作方式变迁影响农牧业发展 C、农牧业的商品化趋势明显加强 D、奴隶集体劳作方式仍然占主导
  • 3. 《史记》记载,秦朝统一后,“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对于类似的这些记载,有人将其归为好大喜功,有人认为是暴政,有人说是郡县制的“配套工程”。这说明(    )
    A、历史结论是多数学者观点的综合 B、史学界既成结论是无可置疑的 C、历史结论受到研究者立场的影响 D、看待历史以道德优先评价为准
  • 4. 《历史的终结》一书的作者福山指出,中国制度具有“强大的国家能力”,中国从秦汉开始就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国家”,先于欧洲1800年。“现代”是指(    )
    A、严密的法律体系 B、精细化的基层管理 C、国家版图基本确立 D、理性化官僚体系
  • 5. 西汉时,有一陈姓寡妇,养婆母28年,汉文帝感其孝行,给予“孝妇”称号。东汉初年,临淄人江革以孝母闻名乡里,光武帝赐其“巨孝”称号,赐谷千斛。汉代统治者的上述做法旨在(    )
    A、加强儒学独尊地位 B、推进以礼入法 C、维护社会伦理秩序 D、创新基层教化
  • 6. 人口迁移在中国古代经常发生,不仅对我国古代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且大大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与发展。下表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现象,原因和措施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

    受汉族文化吸引且游牧生活不稳定

    秦始皇迁移50万中原人到越族杂居

    B

    政府组织,发展生产,巩固边防

    魏晋时期,北方人民迁移到江南地区

    C

    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黄河流域

    D

    学习汉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控制

    北魏孝文帝将鲜卑人南迁到河南一带

    A、A B、B C、C D、D
  • 7. 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公元700年,户主张玄均34岁为丁男,户内另有丁男1人,寡1人,合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公元721年,董思切一户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这一状况出现表明(   )
    A、人口数量急剧膨胀 B、藩镇割据经济混乱   C、土地兼并空前严重 D、均田制遭到了冲击
  • 8.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一面夸张地展示战争的残酷和环境的恶劣,一面更凸显保家卫国的豪情和建功立业的抱负;中晚唐时期的边塞诗更加倾向于低迷悲观和忧郁忡忡的心理表达,透露出深刻的慷慨壮烈和伤感悲凉氛围。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诗人力图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B、思想演进影响文人审美情趣 C、文学风格折射社会环境变迁 D、商品经济导致文风日渐世俗
  • 9. 发运使是宋代重要的官职之一,管理一支庞大的漕运系统,总领几路上供,职责除漕运外还有和籴及监管茶盐、赈灾、按察地方等,但与转运使无隶属关系。发运使的设置(    )
    A、与三司使三权分立 B、大大削弱了相权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导致北宋积贫积弱
  • 10. 唐代,即使家道破落人们也会在传记和墓志中追溯远祖如何显赫;宋代士大夫却不觉得贫贱是耻辱,反而会回顾当年的艰难,激励自己和清贫士子,如范仲淹就有“断齑画粥”的故事。这种变化(    )
    A、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B、表明宗法观念逐渐消亡 C、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体现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 11. 话本是北宋开始流行的“说话”艺人的底本,南宋时继续发展,有了专门的创作团体。这些来自社会各层的文人创作出来的话本反映真实的社会形态,表达人们的感受。这反映出宋代文学艺术的(    )
    A、传承性 B、包容性 C、世俗化 D、理性化
  • 12.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设立都察院,下设监察御史若干人,分巡全国各省,称十二道监察御史。每道有监察御史三至五人,范围大体为一省。但监察御史都驻在京师,有事出巡,事毕回京述职。朱元璋这一举措(    )
    A、强化了特务机构职能 B、发展了中央监察体系 C、创新了地方管理体制 D、扩大了监察御史权力
  • 13. 明朝时期,郑和开拓了中国同南洋、印度洋、东非的贸易市场。在交易中,择定日期,对运去的中国丝织品、百货等商品,逐一议定价格,把价格列入书面合同,双方保存,不再悔改。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宣扬了明朝政府的国威 B、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发展 D、冲击了传统的对外贸易政策
  • 14. 清朝除中央设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外,民族地区的地方行政管理列表如下。

    地区

    举措

    西藏

    设驻藏大臣与当地达赖、班禅共管,清廷监督实行“金瓶掣签”

    新疆

    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原维吾尔族头领伯克可世袭,由清廷委任并为其定品级

    蒙古

    设盟、旗两级单位,盟长、旗长由蒙古王公担任,清廷任命

    云贵

    在条件成熟地区取消了土司世袭之制,依汉制设立府、厅、州、县,任命流官管理

    据表可知,清朝(    )

    A、对蒙古地区管理最为薄弱 B、实行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 C、在云贵全面实现改土归流 D、采取以夷变夏的治国方针
  • 15. 晚明苏州地方官黄希宪说:“吴中五方杂处,日食甚繁……吴所产米原不足供本地之用”。江南所需的粮食的一半是从湖广、江西及皖南运来。雍正帝在朱批中道“朕知江浙粮米历来仰给于湖广。”这主要是由于江南地区(    )
    A、商品经济发展 B、农业发展迟滞 C、生产技术落后 D、奢侈习俗风靡
  • 16. 明清时期,李时珍十年中多次远行,踏遍青山尝百草;徐霞客头戴“远游冠”,手拄铁杖,游遍“九州五岳,问奇名山大川”;顾炎武遍游华北,写下《天下郡国利病书》。这些学术考察旅游活动(    )
    A、反映市民阶层的需求 B、旨在总结古代科技的成果 C、体现文人的闲情逸致     D、深受宋明理学思想的影响
  • 17. 有学者研究清代中英贸易时发现,1752年到1800年之间,有1.05亿银元流入中国,而1808年到1856年之间,则有3.84亿银元反向流动。对此现象的解释合理的是( )
    A、工业革命导致银元反向流动 B、民族资本主义在不断成长 C、中国传统手工业具有竞争力 D、中国与美洲贸易联系加强
  • 18. 《南京条约》及其附件里各种苛刻的待遇,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上述材料说明(    )
    A、英国希望与清政府平等交往 B、传统“蛮夷观”依旧没有变化 C、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D、封建官僚意识到统治危机四伏
  • 19. 如图为洋务派创办的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数量变化曲线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 B、追求利润渐成洋务运动的宗旨 C、洋务派创办的企业由军用转变为民用 D、民用企业应军用企业需要而生
  • 20. 据统计,自1898年以后短短的10多年中,《天演论》就发行过30多种不同的版本,这是当时任何其他西学书籍都不可比拟的,“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都渐渐成了报纸文章的熟语。这一现象反映出(    )
    A、西方文化在中国深入传播 B、思想文化界趋于科学理性 C、维新变法思想已深入人心 D、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
  • 2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统率全国海陆军,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官员等,但行使职权时,须有国务员副署。受参议院弹幼时,由最高法院组成特别法庭审判。”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防止了袁世凯的独断专权 D、在制度建设上的成效显著
  • 22. 据统计,自武昌起义成功至1913年年底,社会上出现了大量公益团体。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大到国家的行政建设,几乎都或多或少地有这些团体的踪迹。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
    A、传统伦理观念崩溃 B、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C、政策环境相对宽松 D、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 23. 下图为1913—1921年间中国棉纺织工业纱锭数量变化状况。这一时期中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得益于(    )

    A、民国建立使中国真正实现了民主共和 B、列强对华投资规模扩大 C、政府实行了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政策 D、南京国民政府提倡国货
  • 24.   1918年底出版了胡适的《尝试集》,这是中国最早的新诗诗集。《蝴蝶》是其中一首:“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这表明新诗(    )
    A、与传统诗歌割裂 B、偏离了时代主题 C、缺乏社会基础 D、转型期特点突出
  • 25. 《新青年》杂志第一期第一号封面人物是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陈独秀撰文指出,中国国民“不能食力者,必食他人之食,不思创业者,自绝生利之途”,造成“民德由之堕落,国力由之衰微”。由此可见陈独秀主张(    )
    A、建立美国式的民主共和政体 B、培养拼搏进取的新国民精神 C、走振兴工业的实业救国道路 D、组织工人阶级建立工人政党
  • 26.   1930年,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他认为:“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迅速的就要燃成烈火;‘星火燎原’的话,正是现实局面的适当形容词。”该论断主要基于(    )
    A、改变革命悲观情绪的需要 B、革命统一战线的发展 C、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的加剧 D、国际形势的日益严峻
  • 27. 依据雅尔塔协定的精神,赫尔利宣称美国只支持蒋介石政府,蒋介石随即下达了全力清剿共产党的命令。但此后不久,苏联提出与国民党政府谈判,美国也作出了同样暗示,这就迫使蒋介石不得不更多地考虑政治解决的办法。这反映了(    )
    A、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瓦解 B、国共战略决战之后的谈判形势 C、美苏关系制约着国共两党关系 D、重庆谈判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
  • 28.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从这个广泛的意义上说,朝鲜战争对中国而言不只是平局。它确立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军事强国和亚洲革命中心的地位。它还建立了中国作为一个令人敬佩的对手的军事威信,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这一威信始终不坠。”这表明抗美援朝战争(    )
    A、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导致中美两国走向对抗 C、使得中国被联合国拒之门外 D、动摇了战后的两极格局
  • 29.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发展壮大爱国爱港爱澳力量,增强香港、澳门同胞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这段话(    )
    A、解释了港澳的政治实体地位 B、强调了和平统一的价值 C、阐明了“两种制度”的意义 D、设定了高度自治的底线
  • 30.   2001—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连续保持增长势头,年均增速达50%左右。10年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超过3000亿美元。该现象主要得益于(    )
    A、全方位外交政策的推行 B、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 C、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D、国家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步伐
  • 31. 伯里克利在国葬典礼的演说中指出:“我宁愿你们每天把眼光注意到雅典的伟大。它真正是伟大的,你们应当热爱它。当你们认识到它的伟大时,然后回忆一下,使它伟大的是有冒险精神的人们,知道他们的责任的人们,深以不达到某种标准为耻辱的人们。”这段演说旨在(    )
    A、肯定雅典城邦的伟大之处 B、激发公民的城邦集体精神 C、体现雅典公民的道德意识 D、宣扬雅典民主制的优越性
  • 32. 古代玛雅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他们将玛雅文字视作神的创造,使用文字的权利被祭司垄断。这一现象(    )
    A、是愚民政策的体现 B、普遍存在于各民族中 C、不利于文明的传承 D、反映出君权神授理念
  • 33. 12世纪,欧洲封建贵族的生活发生了明显变化,金钱已经开始腐蚀领主与封臣的关系,贵族与国王对封臣的依赖越来越少,对商队和领薪官员的依赖越来越大。这主要因为(    )
    A、封君封臣制度的解体 B、欧洲城市经济的发展 C、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D、商业革命的发生扩展
  • 34. 有学者指出,15、16世纪之后欧洲制作的世界地图,对海岸线与大陆轮廓的测量日益精准,并在地图上用边界线和色块区分不同国家或政治体,且以物产和民族志图像作为装饰。欧洲近代地图学的发展(    )
    A、激化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B、解决了欧洲领土的争端 C、折射出殖民主义的色彩 D、体现了科技革命的作用
  • 35. 美国人安东尼·M·阿里奥托编写的《西方科学史》一书,其第三部分目录如下。对此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第三部分  科学革命

    第十二章  文艺复兴:“人们能够做他想做的一切事情……”第十三章  地球在旋转!

    第十四章  从巫术到机械论

    第十五章  大自然的语言:伽利略

    第十六章  “如此令人惊叹的一致”

    第十七章  怀疑派化学家

    第十八章  乐观主义抑或园圃耕作?

    A、认识到了科学革命与思想解放内在的交互性 B、肯定了近代科学革命对思想解放的积极引领 C、忽视了思想解放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反作用力 D、全面解释了人类文明发展多层面之间的关系
  • 36. 德意志帝国时期(1871—1918年)出现了以回归乡土为取向的乡土运动。其间乡土文学大行其道,传统乡村生活被想象成一种家庭和谐、生活悠然、亲近自然的“田园诗”。各地争相编撰乡土教程、乡土志,面向学校、家庭和社会广泛传播。这反映了(    )
    A、小农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 B、浪漫主义思潮进一步传播 C、民族国家概念被普遍认同 D、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
  • 37.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人们只有摆脱了阶级的、国家的、分工的界限,主动地参与社会交往,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才能使社会关系得到丰富和发展,个人才能获得发展其才能的手段。由此可知,他们(    )
    A、分析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原理 B、提出社会主义基本构想 C、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 D、主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 38. 1913年墨西哥民选总统马蒂罗被害。1914年,美国以崇高的道义为名出兵墨西哥,但遭到迎头痛击,各地革命军领袖也纷纷痛斥美国的侵略行径,美国大感意外.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
    A、墨西哥民族自决意识的增强 B、美国利他主义行为不被理解 C、墨西哥独立后面临新的困境 D、美墨两国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 39.   1956年,美国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工人首次超过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达到总工人数的50.1%;到1990年代中期,白领工人比重已上升到83%,而蓝领工人仅占17%。这反映了美国(    )
    A、科技进步促进了产业结构变化 B、新经济出现后发展的步伐加速 C、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激化 D、第三产业已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 40. 1975年法国议会通过专门立法,规定法国的商品名称、使用说明、广告合同都必须使用法语。1996年法国政府规定在电台、电视台播放的歌曲和影视作品中,法语作品不得少于40%。法国政府的这些做法实际上反映了(    )
    A、 抵制全球化对法国的冲击 B、重视并增强民族文化认同 C、扩大法国文化国际影响力 D、着力建立统一的文化市场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其中41题14分,42题12分,43题14分。

  •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的粮食储备历史从石器时代就已开始。夏、周时代粮食储备已发展成为一项财政制度,中央、地方都已初步建仓,《周礼》中提出“荒政委积”是最早的粮食备荒储备。汉代仓储制度逐渐丰满,中央设立太仓、常平仓,郡、县两级另有常设之仓。至此中央与地方两元储备制度基本建立。

    ——摘编自高瑛、储新元《我国粮食储备体系的历史流变与问题研究综述》

    材料二:隋朝粮食储备体系渐趋完备,包括太仓、转运仓等中央储备,正仓、常平仓等地方储备,义仓等民间储备。正仓是指国家设置于各个州(郡)县的仓库,来自州(郡)仓和县仓收纳百姓所交租税,用于上缴中央太仓、供应军队、支付地方官员的禄粮以及驿递丁夫的口粮。常平仓粮食由地方政府在粮食丰收时高于市价购进,歉收时低于市价卖出,以平抑物价、赈灾备荒。义仓是设在村社,由百姓自愿捐纳,委托社司管理,具有自治色彩的民间储备。隋朝开创的中央、地方、民间三元储备体系在宋朝以后固定下来,对后世产生深远了影响。

    ——摘编自叶炜《隋唐时期的粮食储备政策》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粮食储备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粮食储备的历史意义。
  •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韩保江《决定大国兴起的五种动力》整理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选择五大动力中一个或多个动力进行论证;也可以对材料的观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4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不久,海军建设成为清廷的重要议题。其间清廷有过购船的尝试,但由于不尽如意,于是决定自造轮船,自建海军。从1868年到1874年,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相继制造了48艘轮船。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事件是转折性事件。事件发生后,清廷在朝廷督抚中立即开展了一场海防大讨论,最后决定立即筹办北洋、东洋和南洋三支海军。海防大讨论的决心虽然很大,但受制于海塞防之争、满州集团与淮系集团之争等因素,到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时,只初步建成了5支各自为政、残缺不全的舰队,海军建设并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1895年,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的覆灭,标志清朝海军建设的失败。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19世纪80年代,伴随西进运动美国完成了在北美的扩张,海军成为限制美国扩张的重大问题。当时美国海军速度很慢、攻击能力极差,甚至没有一艘铁甲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建设现代海军,整个80年代美国统治集团内部展开了热烈讨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现代海军之父”的马汉。他认为制海权是国家繁荣和富强的首要因素。只有强大海军才能重创敌人,促进美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此后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海军发展。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拨款建设4艘现代铁甲舰。1885年,海军决定举办海战学院。1890年—1900年,美国共建造了15艘一流战列舰和5艘装甲巡洋舰。美国海军实力从世界第12位迅速提升到第3位。1898年的美西战争,美国就靠这支刚刚建立起来的新海军打败了西班牙。

    ——摘编自刘绪贻主编《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中后期中国海防大讨论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中国相比,19世纪末美国发展海军的优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