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梅河口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文综历史8月开学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9-05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考古大发现的时代,一大批距今四五千年的重要史前遗存,如辽西红山文化的祭坛、山西襄汾陶寺史前墓地、山东大坟口文化刻符陶器、良渚文化大型祭坛与大型墓葬相继被发现。这些史前遗存的发现( )A、可用于研究北方早期国家的形态 B、说明早期文明具有继承性特征 C、表明奴隶制经济已经走向了繁荣 D、折射了新石器时代灿烂的文明2. 秦国规定东方各国来秦的移民可以享受免税免租的优惠,任其开垦荒地;同时,对秦人采取奖勤罚懒的法治,用严刑峻法来处罚惰农。这一做法( )A、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破产 B、有助于增强国家的竞争实力 C、有力维护了土地国有制 D、加剧了各阶级间的对立情绪3. 辽宋夏金时期,主要少数民族都模仿汉字自行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如下图)。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A、国家统一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 B、汉字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C、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的频繁 D、少数民族审美呈现世俗化趋势4. 乾隆皇帝塑造并完善来自藏地的“文殊菩萨”称号,以及认同转轮王的化身身份,建构起“朕即佛祖”的象征符号。并改建雍和宫为藏传佛教寺院且设立四大经学院,广招蒙古喇嘛入京学法;在承德修建藏传佛教寺院。乾隆帝的这些做法( )A、加速了佛教的中国化 B、确立了藏传佛教的国教地位 C、对蒙藏实现分而治之 D、利于维护大一统的政治秩序5. 19世纪后半期,随着列强的入侵,中国的士大夫普遍讨论面临的“变局”,关于“变局”的判断,由最初的“数百年未有”,扩展到“千年”“数千年”。这种现象说明( )A、社会对时局变化达成了广泛共识 B、西方思想传入扩展了士大未的历史视野 C、官僚集团对社会变化的认识加深 D、知识分子取得了晚清政治变革的主导权6. 下表中是近代中国出现的革命与改良的“赛跑”。由此可知,两者都( )革命党的革命救国
清政府的改良自救
1894年兴中会成立
1901年宣布实施“新政”
1905年同盟会成立
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
1906年萍浏醴起义
1906年下诏“预备仿行立宪”
1907年镇南关起义
1907年下令成立资政院
1911年黄花岗起义
1908年颓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武昌起义
1911年第一届内阁成立
A、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B、满足了资产阶级的需要 C、直接导致了清朝的灭亡 D、是民族矛盾的集中体现7. 1946年2月25日,国民党政府颁布了《开放外汇市场案》,重新规定了汇率,允许黄金外汇的买卖;3月4日,中央银行又制定了《黄金买卖细则》,在上海抛售黄金;至1947年3月,各地纷纷涌向上海抢购黄金,中央银行的库存黄金也快到达临界点。国民政府的这些举措说明( )A、经济改革中蕴含着政治危机 B、国民经济结构发展的不平衡性 C、民族工业发展空间得以扩大 D、国内经济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8. 1978年10月,中共四川省委选择了不同行业的6家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改革试点,逐户核定利润指标,规定当年增产增收目标,允许在年终完成计划以后提留少量利润用作企业基金和给职工发放奖金。1979年2月,中共四川省委决定将试点的范围扩大到100家企业。这是由于我国( )A、经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B、城市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展 C、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实行 D、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式建立9. 《法学阶梯》是罗马法逐渐成熟的标志,他确立了罗马私法的三大中心:人、物和诉讼。围绕“人”这一中心,论述了罗马市民、拉丁人和归降者等基本问题。围绕“物”这一中心,论述的是物法关系、债法关系(包括契约之债和非契约之债)以及财产继承和转移等基本间题。这表明罗马法( )A、具备严密的逻辑体系 B、揭示了自然法的基本精神 C、注重私有财产的保护 D、体现了公民法的法律主体10. 1504年,尼德兰学者伊拉斯谟在《基督精兵手册》中指出;回归《圣经》和正确理解经文是提升基督徒虔诚的关键。为了达到这一点,基督徒首先应该学习希腊人的文学、哲学、雄辩术等古典文化。这一主张( )A、促进了新教伦理的传播 B、有利于促进人文主义的发展 C、强调了理性主义的作用 D、提升了基督教会的权威地位11. 英国政体中有一个简单而有效率的组成部分,即英国宪制有效率的秘密可以被描述为内阁与议会的紧密联合和几乎完全的融合。内阁不但是被议会提名的行政者,它还是可以破坏自己的创造者,以及消灭立法机构的行政者。这说明英国( )A、立法和行政既分立又相互融合 B、严格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 C、内阁既是行政机构也是立法机构 D、首相操纵了国家的立法权12. 冷战时期,苏联的一则海报——《两个世界,两个家伙―我们传播生命,他们播撒死亡》分上下两部内容;上半部分是苏联实行“长期援助”计划;下半部分是美国向世界输出军火。这表明( )A、冷战期间海报的功用发生质变 B、美苏争霸助推两极格局的形成 C、苏联加快经济建设以遏制冷战 D、传媒成为美苏冷战的重要平台二、非选择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代河南地区自然灾害基本数据统计
年号
大水和特大水灾
大旱和特大旱灾
地震
冰雹
蝗灾
总计
年数
大水灾出现频率
大旱灾出现频率
颇治
8
4
6
11
3
32
18
2.3
4.5
康熙
18
15
8
12
7
60
61
3.4
4.1
雍正
4
—
—
1
2
7
13
3.3
—
乾隆
11
8
3
5
6
33
60
5.5
7.5
嘉庆
3
2
8
2
3
28
25
8.3
12.5
道光
4
4
6
6
3
23
30
7.7
7.5
咸丰
—
1
—
3
4
8
11
—
11
同治
2
1
—
3
2
8
13
6.5
13
光绪
9
5
8
9
7
38
34
3.8
6.8
总计
59
40
39
52
37
237
265
4.4
6.5
清代河南地区受灾州县数和年平均受灾州县数
材料二:从1941年开始,地处中原的河南就开始出现旱情。民国十七年,作为当时执政的国民政府规定:“凡地方偏灾,有省政府办理急赈。”为了减轻灾民负担,在1942年的秋收,政府一次即减免五六个专区公粮45000石。1942年,河南省府制定了7项救灾方针,规定“宽筹经费,使之足以适应救灾之需要,并使款不虚糜”,并“采购大批粮食,运济灾黎”。豫省府电陕、鄂、皖等丰收省份,各本救灾恤邻之旨,对豫民入境赐予安置;经商议由中国农民银行拨给河南麦种贷款,并将用于修建龙门林场的经费转移到购买油菜种子,帮助农民恢复生产。为破除迷信,国民政府片于治蝗进行宣传,并特意组织防疫队分往各机关及各乡村巡回注射。民间力量也纷纷投入到救灾热潮中,建立救济会、收容所。
——摘编自肖宁《政权分立中的灾荒救济―1941-1944年河南救荒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河南自然灾害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国民政府在河南救荒的具体措施。(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清政府和国民政府对河南的自然灾害及救荒措施谈谈你的认识。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西方美学思想的演变
——摘编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任意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陈旉是一位云游于江苏一带自耕自足的道教学者。他严厉批评了当时士大夫耻以农学的行为,指出:“士大夫每以耕桑之事为细民之业,孔门所不学”。他的《农书》“成于绍兴十九年”,他说“是书也,非苟知之,盖尝允蹈之,确乎能其事,乃著其说以示人”。这是我国最早对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传统农业知识与技术总结和概括的农业著作,其中也夹杂着一些道教神秘主义的内容,如“祈祷巫祝”等。
——摘编自贺耀敏《中国古代农业文明》
材料二:宋元农学四大农书之中元有其三。《农桑辑要》是元政府“大司农司”组织人力遍求古今农书编写的。王祯编写的《王祯农书》由“元帝刻行”,综合黄河流域旱地耕作和南方水田耕作的生产实践和技术经验写成,并“屡屡提到南北操作方法的异同”。维吾尔族人鲁明善在任职太平路总管时,编写了《农桑衣食撮要》,该书包含有西北少数民族的一些农事活动情况。
——摘编自杜石然《论元代科学技术和元代社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旉撰成《农书》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与陈旉《农书》相比,指出元代农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特点形成的有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