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8月开学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9-05 类型:开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 1. 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分布于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一带,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200多处,遗址中的大部分小墓没有随葬品,大型墓葬则往往随葬数百件玉器和陶器。在遗址群内,相继发现良渚古城的夯土城墙、祭坛以及手工业生产中心,清理出稻田遗迹。据此可知良渚文化(   )

    ①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长江流域下游一带

    ②遗址规模大,数量多,已经显示了社会等级

    ③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

    ④为研究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提供重要史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 2. 《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黄帝之后于祝(今山东禹城),帝尧之后于蓟(今北京),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此举的积极意义在于(    )
    A、弘扬儒家的仁政思想 B、树立德政的贤明形象 C、防范西北犬戎的进犯 D、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
  • 3. 孔子曾经倡言:“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孔门弟子子夏进而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命题;孟子也指出,东夷之人的舜和西夷之人的周文王,均以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事功“得志行乎中国”。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   )
    A、以德治国思想的新发展 B、“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 C、文化认同已进至新境界 D、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 4. 春秋初年,发明治铁技术,制造出最早的铁器;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春秋后期,发明展性铸铁技术,铁硬度提高,适用制造农具;战国初年,兴建引漳十二渠。这表明(    )
    A、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B、生产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发生 C、制铁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生产力进步提出政治变革的要求
  • 5.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注:分封制)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以下各项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突出特征的是(    )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封邦建国向中央集权转型 D、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型
  • 6. 汉初,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悬殊,中央财政薄弱。汉中央将权力适度下放,令诸侯“掌治其国”,“各务自拊循其民”,调动了王国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在汉初,这一举措(    )
    A、大大削弱了中央集权 B、体现无为而治的思想 C、吸取了秦灭亡的教训 D、加剧了国家财政困难
  • 7. 汉武帝时期,在绝大部分郡国、县都设置了盐铁官衙官员,“使孔仅、东郭咸阳乘传举行天下盐铁,作官府,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矣”。据此可知,汉武帝时期(    )
    A、朝廷的经济体制与实施举措相悖 B、法家学说开始融入国家的治国思想 C、政府的官员选拔与身份高低相关 D、朝廷中的官吏基本上被商贾所垄断
  • 8. 西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下图为出土文物“晋归义胡王”金印。诸如此类的还有"晋鲜卑归义侯"和"晋鲜卑率善中郎将"等金印。316年,西晋被匈奴所灭。据此推之(    )

    A、西晋对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 B、西晋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激烈 C、西晋政权国力有限 D、西晋实施分封制度
  • 9. 马毬是集体对抗的项目,传入中原后,唐中宗“好击毬,由是风俗相尚”。唐代许多墓葬中出土骑马击毯佣,连妇女也参与马毯娱乐。马毬项目(   )
    A、有利于民族间的民俗交融 B、凸显唐好战厚葬的风尚 C、说明唐代开放的社会风气 D、推广取决于皇帝的喜好
  • 10. 唐玄宗时,掌管地方监察事务的十道采访使多由军使兼领;安史之乱后,采访使职务更是多由节度使接任。唐肃宗时,诏停采访使,又先后在全国设立35个方镇,增设四十余观察使道。唐肃宗的这些措施反映出当时( )
    A、地方监察权未与行政权分离 B、地方藩镇势力不断发展壮大 C、地方行政级制设置发生改变 D、中央力图强化对地方的管控
  • 11. 唐宪宗以后,国家的决策大计都由翰林院草诏,经枢密使(宦官充任)宣付中书门下执行,再加上差遣使职的发展,尚书六部的许多行政权被侵夺,而处于闲散地位。由此可见(    )
    A、唐后期三省制度逐渐遭到破坏 B、唐后期宦官掌握最高中枢权力 C、唐朝君主专制呈持续弱化态势 D、士大夫政治在唐后期最终形成
  • 12. 如图:《唐代官员的出身的详细统计》(单位:人),据图中信息可知(    )

    A、门阀士族日益成为统治基础 B、出身门第仍然影响选官制度 C、科举制并没有真正实施 D、士族壮大助推科举形成
  • 13. 由于历史的和地理的条件,汉字伴随着汉文化东传朝鲜、日本,南被越南,形成“汉字文化圈”。该文化国又因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明,而时或被称为“中华文化圈”。以下关于隋唐时期“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完成的条件,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B、中国是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C、隋唐思想开放兼收并蓄 D、中国的经济和文化走在世界前列
  • 14. 传统的贵族政治、武人政治到宋代基本上退出了封建中国的历史舞台。宋廷始终强调文治,使地主阶级各个阶层的知识分子凭学识取得官位。能够保障这种官僚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
    A、科举选官制的发展 B、三司体制的建立 C、军政官须文员担任 D、监察制度的实施
  • 15.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榷场的历史叙述,据此能被认定的事实为(    )

    内容

    出处

    “臣闻河北榷场,禁出文书,其法甚严,徒以契丹故也。”

    宋:苏轼《论高丽买书利害札子》

    1040年宋仁宗曾许诺唃厮啰(宋代青唐吐蕃首领)如愿助北宋讨夏,“有功,则加以王爵,置榷场,许市易羊马,以通财货。”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

    《金史·食货志五》

    “而宋之南渡,其利尤薄,自和好后,与金国博易,三处榷场,其岁如百馀万缗。”

    明:沉德符《野获编户部海上市舶司》

    A、北宋榷场贸易受契丹控制,北宋处于被动地位 B、南宋时榷场贸易获利很少,主要向金国赠送物品 C、宋朝与少数民族互相交换战俘的地方,不利于民族关系的发展 D、两宋与少数民族进行商业贸易的市场,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发展
  • 16. 神册六年(921年),耶律阿保机对大臣道:“凡国家庶务,钜细各殊,若宪度不明,则何以为治?群下亦何由知禁”,于是命大臣“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这一举措(    )
    A、打破了农耕和游牧文明的隔阂 B、基于辽境内政治经济不平衡 C、反映了儒家成为治国指导思想 D、旨在完善辽朝法律制度建设
  • 17. 北宋时期,庄园经济瓦解、商品经济发达等一系列结构性的社会变革,使得所有的人,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地位,贫者可致富,富者也可能一夜之间沦为贫民。如“常州无锡县村民陈承信,本以贩豕为业,后极富”。这反映了宋代(    )
    A、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B、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C、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D、理学思想主导地位确立
  • 18. 下表是西汉到唐宋时期的人口统计数据。这说明(   )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万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万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1

    2.1

    996

    99

    唐朝

    392

    42

    59

    58

    北宋

    1 122.5

    62.9

    662.4

    31

    A、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 B、藩镇割据造成唐宋人口的急剧减少 C、王朝更替导致中国古代人口的变动 D、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徙
  • 19. 宋代一些民间俗语广泛流传开来,如“七不出门,八不归家”即回家要学会八件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而忘记这八种做人的根本被叫“忘八端”。这一现象说明(    )
    A、理学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B、宋代社会经济比较繁荣 C、民众对理学的认同增强 D、文化发展促进阶层流动
  • 20. 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等文人雅士常在驸马王诜私人府邸举行“西园雅集”,赋诗、题词;退休官员多参加“耆英会”“九老会”等聚会;汴京熟食店、杭城茶肆多为“士大夫期朋约友会聚之处”。这些士人的交游活动(    )
    A、反映了官宦门阀之风犹盛 B、植根于市民生活的发展 C、受益士人文化的社会氛围 D、导致了朋党之争的兴起
  • 21. 明代成化四年(1468年),两广盗贼多起,广东和广西巡抚互相推诿。朝廷决定任命韩雍为总督,开府梧州,统管两广,“三司皆长跪白事”。总督的设立旨在(    )
    A、提高地方的政务处置效率 B、分化事权以实现相互牵制 C、防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D、调整地方体制以强化皇权
  • 22. 据记载,郑和船队带回的商品中的罕见珍宝进贡皇室,其他一般的外国户品由官府开“库市”,允许商人“博买”,交纳商税,领取执照,转卖于民间。官府和商人均可从中获得厚利。据此可知,当时(    )
    A、朝贡目的发生变化 B、海外贸易得到重视 C、商业监管不断加强 D、政府排弃抑商政策
  • 23. 清朝时期,内地商人经常用布匹、茶叶和铁器等到东北交换毛皮、人参等土特产。当地的索伦语类满语,达斡尔(旧达呼尔)语接近蒙语,到康熙末年都已出现了“其中间杂汉语”的情形。嘉庆年间,内地赴东北地区贸易的晋商“与蒙古、索伦、达呼尔交易,皆通其语,问答如流”。这有利于(    )
    A、多个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形成 B、清王朝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C、促使东北地区自然经济解体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
  • 24. 明朝中后期,中国沿海商人与东来的葡萄牙商人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活跃于闽浙沿海。他们扮演着亦商亦盗的角色,时而从事走私贸易,时而联合抗杀官兵,劫掠沿海。这表明(    )
    A、晚明时期的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 B、海禁政策无法抵御西方的殖民侵略 C、东南沿海的基层社会秩序走向瓦解 D、明朝传统的朝贡体制受到严重冲击
  • 25. 苏州碑刻博物馆《永禁机匠叫歇碑》记载:清雍正十二年,苏州城内从事纺织业的机匠发动大规模聚众"叫歇"(罢工),最后以机户在改善机匠待遇的基础上,呈请官吏行文"永禁""叫歇"告终。这反映了(    )
    A、统治者镇压人民的反抗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C、新生产关系中的矛盾性 D、西学东渐影响下的反应
  • 26. 下列历史事件和现象反映的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①统治危机初步显现    ②孕育着向近代转型的因素

    ③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④对外政策由开放趋向保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27.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带收敛性”。这里“收敛性”在政治上的表现是(    )
    A、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B、设军机处取代内阁,军国大事均由军机大臣裁决 C、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D、设内阁,使其成为新的决策机关
  • 28. 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实践,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改革家;但他没有充分认识和考虑本民族的特点,没有对中原封建文化加以区分,既引起了鲜卑贵族的强烈不满和对立,也造成了鲜卑贵族的迅速腐化。由此可知,该学者(   )
    A、认为北魏灭亡源于孝文帝改革 B、反对民族交融力主维护本民族特色 C、主张应辩证地看待孝文帝改革 D、强调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 29. 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
    A、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 B、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 C、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D、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 30. 汉代实施考课制度,由上级对下级官员的品行作为进行考核,作为对官员赏罚黜陟的依据。下图为在四川出土的东汉“考课”画像砖。该画像砖的史料价值在于(    )

    A、寄托了人民对清官政治的期待 B、表现出制度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C、反映了其对政治生活影响巨大 D、说明考课成为政治压榨的手段
  • 31.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经历了悠久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备的制度体系。下列监察官职与职权对应错误的是(    )

    选项

    监察官职

    职权

    A

    秦代御史大夫

    副丞相,协理国政,掌图籍、文书,监察百官

    B

    汉代刺史

    代表皇帝巡行郡国,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

    C

    唐代御史大夫

    定期到各州、郡品评士人,分为九等,写出评语

    D

    宋代御史、谏官

    台谏合一,御史拥有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御史的监察权

    A、A B、B C、C D、D
  • 32. 《唐律疏议》中提道:“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这与孔子“推崇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精神上是完全一致的,上述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
    A、儒家思想随时代发展不断完善 B、唐代立法深受主流思想的影响 C、法治思想植根于悠久的历史传统 D、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 33. 学者俞荣根指出:“中国古代形成了复杂的礼法法律规范体系,包括由朝廷编纂、颁布的礼典体系,由朝廷编纂、颁布的成文律典为主干的律令体系和以礼义为宗旨、以礼俗为基础的乡规民约、家法族规等民间习惯法体系。”据此分析中国古代法律(    )

    A、实质是以法治国,尚未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 B、公法民法并重,成文法和非成文法共生共荣 C、以礼入法,礼法相结合,国家确认家族法规规 D、对个人的地位、权利和义务给予应有的规定
  • 34. 清朝规定:死刑复核经地方秋审和京师朝审,再报皇帝批准,原则是“情有可原,即开生路”,很大程度上杜绝了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君主随意杀人的现象。这表明,清朝(   )
    A、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B、执法的人情因素增强 C、用法治约束君主滥刑 D、对生死判决十分审慎
  • 35. 欧阳修在撰写《新五代史》时,把契丹作为“四夷”之一,并附录于全书的末尾,辽太子洗马刘辉知道后上书辽道宗,建议将赵宋王朝也当成“藩属”详附于辽朝的“国史”之后,并以“中国”自居。这表明(   )
    A、宋辽间矛盾进一步激化 B、华夏正统观念得到发展 C、辽国沿袭中原史学传统 D、文学传统影响历史书写
  • 36. 为维持大明宝钞法定货币的地位和正常流通,明廷在颁发宝钞的同时,宣布金银为非法货币。然而,在宝钞发行不久的洪武末年,“杭州诸郡商贾,不论货物贵贱,一以金银论价”。这种现象(    )
    A、表明政府中央集权程度降低 B、体现了明代多元化的货币格局 C、助推明代财政金融体系变革 D、说明白银已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 37. 上计制度是古代考绩制度之一,始于战国,秦、汉日臻完备。历代上计吏将户口的增减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因为凡在此方面作出成绩的官吏,均被褒以重奖;反之,如果户口减少,或汇报不实,则受责罚。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封建国家(    )
    A、征发赋役的依据是户籍 B、需依赖上计吏管理地方 C、以此强化官吏忠实守信 D、人口增减决定地方治理
  • 38. 《周礼》中有“关市之征”的记载。该记载证明(    )
    A、中国关税起源的最早记载 B、已经形成我国关税的雏形 C、开启后世“关税”的名称 D、关税制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 39. 中国的户籍制度始于周朝,至秦代初具规模。从商代的“登人”到汉代的“编户齐民”,再到宋代的“保甲制”,户籍制度通过体系完备的社区组织、行政网络克服了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建立起了自下而上的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我国历代政府之所以重视户籍管理,其根本目的是(   )
    A、严防农民串联造反 B、便于国家征集劳役和兵役 C、便于压迫剥削农民 D、巩固封建王朝统治
  • 40. 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清律也有灾荒救济、老人赡养、流浪贫民收养等规定。这反映了明清(    )
    A、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 C、落实仁政思想实行灾荒救济 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材料解析(此部分三道大题,总分40分)

  • 4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规定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用武人。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北宋)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萘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三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地方官制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地方官制对北宋王朝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结合所学找出支持该观点的史实。
  • 42. (古代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代,自从孔子开创以人为本的儒家,中国的思想家们,有延续,也有对立,百家争鸣,各擅胜场。秦政之时,独重法家,其他学派无不遭受压制。汉兴之初,人主与民休息,黄老之学是主流,百家也渐有传人。汉武帝以后,独尊儒学,又压抑了其他学派。一般历史,大致都如此谈。然而,如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秦汉时代毋宁是经历了一次全盘整合;先秦思想学派,如百川汇海,终于综合为中国文化的思想模式。

    ——摘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明代中叶以后,士大夫不再专擅学术与文化活动,于是明代后半期的文学、戏剧、艺术诸方面,也出现了浪漫精神的风气。……戏剧方面,自从元曲兴起,中国的舞台艺术进入成熟阶段。明代南曲渐盛,多为民间传奇戏,却各地有各地的地方戏。明代中叶,昆曲兴起,经过魏良辅的改革,吸收南北曲艺长处,甚至引入江南民歌小调,又经江南文人学士的帮助,昆曲遂一跃而为戏剧主流。

    ——摘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代各思想流派“经历了一次全盘整合”的含义以及这一整合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昆曲一跃成为戏剧主流的原因。
  • 4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表:清朝经略边疆的举措

    地域

    成就

    内容

    东南

    统一台湾

    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

    抗击沙俄

    康熙前期组织雅克萨自卫战,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西北

    稳定新疆

    平定准噶尔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1762年在新疆设伊犁将军。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盟、旗进行统治。

    西南

    管辖西藏

    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改土归流

    土官改为流官,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

    南方

    平定三藩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巩固统一。

    材料二:中国疆域由大漠游牧、泛中原农耕、东北渔猎耕牧、雪域牧耕、海上文明这五大文明板块构成,在历史长河中,这些文明板块彼此交流、渐次统合,最终构成了中国疆域。今天,面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我们要坚持“四个共同”理念,即: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在与各民族平等相待的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陈永亮《“四个共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论的多维解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经略边疆举措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