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8月开学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9-05 类型:开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32小题,合计48分)

  • 1. 有人把春秋战国各种思想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下列正确对应描述的是 (    )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 2. 唐中宗曾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但因心怯,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被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
    A、三省体制受到削弱 B、所封官吏不能履职 C、皇权受到一定约束 D、官吏任命全凭君意
  • 3. 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   )
    A、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 B、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C、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
  • 4. 明清之前的中国小说刊行时很少配有插图,一般以文字为主。但明清时期这种现象发生改变,很多小说中的木刻版画插图数量竟达数百张,如《官板大字西游记》插图近200张,《三宝太监西洋记》有200余幅,《忠义水浒志评传》配插图1200余幅。这种变化(    )
    A、意在满足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 B、体现出明清绘画技术的发展 C、迎合小说传播途径多样化特点 D、极大地提高了民众审美水平
  • 5. 明清时期,江苏南汇、川沙两县盛产棉花,所产粮食仅够当地居民吃两个月,无锡县“乡民食于田者,惟冬三月”,其余各月均是“抱布贸米以食”。以上现象反映当时(    )
    A、农民固守传统经营方式 B、农民生活困苦濒临破产 C、棉布生产替代了丝织业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很高
  • 6. 英国海军军官游历太平天国后记载:“太平天国已经废除了妇女缠足的恶俗,男子摆脱了剃发垂辫的奴隶标记,这是太平天国最显著的两个改革,这两项也是以往欧洲人最为嘲笑的内容。”据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    )
    A、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B、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质 C、促使农民思想觉悟提高 D、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 7. 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回答,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经济”。这说明当时(    )
    A、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B、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同 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官僚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 8. 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1978年,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上变化是由于(    )
    A、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重量向重质转化 C、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 D、国家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
  • 9. 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以武汉的高校为例:1952年,武汉大学农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逐渐形成了华中农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前身);1958年,武汉大学机械系分出,参与组建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1954年,武汉大学水利学院分出,成立武汉水利学院。这一系列的调整(    )
    A、提高了国民的科技素质 B、适应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C、改变了科技落后的面貌 D、借鉴了美国教育模式的优点
  • 10. 20世纪60年代前期,我国开展了三线建设,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地区。1965年至1975年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到40%以上。这一举措(    )
    A、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保证了“一五”计划的实施 C、改善了国民经济的布局 D、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 11. 三星堆考古发掘的最新发现,把我们的目光聚焦到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人类在早期区域文明诞生过程中创造了诸多成就: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孟斐斯城;古代中国的甲骨文、二里头宫殿遗址;古代希腊的字母文字、雅典城等。据此可知,人类走向文明时代的共同特征是(   )
    A、文字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B、文字的出现和城市的兴起 C、私有制的产生和王宫建筑出现 D、阶级的出现和农业的产生
  • 12. “赛里斯”(seres)由希腊文sere即“丝”一词演化而来,意思是“产丝之国”。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指出,赛里斯人以从森林中获取毛料而著称,他们将树叶浸入水以将白丝梳理下来,然后将这些线解开再织好,供应给罗马的妇女。直到公元2世纪,希腊地理学家波桑尼阿斯才正确地认识到丝是来自于蚕这一小动物。这段材料最有助于研究(    )
    A、丝绸之路的影响 B、罗马帝国的繁荣 C、希腊文明的扩展 D、科学技术的进步
  • 13. 中世纪初期,欧洲庄园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保障农民和庄园主的生活。10—11世纪,随着众多城市的兴起,城市的消费者日益增多,庄园开始专注城市消费所需要的东西。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商品经济主导地位逐步确立 B、农业经济自给自足特性日趋稳定 C、城市已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 D、庄园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趋势加强
  • 14. 中古时期,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先后崛起,就其历史发展过程看,属于两大帝国的相似之处有(    )

    ①地理位置都位于西亚地区    ②都信仰伊斯兰教

    ③政治制度中都体现政教合一特点    ④都通过灭亡拜占庭帝国建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15. 以下四项表述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公元前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了阿克苏姆王国

    公元前后埃塞俄比亚地区进入文明时代

    B

    1112年,法国琅城居民起义,1128年,法王路易六世颁发特许状,同意琅城实行自治

    武装暴动是西欧城市获得自治权的主要方式

    C

    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以后,英格兰逐渐形成较为强大的王权

    此时欧洲民族国家已经形成

    D

    15世纪末16世纪初,印加国家发展到鼎盛,全国分为四大政区,由贵族充任长官统治

    印加帝国实现了对整个美洲的统治

    A、A B、B C、C D、D
  • 16. 世纪早期,“一公斤胡椒在印度产地值1至2克白银,在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至14克白银,在威尼斯达14至18克白银,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20至30克白银。”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欧洲封建经济落后亚非地区 B、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 C、亚历山大东征影响贸易发展 D、意大利垄断了东西方贸易
  • 17. 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远洋航行,甩开了横亘东西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辟了欧洲与亚洲贸易交通的新孔道,终结了欧洲与东方陆路隔绝的状态。其所产生的影响是(   )
    A、重新联结传统商路 B、国际劳动分工格局形成 C、世界市场快速形成 D、推动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 18. 启蒙运动中,一些思想家提出,“世界可以根除一切邪恶,因为任何邪恶的存在……仅仅是不良环境的产物,而这种环境是人类创造的,人类也可以改变它”。这反映出他们已经理性地思考(    )
    A、宗教改革运动的缺陷 B、社会的改造问题 C、科学的价值与作用 D、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 19. 罗马法学说为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民法典》等法律奠定了理论基础。据此推断,罗马法与近代欧美国家法律都(    )
    A、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B、保障多党轮流执政 C、维护议会至上的权力 D、蕴含人文主义精神
  • 20. 圈地运动在18世纪达到高潮,同时造成农村人烟稀少、村舍成为废墟、人口大量流失,而1801年英格兰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见下表。表中情况说明(    )


    未圈地地区

    圈地地区 

    类别

    小麦

    大麦

    燕麦

    小麦 

    大麦 

    燕麦 

    单位面积产量:蒲式耳/英亩

    18.5

    25.9

    33.3

    22.8

    31.8

    36.8

    (1英亩≈0.405公顷,1蒲式耳≈27.216千克)

    A、英国社会底层人民生活条件已大为改善 B、圈地运动导致了英国种植业的全面衰退 C、工业革命推动英国资本主义大农业发展 D、更多富余农产品为工业化提供坚实基础
  • 21. 19世纪中叶,两位年轻德国思想家撰写了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文中写道:“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该纲领(    )

    ①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②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

    ③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④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唯物史观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 22. 英国的霍布斯鲍姆在《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中指出:“1880年时,我们所面对的不完全是一个单一的世界,而是一个由两部分复合成的全球体系: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而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这主要表明(    )
    A、世界殖民体系已经形成 B、殖民扩张导致东方日渐从属于西方 C、欧洲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D、工业革命使世界紧密连成一个整体
  • 23. 下表是部分国家和地区革命运动。据此可知(    )

    1789年

    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狱,点燃了全国革命的熊熊大火

    1791年

    杜桑·卢维杜尔领导黑人奴隶在海地发动武装起义

    1820年

    西班牙国内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1826年

    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基本实现了独立

    A、东西方的革命运动遥相呼应 B、拉美各国摆脱了西班牙殖民统治 C、国际环境利于拉美独立运动 D、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 24. 下图所示为英国人阿瑟·摩尔兰德所绘漫画《最糟糕的就在我们身后》,反映的是1918年8月协约国与同盟国之间的一次会战。结合所学,分析此时战争形势,正确的是(    )

    (图注:败退的德军士兵与追击中的坦克)

    A、坦克决定了战争胜负 B、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破产 C、东线战事胶着,转入持久阵地战 D、协约国在西线大规模反攻,战线已推进到马恩河一线
  • 25. 从俄国沙皇政权被推翻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经过了8个月时间。在此期间,苏维埃几经变动最终成为新型的国家政权机关,完成这一转变的决定因素是(    )
    A、布尔什维克党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强 B、工人武装控制了全国各大中心城市 C、广大农民迫切希望重新分配土地 D、前线士兵支持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 26.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的改革运动既有中东地域型的凯末尔改革,也有东非地域型的埃塞俄比亚改革,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则掀起了卡德纳斯改革,但改革成效大不相同。由此可知,亚非拉改革运动(    )
    A、深受世界大战环境影响 B、成效取决于领导阶层 C、带有明显地域性特征 D、没有革命运动成效大
  • 27. 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有其共同特征,即(    )
    A、四大帝国土崩瓦解 B、战争罪犯受到国际审判 C、世界形成两极格局 D、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进展
  • 28. 20世纪60年代末,基辛格说:“一个统一的欧洲对世界事务大概会坚持一种特别的欧洲的观点——这就是欧洲将对美国在大西洋政策方面的霸权挑战的另一种说法。”这一看法出现的深层背景是(   )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B、欧洲威胁到美国全球霸权 C、世界多极化趋势显现 D、美国与欧洲关系发生变化
  • 29. 高频词汇往往反映时代特征,1969年美国《时代周刊》中最可能出现的高频词汇包括(    )
    A、遏制人权    “非洲年” B、和平发展    一超多强 C、通货膨胀    缩减福利    自由主义 D、反越战运动    福利国家    中间阶层
  • 30. 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 31.   1948年,苏加诺领导印尼独立革命后,荷兰与印尼双方在海牙签订“圆桌会议协定”。该协议规定荷兰应将主权移交给“印尼联邦共和国”,但保留了军事、外交、经济方面的许多特权。这说明(    )
    A、印尼的独立革命具有妥协性 B、荷兰企图恢复对印尼的占领 C、荷兰仍具有印尼实际控制权 D、战后世界殖民秩序基本确立
  • 32. “在世界许多地方,普遍的商业化和通过外来影响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塑,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作者意在强调,在全球化进程中应重视(    )
    A、传统文化的价值 B、文化理念的趋同 C、商业的文化功能 D、外来文化的影响

二、材料解析题(33题18分,34题22分,35题12分,共52分)

  •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看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城邦兴起的历史条件。
  • 34. 现代国家观念的形成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进入中世纪后,国家沦为上帝意志的体现……现代意义的国家观念,即把国家视为一种抽象的公共权力的观念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萌芽。马基雅维利将国家利益看作是政府行为合法性的源泉;君主可以为了国家的利益而不惜任何手段;手段要为目的服务,目的可以说明手段正当,国家可以依据“国家理由”行事。

    ——庞金友《近代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逻辑与特点》

    材料二: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启蒙运动思想家提出……国家是人们自愿契约的结果,社会先于国家,高于国家,国家受社会的制约。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家洛克和卢梭等人通过对自然状态的假说,主张凭天赋人权,经过订立契约而结成“市民社会”,从而赋予了社会前于或外于国家的身份或生命。这就意味着在自由主义思想家那里已经隐含了对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某种认识,从而奠定了一种重要的市民社会理论架构。

    ——王建生《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流变》

    (1)、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的“现代国家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
    (2)、相比材料一,材料二中启蒙思想家的国家观有什么新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之相关的思想主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哪些主要因素推动了现代国家内涵不断丰富?
  • 3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图为某学者在研究世界近代史时制作的思维导图

    从图中提取信息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