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9-04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1956年7月,陈云在全国商业、农产品采购厅和供销合作社主任会议上指出:“现在,从中央到地方,业务部门的普遍缺点是......作出来的决议往往带有片面性”,“我们要把资本家请来当‘反对派',请来给我们唱‘对台戏”,专门同我们‘抬杠’,越‘抬杠’,工作就可能做得越好。”这一主张(   )
    A、有利于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 B、有助于加快社会变革的进程 C、适应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 D、有利于我国走市场经济道路
  • 2. 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    )
    A、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 C、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
  • 3. 下表为“一五”计划中与人民生活相关的主要轻工业产品产量指标,这说明“一五”计划(   )

    产品名称

    1952年产量

    1957年计划产量

    增长百分比

    棉纱

    361.8万件

    500万件

    138

    棉布

    11163.4万匹

    16372.1万匹

    147

    食用植物油

    72.4万吨

    155.2万吨

    214

    面粉

    299万吨

    467万吨

    156

    346万吨

    593.2万吨

    171

    A、在计划经济上取得重大成就 B、以改善人民生活为优先 C、兼顾人民当前与长远的利益 D、标志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 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按界别组成,各界部可以就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和协商,既可发表个人意见,也可提出所在界别团体的主张,甚至是跨界别的共同建议、这可以表明人民政协(    )
    A、主要履行监督职能 B、具有开放和包容性 C、拥有人大部分权力 D、受人民监督和管理
  • 5. 1931年10月5日,刊登在《申报》上的美丽牌香烟广告有以下文字:“国人爱国,请用国货”、“有美皆备,无丽不臻”、“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外辱日亟”,并配有香烟的图案和东北地图。这反映(    )
    A、 列强经济侵略重心在东北地区 B、民众对抗日战争胜利有信心 C、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陷入困境 D、实业家义利并举的经营理念
  • 6. 下图反映了1949-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在工农业净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动。

    据此可知(    )

    A、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已经完成 B、我国逐渐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 C、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农业生产 D、经济建设中农、轻、重均衡发展
  • 7. 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
    A、是否赞同清帝退位 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
  • 8. 1954年12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提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用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仍然需要存在。”这一转变从本质上反映了我国(   )
    A、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B、从政治上向社会主义过渡 C、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全面展开 D、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发生转变
  • 9. “9月27日下午,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同日,大会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提名,决定周恩来任国务院总理。大会还选举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庆龄等十三人为副委员长。”下列关于这次“大会”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一致决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 B、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始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D、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 10. 1911年末至1912年初,南方革命党人与北方袁世凯为代表的清政府进行了近2个月的议和谈判,最后达成协议:清帝逊位,国家实行共和体制,袁世凯继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下列项中,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中国民主化进程迈出了重要一步 B、谈判妥协是一切革命的最终归宿 C、民主共和的理念已彻底深入人心 D、这次和谈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失败
  • 11. 《人民日报》 社论称: “这次会议代表我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它所要通过的宪法是进行 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宪法……这就是这次会议的最伟大的历史意义。 ”该社论的标题是(   )
    A、《 “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B、《中国人民民主制度的新阶段》 C、《勇当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 D、《必须坚持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
  • 12. 1937年,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革命,自从一九二四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作用。”1944年,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外国仍然有许多人不十分明白,过去二十三年的中国政治进程中的关键问题,一直是国共两党的关系问题。将来依然如此”。这一时期毛泽东强调国共关系旨在(   )
    A、开辟民主革命的新道路 B、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 C、推进民族解放战争发展 D、促进国共两党实现合作
  • 13. 1931 年上海出版的《当代中国名人录》收录了当时3320名人物,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当代中国名人录》所收人物籍贯统计(部分)

    籍贯

    人数(人)

    百分比( % )

    籍贯

    人数(人)

    百分比(% )

    江苏

    600

    18.07

    浙江

    529

    15.93

    广东

    404

    12.16

    河北

    236

    7.10

    福建

    212

    6.38

    湖南

    209

    6.27

    安徽

    180

    5.42

    湖北

    159

    4.79

    江西

    126

    3.79

    四川

    124

    3.73

    辽宁

    109

    3.28

    山东

    95

    2.86

    河南

    53

    1.59

    山西

    51

    1.53

    云南

    48

    1.44

    广西

    42

    1.26

    贵州

    41

    1.25

    陕西

    34

    1.02

    据表可推知,当时(    )

    A、中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B、土地革命的影响程度不同 C、留学生政策出现重大变化 D、国共关系发生实质性改变
  • 14. 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在北京颁布,规定中华民国“永为统一民主国”,中央立法权包括外交、国防等,各省可自主制订本省宪法,省级制宪机关的构成必须遵照国家宪法的规定,其立法权包括财政、田税等,从而事实上作出了联邦制的规定。这体现了( )
    A、北洋政府无力掌控全国政局 B、地方分权成为社会共识 C、内阁行政权受到立法权制约 D、国民革命已经迫在眉睫
  • 15. 下表反映了现代中国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   )

    政治纲领和任务

    政治基础

    法律地位

    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以宪法为根本准则,享有宪法规定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

    A、体现了各民主党派与中共利益的趋同 B、保证了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繁荣团结 C、标志着我国人民民主进入了全新阶段 D、使我国政党制度具有稳定的政治基础
  • 16. 中共中央在全面抗战一周年纪念日上发表文章并指出:“溯自卢沟桥事变以来,称委员长统筹全局,前线将士英勇奋战,各党各派精诚团结,全国人民协力救亡,前仆后继,屡摧强寇,使我民族精神为之振奋,国际视听为之改观,最后胜利之始基为之......这表明(    )
    A、国人对抗战胜利充满信心 B、中共中央重视维护统一战线 C、抗战形势已发生重大转折 D、广大民众呼吁国共开展合作
  • 17.  1947年,随着内战的扩大,国统区物价猛涨,百姓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部分民主人士提出的全面改革的要求被国民政府拒绝,引发了社会上的强烈不满,“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在南京爆发,全国众多高校积极声援,全国青年知识分子的运动与社会各界群众联系起来。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频发反映出(   )
    A、国民政府的消极抗战和独裁政策日趋反动 B、实行民主政治是当时各派力量的共同要求 C、社会各界不满社会现实和改变现状的呼声 D、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策方针的不断发展
  • 18. 下表所示乃是近代几位主要教育家的论述。据此可知,他们都主张(   )

    时间

    教育家

    主张

    1912年

    蔡元培

    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主张五育并举

    1904年

    张伯苓

    最早把奥林匹克教育列入学校课程,通过实施奥林匹克教育推动较园体育课程建设。他在创办南开学校之初,就明确提出,教育一事,尤要在造成完全人格,德、智、体三育并进而不偏废

    1928年

    粱漱溟

    东西方教育存在根本的差异,中国人传统的教育侧重“情意"教育,例如孝悌之教;而西方人倒重“知识"教育,例如自然科学之教。东西方教育各有得失,应该相互借鉴

    A、培育积极健康的新国民精神 B、要明确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 C、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相接轨 D、在重视传统中汲取文化力量
  • 19. 图2为《赵元成笔记》1912年所记内容的摘抄。这反映出他(   )

    图2

    A、对新式传媒的重视 B、对共和政体的追求 C、对当时政局的忧虑 D、对北洋军阀的不满
  • 20.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此后北洋政府统治的十多年间,先后制定了12部宪法性文件,如1913年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14年的《中华民国约法》、1919年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八年草案),1923年的《中华民国宪法》,1925年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十四年草案)等。这表明当时中国( )
    A、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一定成果 B、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C、北洋军阀积极推动法制建设 D、国民政治参与热情高涨
  • 21.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有大约40%的地方未经历过土地革命,这些地区不仅地权较集中,且租佃关系较发达,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推行减租的重点地区。减租过程中,发生了中央政策与地方惯性的冲突后,中共及时调整政策,推动了减租政策的落实。这一政策的实施反映了(    )
    A、中共以中华民族大义为重 B、地主阶级利益遭受打击 C、土地革命时期政策的调整 D、农民阶级革命积极性受挫
  • 22. 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建立了近代公务员制度,它在选拔官员的过程中呈现出了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这一进步主要指(   )
    A、年满21岁方得参加考试 B、允许女子参加考试 C、颁布《公务员任用条例》 D、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
  • 23. 周恩来说:“我们新民主主义的制度是一个过渡的制度……走完了这个过渡阶段,就到达了社会主义社会。”后来的实践表明,这个过渡阶段的结束实际是在(    )
    A、中共八大召开时 B、三大改造完成时 C、1954年宪法通过时 D、改革开放开始时
  • 24. 历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少数民族代表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人口超过100万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在155个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中,都有实行区城自治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该材料最能体现(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 B、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相比可以更多地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管理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各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重点是保证少数民族代表参政议政

二、材料分析题

  • 25.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法治建设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材料一   1941 年5月l日,中共中央批准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全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的基本路线和根据地建设的基本方针。

    民主政权建设,是抗日根据地建设首要的、根本的任务。中国共产党提出,根据地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边区(省)、县参议会既是民意机关,也是立法机关....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这样做,可以容纳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抗日民主政权普遍采取民主集中制,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机构的领导人都经过人民选举产生。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革余时期》

    材料二    《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简称八二宪法,在1982年12月4日的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中通过。八二宪法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深刻变革的关鍵时刻,以根本法的形式,重述了民主集中制这个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权组织形式,使共和国这艘巨轮,载着人民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梦想,劈波斩浪,把中华民族带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新时期。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成争时期民主政权建设的内容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八二宪法的制定背景。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持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吾人不能对于惟置信推举之人,而复设防制之法度……余亦不肯循诸人之意见,自居于神圣赘疣(注:多余无用的东西),以误革命之大计。”

    ——1911年12月26日孙中山在同盟会“最高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这种新型模式,既克服了三权分立模式互相扯皮、效率低下的弊端,也借鉴了它职权清晰、便于监督的优点;既克服了议行合一模式职责不清、不利监督的弊端,又吸收了它便捷高效的优点。所以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对代议制历史上出现的两种模式进行扬弃的产物。首先,它有统或合的一面,它把所有国家权力统统集中于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不与任何其他机构分享人民赋予的权力;同时,它又有分的一面,人民代表大会把立法权、决定权、人事任免权和监督权留给了自己,也把行政权、审判权和检察权等经由法定程序分别授予了政府、法院和检察院。这种模式,是代议制发展历史上继三权分立和议行合一之后的一个新的模式。

    ——席文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中反映的制度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对内阁制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临时政府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实行责任内阁制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过程。

三、论述题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内容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6年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1964年

    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1982年

    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7年

    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992年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

    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把邓小平理论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2017 年

    中共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上表列出了1949年以来党和政府召开的一些重要会议的部分内容。从表中任选两次或两次以上会议,据此确定历史主题并展开阐述。(要求:列出会议名称,明确历史主题,史实准

    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