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冀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四、五章单元测试

试卷更新日期:2022-09-04 类型:单元试卷

一、单选题

  • 1. 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瓶内的(  )
    A、空气 B、水分 C、二氧化碳 D、氧气
  • 2. 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来源于(  )
    A、叶绿素 B、 C、葡萄糖 D、二氧化碳
  • 3. “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第一步把植物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
    A、储备光合作用的原料 B、提高光合作用的产量 C、消耗叶片的叶绿素 D、使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 4. 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要对图甲的叶片进行脱色处理,处理方法如图乙所示,图乙中大烧杯内盛放液体A,小烧杯内盛放液体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体A、B都是清水 B、液体A、B都是酒精 C、液体A是清水,液体B是酒精 D、液体A是酒精,液体B是清水
  • 5. 在验证光合作用所释放出来的气体是氧气的实验中,当把带火星的木条靠近所收集的气体时,看到的现象应该是    (   )
    A、火星熄灭 B、木条复燃 C、火星没有变化否 D、以上都不是
  • 6. 有一位同学,在夏天天气晴好的一天中,分别于清晨、傍晚、深夜三个时间从同一种绿色植物上各摘取一片绿叶。在将这三片绿叶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等叶片发黄后,将叶片取出,用清水冲洗,然后加碘液染色,染色最深的是(  )
    A、清晨的叶 B、傍晚的叶 C、深夜的叶 D、都一样
  • 7. 种植户为提高大棚蔬菜的产量,采取了以下措施,其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适当提高棚内的温度 B、适当增加光照时间 C、适当增加二氧化的浓度 D、适当增施农家肥
  • 8. 下列有关光合作用内容说法错误的是(  )
    A、淀粉是光合作用的唯一产物 B、增加光合作用的有效面积可以使作物增产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有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的平衡 D、光合作用完成了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
  • 9. 为使验证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获得良好效果,如图所示的实验示意图中的塑料袋最好为(      )

    A、白色 B、黑色 C、 D、蓝色
  • 10. 细胞完成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是(   )
    A、线粒体 B、叶绿体 C、细胞核 D、细胞膜
  • 11. 图中,若甲代表水和二氧化碳,则(   )

    A、Ⅱ代表呼吸作用,乙代表有机物和氧气,Ⅰ代表光合作用 B、Ⅱ代表光合作用,乙代表二氧化碳和水,Ⅰ代表呼吸作用 C、Ⅱ代表光合作用,乙代表有机物和氧气,I代表呼吸作用 D、Ⅱ代表呼吸作用,乙代表二氧化碳和水,I代表光合作用
  • 12. 下列生产生活中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应用分析正确的是(   )
    A、农田里及时排涝的主要目的是抑制根的呼吸作用 B、农业生产中,种植密度越大,作物产量越高 C、将粮食晒干储存的主要目的是抑制细胞的呼吸作用 D、为提高空气质量,应尽量在卧室内多放置盆栽植物
  • 13. 下列措施与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立体种植——增加光合作用有效面积 B、幼苗带土移栽——保护幼根和根毛 C、小麦种子晒干入仓——促进小麦种子的呼吸作用 D、合理密植——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 14. 要验证天竺葵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必要的实验条件是(   )
    A、用一株叶片多的植物 B、在黑暗条件下实验 C、在适宜的湿度下实验 D、把植物置于适宜温度和光照条件下
  • 15. 下列条件中,对葡萄、西瓜的栽培有利的是(   )
    A、日温15℃、夜温26℃ B、日温26℃、夜温15℃ C、昼夜恒温26℃ D、昼夜恒温15℃
  • 16. 某同学设计了一组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实验,方案如下:晚上,将金鱼藻放在盛有水的试管中,将试管先后放在离白炽灯不同距离处,观察试管中产生的气泡数目,收集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试管与灯的距离(厘米)  10  20  30  40
     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个)  60  25  10  5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数据,可推断出的正确结论是(  )

    A、金鱼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B、金鱼藻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 C、光照越强,光合作用越强 D、有光才可进行光合作用
  • 17. 蒸腾作用对植物本身的意义描述正确的是(  )
    A、蒸腾作用促进根对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B、蒸腾作用不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C、蒸腾作用可以提高空气湿度 D、蒸腾作用释放氧气,改善空气质量
  • 18. 下列关于生产措施与实现目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立体种植是为了提高光能利用率 B、给农作物增施有机肥是为了给植物生长提供更充足的能量 C、晚上给大棚适当降温是为了降低蔬菜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D、剪掉苗木的部分枝叶,并选择阴天或早晚移栽是为了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 19. 关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描述错误的是(  )
    A、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为其它生物提供氧气 B、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C、绿色植物维持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 D、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 20. 甲、乙两种植物二氧化碳的吸收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光照强度为0时,甲和乙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相同 B、光照强度为a、b时,甲乙不进行光合作用 C、光照强度为c时,甲和乙合成的有机物量相同 D、光照强度为d时,可表明甲更适和强光照下生长

二、判断题

  • 21. 光合作用储存能量,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 22. 植物的根所吸收的大部分水用于蒸腾作用对植物体本身是一种浪费.(判断对错)

  • 23. 有机物储存的能量,归根结底来源于太阳光能。
  • 24.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为动物和人类提供呼吸的氧气食物和能量.(判断对错)
  • 25. 植物的光合作用维持了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判断对错)

三、连线题

  • 26. 请将农业生产中的各种做法与其依据的原理进行合理连线.

四、实验探究题

  • 27. 请根据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回答问题。

    实验步骤如下:①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②用黑纸把一片叶的部分从正面和背面盖住,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3至4小时。

    ③剪下遮光的叶片,去掉黑纸。

    ④将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再放人大烧杯内隔水加热。

    ⑤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干净。然后放在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⑥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洗掉碘液。

    (1)、步骤①的作用或目的是:
    (2)、步骤④的作用使叶片含有的溶解到酒精中.叶片会由原来的绿色变成色。
    (3)、这个实验可以看出,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
    (4)、在进行光照之前,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的目的是为了形成
    (5)、将绿叶放到酒精中隔水加热的目的是为了
    (6)、这个实验说明了:绿叶在光下制造了。还说明了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 28. 为探究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有关问题,李明选择一种盆栽的银边天竺葵作为实验材料.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请你设计一个简单方案,以排除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你的方案利用了天竺葵的哪项生理活动?
    (2)、将实验装置放到阳光下照射4~6小时后,同时摘下叶片A、B,利用进行脱色处理,然后滴加碘液,观察实验结果.
    (3)、叶片A绿色部分和非绿色部分的结果比较,可以证明;叶片A绿色部分和叶片B绿色部分的结果比较,可以证明 . 若将装置中的“透明塑料袋”改为“黑色塑料袋”,同时取走固体氢氧化钠,则叶片A、B绿色部分的实验结果比较,则可以证明
    (4)、天竺葵进行光合作用运输水分所需要的动力来自于叶片进行所产生的拉力
  • 29. 为了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小娟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做如下实验。

    (1)、早晨将装置放到太阳下,下午打开袋口,迅速把一支将要熄灭的竹签伸入袋内,竹签复燃了,说明袋内较丰富,这是植物作用的结果。
    (2)、将装置外的袋子换成黑色不透光的,扎紧袋口一昼夜,用澄清石灰水验证了袋内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这是植物作用的结果。
    (3)、如果小娟想验证光合作用产生了有机物,她应该首先将植株放在暗处一昼夜,目的是消耗叶片内的
  • 30. 如图为种子呼吸作用和植物生命活动的实验装置图,请据图回答:

    (1)、玻璃瓶中加适量水后种子的会加强,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增多,从而使玻璃罩内幼苗的光合作用(填“增强”或“减弱”)。
    (2)、如果把漏斗和玻璃管都堵塞,种子的呼吸作用会(填“增强”、“减弱”或“基本不变”)。
    (3)、将玻璃罩内植物上的叶片取下后不经脱色处理直接滴加碘液,不能观察到叶片变蓝,原因是
    (4)、该装置在光下放置一段时间后,玻璃罩内壁会出现许多水珠,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作用。

五、综合题

  • 31.

    如图所示是自然界的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后回答:

    (1)、自然界二氧化碳的来源途径有(任写两点)

    (2)、任何物质都有两面性,二氧化碳对人类的正面影响是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等,不利影响有(任写一点).

    (3)、人类对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研究有两个方向:一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是增加二氧化碳的消耗.请写两条你能做到的降低二氧化碳含量的方式或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