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西汉与东汉同步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9-02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下表是秦汉时期治国思想的演变。

    朝代

    治国思想

    背景

    《史记》:“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秦孝公时,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嬴政时,统一全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等。

    汉初

    《汉书》:景帝时“禁官吏不奉法令,以货赂为市,朋党比周,以苛为察,以刻为明”,“减笞法,定篓令”,“欲令治狱者务先宽”。

    秦末以来的战乱使经济凋敝,民众嫌乱思安等。

    汉武帝以后

    公元前120年,关中水灾,董仲舒建议在灾区“顺应天意”,多种宿麦,缓解饥荒。汉武帝采纳,派使者劝导农民种植宿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国力增强,面临内外威胁,汉武帝矢志创伟业。

    此演变表明(    )

    A、治国思想根植于时代的需求 B、法家思想适合朝代新立之时 C、朝代不同需要的治国思想不同 D、汉代综合使用儒道两家思想
  • 2. 《盐铁论·散不足》中记载,汉代各织室、服官、工官为博得皇上和贵族大臣们的喜好,“一杯椿(圈)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这反映出汉代官营手工业(    )
    A、生产的不计成本性 B、生产分工的细致 C、产品市场竞争力强 D、技艺水平的高超
  • 3. 下图为西汉时期中央太学博士弟子人数的变化情况统计图。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 B、维护儒学正统地位 C、促进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D、培养实用技术人才
  • 4. 某学者认为,西汉建立之初,为吸取秦亡的教训,刘邦虽然也曾下令各郡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但现有官员仍然无法满足中央集权统治的需求,因而他不得不以刘氏宗族代为统治各地。这可以用来解释汉初实行(    )
    A、休养生息政策 B、察举制选人才 C、郡国并行制度 D、盐铁官营制度
  • 5. 汉初,需资财达十万钱才可任“郎官”而后因景帝认为“今訾算十以上乃得宦,廉士算不必众。有市籍不得宦,无訾又不得宦,朕甚愍之。”后元二年以后,家产达四万钱即可参加"訾选。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汉初选官制度的完善 B、扩大了朝廷统治基础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
  • 6. 下表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演变的大致轨迹。由此可知,在这一历史演变中(   )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初期

    唐宋

    元朝

    明清

    层级

    郡、县二级制

    州、郡、县三级制

    州、县二级制

    道(路)、州、县三级制

    省、路、府、州、县多级制

    省、府、县三级制

    A、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善 C、沿袭变革是其变迁的主线 D、地方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 7. 下图是战国和秦汉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引发农牧界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统一封建王朝的建立 B、政府边疆政策的影响 C、北方气候条件的恶化 D、文化融合趋势的加强
  • 8.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汉初“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至巨万……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以曹邴氏也”。但是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冶铁活动已经绝迹。这是由于西汉( )
    A、加强了重农抑商政策 B、强化了对经济的控制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以义利观教化于百姓
  • 9. 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中是这样评价汉唐政治的:“唐代政府和汉代政府之不同,若以现在的话来说,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这主要说明了(    )
    A、从汉到唐政治制度的重大进步 B、汉唐两朝的政治制度各有特色 C、汉唐两代皇权大小是不相同的 D、“九卿与六部”均隶属于宰相
  • 10. 《汉书·张苍传》载,西汉初,萧何任丞相时,发现张苍“明习天下图书计籍,又善用算律历”,于是任命他掌管“郡国上计”。由此判断,当时张苍主要负责的事务是(   )
    A、买卖运输货物,调剂各地物价 B、审核各地计薄,考核官员政绩 C、掌管地方教化,维护基层治安 D、核查王国财政,察举地方贤才
  • 11.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秦灭六国,二世而亡,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步崩溃,而秦亡为其最后之一幕。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却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西汉“封建”思想的复活(   )
    A、属于“汉承秦制”产物 B、与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有关 C、影响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D、削弱了察举选官的客观性
  • 12. 自战国至于秦朝,多有向西北方向移民的历史记载。汉武帝时期,以西北为主要方向的大规模移民运动进入高潮。但自西汉末年起移民方向发生了由西北而东南的反方向转化的倾向。导致上述变化的客观原因是(   )
    A、政治中心发生转移 B、气候条件变化 C、西北少数民族崛起 D、南方经济发达
  • 13. 董仲舒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为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国家的兴亡都是上天意志的表现。董仲舒的目的是(   )
    A、阐明“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说 B、使儒学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 C、论证三纲五常是为人处事的道德标准 D、加强君权的同时也抑制暴政
  • 14. 下表是汉代南北方有代表性的州的相关情况统计。由此可知(   )

    地区

    占全国面积的比例(%)

    县级城市数(个)

    户数(万)

    荆州(今湖北、湖南等地)

    10.82

    79

    399

    青州(今山东部分地区)

    1.31

    120

    299

    徐州(今江苏长江以北等)

    2.25

    138

    279

    扬州(今江西、浙江等)

    11.31

    61

    433

    司州(今河北、河南等)

    3.98

    132

    307

    A、政区设置取决于商业状况 B、南北经济发展差异较明显 C、政府强化对南方地区控制 D、荆扬地区的经济优势较强
  • 15. 西汉初年朝廷实行郡国并行制,在王朝的西半部设立郡县,由朝廷任命郡县长官,“奉汉法以治”;而在王朝的东半部分封诸侯王,允许各王国在一定程度上从俗而治。这些举措(   )
    A、体现出汉承秦制的突出特征 B、说明治国理政注重因地制宜 C、推动了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 D、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治理模式
  • 16. 下表是两汉西北地区关市史料统计表。据此可知,“关市”的设置(   )                
     

     时间 

     

     文献记录 

     

     备注 

     

     景帝前元元年(前156年) 

     

     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匈奴,遣公主,如故约。 

     

     《史记·匈奴列传》 

     

     安帝永初中(110年) 

     

     鲜卑大人燕荔阳诣阙朝贺。邓太后“令止乌桓校尉所居宁城下,通胡市”。 

     

     《后汉书·乌桓鲜卑传》 

     

     初平元年(190年) 

     

     刘虞“劝督农植,开上古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 

     

     《后汉书·刘虞传》 

    A、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B、是管辖少数民族的重要手段 C、促进了民族交流与交融 D、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
  • 17. 冯天瑜所著的《中华文化史》对董仲舒学说的评价有这样一段描述,"…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以下哪一学说对上述的影响最大(    )
    A、"大一统" B、"三纲五常"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天人感应"
  • 18. 汉武帝时期,史学家司马迁与星官射姓、历官邓平等制定出著名的《太初历》,并把“二十四节气”第一次列入历法。据此可知,汉武帝时(    )
    A、儒家的社会地位提升 B、史学逐渐与天文和历法融合 C、实用性科技有所发展 D、人们以朴素唯物观解释自然
  • 19. 某学者进行中西文化对比时指出,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各种类型与性质的文化互相交织、共处共荣是一种常态,很少出现西方文化中“亡彼存此”的内在张力。该学者的论述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的特点是(    )
    A、内涵丰富 B、包容共生 C、形式多样 D、土生土长
  • 20. 谶纬(chenwei神学预言)在西汉末年勃兴,是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产物,谶纬在东汉王朝的建立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汉光武帝刘秀起兵就是受到李通“刘氏复起,李氏为辅”的图谶的鼓动。在继位前,刘秀编造赤伏符云:“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上述材料表明(    )
    A、儒学巩固了东汉王朝的统治 B、儒学神学化的特点日益突显 C、新儒学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 D、谶纬神学使儒学发展为儒教
  • 21. 汉武帝崩后,昭帝继位时年幼,整个朝廷呈现出了一定程度上的权力真空。然而外戚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以主要辅政大臣的身份填补了这一漏洞,“抱持幼君襁褓之中,布政施教,海内晏然”,在昭帝朝13年中权倾朝野,“所谓朝臣,大都是他的党羽。这实质上反映了(    )
    A、开始出现外戚专权 B、大司马大将军成为权力中心 C、汉代专制皇权加强 D、改变了秦朝以来的政权结构
  • 22. 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如表是汉代不同时期的部分汉赋介绍。表中信息反映了(    )

    时期

    作者

    作品

    主要内容

    西汉初年

    枚乘

    《七发》

    批判了统治阶级腐化享乐生活,倡导省俭

    西汉中期

    司马相如

    《天子游猎赋》

    描述了诸侯、天子的游猎盛况和宫苑的豪华壮丽,在赋的末尾,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惩奢劝俭的用意。

    西汉末年

    扬雄

    《逐贫赋》

    表达自己甘于贫困,鄙视“贫富苟得”的志趣

    东汉末年

    张衡

    《二京赋》

    强烈真切地指责统治阶级荒淫享乐生活

    A、批奢折射出汉代的繁盛 B、倡俭是汉代主流治国思想 C、汉赋受到佛道思想影响 D、时代风貌影响了汉赋创作
  • 23. 据不完全统计,由晋代至今,整理注释、研究《伤寒杂病论》的中外学者逾千家。清代医家张志聪说过:“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这表明张仲景(   )
    A、临床经验十分丰富 B、与孔子一样关注民生 C、对中医学贡献巨大 D、受到历代学者的尊重
  • 24. 青蒿入药,在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都有记载。屠呦呦温习中医古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制出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成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这说明( )
    A、古代医药典籍对科研有启示 B、重视总结实践经验是中医特点 C、中国的中医得到了世界认可 D、中国医学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

二、材料分析题

  • 2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文帝即位之际问题很多,如臣重君轻、匈奴侵边、诸侯王坐大等。针对这些问题,汉文帝采取了柔缓、德孝和刑威思想治理国家。在社会生产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后,他鼓励老百姓勤劳耕作,采取了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和宽简行政、平狱缓刑的措施,凡事尽量做到温和、宽厚,以柔缓思想治国。同时,他不仅要求人们在言行方面服从统治,而且要在内心顺服。于是,他增强人们的德孝意识,让人们对“德”与“孝”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了适应统治需要,汉文帝用武力维持了较好的社会秩序,实现了国家安定,有效保障了其治国政策的顺利推行。三种思想和实践相互配合,发挥了积极作用。汉文帝的治国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是汉文帝仁君形象和西汉文景盛世形成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周世霞《汉文帝治国思想及实践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汉文帝的治国思想特点与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文帝治国思想的历史影响。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罗马原是意大利中部的一个蕞尔小邦。在成功解决内部矛盾后,它凭借强大的由公民组成的军队首先征服了意大利;接着向地中海地区扩张,先后征服了从西班牙到两河流域的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扩张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把整个地中海变成了罗马的内海。在扩张过程中,罗马把被征服地区的大量居民卖为奴隶,奴隶制迅速发展起来,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进一步加强。罗马帝国在各征服地区设置行省,任命官吏,派驻军队,推广罗马法律体系。在罗马帝国统治下,地中海地区保持了200多年的和平。3世纪之后,官僚体系和职业军队使人民的负担不断加重,边境压力逐渐加大,罗马帝国陷入危机。 

     ——摘编自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材料二:汉武帝统治时期, 对内强化皇权、财权和中央集权。对外,汉武帝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汉初,匈奴势力强大,多次袭击汉朝边境,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4郡。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城,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城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控制也比以前更加稳定。经过汉武帝的经营,西汉大一统国家得以巩固加强,统治盛极一时。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罗马帝国统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统治时期“盛极一时”的原因及其与罗马帝国统治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东西方文明的认识。 

三、论述题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450年,罗马贵族和平民各推举5人组成十人委员会,赴希腊考察法制。在深入研究希腊法制的基础上,罗马终于制定出著名的《十二铜表法》,使罗马政治和社会生活走上了法治的轨道。到帝国时代的罗马的“和平时期”,政治稳定,农业、手工业、国内外贸易都极为发达,罗马人已经超越了希腊“小国寡民”的城邦制,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创造性的法律才干,在这一时期,罗马法学家工作卓越。在共和时期一系列“公民法”的基础上,为适应新的需要,帝国又制定和颁布了适应罗马境内所有公民的法律。

    ——整理自《古罗马法律发展的思想历程》

    材料蕴含了罗马法发展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世界古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