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届高三返校联考语文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9-02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字新闻”是网络语言的一种形式,最初是由新浪微博用户王左中右在运营朝日新闻官方微博的过程中创立的一个概念,指利用拼贴的手法将一个或多个文字进行拆分和重构,对近期的热点新闻事件进行创意性表达。

    对2016年起正式施行的全面二胎政策,王左中右将“Child(孩子)”中仅有的一个颇像人形的英文字母“i”变成了两个,在他所创作的“Chiild”中,多增添的一个“i”代表着家庭中的第二个小孩,“ii”则寓意二胎。王左中右将“Europe(欧洲)”中的“E”标红,并且在书写时刻意拉开了与后续字母的距离,代表着“E”的“England(英国)”脱离了欧盟这一组织。

    字新闻作为人一种传播信息的符号,遵循着“传播者——信息(编码);受众——信宿(解码)”的规律。但这样的传播并不是单一的线性传播模式,而是一种带有互动意味的循环传播模式。“字新闻”的创作者根据编码需要,对于新闻事件进行初次的解码,并通过拼贴手法将个人主观意见注入“字新闻”中完成编码。接收者对“字新闻”进行二次解码,并将解读出的意义变为评论,即二次编码。根据互联网所具有的互动特性,随着传播的不断进行,创作者对于接受者反馈的解码信息的再编码和不同的信息接受者的解码以及解码后的再编码,构成了“字新闻”的循环传播模式,并且这个循环圈可以随着传播的扩散而不断扩大。

    作为网络语言的“字新闻”与传统媒体所生产的新闻不同,虽然所描述的客观事件都是来源于社会现实,但是“字新闻”表达的却是创作者个人对于热点新闻和社会现象的理解与态度。这些观点和意见大多与网民们倾向的舆论立场相同,却往往与官方主流媒体的舆论形成对抗。这样的网络语言,对原有的词语和概念进行拆解和重构,打破了公认的语法规则和语言共识,干扰了占有主导地位的新闻话语霸权的顺利实现,是带有一定反抗意义的“噪音”。但类似“字新闻”这样的网络语言,虽然对于传统新闻话语是一种抵抗,却也只是一种象征性的抵抗,是利用拼贴手法对于既有话语的改写,并不会彻底颠覆传统新闻话语,有时反而会因其简短凝练、饱含趣味、易于传播且互动性强等特点被传统新闻媒体所采用。

    (摘编自陈思羽《从“字新闻”看网络语言的话语空间建构》)

    材料二:

    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召开在即,传媒业又将迎来一场体育传播盛宴。而在之前的东京奥运会期间,“YYDS”(永远的神)作为国内报道的标志性话语彻底出圈。各大新闻媒体与网络账号,凡金牌必论YYDS,社交网络也因而成为字母的海洋。在被网络字母词的传播威力冲击的同时,不禁让人感叹网络语言符号的单调性。

    古代成语诗词,不乏体现运动力量与美的精妙语汇。从射击的矢无虚发、百步穿杨,到短跑的风驰电掣、击电奔星;从游泳运动的如鱼得水、浪里白条,到艺术体操和花样游泳的翩如兰苕翠、婉如游龙举……遗憾的是,这些宝贵的语言给养没能借体育盛会之机与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建立文化的连接。回顾新冠肺炎疫情初期,一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曾令国人泪目潸然。慷慨从军的诗境与并肩抗疫的时刻所触发的情感共鸣,证明了经典文化所具备的吸引力、生命力和感染力。这让人不禁要问,璀璨瑰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为何被寡淡的字母对白所冲击?在涵养社会语言文化的过程中,大众传媒应该扮演何种角色?

    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媒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对受众的文化引导开始让位于对“用户”的满足甚至迎合,这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兴起后变得尤为显著。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审美,但总有跨越无数时代的经典值得传承。文化如同树木之生长,社会文化的营养经由大众传媒的脉络得以到达枝干的末梢,滋养作为个体的人的精神需求。

    传媒业从未以如此高的频度和广度渗透到所有人的生活之中,并介入和伴随少年儿童的成长和学习。正是在这种时刻,传媒更应肩负起涵养社会语言文化的使命。无论新闻播报还是综艺创作,无论社会新闻解读还是重大事件传播,传媒及其从业者都应尝试突破单调的网络语言体系,为受众提供更具文化价值和历史营养的内容。受众对中国诗词大会的喜爱、对经典诗句的自发传播表明,他们并不拒斥美好的语汇和经典的文化,反而对之表达出热切的喜爱和渴望。

    迎合流行的语言文化是一种顺势而为,而提供经典的、替代性的语言文化则是一种对社会和时代的责任和坚持。经过了几百年的进化,人类得以直立行走并掌握了言说的能力,并在此后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语言文化。如今,我们终日低着自己的头颅,与四寸见方的屏幕互动。如若大众传媒不能主动扮演其文化承载者和传播者的角色,那么在技术的进步中我们将不得不面对语言体系的失能。

    (摘编自翟秀凤《传媒应肩负涵养语言文化的职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新闻遵循着“传播者——信息(编码);受众——信宿(解码)”的循环传播模式。 B、字新闻拆解和重构原有的词语和概念,饱含趣味、易于传播,比传统新闻话语更有价值。 C、网络字母词在冲击璀璨瑰丽、博大精深的经典语言文化的同时,也暴露出单调的缺点。 D、为了避免文字失语,无论新闻播报还是综艺创作,大众传媒应主动承载和传播经典文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字新闻的传播模式下,创作者既可以解码新闻事件,又可以再编码经接收者二次编码过的内容。 B、字新闻虽然打破了公认的语法规则和语言共识,但并没有给传统新闻话语造成颠覆性影响。 C、“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所代表的经典文化在当今社会仍可以以其感染力触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D、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兴起之后,对受众的文化引导开始让位于对“用户”的满足甚至迎合。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最符合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人民日报以一个变形的“职”字寓意两会委员尽职尽责。变色的“耳”,表示听民意查民情:变形的“只”表示走基层办实事。 B、向来以严肃、权威著称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报道时,使用了“航母style”。 C、央视推出《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让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D、为涵养中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激发中学生对中华诗词的认同与热爱,校举办中华诗词邀请赛。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面对流行的语言文化大众传媒应如何取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笛声

    胡念邦

    有一种笛声已经被我遗忘很久了,是中国的竹笛,又短又细的那种,不是舞台上的表演,是三十多年以前,在深秋和初冬的夜晚,在冷清的门洞里,一个少年面对着寂寥的夜空,面对着荒凉的街道在吹奏。

    这是一条贫民聚居的老街,在这条街上发生的每一个故事几乎都源自贫穷。

    我就是在这条街上度过了我的童年、度过了我的少年、度过了我的青年。在这里我尝受过饥饿、尝受过寒冷、还尝受过被剥夺被遗弃的那种伤痛,同时我还享用过另外一种东西。也许可以说,我所享用的是生活里温馨的那一部分,可这样说显然远远不够。很久以后我才知道,这种东西我很难说清楚,我只有在老街才能享用到它。

    夜晚是从家家户户简陋的晚饭开始的。在这条街上,每家每户的食谱几乎都是一样的。每一棵白菜、每一块豆腐、每一滴花生油、每一两玉米面,都是定量供给。可越是这样,我们越是重视对饭菜的品尝。我们总是郑重其事地以极其认真的态度,来做来吃这顿清汤寡水的晚饭。常常饭还没有吃完,天就完全黑了下来。拉亮十五瓦的电灯,挂上厚厚的缀着补丁的棉窗帘,这样家与外部世界似乎就完全隔离开了。不用出门,我也会想象出屋外的荒寒。阒无一人的街道、孤零零的路灯、幽暗的街角一只猫倏忽而过,所有的门窗在沉睡。深夜在八点钟就已经来临了。

    就在这时,突然响起了笛声。这笛声不做任何试探,只第一声就穿透了冷冻的空气,紧接着一连串响亮、短促、跳跃着的音符组合成欢快的旋律,沿着斑驳的墙壁盘旋而上,响彻了老街空旷而灰白的天空。这是那首著名的民乐曲《喜洋洋》。随着欢快的乐曲,一种崭新的洋溢着喜悦气氛的生活骤然间自天而降。老街一下子被这种生活照得明亮通透,仿佛到处是喜气洋洋的喧闹声,有许多人正欢笑着涌向街头。这笛声在房屋与街面之间、在台阶与墙角之间、在树与树之间自由婉转地回响。这笛声把老街带入了一个神奇之境。乐曲起始的快板像是轻捷的风,在沉寂的院落吹动、在衰败的门洞吹动,吹拂着老槐树干枯的枝条。随后乐曲转入慢板,像是温暖的手轻轻抚摸着破旧的门窗、抚摸着暗淡的灯光、抚摸着老街夜晚的落寞与荒凉。

    这是住在和兴里大杂院里的三胜吹的。三胜总是在这样的时刻吹笛子。我不记得他在别的时候吹过笛子,在春天、在夏天、在清晨、在整个白天,我都没有听他吹过笛子,他只在深秋的夜晚和初冬的夜晚吹。在这种季节,几乎每一个晚上,这个矮个子少年准时走出他那不足十平方米的拥挤不堪的家,走下陡峭阴暗的楼梯,站在和兴里冷清的门洞口吹笛子。他从来没有吹过别的曲子,他只吹《喜洋洋》。他每天晚上反复吹奏的只是这支曲子。我至今不知道,三胜为什么只在这样的晚上吹笛子,他为什么只吹这一支曲子。住在这条街的人们都喜欢这笛声。邻居们当着三胜的面对他的吹奏夸赞不已。如果有一个晚上听不到他的笛声,就会有人去问他。

    三胜用他灵巧的嘴唇和双手,用一根小小的竹笛,营造出一种非现实的欢乐情绪,契和了老街某种深在的生活感情。这笛声传达出了无望之中的盼望、破灭之后的梦想。也许没有谁会意识到这一点,然而欢乐的生活情绪无疑是老街人们每时每刻的所想所求,哪怕只是一晚上、只是一小时,哪怕只是来自一首乐曲的些许抚慰,也足以让他们品味生活的美好。老街的邻居们,请原谅我说起这一切。

    每天晚上我都等待这笛声,倾听这笛声,不仅仅是因为没有娱乐、没有书读的日子太枯干。我从这笛声中还听到了另外一种声音,尤其是当笛声停止、无边无际的空旷重又在老街降临时,这种声音就在我心里嘹亮起来。我始终说不清楚这是一种什么声音。

    听着悠扬的笛声,母亲在默默做着手工活,缝制出口的高级羊皮手套。昏黄的灯光把她瘦弱的身影映照在窗帘上。她的手指已经变形,她终日操劳不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不知道今天晚上老街的窗户上映照出多少母亲劳碌的身影,可我知道这条街上所有的母亲都和我的母亲一样,一直在坚韧地生活着。

    寂寞的夜晚,苍凉的街道,我的老街正如诗句里所说的那样是“天空的一道伤口”。三胜——这个在贫穷中长大的孩子面对着这道伤口在吹笛子。

    今天,老街的邻居们都住进了高层商品楼,三胜也不知到哪里去了。但老街的笛声并没有离弃我,如今听到这沿着岁月的街道传来的笛声,我明白了被我当初享用而现在已经失去的是什么。当我走过一条条灯火辉煌、高楼林立陌生的宽阔大街,满怀疲惫地走进家门,在我把脸伏向枕头的那一瞬间,我就又回到了老街,听到了那消逝已久的遥远的笛声。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从作者对笛声的“遗忘”写起,流露出作者对质朴简单生活的追忆、追悔和愧疚。 B、笛声与母亲劳作的身影相呼应、融合,蕴含着当时人们面对贫穷生活的坚韧力量,寄予着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C、作者将老街比作“天空的一道伤口”,是因为老街的贫穷、物质匮乏、生活单调。 D、本文善用排比句,长短句结合,用词优美,语言隽永凝练,感情真切细腻。
    (2)、关于文本中笛声的看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笔下描述的笛声是由中国的又短又细的竹笛吹奏的,是三十多年前在街头吹奏的而非当下在舞台上的表演。 B、贫穷、矮小的三胜面对贫穷的生活吹响笛声,且只吹《喜洋洋》一首,说明他技艺并不高超。 C、三胜的笛声传达出的欢乐的生活情绪正是老街人们每时每刻的所想所求,契合了老街某种深在的生活感情。 D、如今“我”即使搬进了高层商品房,但每当满身疲惫的时候总能听到笛声,因为笛声是“我”心灵的抚慰。
    (3)、请赏析画线句子作者对笛声的描写。
    (4)、文章结尾说“我明白了被我当初享用而现在已经失去的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说“我”享用过但已失去的具体是什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秦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B、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C、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D、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屯留之道”的“当”是“挡住,占据”之意,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人君当神器之重”的“当”意思不同。 B、“以因于齐赵”的“因”是“依靠”的意思,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用法和意义相同。 C、“以临二周之郊”中的“二周”,指的是灭了商朝后建立的西周与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东周。 D、“九鼎”,象征国家政权。传说禹收天下之金,“铸九鼎,象九州”,夏、商、周时奉为传国之宝。
    (3)、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一场关于“伐蜀”与“伐韩”的争论,张仪主张“伐韩”,因为他认为如果出去攻打戎狄,就离开周王畿太远了,不值得。 B、从立论角度看,两人论辩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名”“实”二字,既要为秦谋得实利又要不陷于污名之中。 C、秦惠王最终听取了司马错的意见,并派兵攻打蜀国取得成功。蜀国归附了秦国,秦国变得更加强大。 D、本文主要由人物的论辨语言构成,文字较为干净、洗炼,且结构精巧、绵密、完整。在叙述中作者并未显露主观的褒贬、抑扬等态度,但作者的倾向性又融于其中。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②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

    (5)、清吴楚材《古文观止》云:“司马错建议伐蜀,句句驳倒张仪。”请简要概括司马错主张伐蜀、反对伐

      韩的理由。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暮春

    陆游

    数间茅屋镜湖滨,万卷藏书不救贫。

    燕去燕来还过日,花开花落即经春。

    开编喜见平生友,照水惊非曩岁人。

    自笑灭胡心尚在,凭高慷慨欲忘身。

    【注释】开编:打开书。 曩(nǎng):以往,从前。曩岁:往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数间茅屋”可见生活清贫,而“万卷藏书不救贫”语带夸张中满含辛酸的自我解嘲。 B、颔联对仗工整,将时序匆匆,浓缩在燕之来去、花之开落中,并点出暮春之意。 C、全诗构思很见匠心,后半首紧承前半首,且有照应之妙,如颈联内容上与首联和额联都有照应。 D、体裁上,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风格上,这是一首浪漫主义诗作;语言上,诗歌用语质朴,不事雕琢。
    (2)、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2)、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春风拂过,大地一片绿意盎然、万紫千红。然而,春风唤醒的不仅是红花绿叶,还有一群饥肠辘辘的植食者。植食者对植物来说,常常被视为单一的取食关系,是非善意的访问者、掠夺者。

    事实上,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植物与植食者之间早已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爱恨情仇。植物与植食者斗智斗勇的现象      , 然而,它们之间并非只有势不两立的仇恨。有的植食者在满足自身存活的必要需求下,不会对植物赶尽杀绝,而是懂得“收敛”,也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既然植食者做出让步,植物也懂得“妥协”,往往不再斤斤计较,而是愿意做出一部分牺牲作为回馈。双方做出的让步可以      , 实现和睦相处,甚至双方还能      , 建立起互利共生的合作关系。头细蛾与叶下珠就建立了这样一种协同进化的关系。在叶下珠的种子成熟时,头细蛾幼虫也刚好从叶下珠的果实里孵化出来,并依靠取食种子成长。此时,叶下珠并没有做出反抗,而是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一部分种子拿来饲养头细蛾的幼虫,直至其化蛹。到了第二年开春,蛹破茧变为能够飞翔的头细蛾成虫时,又为叶下珠提供传粉服务,帮助其完成繁衍后代的使命。

    (1)、请在文中横线外情入恰当的成语。

     ② ③

    (2)、下列各中的引号和文中的“收敛”一词所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荷兰素有“欧洲花园”之美誉。 B、这里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又小 C、门外钉一块“工房重地,闲人莫入”的木牌。 D、据说,因为芦柴棒“露骨”地突出的腿骨,碰痛了他的足趾!
    (3)、原文划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叶下珠并没有做出反抗,它的一部分种子成为了头细蛾幼虫的食物,直至其化蛹。”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最近,一款洗衣液瓶子造型的奶茶走红网络,多地餐饮企业陆续推出类似产品。也有人质疑

          , 如此包装是否会对儿童产生误导,造成误食风险。目前,最早推出“洗衣液奶茶”的南京市某餐饮店已更换奶茶包装,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也表示,已接到相关投诉,将展开调查。为吸引消费者而努力创新本无可非议,但无论是产品本身,还是产品包装,一切创新尝试还必须恪守食品安全伦理底线。据媒体报道,此前有不少因外包装相似而误食的事件。可见,包装除了追求新奇好看,      。一味追求吸引眼球,让产品暗藏安全隐患,最终只会失去市场、失了人心。      , 把产品品质和消费者体验放在第一位,在合理范围内进行创新,才能不断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在市场上赢得口碑、走得长远。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

    (2)、划浪线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当的一项是()
    A、为吸引消费者而努力创新本无可非议,但无论是产品包装,还是产品本身,一切创新尝试还必须恪守食品安全伦理底线。 B、为吸引消费者而努力创新本无可非议,但无论是产品本身,还是产品包装,一切创新尝试都必须恪守食品安全伦理底线。 C、为吸引消费者而努力创新本无可厚非,但无论是产品包装,还是产品本身,一切创新尝试都必须恪守食品安全伦理底线。 D、为吸引消费者而努力创新本无可厚非,但无论是产品本身,还是产品包装,一切创新尝试都必须恪守食品安全伦理底线。

四、整本书阅读(3分)

  • 8. 在《红楼梦》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群芳夜聚怡红院为宝玉庆生,大家占花名以兴。实际上,每个签上的画和诗句都暗示了掣签人的性格和命运。

      下面四个签上的画和诗句内容与掣签人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签画的是芙蓉,诗句是“莫怨东风当自嗟”。

      ②签画的是并蒂花,诗句是“连理枝头花正开”

      ③签画的是牡丹,诗句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④签画的是一支老梅,诗句是“竹篱茅舍自甘心”

    A、①黛玉 ②香菱 ③宝钗 ④李纨 B、①妙玉 ②香菱 ③李纨 ④惜春 C、①李纨 ②宝钗 ③妙玉 ④惜春 D、①香菱 ②宝钗 ③黛玉 ④李纨

五、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名叫许凯的90后年轻人最近火了。他经常开车到农村等偏远地区,“搭讪”老年人,用这种拉家常的方式,跟老年人拉近距离、聊聊天,然后给老人们拍张照片,冲洗出来,放在定制的相框里,郑重地送给他们。视频里面,小伙子语言真诚,老人们笑容纯真。

    一个流量至上的时代,什么样的流量才是值得追求的流量?什么样的作品才能持续打动心?不论是给农村老年人拍照片,还是通过镜头弘扬传统文化,抑或是通过直播带货为贫困山区农立品找出路,事实证明,流量不仅仅是利益的代名词,更应该是正能量的扩音器。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