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百色市田东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9-02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 1. 唐朝时期对外开放体现出的特点是双向交流兼容并蓄,下列史实中最能体现唐朝文化向外传播的是(    )
    A、张骞通西域 B、鉴真东渡 C、玄奘西行 D、马可·波罗来华
  • 2. 灭掉陈朝,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的朝代是(    )
    A、秦朝 B、北周 C、隋朝 D、唐朝
  • 3. 杜甫在《垂老别》一诗中描绘“万国尽征成,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惨状源于(    )
    A、黄巢起义 B、八王之乱 C、黄巾起义 D、安史之乱
  • 4.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关于“此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此河以长安为中心 B、由隋文帝命人修建 C、北抵余杭南至涿郡 D、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 5. 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这一时期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是(    )
    A、李白 B、白居易 C、温庭钧 D、李商隐
  • 6. “广东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材料反映了宋朝(    )
    A、手工业的兴盛  B、北方财富增长 C、海外贸易发达 D、市民生活丰富
  • 7.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是抗金名将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中的词句,与词中“靖康耻”相关的史实是(    )
    A、西夏灭亡 B、北宋灭亡 C、南宋灭亡 D、辽朝灭亡
  • 8. 宋太祖赵匡凰以一军旅武将夺得天下,在位十六年,不仅为赵宋王朝,也为其后的封建王朝留下了一笔不可缺少的政治遗产。下列与他相关的历史典故是(    )
    A、杯酒释兵权 B、风声鹤唳 C、投鞭断流 D、焚书坑儒    
  • 9. 《梦溪笔谈》中记载“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对书中记载的技术解读正确的是(    )
    A、这项技术是雕版印刷术 B、这项技术由毕昇发明 C、这项技术由王祯发明 D、这项技术发明于汉朝
  • 10. 明末流行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歌谣中的“闯王”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的口号是(    )
    A、扶清灭洋 B、均田免赋 C、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天补均平
  • 11. 下图是纸币“交子”拓片,它最早出现于(    )

    A、开封 B、临安 C、广州 D、四川
  • 12. “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古代集权治世最好的榜样”。这位“榜样”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 13.   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的人物是(    )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完颜阿骨打 D、耶律阿保机
  • 14. 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这种态势(    )
    A、源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 B、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 C、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 D、便于先进民族征服落后民族
  • 15. 面对超出汉唐的辽阔疆域,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一制度(    )
    A、促进了边疆经济发展 B、阻断了民族间往来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分散了中央权力
  • 16.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与此诗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A、霍去病 B、戚继光 C、邓世昌 D、郑成功
  • 17. 归纳法是一种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
    A、秦汉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隋唐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宋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 18. 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其远航主要目的是(    )
    A、宣扬国威 B、学习佛法 C、寻找黄金 D、传播文化
  • 19.   1684年,清政府设立一地方行政机构,隶属福建省,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该机构是(    )
    A、台湾府 B、辽东郡 C、安西都护府 D、澎湖巡检司
  • 20. 宋元时期的大都市景象繁华,文化生活十分丰富,一些大都市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在当时被叫作(    )
    A、 B、 C、剧场 D、瓦子
  • 21. 下表是一位同学整理的关于明朝科技著作的学习笔记。请你从下列选项中再帮他补充一项(    )
    明朝的科技著作
    1 《本草纲目》
    2 《天工开物》
    3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水经注》 D、《九章算术》
  • 22. 清代乾隆年间,原在南方演出的四大徽班入京后,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加以创造和改进,经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的剧种是(    )
    A、京剧 B、川剧 C、徽剧 D、昆剧
  • 23. 清朝统治者在文化上一方面大力提倡尊孔读经,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收缴并销毁对清朝不利的书籍,这反映清朝实行的政策是(    )
    A、焚书坑儒 B、八股取士 C、独尊儒术 D、文化专制
  • 24.   1757年,清廷下令关闭沿海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对出海贸易的商船装载货物重量、往返时间、船员数量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清朝的这一举措(    )
    A、完全抵御了西方列强的入侵 B、完全杜绝了中国的对外贸易 C、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D、保护了沿海居民的经商环境
  • 25.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记载:“(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面于其间也。”由此可推断军机处(    )
    A、降低了办事效率 B、使君主专制强化 C、削弱了六部权限 D、不利于决策机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小题16分,27小题16分,第28小题18分,共50分)。

  • 26. 制度构建和政策实行都反映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从本质上看,宋代只不过是残唐五代的延续,宋代之所以国祚长久,没有短命而亡,只是因为宋太祖断绝了武人专政的传统……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

    ——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三:皇帝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三是自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改制—一皇帝集中了统治权与行政权,成为绝对专制君主,标志着中国绝对专制君主的出现。

    ——全根先(试论中国古代皇帝制度》

    请回答:

    (1)、写出材料一“这种制度”的名称。结合所学,指出这一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为断绝“武人专政的传统”采取的政策。说一说这一政策给宋朝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强化皇权,明太祖在中央采取了什么措施?为了监视官民,明太祖还设立了什么机构?
  • 27. 民族交融塑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西藏布达拉官的塑像,反映了汉藏之间的一段美好姻缘。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材料三:清军入关后,虽然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但还没有完成全国真正统一的任务。康熙皇帝经过极大的努力,平定“三藩”,统一台湾,粉碎准噶尔部的分裂活动,终于建立起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与“美好姻缘”相关的历史事件及其作用?
    (2)、看材料二图一回答,为加强对“B”地区的管理,元朝设立了什么行政机构?图二反映了元朝时期的什么历史现象?这一时期逐渐融合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叫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康熙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分别在新疆、西藏做了哪些“努力”?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民族交往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全国主要大型粮仓储粮总数为1266万石(约等于现在100万吨)。

    ——《含嘉仓:深埋地下的隋唐传奇》

    材料二:两宋赋税情况

    朝代

    项目

    南方

    北方

    南北比例

    北宋(1045年)

    赋税(贯)

    3581000

    4509500

    44:56

    南宋(1196年)

    赋税(贯)

    60000000

    14319000

    81:19

    材料三:

    清朝前期的全国垦田面积

    顺治十八年(1661)

    549.3万顷

    康熙二十四年(1685)

    607万顷

    雍正二年(1724)

    683万顷

    乾隆十八年(1753)

    708万顷

    乾隆三十一年(1766)

    741万顷

    嘉庆十七年(1812)

    790万顷

    清代开荒执照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状况?列举这一时期改进和推广的两个生产工具。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全国经济重心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前期所推行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政策的作用。
    (4)、综上所述,你认为古代经济的繁荣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