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梁河一高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9-02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题,总分60分)

  • 1.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大致同一时期,长江下游有(    )
    A、河姆渡文化 B、龙山文化 C、红山文化 D、二里头文化
  • 2. 下表是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掘的文物清单。据此推测,当时先民已处于(    )

    A、旧石器时期 B、原始人群 C、母系氏族社会 D、早期国家出现前夕
  • 3. 下表是关于夏、商的部分文献记载。表中信息可以说明,夏、商时期(    )

    内容

    出处

    汤“尃受天命,刻伐下祀……咸有九州,处禹之堵(土)”

    春秋时期齐国叔夷钟铭文

    “自禹至桀十七世……用岁四百七十一年”

    春秋战国时期《竹书纪年》

    “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帝发崩,子帝履葵立,是为桀”

    汉代《史记》

    A、王权严重依赖神权 B、嫡长子继承制成熟 C、“家天下”局面遭破坏 D、早期政治文明的兴起
  • 4. 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分封制的瓦解 B、封建王权的强化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
  • 5. 王国维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以宗法制形成政治实体始于西周 B、宗法制成为封邦建国的内在基础 C、同姓不婚加强了姬姓封国间联系 D、宗法制扩大了周王朝的文化影响
  • 6. 三星堆遗址的年代相当于中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西周,出土文物中,青铜器虽然明显仿效中原商文化风格,其组合却有别于鼎、爵、觚、斝的商文化系列而凸显民族和古蜀地域文化特征。这体现(    )
    A、三星堆文明具有独立的起源 B、华夏文明多元交融的特点 C、青铜铸造业成为手工业主导 D、中原经济处于领先的地位
  • 7.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下列选项中能体现对西周制度概括的是(    )
    A、分封制度,天下归帝 B、集权制度,天下归私 C、宗法制度,天下归嫡 D、礼乐制度,天下归贤
  • 8. 《春秋公羊传》中记载:“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这一做法(    )
    A、遵循了周代宗法制度的精神实质 B、严重地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 C、是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崩溃的表现 D、表明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继承
  • 9. 下表是部分先秦思想家的经济主张,这些主张反映了(    )

    人物

    学派

    主张

    孙子

    兵家

    粮食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

    墨子

    墨家

    粮食的生产和储备关系到国家的存在

    孟子

    儒家

    统治者要重视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商鞅

    法家

    农、战士国家兴盛的根本

    A、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 B、农业生产占有重要的地位 C、重农抑商已经是社会共识 D、农业生产是为战争服务的
  • 10. 中国古代,儒家注重道德自律,以人的自我完善为治国的出发点;道家特别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序,主张从自然规律中汲取治国的智慧。二者治国思想体现的核心精神是(    )
    A、切合人事,实用理性 B、温和调节与冷酷强制相结合 C、强调德治,平易亲近 D、自然探索和社会实践相促进
  • 11. 东夷地区原以游牧为生,兽皮为衣;齐、鲁在此地建国后,“劝以女工之业,通鱼盐之利”“变其俗,革其礼”;至战国,东夷地区已无异于中原。这可以佐证西周(    )
    A、井田制度的推广 B、分封制度的影响 C、礼乐制度的作用 D、集权体制的形成
  • 12.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 B、开创皇帝制度 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 13. 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

    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 14. 秦始皇在中央机构中设置太尉一职,但今天留下来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经任命过哪位人物担任过此职,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太尉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皇帝认为其权力重大,不轻易任命 B、秦始皇自己直接控制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 C、缺乏可以担此重任的优秀人才 D、秦朝短命而亡,未来得及任命
  • 15. 如图为古代中国某朝代的中央权力架构示意图。该朝代是(   )

    A、秦朝 B、西汉 C、西晋 D、隋朝
  • 16. “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玉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材料反映了( )

    A、秦朝时人们以金玉为印 B、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C、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D、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 17. 典故“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该典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司马迁讽刺秦二世无能 B、实行丞相制度不合时宜 C、丞相位高权重威胁了皇权 D、秦朝面临着被灭亡的危险
  • 18. 秦朝建立后,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种道路交通网络:一是向东直达燕齐、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二是从咸阳至九原的直道;三是北起四川宜宾、南通滇池地区的五尺道。这些道路的修建客观上(    )
    A、促进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武力控制 C、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D、加速了秦朝推行暴政的步伐
  • 19. 下表为汉代公卿文化程度和儒生占比情况统计表。造成表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时期

    公卿中无文化或文化偏低者占比

    公卿中儒生占比

    汉惠帝

    11.1%

    吕后

    40%

    汉景帝

    33.3%

    汉武帝

    10%

    40%

    汉宣帝

    4.6%

    汉元帝以后

    70%—80%以上

    A、儒生登上政治舞台 B、治国理念的变化 C、公卿垄断教育资源 D、统治集团的好恶
  • 20. 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西汉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别是(   )
    A、宣扬“仁政”思想 B、神化封建统治 C、宣扬“民本”思想 D、反对苛政
  • 21. “从这一时代起,孔子便从诸子百家之中超升出来,……而儒家哲学也就变成永恒不变的真理,谁要批判儒家哲学,谁就是名教的罪人,文化的叛逆。”文中的“这一时代”开始于(    )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武帝 D、唐太宗
  • 22. 汉武帝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让他们 能够出入宫禁参议要政,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如卫青、霍去病等也参与机要。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    )
    A、选拔道德学问优异的人才 B、限制丞相权力以强化专制 C、削弱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 D、反击匈奴的军事战争需要
  • 23. 下列表格中的信息,匹配不正确的是(    )

    A

    《史记》

    纪传体通史,司马迁所著,记载了上至皇帝、下至汉武帝约三千年历史

    B

    《上林赋》

    汉赋,司马相如所作,文体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C

    《神农本草经》

    东汉时的医学著作,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D

    《周髀算经》

    西汉初成书,记载了求日高的方法,引用了勾股定理

    A、A B、B C、C D、D
  • 24. 汉武帝为打击诸侯势力,颁布“推恩令”,使“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制定《左官律》,限制诸侯网罗人才:实施“阿党附益之法”,打击地方或中央官员勾结诸侯的行为。这些措施反映出( )
    A、汉武帝用法律手段调节中央与地方关系 B、汉武帝外儒内法尊僪尚法的治国理念 C、汉武帝时已经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 D、汉武帝加强君权的手段具有多样性
  • 25. 有学者研究发现,在西汉初年黄老之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四经》中,儒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的思想都有所体现。据此可知西汉初年(    )
    A、黄老之学兼采各家学说 B、儒学成为社会正统思想 C、百家学说融汇已成现实 D、不同思想学说各有长短
  • 26. 下图为1981年宁夏固原北魏墓出土的木棺上的漆画(局部)。经考证,漆画绘制于太和(477-499,孝文帝年号)年间,中心内容是中原地区的历史故事。画中人物的服饰除汉服外,大多穿着典型的鲜卑服;下方装饰连珠纹的团花图案,显示出波斯文化的重要特征。作为实物史料,该画可以证明当时(    )

    A、中原文化占据了统治地位 B、鲜卑贵族阻挠孝文帝改革 C、与西亚建立了直接的联系 D、不同民族间存在文化交融
  • 27. 查阅我国各地元氏族谱,会发现元氏渊源头绪众多,故有“元姓源出有五,得姓始祖元铣或拓跋氏”的说法。下列历史事件与元姓的形成相关联的是(    )
    A、武王伐纣 B、孝文帝改革 C、围魏救赵 D、王安石变法
  • 28. 东晋于咸和年间取消客籍户,将南迁人口一律编入正式户籍。此后,江南地区逐渐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了“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的状况。这一状况表明(    )
    A、经济重心基本南移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南方政权重视农业 D、民族融合趋势增强
  • 29.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文明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我们不仅要了解汉族人和汉族王朝的历史,也要了解少数民族历史和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各个王朝或政权的历史。下列有关史实表述错误的是(    )
    A、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B、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在淝水之战中败于东晋 C、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进行改革,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D、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被北齐、北周取代
  • 30. 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某同学设计了下列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段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主要是(    )

    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散乱频繁 B、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二、材料分析题

  • 31. 制度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西周)在分封制条件下,天子和各级诸侯、卿大夫在各自辖区内各自为政,即所谓“分土而治”。周天子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和最高统治者,但对诸侯没有实质性的约束。天子与诸侯之间是一种类似盟约的关系。

    (秦汉)在政治体制上,建立起以皇权为核心、以官僚制为载体的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在帝国体制的政治结构中,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等所有一切权力都掌握在皇帝手中。皇帝将地方的治民权与土地权分离,地方政府有品级的官员一律由中央任命,代表皇帝去行使统治权。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它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官吏直接受权于皇帝,整个统治机构具有等级隶属、职责明确、分工细密等特点。官僚制依靠各种诏书律令的颁布,行政文书的运转而发挥其功能。

    ——摘自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1)、阅读材料一,结合变法的具体措施,谈谈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富国强兵?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从西周到秦汉时期政治制度发生的重大变化和影响。
  •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后更名为太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下设丞、尉,分掌文书、治安之权。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图示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结合图示,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